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企業學不會豐田管理模式?

2020-12-23 騰訊網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作者/施煒

封面/圖蟲創意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企業開始借鑑、學習包括「豐田生產方式」在內的日本管理經驗,部分優秀企業已取得成效(如海爾等),但從製造業整體看,製造效率及製造管理與以豐田為代表的先進企業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中國製造」雖已成為中國經濟的符號,但在全球經濟舞臺,鮮有我國製造巨頭的身影;那麼,中國企業應向豐田學什麼學習的難點在哪裡?如何從形似到神似?

從管理技術角度看,「豐田生產方式並不十分複雜。現代信息技術已使「準時生產」(「just in time」)變得較易實現,高度自動化、信息化、集成化的製造設備也為「均衡生產」、「工序中保證質量」提供了條件和支持。我個人認為,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可能真正需要學習的,同時也是最難學的,是其具體管理方法、技術背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思維以及系統性的管理邏輯

1/ 窮人管理學

曾有研究豐田汽車的日本專家稱「豐田生產方式」是一種窮人管理學」,這讓我暗暗一驚。在發展經濟學中,有些理論被冠名為「窮人經濟學」,主要研究貧困落後的經濟如何轉型與發展。而豐田汽車已是全球汽車產業的翹楚,又怎會與「窮人」相關聯?需要簡單回顧一下「豐田生產方式」的產生歷史。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豐田汽車創建時期,「豐田生產方式」已生萌芽,其中的一些重要管理思想如「自動化」等甚至來源於豐田的「前汽車時代」——上個世紀初,豐田生產紡織機時,其公司「始祖」豐田佐吉就已有「發現異常就停止,絕不發生次品」,以及「工人不單純做看機器的人」的管理理念。

「豐田生產方式」真正發展形成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當時,豐田汽車陷入困境,勞資衝突激烈,資金幾乎枯竭,銀行債權人提出了條件苛刻的「整改」要求,包括裁員、產銷分離、高層人員調整等。正是這種情形,催生了豐田汽車「徹底消除浪費」的樸素理念:必須以銷定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必須賣出去,否則出現成品庫存將使公司資金鍊無法承受;必須等到客戶訂單完全確定、不會更改時才會組織生產(這樣回應時間就會很短),否則存在積壓的風險;必須按必要的數量多頻次「準時」採購,只有這樣才能使有限的資金周轉得更快;必須儘可能「少人化」,否則工資支出壓力更大。

人們在學習「豐田生產方式」時,往往忽視了其「現金流」管理的內核(由於傳統的財務「損益表」不能真正體現成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半成品等所造成的損失和浪費,有的日本「豐田生產方式」研究專家建議從「現金流」的角度考慮降低成本的問題),忽視這一管理模式將生產管理與財務管理融為一體

由此可見,「豐田生產方式」是在貧瘠、惡劣環境中長出的管理之花。這正是它長盛不衰、生機勃勃的原因所在。這種管理方法的前提在於:企業將自身定位為「窮人」,企業管理者要成為「做無米(或少米)之炊」的「巧媳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企業的成長,哪怕早已家大業大,這種企業文化基因卻不能改變。

從豐田喜一朗、大野耐一,到後面的繼任者,「窮人」和「巧媳婦」的定位始終未變,且已做到別人(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境界:可變成本的降低是大部分企業都能做、別人易於模仿的事情,且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極限——受品質要求的制約,加上一些重要資源的稀缺性,材料、配件價格不可能一直降下去;受「終身僱傭」以及工會等制度因素影響,人工費用也是剛性的;因此,消除浪費的重點在於通過作業方法、生產流程、物流方式、過程周期等的改善,降低固定成本。也就是說,通過「與人相關」的「活」的「隱性知識」的管理方法、思路(通稱為「軟性因素」),來提高效率,提升整體而非局部成本競爭優勢。

