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向劉備推薦一個人才,諸葛亮卻說此人不可重用,到底誰說得對

2020-12-14 歷史小火鍋

「伏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鳳雛先生龐統,是三國時期與諸葛亮齊名的一位才幹傑出的謀士。在劉備起家創業的過程中,龐統與諸葛亮都竭忠盡智,出謀劃策,為開闢蜀漢江山嘔心瀝血,做出很大貢獻。龐統甚至在進取益州之戰中以身殉職,獻出自己的生命。

龐統與諸葛亮,作為蜀漢的兩大開國元老,兩人之間還頗有些淵源。東漢末年亂世中,諸葛亮曾拜在大名士龐德公門下,而龐統則是龐德公的同族子弟,也與龐德公往來密切。慧眼識人的龐德公,認定兩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他們兩人的雅號「臥龍」與「鳳雛」,都是出自龐德公之口。

漢末三國亂世中,兩人各奔東西,諸葛亮跟隨劉備,龐統最初則選擇了東吳,成為東吳某郡的一個功曹。諸葛亮的仕途要比龐統順暢的多,出山伊始就得到劉備的信任與重用,迅速成為三國大舞臺上的風雲人物,縱橫捭闔天下馳名。

而龐統在東吳卻混得不怎麼樣,東吳當時人才濟濟,帥才有周瑜魯肅,將才有程普黃蓋,甘寧周泰等人,根本沒有龐統一展身手的機會。赤壁之戰後,龐統改換門庭,投奔到劉備門下。

劉備最初對龐統也不感興趣,只是任命他為耒陽縣令。東吳魯肅非常了解龐統的才華,主動寫信向劉備保薦龐統,「龐士元非百裡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劉備這才對龐統改容相敬,開始重視龐統,從此擁有了伏龍鳳雛兩大謀士。

不過,諸葛亮與龐統的關係,卻耐人尋味。龐統來投奔劉備之初,並不受劉備重視,諸葛亮一言不發冷眼旁觀。東吳的魯肅向劉備力推龐統,諸葛亮才迫不得已隨聲附和幾句,貌似兩人之間的關係很一般。

在其他方面,兩人之間也經常表現出步調不一致。劉備進取益州時,龐統曾經向劉備推薦過一個人才:彭羕。彭羕原先是益州軍閥劉璋手下的小吏,雖然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卻得不到劉璋重用,他結識龐統之後,龐統經過一番觀察了解,認定彭羕是當世奇才,於是就把彭羕推薦給劉備。

劉備正在用人之際,他親自召見彭羕,與之談論一番後,也覺得此人頗有才幹,當即任命為治中從事,把他留在身邊,「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讓他直接參與軍機大事。彭羕由此迅速成為劉備身邊的紅人,「知遇日加」,前途不可限量。

諸葛亮卻對彭羕另有看法,不知是否覺得此人是龐統所保薦之人,反正諸葛亮對彭羕殊無好感,多次向劉備進言,「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說彭羕有野心,不可重用。諸葛亮在劉備面前說話很有分量,劉備從此開始冷遇彭羕,不久後把他趕出成都,貶黜到偏遠的江陽擔任太守。

在對彭羕的看法上,龐統和諸葛亮二人意見完全相左,到底誰說得對呢?事實回答了這個問題。彭羕接到調令之後,心中大為不滿,於是找到好朋友馬超喝酒,席間酒酣耳熱之際,彭羕說:「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彭羕的話被馬超告發給劉備,劉備聞言大怒,把彭羕下獄處死。

