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會場開幕上表演的畲族舞蹈。)
一種文化
維繫了民族的情懷
種玉堂廣場前,具有濃厚畲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更有盛大的傳統文化形式「輦藝」表演吸引了遊人的目光,「三月三」畲族文化節上的文藝演出為觀眾們帶來了美的感受。
(會場上的畲族志願者。)
位於漳浦縣的赤嶺畲族鄉是本次「三月三」畲族文化活動的分會場之一,地處漳浦東北部,全鄉總面積101平方公裡,總人口1.35萬人,其中畲族人口1.24萬人,佔全鄉總人口的92%,是全國畲族人口佔比最高的山區少數民族鄉。
福建省內少數民族人口達79.69萬人,其中畲族人口達到了36.55萬,約佔全國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畲族是福建省最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畲族群眾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傳統和文化,自2012年以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已經成為全省性活動,並成功舉辦了七屆。
作為本次活動的分會場之一的赤嶺鄉,有著豐厚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積澱,在明清時曾湧現出100多位文官武將,藍姓也是赤嶺的第一大姓。
「著名的破肚將軍就是從我們這裡出去的!」藍文龍是漳浦縣赤嶺畲族鄉人,提到幾位赫赫有名的藍氏祖先,他如數家珍。
「破肚將軍」藍理是漳浦人,驍勇善戰,在康熙二十一年跟隨提督施琅徵戰臺灣,在激烈的戰鬥中不慎被敵軍炮彈射中,肚破腸流,然而堅毅果敢的他用戰袍進行短暫包紮之後立刻投入了戰鬥,大潰敵軍。他的英勇無畏,協助施琅攻克了澎湖,立下了平定臺灣的赫赫戰功,因此被授予參將,外加左提督。
自他以後,藍氏同臺灣開始建立了聯繫。著名的「藍氏三傑」:藍理、藍廷珍、藍鼎元帶領著藍氏族人到臺灣開疆擴土,對清朝的統一和臺灣的早期開發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
(來自全國的嘉賓在赤嶺畲族鄉參觀「種玉堂」,了解畲族歷史人物和輝煌成就。)
位於赤嶺石椅村的「種玉堂」,是赤嶺及其南部的湖西鄉畲族共有的大宗祠。「種玉」之名其義取自「藍田種玉」,以緬懷祖宗才德,寓藍氏世代鍾毓英才之意。幾百年間,派下的族人遍布閩南以及臺灣臺北、屏東、宜蘭等地。2009年,種玉堂被評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畲鄉獨特的文化在發展演變中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近年來,漳浦堅持保護、挖掘特色的畲族文化,也藉由本次「三月三」系列活動,讓更多人了解畲族文化,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之美。
(龍海隆教分會場,畲族小夥子向來賓表演歌舞《山哈小子》 周志榮 郭高傑 攝)
一種特色
帶來了豐收的碩果
「隆教出有旅遊區,遊客玩到笑眯眯,手捧美酒請客吃,大家儘量別客氣。第一杯酒來敬你,分你萬事都如意,分你工作又順利,祝你安康又美麗……」走進龍海隆教鄉白塘灣,迎賓的鼓點響起,高亢抑揚的畲歌遠遠傳來,身著絢麗多彩畲族民族服飾的畲族姑娘,熱情的畲族小夥,以畲族傳統山歌舞蹈迎四海賓客的到來。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悠遊龍海兩岸情隆教畲鄉潤人心」作為本次「三月三」分會場活動在龍海隆教畲族鄉白塘村白塘灣舉行。此時,白塘灣各景點都融合了「三月三」的文化氛圍,畲鄉民俗文化風情,畲鄉美食,畲鄉美景,都吸引著前來遊玩的賓客積極「打卡」。
龍海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現有畲、苗、土家、壯、回、瑤、布依、滿、侗、蒙古、彝、仡佬、黎、藏、朝鮮、白、土、傣、哈尼、麼佬、水、毛南、高山、佤、羌、納西、京、塔吉克、柯爾克孜族等33個少數民族,人數13754人。其中,畲族人口12561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1.33%,主要聚居在隆教畲族鄉和海澄鎮部分村莊,其餘均為散雜居。
隆教畲族鄉是龍海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其區位優越,生態良好,具有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也有獨特的濱海景觀,是濱海風景線上的一顆明珠。
(龍海隆教分會場,畲族青年正進行畲歌對唱。周志榮 郭高傑 攝)