我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大都成長於改革開放的特殊時期:市場機會爆發性湧現,企業盈利及擴張呈短期突變狀態;土地、勞動供給充分、獲取較易;生產要素價格低廉,可以從中獲得非均衡價格帶來的利益;「資本」相對於「勞動」處於強勢地位(我國少數企業兼併外國企業,常常掉入所謂的「工會陷阱」);當有成本壓力時,可以採取「外部式」的解決方法——減少人手,壓低工資,擠壓上下遊甚至犧牲品質。也就是說,企業的「米」較多,且來的快;或還能從別人身上擠出「米」來,企業管理者也就缺了「窮人」的感覺和做「巧媳婦」的動力。這或許是我國企業學習「豐田生產方式」的最大障礙

換言之,對一些中國企業來說,可能還未到向管理要效益的階段。從長遠看,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生產要素價格上升、人民幣升值加快,「窮人管理學」有可能逐漸進入中國企業,並在異鄉的土壤中「創造性地轉化」。

從文化傳統看,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小國,國民的節約意識極強。而我國一直有泱泱大國、地大物博的歷史文化理念。加上權力文化的影響,鋪張、講排場、追求宏大氣派,是中國人國民性中的組成部分。某些企業管理者可能個人在其人生的某個階段有過刻骨銘心的貧困經歷,但運作起企業來,一旦擁有了一定的資源、具備了一定的條件,不僅沒有「窮人管理學」的意味,反而頗具「富人管理學」的色彩:對資源往往不夠珍惜;有時資源投放在不產生效益的地方;有的企業囤積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儘管土地便宜,但若超過需要或利用率較低,成本則會比擁有同樣土地價格條件的競爭對手更高(當然,以「製造」為名,「圈地」以圖他用,是另外一個範疇的問題)。

2/ 改善無止境

做豐田式的「巧媳婦」很難。換句話說,學習、模仿「豐田生產方式」殊為不易。難在何處呢?最難學的和最難做到的是「持續改善」。「持續改善」是「豐田生產方式」的內在精髓,廣而言之,也是「日本式」管理的特色所在。其主要特徵有:

其一,它是一種「組織機制」。「持續改善」是廣大員工參與的有組織保證的團隊行為,而非個人行為;它是正式工作時間內的必要行為,而非業餘行為;它是持之以恆的長期行為,而非短期的不連續的行為;它是積累信息和經驗、形成「組織記憶」的智慧行為,而非愚昧性的、知識斷裂式的行為;它是以「閉環式」流程為支撐、以制度為保障的規範、精細行為,而非隨意的、運動式的及粗放的行為。換言之,「持續改善」經過長期傳承、積澱和創新,已成為包括參與主體、組織形態、運行流程、制度規範、信息系統、領導方式、溝通模式等多個要素和環節在內的管理體系,已成為不易變形、流失的組織功能

其二,它是一種精神狀態。即探究規律、追求完美、注重細節、堅持不懈的內驅意志力及思維方式。「持續改善」的精神,我把它概括成「理性的偏執」:所謂「理性」,是指它並非主體喪失的迷信和迷狂,而是從顧客導向原則以及外部競爭要求出發,客觀、清醒、細緻地分析問題,探測事實真相,找出合理的方法,進行點滴性的、細節性的改善,既提高運作效率,又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及過程。這種個人及團隊的「理性」,源自於企業的「理性」——生存及競爭原則,可以說是一種「做正確的事」以及「把事情做正確」的科學精神。

所謂「偏執」,意指「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一根筋」精神(一些在日本的中國朋友,都覺得日本人有些「迂」),以及「永無止境」的「極致化」的傾向。豐田汽車公司工人作業動作分解的細緻以及動作的節約,工藝的不斷改進,生產節拍和周期的儘可能縮短,工人操作的熟練程度,對細節改善的熱衷(甚至迷戀),以及日積月累的合理化建議制度,傳承、保持「持續改善」功能的組織文化機制,是「偏執」的外化和體現。

在市場競爭環境下,這種精神既是可敬的,也是「可怕」的。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和「偏執」之間存在關聯:「理性」制約著「偏執」的方向,牽引著「偏執」的持久;「偏執」支撐著「理性」的強度,放大了「理性」的能量。(順便說一句,「偏執」若和「非理性」、迷狂虛妄結合在一起,則會產生災難。)

