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備入蜀的時候,有一個光頭投靠了劉備。此人得到了劉備、龐統、法正的一致好評,但是諸葛亮卻不喜歡他,甚至和劉備打小報告說「這個人心氣太高,保不齊以後要鬧事」。
這句話的分量不亞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稱魏延有「反骨相」。
在歷史上,諸葛亮未曾說過魏延有「反骨相」, 但是這位被諸葛亮定性為有「反骨相」的光頭,最終真的被劉備誅殺。
向來大公無私的諸葛亮,為何要和此人過不去?這一切要從這個光頭的過往經歷說起。
這個光頭名為彭羕,和諸葛亮一樣,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曾經也是一頭烏髮。
彭羕是益州本地人,在劉璋手下做書記員的小官。雖然官職不大,但是彭羕自視甚高、為人狂傲,時常目中無人。
職場上這樣的性格容易得罪人,而且容易被孤立。估計彭羕是把身邊人得罪了個遍,於是眾人向劉璋誹謗彭羕,彭羕被劉璋施以髡鉗之刑,成了光頭。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既然你劉璋不識英才,同僚又嫉賢妒能,不如給自己換個老闆,換個環境。彭羕看中了受邀入蜀的劉備,並且想讓龐統幫自己遞簡歷。
龐統是劉備身邊的紅人,這沒錯,但是彭羕並不認識龐統,如何讓龐統發現自己的過人之處?彭羕決定用行為藝術來博取關注。
彭羕與龐統會面,恰巧龐統有賓客需要接待,彭羕直接躺在龐統的榻上,稱等龐統忙完了,想和他好好聊聊。
龐統好歹也被譽為荊州冠冕,閱人無數,雖然不知道這個光頭要做啥,但是從他的舉止中能感覺到不凡之處。在龐統忙完後,彭羕又要求一起吃完飯再聊。
▲龐統:花樣挺多啊
不得不說,龐統也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他再次應允了彭羕的要求,隨後二人開始了探討。
二人聊得很投機,龐統認為彭羕是個人才,法正也知道彭羕這號人物,於是他們共同向劉備舉薦彭羕。
面對兩位心腹的舉薦,劉備自然會予以重視,在軍中任用一段時間後,劉備發現彭羕是個人才,並且稱讚他可以同諸葛亮、法正比肩。自然,這樣的吹捧不能全信。
《三國志彭羕傳》: 「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並驅。」
在平定益州後,彭羕被任命為治中從事,當初龐統被劉備認可後,也是做了治中從事。可以看出,劉備有重用彭羕的打算。
當初彭羕做書記員時,尚且目中無人,現在成了劉備身邊的紅人,變得更加囂張、肆意妄為。
▲諸葛亮:實在看不下去了
彭羕的恣意妄為的行為,對於劉備集團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利於內部團結。彭羕的行徑,諸葛亮看在眼裡,他準備整治這樣的不正之風。
雖說法正在得勢之後開始睚眥必報,也遭到很多人的投訴,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是諸葛亮卻選擇了包容。畢竟法正背後的功勞以及對於劉備的重要性,是彭羕無法相比的。
彭羕為人狂傲,卻沒有相應的資本,遭到懲戒也是自然。
不久後,諸葛亮對劉備說,彭羕這個人,「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劉備是信任諸葛亮的,對於諸葛亮的差評也會認真對待。但是彭羕畢竟是自己認可的人才,劉備並沒有立即處分他,而是選擇暗自觀察。
在一段時間觀察後,劉備察覺彭羕確實不堪大用,於是將其貶職到江陽做太守。
▲劉備
對於突如其來的外派降職處分,彭羕感覺很憤慨,為了排解不滿,他去找馬超傾訴。
也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彭羕對馬超說了這麼一句話。
《三國志彭羕傳》:「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
此言一出,馬超沉默了。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彭羕找了一個同樣不受重用的人,發發牢騷,期望得到些共鳴發洩下情緒。
也可以被解讀為,彭羕心懷不臣之心,想當初張松正是找了不被劉璋重用的法正,兩人一拍即合,幫助劉備趕走了劉璋。
要說彭羕找誰嘮嗑不好,非要找馬超這位被劉備猜忌的主,這種話更容易引起懷疑。
事後,善變的馬超將彭羕的話向劉備上報,這是向劉備表露忠心,撇清和彭羕的關係。
▲馬超
隨後,且不論彭羕的內心真實想法如何,彭羕還是被當作一個反面典型,以謀逆的罪名被劉備誅殺。
總的來說,彭羕和法正不同,雖然有才幹,但是在劉備集團內沒有快意恩仇的資本,卻過於張揚,不收斂自己的行為。身為劉備的助手,卻破壞了蜀中團結,最終引起諸葛亮,乃至劉備的不滿。
在受到降職處分後,彭羕不思反省自身,通過努力再次獲取劉備的信任與重用。反而跑到馬超那裡大放厥詞,觸犯了身為臣子的大忌,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劇。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