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安文化學者、《福安鄉音》特約編輯楊昌長老師。《福安麻筍鹹》一文為楊老師授權「今日福安」微信平臺首發。
毛竹,福安人叫麻竹,毛竹筍,福安人叫麻筍;麻筍醃製的筍鹹,自然叫做麻筍鹹了。
醃製麻筍鹹,福安畲鄉山民最擅長。山區的畲民醃製麻筍鹹,一般選擇埋在土裡的麻筍——「白埋膏」來製作。因為沒露土的麻筍,口感沒有露土的麻筍那麼麻,這樣醃製的麻筍鹹,便更能得到食客嘴巴的認可了。
醃製麻筍鹹的工序,其實很簡單。將麻筍剝去筍殼後,給切成片,然後放到鍋裡加入少許的水進行燒烤。民諺云:四斤麻筍三斤鹽——烤七烤七。三斤鹽,這是誇張的說法,其實不用那麼多,但用鹽巴用得重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鹽巴用得重,有利於麻筍鹹長期儲存不變質。
烤好的麻筍鹹,要將其儲存在甕子裡。甕子不能有水分,麻筍鹹裝入甕子後要用手將筍鹹壓緊,以排除甕中的空氣。筍鹹填裝滿後,可用幹菅葉封甕口,再用竹篾條將幹菅葉固定牢,使甕口與菅葉之間保留一定的空間;最後,將甕子口倒置放在碟盤上(碟盤上盛一公分的水,以絕緣外部空氣進入甕中),這樣甕中的麻筍鹹就可長期儲存了。
儲存一定時間的麻筍鹹,取出食用時,可見筍鹹上附著一層「白脯」,這層白脯是鹽巴鹽化筍塊的使然,跟黴變沒有絲毫的干係。
麻筍鹹配稀飯很下飯,當宴席甜點也很爽。「啖齒齙牙,糟菜塞(配)茶」,麻筍鹹與糟菜同屬「醃菜一族」,照樣可以「塞(配)茶」。然而,隨著當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搞小食「短、平、快」像「現湯燙現面,吃了滿口甜」的項目有人弄,而「長、煩、久」像「甕浸鹽橄欖,半天嘴無濫(涎)」的項目少人為。
如今,麻筍鹹在福安市面上露臉的機會已越來越少,倒是鄰縣的周寧、政和一帶還「花開不敗」,為我福安人所愛。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福安舌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