「組織機制」和「精神狀態」兩個特徵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形成一個「耦合系統」:「精神狀態」催生了「組織機制」,而後者使前者有了精神和物質之間轉換的現實基礎,同時會對前者產生持久的激發作用(通過團隊活動、激勵機制等手段和方式)。

通過上面的分析,「持續改善」之所以難學,也就有了答案:作為一種「組織機制」,第一,它具有「長期化」屬性:起長期治本作用,需長時間的積累和完善,需沉澱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傳統」(這一點尤為重要)。而我國的一些企業管理者長期以來在創業及企業高速成長的背景下,形成了短視、急功近利、畢其功於一役的投機理念,以及與短期目標有關的管理風格(如熱衷於結構性的組織變革,傾向於從策略層面而非管理層面解決問題等),顯然不利於「機制」的培育和延續,不利於「傳統」的養成和傳承。可以說,「短期化」是我國許多企業做不到「持續改善」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核心競爭能力長期停滯的主要原因)。

第二,它具有「整體性」屬性,是包含諸多要素和環節、內部高度一體化和結構化的體系,因此,做起來複雜程度高、難度大。對我國的一些管理者來說,欲建設一個「體系」,既有專業能力方面的制約(相當多的人缺乏系統思考能力,專業知識、經驗不足),也有觀念上的障礙——重視程度不夠,缺少循序漸進的態度、鍥而不捨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此外,國內許多企業尚未形成較穩定的職業管理者隊伍(管理人員流動較大),也對建設「體系」不利。

第三,它具有「團隊」屬性是一種「人際關係模式」,涉及對人的尊重、長期合作、民主化溝通、公正和信任、集體主義,以及上下級之間雙向責任等團隊內部準則。這是中國企業實現「持續改善」的深層次難點

對此,應以一篇大文章來證明。簡要地說,由於成長時間較短,加之社會文化背景複雜,許多企業的組織文化正處於變化、發展之中,呈現出動態特徵。從源流看,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幾乎被破壞殆盡但一息尚存)、西方多種思想流派以及現代中國的一些特殊的價值觀及方法論都在或明顯或潛在地發揮作用,但尚未「三江併流」,彼此的前提、邏輯及結論不盡相同甚至大相逕庭。同時,企業的文化選擇和融合,由於歷史短暫,還未到「楊家有女初長成」的程度。企業與企業之間內部準則的差異往往較大,同一企業內部往往也表現出不一致、不穩定和不清晰。也就是說,「持續改善」所包含的組織文化要素尚未形成或尚未定型。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一些企業出現了與「持續改善」以及企業競爭能力長期提升相背離的內部準則,如短期博弈、公正缺失、對人缺乏尊重和責任、崇尚權力、排斥民主化管理等(限於篇幅,其原因和背景在此不作分析)。

「持續改善」的精神特徵:「理性」和「偏執」,在某些中國企業管理者的精神結構和精神空間中,似乎也是欠缺的。這雖然無法進行嚴格的統計證明,但我們的有限經驗還是為此觀點提供了依據。

「理性」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學精神的稀薄,探究事實真相和客觀規律的驅動力和思維強度不足;二是思維方式上的「大而化之」,「模糊」,不夠嚴密和細緻。中國文化傳統中與農業文明相關的「感性」特徵深深地影響著今天的管理者。

至於「偏執」更和我國一些企業管理者的心理、精神狀態相去甚遠。靈活、權變、「趨利避害」,是「迂」、「執」的反義詞,平衡、中庸則是對「偏」(極致化)的否定。這裡,無意否定這些精神、文化特點的價值,只是說明它們與現代製造管理文化的不相容和衝突。說得稍微遠一些,西方有些研究華人企業及華人管理特點的學者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結構,適合於快速變化環境中的成長型企業,適合於創業但不適合於「守成」適合於「戰略」、「營銷」,而不適合於「開發」和「製造」。這固然是一種假說,但是有一定道理。

此外,「持續改善」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活動,其組織作用的是中基層管理者。他們的精神狀態對「持續改善」能否長期、有效進行無疑至關重要。而我國一些企業的利益結構、權力結構以及文化結構還無法使中基層管理者產生歸宿感,也就削弱了他們「持續改善」的動機。

