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向劉備舉薦一人,劉備認為可以和法正比肩,為何諸葛亮看不上

2020-12-23 騰訊網

在劉備入蜀的時候,有一個光頭投靠了劉備。此人得到了劉備、龐統、法正的一致好評,但是諸葛亮卻不喜歡他,甚至和劉備打小報告說「這個人心氣太高,保不齊以後要鬧事」。

這句話的分量不亞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稱魏延有「反骨相」。

在歷史上,諸葛亮未曾說過魏延有「反骨相」, 但是這位被諸葛亮定性為有「反骨相」的光頭,最終真的被劉備誅殺。

向來大公無私的諸葛亮,為何要和此人過不去?這一切要從這個光頭的過往經歷說起。

這個光頭名為彭羕,和諸葛亮一樣,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曾經也是一頭烏髮。

彭羕是益州本地人,在劉璋手下做書記員的小官。雖然官職不大,但是彭羕自視甚高、為人狂傲,時常目中無人

職場上這樣的性格容易得罪人,而且容易被孤立。估計彭羕是把身邊人得罪了個遍,於是眾人向劉璋誹謗彭羕,彭羕被劉璋施以髡鉗之刑,成了光頭。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既然你劉璋不識英才,同僚又嫉賢妒能,不如給自己換個老闆,換個環境。彭羕看中了受邀入蜀的劉備,並且想讓龐統幫自己遞簡歷

龐統是劉備身邊的紅人,這沒錯,但是彭羕並不認識龐統,如何讓龐統發現自己的過人之處?彭羕決定用行為藝術來博取關注。

彭羕與龐統會面,恰巧龐統有賓客需要接待,彭羕直接躺在龐統的榻上,稱等龐統忙完了,想和他好好聊聊。

龐統好歹也被譽為荊州冠冕,閱人無數,雖然不知道這個光頭要做啥,但是從他的舉止中能感覺到不凡之處。在龐統忙完後,彭羕又要求一起吃完飯再聊。

▲龐統:花樣挺多啊

不得不說,龐統也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他再次應允了彭羕的要求,隨後二人開始了探討。

二人聊得很投機,龐統認為彭羕是個人才,法正也知道彭羕這號人物,於是他們共同向劉備舉薦彭羕

面對兩位心腹的舉薦,劉備自然會予以重視,在軍中任用一段時間後,劉備發現彭羕是個人才,並且稱讚他可以同諸葛亮、法正比肩。自然,這樣的吹捧不能全信。

《三國志彭羕傳》: 「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並驅。」

在平定益州後,彭羕被任命為治中從事,當初龐統被劉備認可後,也是做了治中從事。可以看出,劉備有重用彭羕的打算。

當初彭羕做書記員時,尚且目中無人,現在成了劉備身邊的紅人,變得更加囂張、肆意妄為。

▲諸葛亮:實在看不下去了

彭羕的恣意妄為的行為,對於劉備集團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利於內部團結。彭羕的行徑,諸葛亮看在眼裡,他準備整治這樣的不正之風。

雖說法正在得勢之後開始睚眥必報,也遭到很多人的投訴,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是諸葛亮卻選擇了包容。畢竟法正背後的功勞以及對於劉備的重要性,是彭羕無法相比的

彭羕為人狂傲,卻沒有相應的資本,遭到懲戒也是自然。

不久後,諸葛亮對劉備說,彭羕這個人,「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劉備是信任諸葛亮的,對於諸葛亮的差評也會認真對待。但是彭羕畢竟是自己認可的人才,劉備並沒有立即處分他,而是選擇暗自觀察。

在一段時間觀察後,劉備察覺彭羕確實不堪大用,於是將其貶職到江陽做太守

▲劉備

對於突如其來的外派降職處分,彭羕感覺很憤慨,為了排解不滿,他去找馬超傾訴

也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彭羕對馬超說了這麼一句話。

《三國志彭羕傳》:「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

此言一出,馬超沉默了。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彭羕找了一個同樣不受重用的人,發發牢騷,期望得到些共鳴發洩下情緒

也可以被解讀為,彭羕心懷不臣之心,想當初張松正是找了不被劉璋重用的法正,兩人一拍即合,幫助劉備趕走了劉璋。

要說彭羕找誰嘮嗑不好,非要找馬超這位被劉備猜忌的主,這種話更容易引起懷疑。

事後,善變的馬超將彭羕的話向劉備上報,這是向劉備表露忠心,撇清和彭羕的關係。

▲馬超

隨後,且不論彭羕的內心真實想法如何,彭羕還是被當作一個反面典型,以謀逆的罪名被劉備誅殺。

總的來說,彭羕和法正不同,雖然有才幹,但是在劉備集團內沒有快意恩仇的資本,卻過於張揚,不收斂自己的行為。身為劉備的助手,卻破壞了蜀中團結,最終引起諸葛亮,乃至劉備的不滿。

