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4年夏天,成都經過幾十天的圍城,因為馬超的到位,劉璋再也堅持不住了,隨後向劉備投降,劉備至此佔據了整個益州,從公元212年劉備與劉璋翻臉,劉備可是經歷了兩年多的益州之戰才最終拿下益州,之後便是論功行賞了。
論功行賞是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拉攏人才與功臣為自己效命的一種有效手段,在秦朝之前是分封制,秦朝之後的漢朝開始就是論功行賞,如果封建統治者不進行論功行賞,那麼很顯然,身邊就沒有很多的追隨者,無論是有能力的還是沒能力的,都不願意跟隨,項羽就是例子。
劉備作為一方諸侯,也懂得利用論功行賞的手段來拉攏人心,這個原則放在今天仍然行得通,如果領導跟你高談闊論、大談理想,唯獨不談工資待遇和實際收入的話,相信你也不會跟隨這個領導。劉備在拿下成都後就開始論功行賞。
所謂的論功行賞,就是憑藉功勞的大小而獲取賞賜,誰的功勞最大,誰的賞賜就最多,劉備手下有四個人的賞賜是最多的,劉備賞賜這四人的財物包括: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銅錢五千萬、錦緞一千匹。
這四個賞賜最多的人分別是: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為什麼是他們呢?
還得看功勞,先說關羽和張飛,他倆是一類人,劉備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到公元214年拿下益州為止,30年時間中,關羽和張飛緊緊跟隨,他倆被稱為萬人敵,為劉備早業的事業立下汗馬功勞,劉備早年能在亂世之中生存下來,完全靠的就是關羽和張飛。
關羽、張飛兩人隨劉備參與早期的所有戰爭,包括平定黃巾軍、徐州之戰、反抗曹操之戰、與呂布、袁術的戰爭,關羽在曹操南下時率領水軍接應劉備,張飛在長坂之戰阻斷曹軍追兵,為劉備斷後,隨後關羽作為鎮守荊州的大將為劉備鎮守一方,張飛則隨諸葛、趙雲、劉封等人入川,張飛獨自平定的巴郡和巴西郡,最後再兵圍成都。
劉備早年在北方是四處投靠、顛沛流離,不僅沒有穩定的地盤,也沒有足夠的錢財,還要靠糜竺這樣的投資人來資助,根本沒有餘錢來賞賜關羽和張飛,即使在北方短暫佔據徐州,很快也失去了,赤壁之戰有荊南四郡後,所收取的賦稅都用來擴充軍備了,也沒有大規模賞賜過手下人,直到劉備拿下益州後。
益州在劉璋的經營下,已經十多年沒有大規模戰爭,再加上益州相當封閉,在中原大亂時,益州不僅沒有大規模動亂,而且接受了來自三輔和荊州的很多流民,益州物產豐富,是天府之國,財富已經積累到了一定規模,劉備拿下益州後,才有能力支配劉璋十幾年積累下來的財富。
關羽、張飛對於劉備不僅是原始股東加戰友,而且親如兄弟,再加上關羽和張飛兩人30年的功勞與苦勞,這就是賞賜關羽和張飛的理由。
諸葛亮則是與關羽和張飛完全不同的類型,他是以劉備的軍師加謀士加後勤加內政部長身份加入劉備集團,諸葛亮加入的時候,劉備還只是依附於劉表的小軍閥,但在赤壁之戰後,依靠諸葛亮的政治操作,劉備成為與孫權聯盟的政治力量,從軍閥到政權,劉備需要的就是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沒有投靠劉備之前,劉備手下沒有這樣的人才,沒有人告訴劉備在政治上應該如何操作,也沒有人告訴劉備誰是你的敵人,誰是你的盟友,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如何才能奪取天下?諸葛亮告訴劉備的 ,都是劉備極其缺乏的,所以劉備才會說得到諸葛亮就是如魚得水。