3/ 「能力」還是「績效」

「豐田生產方式」包含「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對人的尊重」、「重視人的作用」以及「自主、民主的管理」。

豐田式的「以人為本」和西方的「以人為本」既有共性也有差異。它是戰後勞資衝突的痛苦經驗、美國管理思想日本傳統社會鄉村「共同體」文化的混合。其「日本特色」主要是:在「終身就業」、「長期合作」前提下,員工以企業為「家」(長期歸宿和「集體主義」),企業以員工為「子」(負有責任和共同成長)——現在隨著美國文化的薰染,這種情形有所改變但仍不失為主流;當員工很少流動時,則注重員工的發展,即員工能力的持續提升(「內部化」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並把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落實到每個員工身上

在日研修期間,凡與豐田等企業的管理人員座談,中國企業家們必提的問題是「如何進行績效管理(考核)」。日本人經常一臉茫然,對這樣一個在我們看來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問題似乎無從回答。原因在於豐田等企業長期以來用能力提升和持續改善替代「績效考核」。當然不是不考慮「績效」:生產線上分批次的產量、品質、時間(節拍)要求,本身就是一種「績效」規定,而是通過持續改善(意味著相關績效目標在向更高水準遞進)和能力提升(意味著未來績效提高)來達到目的。

長期在日本工作的美國管理學家戴明對「目標管理」及「績效考核」不以為然,不認同基於「數字」的、以獎懲為主要手段的管理。饒有意味的是,我國企業對「績效考核」大都非常熱衷,面對東西方不同的管理方法,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美式快餐」——見效快,簡單易行

對中國企業來說,環境變化快且機會多,通過「績效管理」使企業的動力及壓力迅速增強,使企業能量迅速擴大,幾乎是一種必然選擇;同時,由於傳統的集體主義文化流失、全社會職業道德狀況不佳,不得不採取「剛性」的、「壓力式」的管理方法;再者,日本經濟長達20年處於低迷期,風頭強勁、起產業領導作用的多為美國企業,而管理借鑑總是以成功者為標竿的;最後,「績效管理」暗含了中日企業(這裡主要指民營企業)在「組織與人」的關係方面權利、責任不對稱的局面——企業對員工權利較大而責任較小,以及「上-下」方向的權力文化。

「績效管理」作為一種通用管理方法,自有其價值,這是不言而喻的。問題在於我所接觸過的部分企業將它替代能力管理,忽視企業長期競爭力的基礎。在「績效管理」方面,目前存在若干種不良傾向:一是短期化,企業運作主要圍繞著短期目標,對涉及核心能力的長期目標無暇顧及;二是技術化,過於依賴「數據」管理,甚至被數據所「異化」;三是表層化和簡單化,只看結果不看過程,不解決績效背後的深層原因;四是感性化,用「績效管理」的理性形式掩蓋非理性內容——某些企業的所謂績效目標其實是領導人的「夢想」;五是集權化,從上而下壓指標,不注重員工的自主管理和團隊的民主管理。

其實,以「能力」為中心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比單純以「績效」為中心要難得多。它要求企業管理者有尊重人、關懷人的天性和情懷,「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視野和胸懷,「企業是所有人的共同體」的認知和境界,以及「傳道、授業、解惑」的素質和能力。企業既要形成「能力」開發的「體系」——程序、方法、制度、技術等,同時也要形成「能力」開發的組織氛圍和文化「場」。

應該說,日本式的個人「能力」提升是艱難甚至殘酷的(筆者聽說也有日本年輕人因忍受不了豐田的壓力而離開)。但只要在全球化的國際經濟大舞臺上,中國企業與日本企業以及其他國家企業還存在著競爭,那麼這種「艱難」和「殘酷」,也是中國企業所無法迴避和捨棄的。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企業能融合美式管理、日式管理、中國文化傳統及管理經驗,將「能力」和「績效」兩個因素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管理新模式。

