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明天),中華一家親·2016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節暨福建省第五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將在福安隆重舉行!明天早上9時30分起,打開「今日福安」首頁,回復「三月三」,看省第五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視頻直播。
福安:多彩畲韻 出彩畲鄉
福安現有少數民族人口7.6萬人,其中畲族人口7.2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1.08%,是全國畲族人口最多、最聚居的縣市,佔全國畲族人口的9.2%,佔福建省畲族人口的16.75%,佔寧德市畲族人口的37.22%。全市少數民族人口佔30%以上的民族村105個,1984年成立穆雲、康厝、坂中三個畲族鄉,1999年設立福安市畲族經濟開發區。
福安市穆雲畲族鄉虎頭村的「桃花源」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福安市穆雲畲族鄉虎頭村及其周邊的千畝桃花迎春怒放、燦若雲霞,每天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慕名前來賞桃花、聽畲歌、品畲家美食,在畲家風情浸潤的桃花源裡徜徉流連,感受畲文化與桃文化交相輝映的獨特魅力。近年來,福安市充分挖掘畲文化資源,讓文化、旅遊、產業同頻共振,讓畲鄉充滿魅力與活力。
傳承 打響畲文化品牌
畲家「寶塔茶」
在歷史的長河中,福安積澱了豐厚的畲文化資源。為保護和傳承畲族文化,先後成立福安市畲歌協會、福安市畲醫藥研發中心、福安市畲族文化研發中心,有力促進畲族各種傳統民俗的傳承。福建省首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在福安隆重舉辦,定期舉辦畲族民俗節、畲歌會、桃花節、刺葡萄採摘節,支持民族鄉村舉辦畲族傳統歌會,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畲族文化事業建設,推進畲族文化產業與生態觀光、休閒旅遊相結合。福安畲族銀器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安畲族醫藥」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畲家烏米飯製作技藝、畲族武術(福安金鬥洋畲族拳)被列入寧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鬥洋村被評為全國農村體育先進單位,成為聞名遐邇的「畲族武術之源」,《畲族拳》被列入國家武術文庫。康厝、穆雲畲族鄉文化站被評為國家一級綜合文化站,康厝畲族鄉鳳洋村畲族文化站鍾伏龍被評為「2014中國文化館榜樣人物」和「全國藝德標兵」。與此同時,福安還完成了《福安地方志》畲族篇(1990年—2005年)、《福安雷氏志》、《福安蘭氏志》和《福安鍾氏志》的編寫,並積極做好市博物館的畲族文物收集及布展工作,位於福安市畲族文化公園的畲族文化中心(城區畲族歌場)項目前期工作正在進行中,爭取2016年6月動工建設。
產業 鋪就特色致富路
福安市坂中畲族鄉彭家洋村
立足畲鄉特色,福安市重點培育扶持和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建立17個民族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努力實現「一村一規、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經濟發展格局。穆雲畲族鄉溪塔村刺葡萄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年產值超1500萬元,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溪塔刺葡萄」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有效促進村民增產增收。坂中畲族鄉廉嶺村、康厝畲族鄉金鬥洋村、松羅鄉後洋村、穆雲畲族鄉虎頭村列入「十二五」時期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村名錄,坂中畲族鄉彭家洋村列入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虎頭村、金鬥洋村、後洋村、廉嶺村等畲村根據各自的產業特點,通過提升品質、拓展品牌、協會引領等辦法,發展水蜜桃、食用菌、畲藥、反季節蔬菜等特色產業,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全市現有6個畲藥生態園,畲藥種植已成為民族鄉村經濟發展新增長點。福建省滿園春茶業有限公司、福安市珍華堂工藝品有限公司列入「十二五」期間全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生產定點企業,成為畲族經濟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
