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脫貧·一路同行)臺盟中央對口甘肅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側記:是見證者、參與者、探索者
中新網蘭州9月13日電 (記者 丁思)從平原到高原的步履艱辛、從短板到優勢的獨到創新、從富口袋到「富腦袋」的啟智聚力……回望在甘肅近5年的「訪貧記」,臺盟中央社會服務部扶貧工作處幹部陳美龍坦言「累並快樂著」,他形容自己「是見證者和學習者,亦是參與者、探索者」。
臺盟中央自2016年對口甘肅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秉持「在參與中支持,在支持中服務,在服務中監督」的工作理念,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工作模式,找尋助推甘肅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效路徑。
2019年4月,臺盟北京市委會在甘肅東鄉縣果園鎮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鄉級監測入戶調研。(資料圖) 鄭寶城 攝
從平原到高原:面對面入戶訪談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為群山峻岭所環抱。在這裡,脫貧攻堅的工作難度仿佛也如同海拔一般「增加」。
開展多層級的監督訪查活動是臺盟中央精準識別貧困人口、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的「規定動作」。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均屬於國家深度貧困區之列,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也成為了臺盟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重點監督區域。
「高原反應、險峻的道路、飲食不習慣、語言不通」是第一次來甘南走訪調研的臺盟上海市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彬最深刻的記憶。
李彬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採訪說,前往甘南調研的多數工作人員和專家長期居住在平原地區,抵達後出現高原反應,「尤其是步行穿過一座座山坡,都是30到40度的陡坡,心臟砰砰砰跳個不停。」
「但來一次太不容易,大家還是努力完成入戶調研任務。」李彬說,自2016年,他先後跟隨臺盟工作小組前往隴南、定西等地調研,海拔3000米左右的臨潭縣石門鄉已到訪至少6次了。
不僅如此,臺盟中央還多次組織力量赴基層開展「小切口、蹲點式」專題調研,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產業扶貧、文化旅遊等展開針對性調研,並提出對策建議。
李彬說,通過深入基層的訪談和調研,收穫很多,了解到甘肅貧困一線最為真實的狀態和存在的問題,更體會到扶貧一線的忙碌和不容易,「扶貧幹部敬業的工作狀態值得我們學習,此行對我們的心靈都是淨化。」
截至2020年7月,臺盟各級組織先後40次深入甘肅省10個市州的150多個貧困村750餘戶貧困家庭,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調研活動。通過書面報告、座談等形式,累計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當地黨委政府提出了100餘條意見建議。
從創新到優勢:創建三級動態監測
8個民主黨派中央分別對口8個全國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區,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
「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可借鑑的經驗。克服困難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創新工作的過程。」陳美龍說。
實現「縣、鄉、村」三級動態監測是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的應時之舉,目前,臺盟中央在甘肅篩選建立了「一縣兩鄉兩村」五個監測點。
「不同的貧困類型,設立不同的監測點。」陳美龍說,該形式將臺盟中央、盟內外專家和甘肅各級黨委政府的力量整合,更通過觀測不同形態的監測點,以點帶面,通過定期對監測點聯絡員報送的脫貧信息進行跟蹤分析,結合不定期開展專題訪查,對於甘肅不同形態的脫貧攻堅有了「根」上的掌握。
「與其說設立三級動態監測是臺盟中央在甘肅注入監督之力的創新之舉,實施『兩州』(臨夏州、甘南州)綜合作業區專屬活動則是臺盟中央在甘肅從單一調研到實施多維度施策、開展全域化管理的起點。」陳美龍說,「原有的短板,正日漸轉變為我們特有的監督模式。」
在綜合作業區,由臺盟北京市委會、臺盟上海市委會分別牽頭,對作業區鄉級監測、專項調研以及社會服務支持等專屬活動實施綜合管理,相關地方組織有序參與,集中採集、匯聚區域脫貧攻堅信息,為研析深度貧困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情況提供支撐。
2019年10月,臺盟北京市委會聯合北京志成小學、貴州赫章三小、甘肅果園小學共同開展2019年「同一藍天下、共上一堂課」活動,圖為甘肅果園小學活動現場。(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從產業到教育:啟智聚力助脫貧
東鄉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自然條件嚴酷。該縣果園鎮是臺盟北京市委會脫貧攻堅民主監督鄉級監測點,教育是其在當地開展社會服務支持活動的重中之重。
「到訪甘肅,給我的震撼很多,除了物質上的貧瘠,還有基層教育的嚴重匱乏。」臺盟北京市委會社會服務負責人過姬芳向記者介紹說,2019年,他們號召發起「同一藍天下、共上一堂課」活動,在北京、甘肅、貴州三地同時啟動,以「VR夢工廠」為主題的網絡直播課拉開序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以提升貧困地區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發揮智力幫扶的特色,不僅發生在甘肅貧困地區的學校,臺盟中央還將課堂「搬」到上海、浙江等地,舉辦「築夢鄉村」行政管理幹部培訓班,聚焦培養鄉村人才。
臺盟重慶市委會辦公室幹部羅鳴參與了臺盟中央《夯實產業基礎,創新扶貧方式》等綜合調研,對「西部人才的培養」感觸頗多。
羅鳴說,多次走訪調研甘肅,明顯感受到當地老百姓(603883,股吧)生產生活物質條件日漸向好,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資金和產業都不是問題,未來人才如何本土化培養、在基層生根,這才是農村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
目前,臺盟中央已先後組織實施了5期「築夢鄉村」培訓班,培訓學員400餘名,覆蓋了甘肅58個貧困縣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縣、鄉兩級行政管理幹部以及電商從業人員。
專題講授、現場教學、案例診斷式沙龍研討……新穎的授課方式讓「90後」臨潭縣扶貧辦幹事楊桃菊收穫頗多,把夢想駐紮在農村的她說,「有對比就有差距,通過學習觀摩,開拓了眼界,了解到當前農村電商和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的新機遇,希望將南方城市鄉村治理的好經驗運用在西北農村。」
2019年7月,臺盟中央在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藏醫院開展「兩岸醫師」健康諮詢活動。圖為兩岸專家交流討論。(資料圖) 甘肅天祝縣藏醫院供圖
從社服到醫療:兩岸臺胞同心共助
期間,臺盟中央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開展社會服務,積極在教育、醫療等領域開展特色幫扶活動,特別是已連續三年在甘肅開展了「兩岸醫師」健康諮詢活動。
回憶起2019年臺盟中央在天祝縣藏醫院開展「兩岸醫師」健康諮詢活動,天祝縣藏醫院院長朱青學說,兩岸醫師耐心地為前來就診的患者答疑解惑,並根據他們的病情提供治療方案。
「臺灣醫生看診非常細心。」朱青學說,該活動不僅為當地醫療資源貢獻了力量,還讓臺灣醫生近距離感受到大陸西部醫療條件的發展,拉近了隴臺醫療界彼此的情感。
目前,甘肅省75個貧困縣區累計摘帽退出67個,貧困縣區數量減至8個。
談及如今的甘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道路硬化、飲水設施、衛生習慣、房屋居住等都變得越來越好了。」陳美龍感到由衷欣慰。
「這更是一場學習探索的旅程。」陳美龍說,通過脫貧攻堅民主監督,跟當地群眾和幹部交流,學習到很多基層創新的工作方式,「這些都是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出來的好辦法,是我們在機關工作中看不到、聽不到、學不到的好經驗,受益匪淺。」(完)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