。END 。

版權聲明:製造界除發布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須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豐田現場管理經典資料!
    豐田的生產和管理系統長期以來一直是豐田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高效率的源泉,同時也成為國際上企業經營管理效仿的榜樣,例如,作為豐田生產管理一大特點的看板管理已被世界各地的企業所採用
  • 豐田五問找到了企業管理和職場工作的方法,還解決了新冠疫情
    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這句豐田汽車的經典廣告語,如今真的是隨著豐田車的大賣傳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甚至是傳遍了全世界。豐田汽車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又有著近百年不衰的發展歷史,相信從中我們一定能夠學習到不少珍貴的經驗。
  • 「一汽豐田杯」中國工業工程與精益管理創新大賽總決賽成功舉辦
    11月29日,由一汽豐田冠名贊助的2020年「一汽豐田杯」第三屆中國工業工程與精益管理創新大賽總決賽在天津大學成功舉辦。本次大賽的主題是「精益智能,融合創新」。大賽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學會承辦,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工業工程與管理分會、創新方法研究會管理技術分會、天津市精益管理創新學會、天津市工業工程學會協辦,由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冠名,決賽由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承辦。
  • 科捷機器人:首家進入日本豐田的中國機器人企業
    科捷機器人:首家進入日本豐田的中國機器人企業|順德三核兩高系列調研⑬視頻|科捷機器人:首家進入日本豐田的中國機器人企業偌大的車間裡只有寥寥數人在電腦前操作機器,取而代之的是成百上千臺機器人工作時發出的整齊劃一的響聲
  • 《豐田傳》闡述豐田生產方式的核心本質
    為什麼豐田生產方式這麼重要呢?這首先是因為,豐田生產方式就是豐田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它能夠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績效。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2019財年豐田汽車的銷售額比大眾汽車略少一點,但淨利潤卻比大眾汽車高出將近20%。豐田汽車連續多年蟬聯全球最賺錢車企。這就是為什麼最近二十年來,全球製造企業都在學習豐田生產方式,中國企業也掀起了學習豐田的熱潮。
  • 《豐田汽車案例》——精益製造的14項管理原則
    從今天開始,我計劃再來回顧下傑弗裡.萊克總結的豐田十四項管理原則,有興趣的朋友可有一起參與思考和交流。《豐田汽車案例》的出版,是他耗時一年,跟豐田系40多位分布在汽車製造、銷售、產品發展、物流、服務、生產工程管理者採訪溝通,交談時長累計達120小時,然後提煉和總結出的豐田模式的精華內容,非常值得深入學習。同時我也認為,作者作為一名外界的豐田研究者,興許會更加客觀和全面地看待豐田模式。
  • 一汽豐田決定重組管理體制,旗下子公司實現統一化管理
    豐田汽車與中國一汽決定重組合資公司「一汽豐田」的管理體制。根據官方消息,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TFTM)將成為一汽豐田系企業的統括企業,其他一汽豐田系的整車及發動機製造企業將作為其全資子公司歸入旗下。
  • 豐田的管理在現場,不在辦公室!
    來源|網絡 全文總計1090字,需閱讀3分鐘,以下為正文: 日本豐田公司的現場管理無疑是全世界生產製造型企業學習的典範
  • 人單合一:未來管理模式龍躍於淵
    追索人類對組織管理的探索歷程不難發現,管理模式無不是時代集體念相(thought form)的凝聚,體現著當時的信息流動方式和社會分工模式,折射了彼時對價值創造和人性假設的認知。網際網路時代湧現無數巨無霸企業,為什麼沒有貢獻代表時代精神的管理模式?以海明威的書名來類比,這20年像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流動」一詞隱喻了人在管理理念中的角色——從工具人到流量人,始終是一種異化的存在。
