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不錯,所以寶寶出生後,都會給寶寶用上尿不溼。
但是在寶寶過了一歲之後,如果還在用尿不溼,常常會受到身邊人的質疑:這麼大還用尿不溼?羞羞臉哦。媽媽也會遭到別人的質疑:孩子這麼大還用尿不溼,是不是懶得給寶寶洗褲子?
如果是冬天還好,到了夏天質疑的聲音就更多了。但是寶寶尿道括約肌一般到1歲半至2歲左右才發育完善,如果過早給寶寶摘掉尿不溼,尿褲子這種尷尬事就不可避免了。
最近有一位萌寶卻因為尿褲子被大家認識,理直氣壯的樣子笑翻了網友。
這個寶寶才兩歲多一點,當天尿了褲子,看樣子也並不是第一次尿,於是就受到了爸爸的批評。寶寶頓時嚎啕大哭。
爸爸:你哭累了沒有?
寶寶:哭累了。
爸爸:辛苦你了。
寶寶:好的。說完又是一陣哭。
爸爸:停,別哭了!你一點記性都沒有嗎?
寶寶哭著回:一點記性都有!
爸爸:爸爸說了幾遍了?跟你說了幾遍?
寶寶:兩遍嗚嗚嗚~
萌寶邊哭邊說,還不忘用手指頭比了個數字。
爸爸接著批評:你為啥要尿在褲子上?
寶寶邊哭邊搖頭:我不尿了嗚嗚嗚~
爸爸:誰允許你尿褲子的?
寶寶繼續哭,邊哭邊理直氣壯地回:我!
爸爸:閉嘴!
寶爸:哦。
爸爸當時就驚呆了,不知道該怎麼接下去,直接笑場。
不得不說,雖然孩子很小,但是邏輯能力滿分,在被批評的嚎啕大哭的情況下,還能接住爸爸的每一句話,讓人覺得又好笑又無奈。
其實寶寶尿褲子的事情真的很常見,特別是在如廁訓練階段,一天換很多遍褲子是很常見的現象,即使媽媽在身後一刻不停地提醒,一轉身寶寶就可能尿在褲子上。這就讓家長很生氣,叫你尿你不尿,一個沒注意你就尿褲子上了,這不是跟我們唱反調嗎?
其實,這還真不一定是孩子的鍋。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對孩子摘掉尿不溼的年齡做了個調查。
在美國,2歲半的孩子中,只有22%的的孩子可以不穿尿不溼,3歲的孩子裡,有60%的孩子可以不用穿尿不溼,3歲半的孩子中,88%的孩子可以不穿尿不溼,而在5歲的孩子群體中,20%的孩子仍然有尿床的情況。
根據研究表明,多數嬰幼兒要在22個月左右才開始表達上廁所的需求,而能自如表達這個需求需要到30個月左右。
因為孩子的尿道括約肌成熟要到1.5歲到2歲之後才會成熟,所以很多時候大人的把尿成功不是因為孩子控制的好,而是因為大人掐的點準。
根據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1-3歲的寶寶正處於肛門期,愉悅感主要來自於排洩所帶來的快感以及自己對排洩的控制。
所以一方面孩子的自如表達如廁需求的能力不足,尿道括約肌的控制能力不強,再加上孩子希望自己控制排洩過程,所以就容易出現經常尿褲子,或者家長讓孩子尿,孩子偏不尿,一個轉身就尿在褲子上的情況。
在肛門期,也是家長給孩子進行大小便訓練的階段,孩子尿褲子後家長如何對待,對孩子將來的個性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佛洛依德指出,這個階段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大小便訓練得當,孩子會和父母產生和諧的關係,養成有秩序的習慣,學會控制自己,並形成日後人際關係的基礎。
但是如果在這個階段,讓孩子產生了與排洩有關的不愉快的經歷,則會形成缺乏自我意識或者自以為是、暴躁、頑固等性格。
之前就有位媽媽說,每次孩子尿褲子,自己都很生氣,從批評到打罵,孩子非但沒有順利學會上廁所,反而尿褲子尿床的情況更加頻繁,自己也被一個如廁訓練差點搞崩潰。
小便是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的條件反射,當尿床受到嚴厲批評時,孩子就會有意識的憋尿,而人能抑制尿的排放,是靠膀胱括約肌的協調作用,孩子經常憋尿,會形成尿出來,導致尿在膀胱中停留時間過程,尿中的有毒物質被重吸收,加重腎臟負擔。
所以當寶寶的神經系統和膀胱內肌肉還沒有完全發育好時,家長不要急著讓孩子脫去尿不溼,即使寶寶有尿床情況,也不要過多斥責。而是順其自然,讓寶寶心態輕鬆平和地度過這個階段。
多數寶寶在3-5歲之後尿床或者尿褲子情況就會減少,如果寶寶5歲之後還會經常尿床,家長需要及時幹預,查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