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忠勇仁義,但這件事好像做錯了:劉備很傷心,諸葛亮也不滿意

2020-12-18 半壺老酒半支煙

要是排一個三國名將人氣榜,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趙雲趙子龍,絕對可以進入前三名,甚至可能力壓關羽張飛而成為榜首——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演義小說中,趙雲都是忠勇仁義、識大體顧大局:既不像關羽「剛而自矜」,也不像張飛「暴而無恩」。

但是忠勇仁義的趙雲趙子龍也有做錯事的時候,在章武二年,趙雲做的一件事,劉備可能會很傷心,諸葛亮也未必會滿意,而這可能也是劉備一直沒有提升他的官職也沒有封他為侯、更沒有將其列為顧命大臣的主要原因之一。

趙雲的忠勇仁義是毋庸置疑的,在《三國志·卷三十六》記載的季漢五將,也就是傳說的五虎上將中,趙雲的忠誠度數一數二。

建安五年是劉備最困難的時期,那一年關羽被擒後投降了曹操,張飛在芒碭山打遊擊並娶了夏侯淵的侄女,寄居袁紹籬下的劉備前途渺茫,趙雲卻義無反顧地找上門來:「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

從建安五年開始,趙雲再也沒有離開劉備左右,在當陽長坂之戰中,「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關羽張飛都曾經弄丟過劉備的老婆孩子,趙雲雖然丟了劉備兩個女兒(被曹純捉去了),但畢竟保住了甘夫人名節(甘夫人被譽為白玉美人,如果落到曹操手裡,那結果可想而知)和阿鬥劉禪的性命。

因為趙雲勇悍過人,所以劉備晉升趙云為牙門將軍。讀者諸君都知道,牙門將軍就相當於主帥副官:常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並代為主公統領親兵,主公外出徵伐時,牙門將軍留守後方,跟隨主公徵伐時,牙門將軍負責統領親兵作戰。

劉備入川,帶走了黃忠魏延,桂陽太守趙雲兼任留營司馬,輔佐關羽的同時也有極大的權力。劉備發明的留營司馬一職,相當於荊州衛戍司令部司令,既負責荊州的防禦工作,又負責治安工作:「留營司馬,官名。東漢獻帝建安中劉備置,以趙云為之,統領留守荊州軍營事務——《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

按照《三國志》記載,劉備入川後,荊州三巨頭就是關羽(軍事主官)、諸葛亮(負責民政後勤)、趙雲(主抓大本營安全)。如果劉備不把趙雲調往西川,那麼有他坐鎮後方,陸遜和呂蒙還真抄不了關羽的後路。

趙雲之忠勇,在劉備集團是有目共睹的,趙雲的仁義,在《三國志》和《雲別傳》中也有記載:諫阻劉備及荊州集團瓜分蜀中有主田宅,是為仁;博望之戰生擒同鄉夏侯蘭並將其推薦給劉備擔任軍正(軍中執法官),是為義。

忠勇仁義的趙雲有虎威將軍之稱,並且被劉備稱讚為一身是膽,但是很奇怪:建安十九年(214年)拿下成都之後趙雲就被提升為翊軍將軍,但是直到劉備駕崩的章武三年(223年),趙雲整整十年沒有得到提升。

在這十年間,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先是獲封前後左右將軍,後來張飛升任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西鄉侯,馬超升任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斄鄉侯,升遷最快的是諸葛亮,直接從雜號軍師將軍晉升丞相、錄尚書事。

趙雲之所以十年沒有晉升,可能跟他的性格有關,這一點我們從他反對劉備伐吳一事就能看得出來,而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趙雲勸阻劉備伐吳是對還是錯?諸葛亮心裡應該很清楚——趙雲的說法站不住腳。

很多人看了《三國演義》,總以為諸葛亮是反對劉備伐吳的。但是按照三國正史記載,諸葛亮根本就不可能站出來唱反調:在任何朝代,丞相與皇帝在重大決策上都必須步調一致,如果他們意見相左,那麼結果不是換丞相就是換皇帝。

我們重讀隆中對,就會發現在諸葛亮眼裡,荊州跟益州同樣重要,如果沒有荊州做前進基地,那麼隆中對就成了放空炮,更何況諸葛亮的家業田產也都在荊州,桑梓之地,是萬萬丟不得的。

在所有的三國史料中,都找不到諸葛亮反對劉備伐吳的片言隻字,但是卻能找到趙雲力諫的記載:「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請讀者諸君仔細分析一下趙雲這番話是否具有戰略眼光:按照古代近代戰史記載,兼併戰爭一般都是從弱者下手,通過大魚吃小魚,最後把自己養成吞舟之鯨。如果一開始就跟強者硬剛,那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最後可能會被二三流角色坐收漁人之利。

讀者諸君都知道,劉備曹操是一代人,曹丕孫權是一代人,一統三國的大業,曹丕孫權等得起,但是劉備等不起。一向以知人善任著稱的劉備,當然知道自己的那個兒子阿鬥不是孫權曹丕的對手,如果自己不多做一點,就會給後代留下更大的麻煩。

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劉備伐吳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一點曹操的謀士劉曄看得很清楚:「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既是劉備肯捨棄荊州,也不能不為關羽張飛報仇:關羽的身軀在東吳,張飛的首級在東吳,如果劉備置之不理,豈不會傷了絕大多數屬下的心?

