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學紀實 2020-02-16
中國臺灣省臺中市(賴國民 1969年)賴羅傳宗親會的資料載:「泊州世祖燦生七子,其中二子仍居松陽,餘五子均遷江西,其留居松陽者,其後一部分始遷福建,先後散播於汀州、寧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詔安、平和等地。至四十九世祖顯益、顯祖延顯,原居詔安縣官坡鄉,生五子,長子卜隆居平和縣心田鄉,遂為心田一世祖,次子卜英及五子卜羅,均留詔安原藉,三子卜芬移居平葛竹鄉,四子卜茂則遷平和安厚鄉,亦各為當地賴氏開基祖。其後裔孫之渡臺者,以平和、心田鄉為最多,葛竹、安厚次之,大埔、揭陽、饒平又次之。」到臺賴氏分別由福建和廣東遷居。福建這支來源於泉州,入臺後多居於沙鹿、鹿港、清水、臺南、高雄等地。來自廣東的這支,多源於饒平、大埔,入臺後多居中部和北部的新竹、苗慄、桃園、臺中等地。臺中賴姓始祖叫賴雲從,為唐末入閩的後代。乾隆年間從漳州移居臺中三份埔的。
賴姓族人位於軍功寮的五常堂,五常堂的門匾「順天應人」、「家存詩禮心存德」。軍功寮的開發與臺中市四十張犁賴姓,族人淵源深厚,賴姓族人早期遷入以三分埔(今松竹裡附近)與二分埔(今平田、平心裡附近)為根據地,賴家在臺定居始於十五世的賴雲從公,歷史上記載賴姓族人的資料頗多,賴雲從先生所傳五子,即為人們所熟知的「五美」,其後人所建祠堂即稱為「五美堂」位於今松竹路上,而後賴姓十七世祖先賴日貴先生,生於嘉慶二十五年,因經營事業有成,遂援例捐貢生受「歲進士」銜,成為當時臺中的大戶之一,到了乾隆末年,三十張犁的土地幾乎皆為賴姓族人所有。賴姓家族歷史輝煌,日據時期依舊顯赫,日據日據明治31年(1898年),賴氏先祖長榮公為賴氏「心田五美」之後代,由頭張遷居於今之二分埔,建有三合院原取名「懷德堂」廳堂有對聯。原三合院之門樓系以土埆建築,不很顯眼,日大正13年(1924年),其子賴崇仁依唐山地理師建議,另建新門樓於舊門樓之南,謂此後家業能飛黃騰達,取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以「積善」樓名,期勉後世子孫都能行善助人,樂善好施之意。而積善樓今為臺中市定古蹟。軍功寮的賴姓族人為第二與第四房後代,在軍功裡二鄰建成巷有一座賴姓五常堂,興建於日據時代,門前有日式庭園造景,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建築,內在建築古色古香,饒富趣味,歷經「九·二一」(1999年)地震的摧殘,至今房屋外觀仍保持得相當完整,現仍為賴姓族人居住。日據時期軍功一帶的賴姓族人多以菸草事業為主,而燻仔的栽種與烘燻曾經是大坑、軍功寮及廍子一帶重要的產業,昔時太子樓(煙樓)的數量即代表財富的象徵,而軍功寮一帶的煙寮,幾乎拿為賴姓族人所有。賴家是北屯區的大姓,從乾隆年間,賴氏先祖從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老家移民渡海來臺開始,即定居於三十張犁,從經營糖廍開始,逐漸拓展其事業版圖,而終成為地方首富。爾後,從三分埔、二分埔、賴厝乃至軍功寮、濁水巷一帶,都可見賴姓族人的趿跡,從日據時代至光復以後,賴姓族人一直是臺中市的望族,時至今日仍居地方各項重要職位者,不勝枚舉,對地方發展及各項建設影響甚鉅。中國紀實委員李德祥19859099898
註:本文轉載「紅色文學紀實」,謹慎參考,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由廈門賴氏宗親會賴國棟宗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