旅遊 畲族風情引客來
充滿畲族風情的溪塔葡萄溝是「中國三大葡萄溝」之一
採摘刺葡萄
溪塔的葡萄溝、虎頭的桃花源,在這裡樂山、樂水,恍若世外桃源!每年的「三月三」,神奇獨特的畲族風情,如同一杯風韻天成的畲家寶塔茶,陶醉千年!整合白雲山、溪塔葡萄溝、虎頭水蜜桃、瓜溪刺桫欏、廉嶺特色民居等景點,形成集畲、古、茶、廉、紅為一體的獨特畲鄉旅遊路線,著力打造「世界地質公園」畲族聚居地白雲山風景名勝區,塑造以工業產業化為主導的鐵湖工業園區,以少數民族武術為特色的金鬥洋武術村,以刺桫欏為景點的瓜溪村,唱畲歌、飲畲茶、品畲家美食,獨具特色的畲鄉風情遊方興未艾,提高畲族鄉村的知名度,拓寬畲民脫貧增收致富的渠道。推薦康厝畲族鄉東山村、穆雲畲族鄉南山村、坂中畲族鄉仙巖村、甘棠鎮過洋村等12個村,爭取列入國家民委「十三五」時期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村,構成「珍珠連串式」的「美麗畲村」走廊,呈現出一個詩意的、美麗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幸福新畲鄉,給來自各方的遊客薰染濃烈的民族風。
幫扶 眾人拾柴火焰高
福安畲鄉的桃花節畲歌會
省、寧德市、福安市各級各部門重視支持配合畲族鄉村發展,全力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省科技廳、馬尾區對口幫扶坂中畲族鄉;長樂市、省水利廳對口幫扶康厝畲族鄉;省經貿委、福州市倉山區人民政府對口幫扶穆雲畲族鄉,寧德市、福安市領導也親力親為帶頭掛鈎幫扶貧困畲村。福安市委、市政府優先安排配套補助資金幫助民族鄉村進行公路改造提升、聯網建設,完成民族村以及200人以上民族自然村的道路改造。從2013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幫扶民族鄉配套資金由原來的50萬增加到100萬元,2013年-2014年每年給予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民族村經濟社會發展可行性項目補助5萬元等措施。6個民族村進入省級美麗鄉村試點,7個進入本市級試點,9個進入新農村重點(試點)示範村試點,省、寧德市重點扶貧開發村7個,11個列為市本級重點扶貧開發村。連續幾年的「美麗鄉村」創建,福安畲鄉變化斐然,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民風更淳樸。
教育 畲家明天更美好
福安成立全省首家畲族文化傳習所
畲鄉發展,教育為本。福安市的民族教育機構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及職業技術教育」設置完整,全市設有民族中學3所、畲族鄉中心小學3所、民族村小學14所、民族實驗幼兒園1所,形成民族教育格局和民族教育體系。在福安市民族中學開設「春蕾班」,民族職業中學開設「春蕾希望班」,福安職業中專學校開設「民族特困生高中班」,扶持畲族學生就學。民族學校積極參與畲族文化傳承,市民族實驗小學長期堅持畲漢「雙語」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譽為「畲山教育的明珠」。康厝中心小學成立「福安市畲族民歌傳習所」,市民族職業中學作為少數民族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廣泛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2014年底,全市在校少數民族學生9499人,其中小學5648人,初中2345人,高中、職高1506人。2014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線的少數民族學生150多人。堅持教育普惠,讓每一所民族學校都成為一道風景,讓每一個畲家孩子都幸福成長!讓教育發展孕育畲鄉新的希望……
獨具魅力的福安畲文化
畲族祭祀舞《奶娘踩罡》
相傳福安畲族來自廣東潮州鳳凰山麓,始遷於唐代,距今已一千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勤勞智慧的福安畲族人民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創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至今保留著講畲語、盤畲歌、吃烏飯、包菅粽、舂餈粑、槍擔舞、畲家拳、婚飾文化等傳統習俗,散發著迷人的風採。