近年來,隆教鄉大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建設濱海少數民族旅遊名鄉。打造海濱地質公園,建設集科普教育、智慧模擬、旅遊互動為一體的火山科普館,將2600萬年前的國內乃至世界少見的「海底兵馬俑」牛頭山古火山口展現人們眼前;同時,集合畲族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畲族館,籌備畲家宴,穿插本土民俗文化展示和畲族文藝表演。通過舉辦「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動,讓越來越多的遊客走進畲鄉,暢遊白塘灣,探秘「海底兵馬俑」,在體驗中記錄畲鄉多彩生活,感受畲族特色民族文化。
(龍海隆教分會場,畲族正表演竹竿舞快閃。周志榮 郭高傑 攝)
「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動積極探索交流地方特色和畲族文化旅遊開發利用,有效促進了民族文化與鄉村旅遊的融合發展,將畲族文化打出特色品牌,發展風情旅遊,加快文旅融合,紮實推進少數民族鄉村振興,帶動百姓致富。如今,畲鄉獨特的資源轉化成為吸引投資的新優勢和加快發展的新動能,從經濟落後鄉鎮快速成為重要新增長區域,開啟「大山大海、大項目、大發展」的美好時代。
龍海市隆教鄉白塘灣通過全面展示隆教畲族鄉的文化特色、民風民俗、生態優勢以及畲鄉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激發畲族文化活力,推進少數民族鄉村振興,打響畲鄉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畲鄉品牌影響力,為畲鄉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自臺灣的少數民族嘉賓在會場合影。白志強 攝)
一場盛會
牽動了兩岸人民的心
漳浦畲鄉同臺灣的關係向來十分緊密,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時期。據《臺灣姓氏研究·藍氏姓考》記載:「清代,藍氏族人渡海來臺者以福建漳浦為最眾。」這批藍氏族人來到臺灣這片土地上生產生活,墾荒種糧。為表達對祖先和故土的紀念,將他們墾荒的所在地取名作「漳浦」諧音,命名為樟普寮。所以,在臺灣南投市的鳳山裡、嘉義縣梅山鄉安靖村及彰化縣社頭鄉都有一個叫樟普寮的地方。這裡居住的居民以藍姓為主,溯其源則皆出自漳浦的種玉堂。如今,在臺灣的藍氏宗親現有5.6萬多人,散居在臺北、高雄等地。
除了出於拓荒謀生的跨海遷徙,藍姓與臺灣還有著特殊的淵源關係,特別是被後人稱為「藍氏三傑」的「平臺首功」藍理、「治臺名將」藍廷珍、「籌臺宗匠」藍鼎元,他們都為開發、建設、治理臺灣立下了卓著功勳。
(在赤嶺畲族鄉畲族少年向嘉賓展示豐收。)
本次「三月三」畲族文化節的赤嶺分會場開放了閩臺畲族博物館,館中展示了自改革開放以來,浦臺兩地畲族同胞經貿文化交流往來的情況,並以實物與圖文結合的形式介紹閩臺畲族族譜對接的歷程,直觀地展示了閩臺兩地畲族同胞的血脈親緣。
兩岸少數民族同胞在數十年來交往不斷,互訪頻繁。本次「三月三」舉辦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豐收節」的盛會自2008年以來,已是第十二屆。活動以兩岸少數民族基層群眾為主體,圍繞著「我們都是一家人」的主題,為促進兩岸共同家園的建設,為兩岸少數民族人民搭建了一個交流往來,維繫情感的橋梁。活動始終秉承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凝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堅實力量。
(在赤嶺畲族鄉兩位畲族少年正相互整理頭飾。)
「很高興能到這裡來參加『三月三』的活動,更加榮幸能夠登臺表演。本次過來看到了漳浦的建設與進步都令我驚嘆,希望下次有更多機會常來,加深經濟、文化、少數民族的交流。」來自臺灣的「中華海峽交流協會」執行長江金香告訴筆者。
本次豐收節活動吸引了來自臺灣多地的嘉賓參加,兩岸人民在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中歡聚一堂,共襄盛舉,增進了兩岸少數民族同胞感情以及對祖國、對民族的認同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各民族要互相欣賞、互相學習。「三月三」文化節的系列活動是我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生動實踐,成為推動海峽兩岸各族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的重要平臺,對進一步弘揚保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推動民族工作創新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楊凌怡 蕭鎮平 王亞男/文 白志強/圖)
(主會場上鳳凰旗交接儀式:將鳳凰旗移交給下一屆南舉辦市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