縱觀整個夷陵之戰,劉備前期是佔了上風的,真正難受的是孫權:「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就是陸遜)、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劉備一開始勢如破竹,孫權向曹丕求救,曹丕口惠而實不至:「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帝報曰:『昔隗囂之弊,禍發栒邑,子陽之禽,變起扞關,將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三國志·卷二》裴松之注引《魏書》)」

曹丕的意思很明顯:劉備跟你打架,我在精神上支持你,預祝你大獲全勝!

曹丕後來倒是真的派兵的,但不是打劉備而是要打孫權:「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冬十一月,大風,範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三國志·卷四十七》」

這樣看來,劉備徵討孫權,不是戰略上的失敗,而是戰術上的失敗,他不應該連營七百裡,讓曹丕看了笑話:「備不曉兵,豈有七百裡營可以拒敵者乎!」

如果劉備不拉長戰線,而是集中全力跟東吳對峙,曹丕肯定是要背後捅孫權一刀的。

劉備夷陵戰敗,所以很多事後諸葛亮都說他伐吳失策,但是如果他真的咽下關羽張飛被殺那口氣,還有誰肯真心替他賣命?他又怎稱得上一代梟雄?

劉備不死不休的勁頭兒,讓孫權也十分忌憚,所以夷陵之戰後,又是孫權主動求和:「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

孫劉聯盟並不是在諸葛亮手裡恢復的,在曹丕劉備雙重軍事壓力下,孫權主動求和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這其中當然要包括關羽的身軀和張飛的首級——荊州地盤吞下去就不會吐出來,而那些對孫權來說是累贅,對劉備卻十分重要的東西,卻可以當作議和的籌碼。