【畲族民歌】
畲歌對唱
「歌是山哈寫文章,勸你齊人學點唱,誰人不學山哈歌,好似學子斷書堂。」畲家人熱愛生活,喜愛唱歌,上臺是歌手、下地是能手、說話像唱歌、畲歌離不了,看到什麼就能唱出什麼,從天上星星月亮、地上草木鳥獸到人間甜酸苦辣事,都能用畲歌表達得淋漓盡致,敘事歌、論古歌、婚嫁歌、勞動歌、倫理歌、儀式歌、祭祀歌、小說歌、兒歌等,歌詞豐富多彩、古樸自然、清新活潑,而福安的畲歌內容之豐富、題材之廣泛、歌會歌節之多、歌手之眾,在地方音樂中並不多見。
【畲家美食】
畲家美食
畲家菅粽 羅少玲攝
舂餈粑
福安畲族先民自古以來大多居住、勞作、生活在邊遠山區,他們根據實踐經驗的積累,充分利用山區豐富的草藥資源,將草藥與食品配伍,創造性地開發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山地文化色彩的民族飲食。其中,以烏米飯、餈粑、菅粽等最具特色。每年「三月三」,畲族男女都要踏青採回一種叫做「粘米烏」(烏稔)的植物,熬汁後浸泡糯米,蒸成「烏飯」食用,畲家人把「烏飯節」當作是一年春耕的開始。餈粑,是畲族人以本地優質糯米為主料,經過淘、泡後擱木甑裡蒸熟,然後倒入一個石臼裡,用丁字形的大槌純手工打制,並在餈團裡放入芝麻、紅糖粉和花生,香軟可口,十分美味。菅粽,是採用菅草的葉子包成形似枕頭管狀,再用龍草綑紮五節而成的粽子。裹粽前,畲民們將糯米浸泡鹼水中,這種鹼水用山上的一種特別的鹼樹燒成灰,開水在鹼灰中過濾後形成的一種黃色的天然鹼水,用此鹼水包成的粽子色黃氣香味美。
【畲族銀雕】
畲族人民崇尚銀飾、銀器,無論是出生、婚喪嫁娶等人生重大日子和民族傳統節日、盛事,還是日常生產生活,畲家人與銀器、銀飾密不可分,其間蘊含著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由此形成了畲族歷代對銀器的製作極為重視。傳統畲族銀器製作技藝中有「操、鑿、起、解、披」等技法,是中國傳統銀雕工藝與畲族文化相融合的典型表達,是畲族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福安畲族銀器加工技藝於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畲醫畲藥】
福安畲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畲族村多為山地散居的傳統聚落,長期備受交通閉塞之苦,衛生醫療條件極差。「不怕天氣變,就怕人生病」,畲族人民為了種族的繁衍和自身的生存需求,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疾病經驗,逐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畲醫畲藥。畲醫藥入藥基本為青草藥,常用青草藥有300多種,其主要特點為「土」、「簡」、「靈」,即藥材就地取材、手法簡單方便、療法行之有效,福安畲醫畲藥已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畲族武術】
福安市康厝畲族鄉金鬥洋畲寨 陰亮攝
畲族武術展示
畲族武術緣起、形成與發展與畲族人民生存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反抗壓迫鬥爭及社會習武風尚習俗密切相關。畲族武術分為拳術和棍術兩種,其中「畲家拳」以福安市康厝畲族鄉金鬥洋村最負盛名,從明末清初南少林寺鐵珠和尚進村授徒,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其具有南拳步穩勢烈、發力短猛、防守門戶嚴謹、進攻多用指法和掌法等特點。 2015年,以金鬥洋畲村為代表的「畲族武術」已被列為閩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畲族婚俗】
畲家女兒要出嫁
福安畲族服飾展示
畲族男女雙方確定戀愛關係後,通過提親、看寮、討庚貼、合婚、小定、大定的程序後,確定結婚的吉時吉日。新娘出嫁前要「賴床」不起,以歌代器,唱《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戀》、《哭母舅》等。隨後,由母舅主持為新娘梳妝,將少女髮式改梳成婦人的「鳳凰頭」。在迎親的過程中,夫家須選一位能歌善言的男子為「迎親伯」(又稱「親家伯」),男家花轎到女家,女方姑娘姐妹一般都要為難為「親家伯」,福安一些畲村還流傳迎親「寶塔茶」。在新娘新郎成親中,還設置了搶嫁妝、拜堂、踩紅袋、會八仙、敬茶討百家銀、尋找鳳凰蛋、新娘下灶等環節。除此之外,「男拜女不拜」也是畲族婚俗一大特色。
↓↓↓點擊圖片,參加僅限女生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手機攝影賽!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