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貧困是一個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的難題。農工黨中央為此做了周密的部署,動員16個農工黨省(市)級組織對口監督雲南省16個州(市),農工黨上海市委會承擔了對口雲南省紅河州的民主監督任務。
應該說,對於這項任務,我們起初心裡是沒底的,因為我們大多數同志以前並沒有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農村的工作經驗。我們去調研的同志,有醫院的醫生、有大學的教師、有機關的幹部,有知識有文化,但是都缺少一點身上的土氣。沒有土氣,不熟悉農村,就不容易和當地鄉親們親近。加上紅河州的很多村寨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年輕人外出打工了,留在家裡的老人通常不會講普通話,我們聽不懂他的話,他聽不懂我們的話,都要靠當地村幹部翻譯。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困難。怎麼監督,怎麼縮短與我們工作對象的距離,怎麼保證民主監督工作有效開展?我們動了些腦筋,也想了些辦法。歸納起來可以稱為「三多」:多走、多看、多問。
多走,儘可能多走一些地方。民主黨派成員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可能投入太多時間參與。怎麼辦?我們就千方百計與本黨派成員工作有機結合。2018年和2019年我們邀請復旦大學社會學專家徐珂以及他的學生去紅河調研。2019年我們組織10餘名復旦大學研究生和本科生組成調研隊伍,特意召集了部分雲南籍學生,保證溝通暢通,數據真實。每到一個寨子,同學們兩人一組地去入戶調研,人家走得多了,對情況的了解就更全面了。農工黨上海市委會機關的同志呢,那就多走幾次。一年裡不是只去一次,而是去三四次,有時候還暗訪,到曾經發現過問題的地方再去看看整改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冒出新的問題。重複走是個很好的辦法,第一次去可能情況了解得不夠,回頭再走一次,腦袋裡帶著問題去看,可以看得更多、更準、更清楚。所以多走很重要,能夠幫助我們熟悉當地民情,更好地開展民主監督工作。這幾年,我們一共走了紅河州13個縣(市)中的11個。
在紅河州開展醫療幫扶活動
多看,而且要仔細地看。看什麼呢?一要看貧困戶幫扶明白卡上的信息到底明白不明白,和實際情況是不是對應得起來。二要看成效,看扶貧的各項措施做得怎麼樣。例如住房改造是脫貧攻堅戰中一項讓群眾得實利、也非常得人心的工作。我們留意看危房有沒有加固,加固的做法是不是合乎標準,新建的住房質量到底好不好。
在紅河州金平縣查看危房改造情況
多問。一種問是要俯下身子問,不能擺架子,要態度謙遜和藹,拉近和當地鄉親的距離。還有一種問是要對發現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真誠地跟他們交流。第三種問是向在貧困縣掛職的上海乾部問,他們比我們更了解當地全方位、多角度情況。
多走、多看、多問,目的就是一個,在這場具有歷史偉大意義的脫貧攻堅戰中,高質量地完成中共中央交給我們的民主監督任務,不負所托,力所能及地做出我們的貢獻。我們相信,有中共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廣大黨員幹部的努力奮鬥,有人民群眾的配合支持,這一場劃時代的脫貧攻堅戰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作者系農工黨上海市委會專職副主委)
來源:統戰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