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製造小丑需要把它扔進化學池,現在製造小丑只要把它扔進社會。"
這句話是寫給電影《小丑》的評論,但也側面點明了一種現象:電影中製造恐怖的方法,正在越來越趨實。
上周五在國內上映的科幻恐怖電影《隱形人》,就剝離了感官刺激,將虛幻的恐怖形象具象化,悲劇更加社會化,恐怖片有了影射現實的作用。
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97年的科幻小說,以及1933年的同名電影,可謂很古早的IP了。原作講述了一個天才科學家發明了隱身藥水,從而走向自我毀滅的故事。
而此版《隱形人》則推翻了原作敘事,在契合「警惕科技掌控人類」的命題同時,結合了「MeToo」(美國反性騷擾運動)「平權」等時代背景,講述了西西莉亞在男友突然自殺後遭到一個隱形人反覆折磨,不得不奮力求生並查明真相的故事。百年IP,有了新的生命力。
一個始終看不見又一直在場的反派,一個經受心理創傷又以私刑復仇的被欺凌者,《隱形人》「他人即地獄」的存在主義視角,為觀眾構築了極具觀賞性的驚悚故事。
始終在場的「他者」
「隱形」是這部電影的「題眼」,它是個科幻概念,同時也是個心理隱喻。
先來說說科幻概念,本片以此製造了恐怖感的顯性部分——始終在場的「他者」。
西西莉亞男友阿德裡安,是隱形光學博士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開發隱身技術,同時他是個控制欲極強的暴力分子。當西西莉亞終於找到機會逃離他後,隱形人上線。
恐怖片中經常運用「未知感」來營造恐怖氛圍,通常未知有三種:未知事物、未知人與未知環境。「隱形」的科幻概念,將這三種一併湊齊了。
廚房突然燃燒的灶火、滑落到床下的毯子上的腳印、鏡頭刻意留出的空白畫面、窺探性的鏡頭視角……似是而非的存在感,永遠提醒著觀眾和女主,未知事物正在侵犯著你的區域。
女主意識到周圍發生的一切並非僅是自己的臆想,「未知人」就出現了,所謂隱形人或許就是阿德裡安,男友根本沒死,而是在以另一種方式控制懲罰自己。
我們熟悉的恐怖片中,有很多類似的「他者」。例如,《孤兒怨》中外表是幼齡少女實則背負了多條人命的中年婦女伊斯特,《沉默的羔羊》中的精神病學專家漢尼拔博士等,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他者」。這種隱匿於身邊的危險形象,極大地強化了觀眾的移情感。
恐怖電影的未知環境往往設置於深山別墅、林中小屋、以及各式各樣的密室等蠻荒之地。例如電影《林中小屋》《閃靈》《寂靜嶺》等,都是借主人公與外界失去聯繫的環境構置增強了恐怖氛圍。
而《隱形人》從一開始給了一種「希望感」,西西莉亞成功搭上姐姐的車逃離男友,跟可靠的警察朋友住在一起,以最日常的家庭氛圍貼近觀眾,然後再慢慢打破它,製造了一個永遠未知的環境。
觀眾在看恐怖片的時候什麼時刻最恐懼?就是當你發現鬼原來一直跟著你進出電梯、一直坐在你的肩頭、還能爬進你的床……這時候,「已知環境」都變成了未知,無處躲藏。
隱形人就是先慢慢入侵西西莉亞的私密空間,接著給西西莉亞身邊人帶來了實質性傷害,使其徹底孤立無援。而後,西西莉亞將姐姐叫到了環境噪雜的餐廳對談,這是她唯一證明自己沒說謊的機會。此時的環境為觀眾打了個強心劑。
但西西莉亞的姐姐卻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刀致命。隱形創造的未知環境是無處不在的,影片的恐怖氛圍層層疊加,給了觀眾一種強烈的壓迫感。
除了「未知感」之外,《隱形人》還運用了恐怖電影裡常見的宿命感,也就是「不斷反覆」這一元素。
比如《恐怖遊輪》中在女主的視角裡故事不斷重演,周圍的朋友一再接連被殺,進入無限循環;《忌日快樂》中女主屢次被殺,然後醒來,直至找到兇手。這就是主角以「宿命論」為自我選擇負重,進入了「在劫難逃」的枷鎖裡。
《隱形人》是從警察女兒被打、郵箱自動給姐姐發送了惡毒郵件、姐姐被殺、精神病院保安接連被殺等情節安排,預示著女主角的命運走向,雖不是時間循環,但多少有了女主尋求庇佑無門的宿命感。
創傷後的「自我」
「他者」始終在場,但幾乎沒有露面,影片一大半時間都是女主西西莉亞的獨角戲。而「隱形」這一「題眼」就成了心理隱喻。
在電影《異度空間》裡,張國榮飾演的心理醫生阿佔曾說,「我們的大腦除了會累積許多知識和經驗,還會接收各式各樣的鬼怪……當聽說關於鬼怪的細節描述,我們的腦袋就會自動地把以往積存的資料化為影像,從而產生恐懼感。」鬼怪也許不在世界,卻在人們心中。
西西莉亞腦海裡有男友研究隱形人的記憶,而其他人對此卻一無所知,在其他人眼中,西西莉亞就是個創傷後反應過激的瘋子。而女主的遭遇越荒唐魔幻,周圍的朋友越是接連遠離,觀眾越能感知到女主封閉的精神世界,以及不寒而慄的集體麻木。
《隱形者》其實是對一種隱性暴力的隱喻,「心中的鬼怪」雖然更為可怕,但警惕這種隱性暴力與潛在危險的存在,才是影片的出發點。
由此,影片將西西莉亞推向了私刑復仇的境地——穿上了隱形衣,殺死了男友阿德裡安。
最後的轉折,成功將《隱形人》從一部科幻驚悚片,嫁接到了心理驚悚片。
在整部電影中一直備受「隱形人」折磨的受害者西西莉亞,突然在結局成為了最終的Boss,觀眾在爽感之餘,也會感受到發自內心的驚悚。電影名字中的「隱形人」又是指的誰呢?
美國1995年的恐怖電影《七宗罪》講述了一個連環殺手,根據天主教教義中的人性七宗罪(暴食、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淫慾、憤怒)來選擇受害對象,最後他通過奪去心愛之人的方式激怒警探,迫使警探自己犯了最後一樁罪——"憤怒",惡人以殺戮的方式進行傳道。
《隱形人》中,西西莉亞在受到生命威脅時,在手機裡收到了來自「隱形人」的簡訊:Surprise(想不到吧)。而當西西莉亞殺死男友後,同樣盯著他的眼睛說「Surprise」,被欺凌者最終以私刑完成復仇。「用『惡人』的眼睛來看世界」,在讓觀眾對現實世界有了更唏噓和深刻的認識,產生了強烈的悲劇性。主角面對自我掙扎與他者審視,在生活的漩渦裡進退兩難。在現代世界裡,當上帝已死,我們該向誰尋找救贖?正是《隱形人》最後留下的驚悚一問。
【文/申兌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