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劉備帶領的軍隊終於攻克了漢中,派遣將領迅速佔據漢中各鎮,並於同年自稱「漢中王」,分別封關,張,馬,黃為前,左,右,後將軍,對於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趙雲,卻沒有任何表示,只是在公元214年攻克成都時被封了一個雜牌將軍-翊軍將軍,那麼他為何被冷落呢?
在戰場上英勇表現的趙雲
一、趙雲自身的人物定位
趙雲在劉備生前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英勇善戰,武藝高強的將領,而非如同關羽這種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軍,這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三國志》沒有對趙雲的英勇做出一個具體的描述,只是記載了「救阿鬥,隨孔明北伐」的故事, 並且趙雲大部分是擔任「前鋒官」的職務,只負責執行諸葛亮的軍令,從中我們也只能探索出趙雲武藝高強的事實。
趙子龍憑藉高超的武功救下了劉禪
然而趙雲是否能指揮大規模集團軍,擔任三軍總指揮,小編看來趙雲是做不到的。與趙雲相似的人物,莫過於西漢的李廣了,李廣同樣是武藝高強,甚至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可見其武藝高強。
但是李廣指揮軍隊的才能如何?《史記》記載其「被匈奴俘虜」,而且被匈奴俘虜還不止一次,可見其充其量只是一位武藝高強的將領、鬥將,而非能夠指揮全軍,掌握大局的大將軍。
飛將軍-李廣
或許即便趙雲救了劉備的兒子和妻子,劉備也只是單純的將趙雲當做一位善戰的英雄,而非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軍。他更願意把趙雲看做自己私人的保安這個角色,這個觀點從後來劉備將劉禪交給趙雲照顧就可以看得出來。
二、指揮核心-諸葛亮
前期的劉備處境我們都明白,「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無疑是對劉備最好的描述,徐州被呂布擊潰,又在荊州被曹操擊敗,多次的失敗無疑顯示出劉備身邊缺少一個指揮核心,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即便諸葛亮軍事上沒有小說中描述的那麼神,但是其政治眼光,戰略眼光是劉備軍中其他人無法比擬的。
劉備集團的核心-諸葛亮
而我們知道劉備這個「流浪集團」,初期兵力少,謀士又稀缺,所以每一次戰爭基本上都是圍著劉備轉,所以趙雲獨自帶兵攻打大型城池是沒有可能的。
而隨著諸葛亮的到來,劉備集團的指揮核心正式變成了諸葛亮,一直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南下平定孟獲部落,北伐攻打中原,都是劉備集團堅實的軍事指揮核心,趙雲也只有聽從命令的份。
諸葛亮北伐
通俗的來說,就是趙雲缺少一個能夠鍛鍊指揮才能的機會,而孔明的光環又是那麼明亮,趙雲註定只能做一個英勇善戰的將領,也只能獲得劉備的隨口一言:「子龍一身都是膽!」
三、不會討好上司
劉備作為趙雲的總上司,對於趙雲的職位有著決定性的權力。趙雲作為劉備集團知名的儒將,自然做不到這一點,公元214年,劉備拿下成都,正想著把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分給有功的功臣,趙雲卻以「曹操未除、百姓艱苦」為由向劉備提出反對意見。
劉備一直表現出的形象是「仁義」,他進入成都會不知道趙雲所想的問題?所以劉備還是比較想分土地的,而趙雲提出的反對意見,恰好在這個問題上得罪了劉備。
「仁義」的劉備
劉備作為大老闆,雖然表面上表示自己能夠接受諫言,但是真正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的時候,劉備也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心裡也會不高興。
公元221年 ,劉備以「給關羽報仇」為由,發出攻打東吳的命令,趙雲又站出來反對,又以「中原未復」等原因對劉備提出反對意見,關羽是公元220左右被殺害,過去了將近一年,劉備才提出攻打東吳。
劉備攻打東吳
小編認為劉備還是以收回荊州為目的,為關羽報仇只是噱頭,而劉備這個目的,趙雲卻又和公元214年的時候一樣,站出來公然反對。
公開反對領導意見,放在現在,大家想想都知道是什麼後果,這也僅僅只是《三國志》所記載的內容之一,所以,我們可以初步判斷,趙雲雖然英勇善戰,但是在涉及一些問題的時候,趙雲是和劉備有分歧的。
四、尖鋒點評
相比關羽等人的待遇,趙雲看起來的確是被冷落了,這裡面有著其個人職業定位,沒有表現機會,不會為人處世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對於趙雲這位英勇善戰,有遠大抱負的傑出儒將來說,輔佐劉備,匡扶漢室是他的畢生心願。
而劉備或許正是看上他這一點,並且加上自己的兒子劉禪早年又是趙雲所救,所以即便趙雲與自己有部分分歧,在臨終時依然將自己的兒子託給趙雲照顧,從這一點看,這不也是另一種的「寵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