在受到降職處分後,彭羕不思反省自身,通過努力再次獲取劉備的信任與重用。反而跑到馬超那裡大放厥詞,觸犯了身為臣子的大忌,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劇。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

相關焦點

  • 他是被龐統和法正聯合舉薦的人才,為什麼諸葛亮卻要勸說劉備殺了他
    沒有幾年,劉備應劉璋的邀請進入蜀郡,但是不久兩人反目成仇,劉備沿江河北上爭奪巴蜀。彭羕得知後便逃出流放之地,來到江邊面見劉備的心腹謀士龐統。龐統和彭羕可是素昧平生,龐統營帳中又是賓客如雲,可是彭羕竟然穿著囚徒的衣服便徑直入內,坐到了大床上。龐統的侍衛立即前來逮捕彭羕,龐統見其談吐不凡便制止。
  • 劉備奪取益州時,為何不帶軍師諸葛亮,而帶的是副軍師龐統?
    在龐德公眼中,荊州地區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和司馬德操。他將諸葛亮比為「臥龍」,將龐統比為「鳳雛」,將司馬德操比為「水鏡」。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與諸葛亮、龐統也很熟悉,他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眾所周知,「臥龍」和「鳳雛」全被蜀漢先主劉備得到,但劉備並沒有平定天下。被水鏡先生十分看好的「鳳雛」龐統,早早便死在了落鳳坡。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亦入蜀助戰,但劉備軍隊在雒城時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 公元211年的時候,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卓膺等將領入川。其中,就龐統來說,無疑承擔著軍師的職責,也即幫助劉備在益州之戰中出謀劃策,類似於漢中之戰時,劉備帶在身邊的法正。
  • 此人才能堪比龐統,劉備卻遺憾錯失,致諸葛亮孤掌難鳴
    而現在提到的這個謀臣,其智慧與謀略可與龐士元相比較,如果不是劉備遺憾的錯過了他,蜀漢後期也不至於諸葛亮一人獨木難支。 龐統的才能自不必多言,和諸葛亮齊名的他曾在半天之內處理了中牟縣三個月的事務,把一旁來問罪的張飛都看呆了。只可惜這樣一個傑出的人才在攻取西川之時,殞命於落鳳坡。
  • 拿下成都,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公元214年夏天,成都經過幾十天的圍城,因為馬超的到位,劉璋再也堅持不住了,隨後向劉備投降,劉備至此佔據了整個益州,從公元212年劉備與劉璋翻臉,劉備可是經歷了兩年多的益州之戰才最終拿下益州,之後便是論功行賞了。
  • 諸葛亮和龐統誰更勝一籌?劉備錯信了諸葛亮一回,悔恨當初!
    三國時期,水鏡先生曾經把諸葛亮和龐統兩人並列當世奇才,還說他們兩個人只要得到一個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後來事實證明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很快就拿下荊州,得到龐統之後很快就拿下了益州,但令人可惜的是龐統卻命隕益州是非常可惜。諸葛亮和龐統誰更勝一籌?劉備錯信了諸葛亮一回,悔恨當初!
  •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三國時期誕生很多名人,最知名的當屬諸葛亮、司馬懿、龐統三人。諸葛亮和龐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高徒,水鏡先生感嘆兩人的才學和能力,特意授予"伏龍"、"鳳雛"稱號併到處為兩人打廣告。而司馬懿作為河東青年才俊,他在當地同樣有著"冢虎"的稱呼,當地人也認為他可以安定天下。
  • 劉備一生中看錯三人:其中一人武力三國第一,一人謀略比肩諸葛亮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再加上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馬良、法正等人的同心協力,終於在西南地區建立蜀漢,成功和曹操、孫權一起三分天下。 陶謙曾經向周邊諸侯求救但只有劉備帶著2000兵馬支援,不巧此時呂布在曹操後方搗亂,曹操只能退兵回去救火。陶謙、靡芳等等徐州軍民不知道其中原因,還以為是曹操被劉備嚇跑,一時間劉備成為了徐州的英雄,陶謙甚至要把徐州交給劉備打理。
  • 諸葛亮和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陸遜誰牛?
    最具代表性者,自然是諸葛亮,此外還有龐統、法正、荀彧、荀攸、程昱、張昭、魯肅……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是足以為國師的大才。那麼,誰才是三國裡最牛的那一個呢?一、諸葛亮——積勞成疾任誰都知道,劉備織履出身,橫行霸道無本錢,沒有諸葛亮的日子裡得不停地換主子、找靠山。所以,司馬徽由衷地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 為何鳳雛龐統成就不如諸葛亮?
    但好景不長啊,第二年周瑜有意西取益州,結果在途中病逝了,當時龐統是跟著周瑜混的功曹,就送葬周瑜至東吳。劉琦時候劉備上位,龐統被任命為耒陽縣令,相當於被劉備晾一邊打醬油了。後來是魯肅寫信表達其龐統的厲害之處,加上諸葛亮此時也向劉備舉薦龐統,劉備這才知道自己是撿到寶了。後來龐統立馬升官官居軍師中郎將,成為繼諸葛亮之後劉備最信任的謀臣。
