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開始實施諸葛亮「隆中對」的第二步戰略計劃,出兵西進,企圖奪佔益州。益州軍閥劉璋與劉備經過一番鏖戰,最終地頭蛇敗給了外來戶,被劉備徹底擊敗。公元214年,劉備成功進佔成都,標著著益州就此成為他的第二個最重要的戰略基地,蜀漢發展由此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214年六月,取得益州之戰大勝的劉備心情大好,大肆封賞功臣。《三國志》記載,「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此外還有數目不等的白銀、銅錢、綢緞、房宅、田地等等。將士們冒著性命之險,為劉備打下來一個最為寶貴的戰略根據地,受到賞賜也在情理之中。
從《三國志》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得到劉備的另眼垂青,分別得到黃金五百斤的重賞。當然,古代度量衡體系與現代不同,三國時代度量衡沿襲東漢體制,一斤約等於現代的224克,相當於現代半斤,也就是說,假如用現代度量衡體系而言,他們四人每個得到黃金之多也非常驚人。
離奇的是,劉備的這次賞賜卻存在一個極大的問題:功勳卓著的趙雲,卻被排除在這次重賞名單之外。《三國志》中的記載表明,趙雲一文錢都沒有得到。諸葛亮是隆中對的首創者,得到重賞在情理之中。法正則是劉備奪取益州之戰的內應和領路人,是奪取益州的首功之臣,給他重賞也理所應當。
但對於武將的賞賜卻耐人尋味,都是浴血奮戰的武將,劉備為什麼厚此薄彼,對關羽張飛如此大方,對趙雲如此涼薄?論資歷,趙雲也是響噹噹的老資格,追隨劉備時間不比關羽張飛晚多少,劉備在最困難時期,趙雲就已伴隨左右,甘苦備嘗,生死與共。
當陽長坂坡之戰,劉備為了逃命,把孩子劉禪都置之不顧,自己揚長而去。是趙雲拼了老命不要,捨死忘生衝入重圍,九死一生把劉禪從萬馬軍中救出來,使得蜀漢大業後繼有人,僅憑這一件功勞,就足以讓關羽張飛汗顏。
即使就事論事,在益州之戰中,趙雲也完全有獲得重賞的資格。公元213年,趙雲與諸葛亮、張飛同時入川,然後分兵攻略各地,趙雲帶領一路人馬攻克江陽郡、犍為郡,功勞與張飛等量齊觀,不相上下。那麼為什麼劉備在賞賜功臣時要區別對待呢?是否劉備對趙雲有什麼誤會和看法?
原來其中有一番隱情。《雲別傳》記載,劉備在進行賞賜之前,曾經召集眾位大臣進行商討。眾人一聽主公要實行重賞,都喜形於色,唯獨趙雲卻與眾不同,認為這次賞賜大可不必。他認為,「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趙雲認為,當時蜀漢只是處在起步階段,前途任重道遠,還遠遠未到安逸享樂之時。等到將來平定天下,一統河山,百姓安樂,那時再賞賜也不遲。益州當地百姓,剛剛經歷了數年的戰火之苦,歷盡艱辛才熬到太平日子,不如把這些田地房舍和金銀財帛用於救濟百姓,這樣可以儘快收服益州民心,豈不善哉。
趙雲所說,不愧是高瞻遠矚的至理名言,也是老成謀國之言。劉備對他的這番話非常認同,但考慮到話已出口,軍隊將士們也歷經生死考驗,需要一次重賞來激勵士氣,還是執行了這次賞賜。但趙雲卻甘當表率,堅決拒絕,不肯接受給他的那一份賞賜。其高風亮節,千年之後仍然讓人肅然起敬。
參考資料:《三國志》《雲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