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都是最樸實的價值觀,即:善待他人,同時也被灌輸著「你善待他人,他人也一定會善待你」這樣溫柔的「謊言」。
所以,每當朋友有難,我們都會熱情地傾囊相助。都不用說「有難」這樣的大事,僅僅是生活中那些瑣碎的小事情、小要求,大部分人都一定會伸出援手,哪怕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利益可能會受到一點損傷。
然而很多時候,「好心」帶來的不一定就是「好報」。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一邊告訴你有一種人會「知恩圖報」,但同時,還有一部分人被稱作「白眼狼」,他們就是那些忘恩負義之人,時刻用自己的存在提醒你,什麼叫做「好心沒好報」。
美國思想家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曾經說過一句十分經典的話: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於零。
過度善良是一種弱點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東郭先生與狼」還有「農夫與蛇」這兩個小寓言故事。兩則寓言中,東郭先生和農夫面對求救的狼和虛弱的蛇都選擇了出手相救,換來的下場卻是一個要吃他另一個用毒牙咬了他。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狼和蛇這樣的動物大腦中並沒有「報恩」這樣的邏輯思維存在,只是秉著野生動物的本性行動。這兩則寓言實則要說明的,並不是「人與動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故事中的狼與蛇作為某一類人的隱喻,很完美的復刻了那類人的心理活動:你幫我是應該的,並且這也不妨礙我恩將仇報。
經典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曾經有這樣的一集,內容說的是夏東海與劉梅的鄰居向他們家裡「借」東西,說是「借」,但這之後卻再也沒還過。
剛開始那對夫妻還只是偶爾開口,後來看準了夏東海和劉梅性格老實,還有點愛面子,也從來不好意思開口拒絕他們,也沒討要過那些被「借」走的東西,於是就變本加厲。
最後,他們在夏雪那裡踢到了鐵板,他們向夏雪「借」她手上的雜誌,結果被果斷拒絕。
那對夫妻立刻就變了臉,暗諷夏雪太小氣。
夏雪卻絲毫不在意,最後更是把那些被「借」走得東西都要了回來。
夏東海問夏雪是怎麼做到的,夏雪只是說「只要拒絕就好了」。
那對夫妻家真的什麼都沒有置辦嗎?他們真的那麼缺錢嗎?面對夏東海和劉梅的一些「暗示」他們真的聽不懂嗎?
恐怕並非如此吧。
只是他們看準了,夏東海夫婦是一對「軟柿子」,可以在手上隨意拿捏,卻沒想到他們的女兒居然是一塊鐵板。
其實那些被「借」走東西,倒也不是真的有多麼貴重,只是那對夫妻的態度著實令人感到憤怒:對於幫助自己的人,也許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抱有那麼一點感激,但當他們發現夏東海夫婦不好意思開口後,就果斷選擇利用他們的善良,開始無底線地提要求。
比夏東海夫婦遭遇更常見的,應該是現實生活中的「借錢行為」。
網上一直流傳的一句話「欠錢的是大爺,借別人錢的才是孫子。」這句話也許有誇大的成分,但也精確描述出了當下社會中的一種畸形的現狀:明明是欠錢的那一個,卻還能心安理得,而借別人錢的那一個,提個還錢都還要深思熟慮,思考如何措辭,會不會讓對方感到不愉快。
遇到那些拖欠的,也只是弱弱地表示同意,直到下一次對方依然沒有動靜,又要去考慮怎麼展開這個話題。
事實上,相信很多人並不是什麼「慈善家」,借錢也只會借給一些比較親近的人,比如親戚,比如朋友,比如關係比較好的同學。
筆者曾經有一位朋友,就因為向她的朋友提起了一筆拖欠了很久的欠款,在她多次提出後,對方最後雖然還了錢,但同時也將筆者的朋友拉黑了。
朋友感到很難過,但筆者想說:僅僅因為你提起了還錢就要拉黑你,那麼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
在朋友第一次將錢借出去的時候,我相信對方心裡一定是真誠感謝的,但這種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你不拒絕,對方也會覺得找你借錢是理所當然,等到某一時刻,朋友再提起還錢的事情時,對方只會想「你怎麼那麼小氣,這麼點錢還追著我要?」