  • 蜀漢尚書令劉巴——看不上劉備、張飛,諸葛亮卻自嘆不如!
    相信在很多人心目中,諸葛亮絕對算得上三國第一人。然而諸葛亮也有自嘆不如的人,他就是劉巴。諸葛亮稱讚劉巴:「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見《三國志·蜀書·劉巴傳》裴松之注)諸葛亮所贊的這位「子初」,就是劉巴。
  • 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本就是狂士,為何容不下彭羕?
    《三國志》記載:「羕欲納說先主,乃往見龐統。統與羕非故人,又適有賓客,羕徑上統床臥,謂統曰:『須客罷當與卿善談。』統客既罷,往就羕坐,羕又先責統食,然後共語,因留信宿,至於經日。統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遂並致之先主。……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 若徐庶留在劉備那裡,他能跟諸葛亮和睦相處?會成為第二個龐統嗎
    曹操手下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等等這些謀士,都能夠和平共處,為什麼諸葛亮和徐庶就不能呢?所以說即使徐庶留下來了,諸葛亮和徐庶這兩個聰明人,也一定會和睦相處。至少不會因為地位差距發生爭辯,畢竟大家都是明白人。劉備不會讓諸葛亮和徐庶產生矛盾。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相關人物為劉備和龐統。原文如下: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 此人堪稱劉備帳下的張良,可惜英年早逝,卻不是諸葛亮?
    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受託孤重任,才開始執掌具體軍務,親率大軍南徵孟獲,北伐中原。其實劉備身邊,真正扮演我們印象中《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那樣角色的,是龐統和法正。龐統死後,法正則成為劉備戰術意義上的首席謀士。《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法正,字孝直,扶風郿縣人。祖上乃齊襄王田法章,秦滅齊後,後人不敢再以田姓,故改姓法,後遷居至關中地區。
  • 龐統舉薦一人才,諸葛亮卻說此人不能重用,究竟誰說的對?
    而這個時候身旁的謀士張松建議將劉備等人邀請入川,於是讓劉備等人去攻打張魯,防守益州。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璋讓法正等人去迎接劉備,當時劉備也欣然的接受,帶著黃忠魏延龐統三人入川。 在劉備還在益州的時候,龐統就向劉備推薦了一個人才,而這個人才在被推薦後,立刻就受到了劉備的重用。不過後來諸葛亮得知了此事之後,對劉備說此人有問題。
  • 龐統舉薦一人才,諸葛亮卻說此人不能重用是,究竟誰說的對?
    而這個時候身旁的謀士張松建議將劉備等人邀請入川,於是讓劉備等人去攻打張魯,防守益州。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璋讓法正等人去迎接劉備,當時劉備也欣然的接受,帶著黃忠魏延龐統三人入川。劉備在到了益州後,劉璋非常歡迎劉備的到來,而且還將自己的軍隊交給了劉備,讓劉備去攻打張魯。
  • 龐統說荊州是累贅,諸葛亮說荊州是劉備統一天下的關鍵,誰高誰低?
    說起三國智囊團,龐統和諸葛亮絕對是其中的重量級人物,別的先不說,就論名望的話,別人也是望其項背的。 1.諸葛亮認為荊州是劉備必須要拿下的地盤,這裡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諸葛亮說這個話的時候是劉表還是荊州牧的時候,這個時候的荊州確實是繁華的很,人才聚集,人口眾多。而且荊州的地理位置特殊,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曹操,孫權都對此地是虎視眈眈,看的直流口水。
  • 一事無成的龐統,為何能與諸葛亮齊名?劉備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而著名的"臥龍鳳雛"便是後來龐德公稱讚龐統與諸葛亮的詞句,以至於後來龐統誇讚其他人的時候會給予他超出自己實際才幹的評論,他人詢問後龐統字字清晰,他認為天下紛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背景下,心中有"道"、秉持正義的人只會越來越少,龐統自認為自己無力改變天下大亂這種大的背景,就只能從現在還堅守道義的人們做出一點努力,誇讚他們的事跡,培養他們的名聲
  • 臥龍和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可最終劉備還是敗了,問題出在了哪?
    引言 如果說在謀士輩出的三國時代,哪一位有匡扶天地的才能,想必一定有諸葛亮和龐統的名字。確實,三國之中,諸葛亮與龐統可以說是一對「黃金搭檔」,兩人協助劉備奪取了荊益之地,諸葛亮號「臥龍」,龐統號「鳳雛」,任何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熟知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