身為人臣,卻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從大的方面說,證明彭羕確實有野心,僅僅因為工作職位調動就有了謀反之心,忠誠度嚴重欠缺。從小的方面說,即使彭羕只是在說氣話發洩怨氣,身為官員,這種大犯忌諱的話也絕不可隨便亂說,至少也說明此人不曉得做人之道和為官之道,確實不可重用,諸葛亮的眼光看來是正確的。關注更多諸葛亮與龐統的關係問題,請閱讀經典史書《三國志》。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龐統舉薦一人才,諸葛亮卻說此人不能重用是,究竟誰說的對?
    而這個時候身旁的謀士張松建議將劉備等人邀請入川,於是讓劉備等人去攻打張魯,防守益州。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璋讓法正等人去迎接劉備,當時劉備也欣然的接受,帶著黃忠魏延龐統三人入川。劉備在到了益州後,劉璋非常歡迎劉備的到來,而且還將自己的軍隊交給了劉備,讓劉備去攻打張魯。
  • 龐統舉薦一人才,諸葛亮卻說此人不能重用,究竟誰說的對?
    在劉備還在益州的時候,龐統就向劉備推薦了一個人才,而這個人才在被推薦後,立刻就受到了劉備的重用。不過後來諸葛亮得知了此事之後,對劉備說此人有問題。 龐統向劉備推薦的人叫彭羕,他在受到了劉備的重用後,諸葛亮就指出了此人的問題。
  • 龐統向劉備舉薦一人,劉備認為可以和法正比肩,為何諸葛亮看不上
    在劉備入蜀的時候,有一個光頭投靠了劉備。此人得到了劉備、龐統、法正的一致好評,但是諸葛亮卻不喜歡他,甚至和劉備打小報告說「這個人心氣太高,保不齊以後要鬧事」。 這句話的分量不亞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稱魏延有「反骨相」。
  •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好奇司馬徽為什麼只給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兩人,卻不推薦司馬懿,感覺是水鏡先生的局,甚至認為是坑、陰謀論。其實龐統和劉備說過一句話就能解釋這件事。司馬懿向劉備推薦賢才公元200年劉備奉袁紹的命令騷擾、攻擊許昌,目的要牽制、分散曹操的兵力為袁紹主力大軍創造有利條件。
  • 一事無成的龐統,為何能與諸葛亮齊名?劉備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在東漢末年有兩個人最為人們所知,一個是"臥龍"孔明,另一個是"鳳雛"龐統,兩個人的才智計謀被人佩服與敬仰,而在二人之中,諸葛亮名氣更大一些,更被人們所熟知,而與諸葛亮齊名"臥龍鳳雛"中的龐統究竟有什麼才情能力呢?
  • 龐統臨死前喊了8個字,劉備聽後很納悶,諸葛亮卻想隱退
    人物我們很熟悉,但是有句話我們不一定能記得,就這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幾乎成了後來王朝打仗的標配,而更多的人只知道臥龍是諸葛亮,卻很少有人知道雛鳳是誰,這個人其實如果還活著想必比諸葛亮還厲害,這個人就是龐統。
  • 英年早逝的龐統,有何突出之處,為何能與諸葛亮齊名?
    如果讓我們來對他們進行評價,我們大部分人肯定會毫不猶豫的說:諸葛亮更厲害啊。然而有鳳雛之稱的龐統卻是與諸葛亮齊名的,在史書中,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過:"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眾所周知想要安定天下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然而這裡卻說得兩人之一便可安定天下,因此不難看出兩人的厲害之處。
  • 龐統說荊州是累贅,諸葛亮說荊州是劉備統一天下的關鍵,誰高誰低?
    說起三國智囊團,龐統和諸葛亮絕對是其中的重量級人物,別的先不說,就論名望的話,別人也是望其項背的。 臥龍鳳雛之名天下誰人不知,無人不曉,二者得其一便可得天下,這樣的評價不可謂是不高。
  • 他是被龐統和法正聯合舉薦的人才,為什麼諸葛亮卻要勸說劉備殺了他
    羕欲納說先主,乃往見龐統。統與羕非故人,又適有賓客,羕徑上統床臥,謂統曰:『須客罷當與卿善談。』統客既罷,往就羕坐,羕又先責統食,然後共語,因留信宿,至於經日。」02龐統對彭羕非常敬佩,便將此事告訴了劉備的另一個謀士兼龐統的密友法正。
  • 若徐庶留在劉備那裡,他能跟諸葛亮和睦相處?會成為第二個龐統嗎
    從道義上來說,是他自己主動背叛了劉備,為了追求曹操那裡的功名利祿,他才離開的劉備,所以沒有理由留下。從現實角度來說,他還是不看好劉備。曹操再怎麼奸雄,好歹是稱霸中原的諸侯,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情,劉備還只是一個地方割據勢力,完全不能相比。從演義的角度來說,徐庶因為背棄劉備而失去了母親,這是他一生的痛楚,他不敢再面對這件事。而且劉備已經有了諸葛亮,不會再需要自己了。
  • 劉備奪取益州時,為何不帶軍師諸葛亮,而帶的是副軍師龐統?
