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江陰 「做牙」民俗由來
在江陰民間傳統的習俗中,除正月外,每逢每月的農曆初二日與十六日,商家和善男信女們,就會準備一些肉、魚以及茶葉、酒、水果、米飯等,於當日吉時,到特定場所,點香、焚元寶、放鞭炮,祭拜土地公。祭禮當中,不可少的是整隻拔毛煮熟的大公雞,這是商家用來象徵生意興隆、高朋滿座、客似雲來的。祭拜後的菜餚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做牙」。農曆的二月初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做 牙」起源於勞動人民的社會風俗習慣,代代相傳。所謂「牙」字,為「牙旗」之簡稱。因古時荒地滿目,未經開墾之地,時有相爭開拓,致有鬥毆等事發生。為識別起見,各地區或軍旗的西邊,均畫有獸牙之形狀,以代表各地區的人員或族人或軍隊的標誌。軍隊在出徵時,首要的軍禮便是祭拜「軍旗」,寓「旗開得勝」之意。師出必祭,稱之為「禡牙」。古代民間生活清苦簡單,平時以蔬食為主,每月初一、十五日祭「旗纛」後,初二、十六祭神的胙肉可以分吃,稱為「打牙祭」。習俗發展到現在,每月初二、十六日都要「做牙」。商場在正月初一日「休市」,停止營業一天,初二日營業,謂之「開市」,也稱「開牙」。商場在新一年開市,即仿效軍隊祭拜「牙旗」之大禮,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禡牙」慢慢由古代祭旗禮演變為民間及商場上的「牙祭」、「做牙」。
話說 「頭牙」,也正是土地公的生日。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一般農家在農曆二月初二日這天為起點舉行「春祭」,開始「做牙」,祈求一年五穀豐登,並祝福土地公萬壽無疆;八月十五日還要祭拜一次,稱為「秋祭」,在五穀有了收成時,感謝土地公賜給人們的豐收。土地公是老百姓的守護神,崇拜土地公是源於人們對土地公的信仰,主要為求生命繁衍或農作物豐收。在神明裡,土地公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明,因他與人的生活關係密切,在人們心中像鄉老一樣熱心鄉裡大小事務,所以人們遇到任何問題都會找他幫忙。在江陰,對土地公的崇拜到處可見:大小寺廟、家中廳堂、祠堂店鋪、田頭園尾……總之有土地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所謂 「尾牙」,就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做牙」的意思。過了這個「牙」後馬上就要過年了。過去「尾牙」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如果老闆在新的一年裡想要解僱不適合的員工,就趁著吃「尾牙」的時候,在筵席上會把雞的頭對準那個人,暗示他過完年後就不用再來上班了。所以,「尾牙」的雞叫作無情雞。現在,由於勞工權益受法律保護,勞資雙方都希望能有一個較和諧的關係,所以「尾牙」聚餐時,一般都會將雞的頭朝上,以免指向任何一位員工。過去這種解僱員工的方法,已載入了史冊而一去不復返了。
作者:嚴兆瑞
福清電視臺宣傳/商務合作/諮詢/爆料/文章投稿
聯繫站長:S2589520(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