劉備在前線打仗時,後方就交給諸葛亮鎮定,這是絕對的信任,如同劉邦信任蕭何一樣,諸葛亮為劉備提供糧食、兵員、物資,免去劉備的後顧之憂,這是劉備一生中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以前劉備打仗沒個大後方都沒有,明顯沒有任何優勢,只能到處流離。
不要以為諸葛亮做做後勤工作,功勞比不上關羽、張飛,這麼想就錯了。有了諸葛亮之後,劉備深刻感覺到諸葛亮的作用,當年劉邦把蕭何的功勞排到第一,但蕭何連一天戰場都沒有上過,這就是劉邦的理由,而諸葛亮的作用與當年的蕭何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也是劉備手下最大的功臣,這就是諸葛亮受賞賜的理由。
如果說諸葛亮在劉備陣營的作用相當於荀彧在曹操陣營的作用,那麼法正的作用就相當於曹操手下荀攸和郭嘉的總和。
劉備在前線打仗,身邊總得有個謀士吧,在赤壁之戰前,劉備是沒有的,徐庶投靠劉備很短暫,而且徐庶的能力不在謀略,諸葛亮傾向於後勤、內政、戰略,需要他鎮守後方,劉備第一個謀士其實是龐統,但龐統在攻打益州時陣亡了,然後法正就填補了龐統的地位,成為劉備手下唯一的謀士。
法正的功勞就是謀功,劉備奪取益州,功勞最大的龐統,其次是法正。如果龐統不死 ,他也能得到這份賞賜,法正為劉備奪取益州謀劃了很多策略,因為他了解劉璋,熟悉益州,省了劉備走很多彎路,最重要的是劉備極度緊缺法正這樣的謀士之才,像法正這樣的人在曹操那邊有很多,但劉備只有一個法正。
按道理來說,這個時候法正的功勞不足以和關羽、張飛、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但是劉備賞賜法正有兩個理由:
一是劉備沒有謀士,劉備賞賜法正有拉攏法正的意思。
二是法正很有謀士之才,這從後來的漢中之戰為劉備謀劃來看,劉備賞賜法正很正確。
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四個人是受賞賜最多的人,其他人當然也有賞賜,但沒有四人這麼多,所以就沒有詳細記載,並不代表沒有,那為什麼趙雲也算跟隨劉備的元老,為何沒有這四人如此多的賞賜呢?
首先需要申明一點,趙雲肯定有賞賜的,只不過沒有這麼多。趙雲大概在官渡之戰期間投靠劉備,為劉備掌管騎兵,還負責私下招募士兵,趙雲的功勞有在長坂之戰中救回了劉備的家眷,包括甘夫人和當時唯一的兒子劉禪,在赤壁之戰後,趙雲與劉備一起攻打並收復了荊州南四郡,還包括阻止了東吳孫夫人帶走劉褚。
之後,趙雲隨諸葛亮等人一起入川作戰,獨自率軍平定了江陽郡和犍為郡,劉備奪取成都後,封趙云為翊軍將軍,但是,趙雲的功勞不足以和關羽、張飛相比,首先,趙雲直到入川前,大多數時候負責保護劉備的家眷的,相當於劉備的侍衛隊長,信任有加,功勞不足,參與的戰爭也比較少,趙雲因為保護劉備家眷,不可能到前線作戰,基本上是待在後方的,所以功勞不夠。
另外,趙雲這人太過正直,不懂得政治。劉備拿下成都後,有人建議劉備把成都的田地和房產分給有功勞的將士,劉備同意了,但是趙雲不同意,以霍去病「匈奴未除、何以為家」的典故來勸諫劉備不要把田地和房產分給將士,這是兩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
趙雲從仁義的角度來考慮,認為這樣會驚擾百姓,但劉備從政治的角度來考慮,他需要拉攏將士們繼續為他打天下,亂世之中,仁義是成不了大事的,你看曹操早年在戰爭中不斷屠城,以趙雲的眼光來看,完全是暴君吧,但人家曹操就是成功了,所以仁義只能用在和平時期,戰爭年代沒有用,但劉備並不說破,反而同意了趙雲的勸諫,這是劉備的大度,而是趙雲的偏頗。
綜合起來,趙雲沒有得到這麼多賞賜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趙雲的功勞不夠。二是趙雲的政治覺悟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