    此人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人品評人物好壞,自稱有輔佐帝王之才。在龐德公眼中,荊州地區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和司馬德操。他將諸葛亮比為「臥龍」,將龐統比為「鳳雛」,將司馬德操比為「水鏡」。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與諸葛亮、龐統也很熟悉,他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眾所周知,「臥龍」和「鳳雛」全被蜀漢先主劉備得到,但劉備並沒有平定天下。
  • 為什麼劉備認為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堅持要用?
    馬謖,字幼常,隨劉備入蜀後,升為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氣過人,喜歡討論軍事計謀。深得丞相諸葛亮器重。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你得留意啊!」諸葛亮沒放在心上,以馬謖為參軍,相互交流。
  • 龐統臨死前的一句話!說出劉備不可能得到天下了,只有諸葛亮明白
    三國演義中,最讓人感到痛心疾首的人物就是龐統了。龐統學富五車,才智過人。曾經龐統在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夠和南陽的名士水鏡先生談天說地,贏來水鏡先生的稱讚,水鏡先生就說過,龐統將來是一個能夠撼動天下的人。但是龐統非常的不幸運。
  • 此人才能堪比龐統,劉備卻遺憾錯失,致諸葛亮孤掌難鳴
    武將還好說,戰場上一番廝殺高下立判,而謀臣就沒那麼容易了,一場謀劃的得失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歷來對謀臣的評價莫衷一是。而現在提到的這個謀臣,其智慧與謀略可與龐士元相比較,如果不是劉備遺憾的錯過了他,蜀漢後期也不至於諸葛亮一人獨木難支。
  • 誰才是劉備最欣賞的謀士?並非諸葛亮、龐統,而是他的一位老友!
    按道理說,在謀士隊伍中,諸葛亮是最受器重的也是最忠心的,諸葛亮殫精竭慮,為蜀漢政權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述的兩位按理來說是無可挑剔的,劉備欣賞他們二人也很正常,但事實並非如此,劉備其實最欣賞的… 東漢末年是一個亂世,各路軍閥割據一方,連年戰亂,不過在這樣的亂世中也湧現出不少英雄豪傑,和大批的武將謀士。這些人才正是諸侯們未來徵戰天下所依賴的。因此他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劉備
  • 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而當時的劉備呢?他真在做什麼呢?他當時正依附於劉表,劉表對他也很好,但劉備總是表現得非常憂慮,在某一次的宴會期間,劉備如廁後回來之時是滿眼帶淚。劉表覺得有些奇怪,這時劉備便說道,因為他看到自己的"髀肉復生",不禁長嘆自己已經是歲月老去,卻依然一事無成,因而便很傷心。劉備的這番話反而引起劉表的懷疑,他便讓劉備遷往荊州附近的一個小縣城住下。
  • 諸葛亮和龐統誰更勝一籌?劉備錯信了諸葛亮一回,悔恨當初!
    三國時期,水鏡先生曾經把諸葛亮和龐統兩人並列當世奇才,還說他們兩個人只要得到一個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後來事實證明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很快就拿下荊州,得到龐統之後很快就拿下了益州,但令人可惜的是龐統卻命隕益州是非常可惜。諸葛亮和龐統誰更勝一籌?劉備錯信了諸葛亮一回,悔恨當初!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亦入蜀助戰,但劉備軍隊在雒城時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 公元211年的時候,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卓膺等將領入川。其中,就龐統來說,無疑承擔著軍師的職責,也即幫助劉備在益州之戰中出謀劃策,類似於漢中之戰時,劉備帶在身邊的法正。
  • 諸葛亮也曾提出攻打西川,為什麼龐統來了,劉備才願意實施計劃?
    三國時期戰爭不斷,在鐵馬金戈,刀光劍影的時代背景下,沒有硝煙的戰爭更是不斷爆發,劉備、曹操、孫權都在拉攏人才,為自己的智囊團隊伍壯大絞盡腦汁。龐統就是劉備和曹操曾經爭奪的人才之一,而關於龐統的為人,江湖上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是,龐統的死是因諸葛亮而起,這是為什麼呢?
  • 不一樣: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卻在路邊和一位大才擦肩
    話說東漢末年荊州有兩個大儒,司馬徽和龐德公,兩人知識淵博,名望深重,諸葛亮師從司馬徽,龐統師從龐德公。諸葛亮和龐統兩人都是少有才名,互相為對方才華所敬佩,於是便互相為友。話說劉備被曹操打敗後,狼狽逃離徐州,逃往荊州去投奔劉表,劉表接受了劉備,並把劉備安排在新野,讓劉備成為荊州抵抗曹操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