在面對貪心的人時,一味地忍氣吞聲,你的善良只會慣壞對方。
夏雪最後面對夏東海和劉梅的追問,只是說:「拒絕要大聲地說出來,不,不好意思,我不借!」
拒絕也是一種本領
不。作為一個單獨的漢字,它所能體現的拒絕意味已經能勝過千言萬語。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筆畫不過四畫的字,卻有多少人說不出口;有多少人在鍵盤上打下後又刪掉,換成「好吧」或者「可以」之類的詞語。
都說吃虧是福,但吃太多次虧還能傻呵呵笑出來的人,別人不會覺得那是因為他善良,只會覺得很傻!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拒絕,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那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要求,我們無法拒絕,這點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之內;
而第二種就比較簡單了,因為感情。
人是感性動物,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依靠理性幹事依靠感性活動。同時作為群居動物,我們只要生活在社會中,總會和各種各樣的人產生聯繫。除非你離群索居,否則這幾乎無法避免。
很多時候,我們都能聽到這些話——
「他/她是我好朋友,我怎麼能拒絕呢?」
「要是我拒絕了,他/她生氣了怎麼辦?」
「都是同事,以後還要一起工作呢。」
「都是親戚,鬧翻了臉上很不好看啊。」
然而有時候,正是因為你和對方有著各樣的「關係」,對方才會不斷踐踏你的底線。因為你不想得罪人,因為你想好好維護這段感情/關係,所以處處忍氣吞聲。
但當你的忍讓喪失了底線,往往換來的只會是對方的得寸進尺。
須知,人的欲望是無法被滿足的。
有的人,他們知恩圖報,是因為他們心中的「善」大於「貪」,但這並不代表人人都可以克制住自己的貪慾。
最簡單的例子,你給同寢的人帶午飯,一次兩次,他們會感激,次數多了,他們只會習以為常,一旦你哪一次沒有帶,他們反而會去責怪你。這時他們就已經忘了,這並不是你的工作或是義務,你最開始會同意只是因為你們是室友,僅此而已。
公平嗎?不公平,但很抱歉,這是你自己慣出來的。試想一下,他們難道次次都來不及去買飯,必須要你帶嗎?
你有質疑過嗎?是不是在心裡醞釀過拒絕的話,最後卻還是老老實實地接過他們遞給你的飯卡?
你處處隱忍,最後別人形成了習慣,忘記了你的付出,更不要提回報你的付出了。
退一步確實是海闊天空,但你步步退,總有一天要退到懸崖邊上,這時候你要怎麼辦,跳下去一了百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喪失了拒絕別人的能力,一提到「拒絕」我們總是下意識將它和「冷漠」、「不近人情」等詞聯繫在一起。
然而事實是,有時候,拒絕其實是在保護你自己,也是在保護別人。保護你的善良不要被利用,保護別人心中的貪慾別被不斷挖掘。
善良的鋒芒
說了這麼多,難道是要說善良是一種錯誤嗎?
並不是,無論何時,無論在哪種社會大環境下,善良都應該是我們推崇的一種樸實的品質。
善良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善良失去了底線,失去了鋒芒。
知乎上有一句話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你從哪一刻開始決定不再善良的?
那個回答是:我從未決定不再善良,只是決定不再對誰都善良。
真正的善良,應該是種珍貴的品質,但當它的身上沒有刺,就很容易被別人折斷。善良不應該淪為軟弱可欺的同義詞,鋒芒也不意味著你要去傷害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該掌握的應該是一個「度」。
不要讓你的善意貶值,不要讓你的善良變成別人刺向你的利刃。
不傷害別人,也不要被別人傷害,這才應該是社會最應該被推崇的處世之道。
結尾
我們應該保持善良,這一點錯都沒有,但同時我們也不該肆意揮霍自己的善意。
善良帶點鋒芒,不是件難事,更不是件壞事。
善良應該是你生命的底色,同時讓鋒芒成為守護你的盔甲。
如此,你的好意才會被珍惜。這是成年人世界裡最溫柔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