  • 一汽豐田重組管理體制 開發生產銷售一體化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4月27日,一汽豐田宣布決定重組管理體制,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TFTM)將成為一汽豐田系企業的統括企業,在其之下包括四川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SFTM成都)及長春豐越公司(SFTM長春)、天津一汽豐田發動機有限公司(TFTE)、一汽豐田(長春)發動機有限公司
  • 豐田精益管理的5大核心理念
    豐田在製造管理方面對世界影響甚大,無論是美國、歐洲、我國大陸或臺灣地區都深受其影響。豐田產生的製造管理方法諸多,如5S、品管圈、QC七大手法、精益生產等,其核心理念是什麼呢?或者,這些方法其內涵特點是什麼? 任何企業都是獨一無二的。
  • 理解四個詞,掌握豐田管理精髓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簡稱LP)誕生於1990年,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位專家,對豐田生產方式(TPS)的理論總結。因為豐田汽車的優秀表現,也因為其他企業學習豐田而帶來的業績提升,『精益』一詞逐步變成了『含金量』十足的管理術語。
  • 為什麼說144物聯卡管理平臺是必需的?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悄然降臨,各大企業對物聯卡的關注程度也隨著升高,其中最讓人在意的就是移動物聯卡。什麼是物聯卡呢?它是中國移動在公用網際網路基礎上,向物聯網用戶提供移動通訊接入服務,平時我們所說的144物聯卡就是移動物聯卡中的一個號段。
  • 2020年「一汽豐田杯」第三屆中國工業工程與精益管理創新大賽在...
    崔新耀攝人民網天津11月30日電 11月29日,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承辦的2020年「一汽豐田杯」第三屆中國工業工程與精益管理創新大賽總決賽在天津大學舉行。本次大賽的主題是「精益智能,融合創新」。
  • 華為為什麼學不會?研究了3年才發現,任正非與別的老闆背道而馳
    任正非曾表示「華為誰都可以學,誰都能學會」,確實,華為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家最為開放的企業。在深圳華為總部,前來到訪學習、取經的企業老闆絡繹不絕,但這麼多年來,為什麼真正學習並應用「華為模式」取得成功的企業非常少呢?
  • 129期 中國精益生產第一課《豐田精益生產考察研修班》
    著名豐田模式研究專家標杆精益.益友會專家委員會  首席專家蔣老師是聞名臺海與大陸的著名精益大師長期專注於精益管理與豐田模式在中國企業管理領域的應用與實踐,並在精益方法論的實施和操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創新,在2008年初的中國管理學術年會上,獲得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頒發的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傑出管理成就獎」。其創新成果在企業界的實踐過程中,也得到廣泛認可與好評。其諮詢經驗涉及能源/化工、機械/五金、電氣/電子、汽車製造/汽配、紡織/服裝、醫院/醫藥等行業。
  • 特斯拉model Y為什麼瘋狂降價16萬,中國的「特斯拉」又在哪裡?
    特斯拉為什麼降價呢,我覺得是以下幾個原因:因為跟中國上海市的對賭協議。特斯拉在上海市的超級工廠拿地成本僅為市場價的十分之一,同時,特斯拉獲得了185億元的貸款,利率僅為3.9%,遠低於一般的商業貸款。有人會說為什麼給一個美國企業如此好的政策呢?
  • 解密豐田5S管理
    很多企業做5S管理,也知道5S管理盛行於以豐田為主的日企,但它們的現場是什麼樣的呢?圖1-1為豐田的大門——廣汽豐田,這是企業樓層標識方法。一般企業是怎麼做的?隨便倒車,倒不進再倒,隨便撞,撞壞東西就換,而且沒人管。箭頭2:設備轉動部位用黃黑虎紋線提示員工注意安全。箭頭3:倉庫門口防呆防錯管理,防止倒車撞到門,保護建築物、保護門;設置限高標識、限速標識。箭頭4:工廠環境:種植花草,綠化修正管理。
  • 企業都在做5S,為什麼日本高效,中國失效?
    但是在中國90%推行5S的企業都沒有成功,原因何在? 管理理論界和5S培訓師總結的失敗原因大致包括:高層支持不力;中層不重視甚至有抵抗意識;員工素質低,不認真不配合。但是,這些並非深層原因,而是表面現象。把現象誤作原因當然解決不了問題。
  • 把最樸素的管理模式做紮實就是在「熵減」
    來源:企業觀察報作者 | 苗兆光 華夏基石雙子星管理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聯席CEO來源 | 《洞察——華夏基石管理評論》1-THE FIRST-做好PDCA循環:PDCA本身就是一個熵減的過程管理的事情沒有那麼複雜,其實道理都是很樸素的,這就是典型的豐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