這樣看來,劉備伐吳也不是一無所獲,起碼他求得了自己心安,也溫暖了季漢集團人心。

這就是劉備與趙雲的不同之處,所以劉備是梟雄,而趙雲只是忠勇仁義的名將。至於這君臣二人的伐吳之爭誰對誰錯,那就有勞讀者諸君慧眼明辨了……

相關焦點

  • 趙雲去世,託夢給諸葛亮,諸葛亮卻號啕大哭,只因說了這九字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所描寫的歷史故事為七分真實,三分虛假,不過大體方向與真實歷史出入不大。所以在民間大家所了解的三國歷史中有一些玄幻、巧合的情節,其實是歷史中根本不存在的,比如空城計和諸葛亮借東風這兩件事情。
  • 拿下成都,劉備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黃金五百斤,為何沒有趙雲
    諸葛亮告訴劉備的 ,都是劉備極其缺乏的,所以劉備才會說得到諸葛亮就是如魚得水。劉備在前線打仗時,後方就交給諸葛亮鎮定,這是絕對的信任,如同劉邦信任蕭何一樣,諸葛亮為劉備提供糧食、兵員、物資,免去劉備的後顧之憂,這是劉備一生中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以前劉備打仗沒個大後方都沒有,明顯沒有任何優勢,只能到處流離。
  • 歷史上的劉備真的是仁義之主嗎?
    受影視劇和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劉備,被刻畫成了一個仁義善良、忠君愛國的形象,妥妥的一個正人君子,德之楷模。那麼在歷史上,劉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究竟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我們可以通過幾件有史載的事情來看一下。
  • 劉備臨死前說:趙雲不可重用,諸葛亮一臉懵圈,趙雲眼角帶淚
    劉備說走就走,一點都沒耽擱,只不過在劉備去世之前說了一句話,把諸葛亮給整蒙圈了。大家也都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把阿鬥交付給了諸葛亮,再交付給諸葛亮之後,劉備還多了一個心眼兒。即便諸葛亮深得劉備信任,但是在關鍵時刻劉備也得打一個馬虎眼,畢竟這關係到自己兒子的繼承問題,也關係到自己兒子能否活命。畢竟在三國亂世的時候,一味的去講仁義道德,一味的去講禮智信,這些玩意兒好像不頂用,只有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導致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為何劉備如此有眼無珠,非讓趙雲做「護衛」,欺凌老實人,卻不給趙雲立功的機會,趙雲簡直是明珠暗投,在劉備的手下,一生不可重用。但是,這是歷史的魅力之一,假如能輔佐諸葛亮一統天下,假如不能戰勝關羽,這樣的歷史,還有什麼魅力呢?
  • 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趙雲一個特權,趙雲聽不懂,諸葛亮懂卻不敢說
    因此,趙雲儼然是除了諸葛亮、關羽、張飛外,是為蜀漢集團權力中心的「老四」,這也可以從劉備在臨終前對趙雲的託孤之詞中看出。劉備臨終前託孤諸葛亮,已經成為歷史上的佳話、君臣間的楷模。然而,劉備不僅向諸葛亮託孤,也託孤了在場的趙雲。據《三國演義》,劉備臨終前對趙雲說,「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
  • 劉備為什麼不重用趙雲?
    5.趙雲兩救阿鬥,阻 狗獾兀蝗苑噸鬩運得髕淙爍襠鮮侵倚墓移返賂呱小 6.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基於三國志的基礎之上,其中美化了三個人,關羽,趙雲和諸葛亮。把關羽刻畫成忠肝義膽的形象,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形象而趙雲則是完美的形象。為什麼是這三個人的這三種形象呢?顯然不是臆想,而是升華,是基於這三個人的自身特點。
  • 劉備不愧是奸雄,一生不重用趙雲,臨死前告訴真相,趙雲:謝主公
    劉備說一個,曹操否定一個,最後劉備問曹操:「你說誰是英雄?」曹操笑著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曹操這句話說的不假,曹操和劉備確實是當世之英雄。劉備具有獨特的識人之能,他知道誰是人才,誰不是。
  • 劉備死前給趙雲一個特權,趙雲聽了一臉懵逼,諸葛亮聽了大驚失色
    故此,劉備期望通過戰爭來緩和心情,一方面,平衡與曹魏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有點為兄弟報仇的意思吧。不久,劉備果真率領兵將攻打東吳。然而,此次進攻劉備身邊是沒帶諸葛亮、趙雲、馬超、黃忠等人的,他由於輕敵,大軍又被陸遜燒死大半,這可劉皇叔給氣得,一病不起了,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這便發生了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 三國那些事兒:趙雲去世後託夢給諸葛亮 諸葛亮醒來後痛哭
    趙雲與劉備交好,品德深厚   趙雲與劉備關係一直都很好,趙雲剛剛投奔劉備的時候,兩個人好的跟一個人似的,行則同路,睡則「同床眠臥」,劉備也一直對趙雲信任有加,把自己最看重的「內事」交給了趙雲,一個是信任趙雲的能力;一個是信任趙雲的人品。   趙雲沒能得到重用,可能是因為劉備的私心而耽誤,但 不會是劉備對趙雲不信任。
  • 趙雲病死,諸葛亮為何大哭?趙雲之死,對諸葛亮意味著什麼?
    ,一生忠勇,深受劉備和諸葛亮的喜愛,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領命去箕谷做疑兵,以偏師牽制魏軍主力,雖然以弱敵強失利了,但是,沒有丟失一件輜重,諸葛亮大為讚賞。我覺得不太可能,因此,可以推測《三國志》太過簡略。飡鱐狶瘁衒薀粘鞥團攕泳滇剛錩萱趭囑策傹茁僳椹嵞佑嶨葦巈鍔杓肯伴晶毈繥堒肇帋跜輪菕牒躳霧栨捆鮨嫕弘丮弞正史《三國志》中,只記載龐統去世,諸葛亮親為之拜,魯肅去世,諸葛亮亦為發哀。
  • 劉備若得了天下,首先要殺的就是這3人,諸葛亮:看透不說透!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一直都是以仁德愛民素稱,他的仁義是他的優點,但是有時候也讓劉備錯失了很多的良機。因為劉備是王室宗親,所以他舉兵討賊,他建立政權,都合情合理,也得到了很多後人的支持。就有這麼一個說法,《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非常的擁劉反曹。那麼此時我們來進行一個假設,倘若真的劉備得了天下,那劉備會不會像高祖劉邦那樣?
  • 劉備拿下漢中,關羽等人得到了賞賜,趙雲得到了什麼?
    他更願意把趙雲看做自己私人的保安這個角色,這個觀點從後來劉備將劉禪交給趙雲照顧就可以看得出來。 二、指揮核心-諸葛亮 前期的劉備處境我們都明白,「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無疑是對劉備最好的描述,徐州被呂布擊潰,又在荊州被曹操擊敗,多次的失敗無疑顯示出劉備身邊缺少一個指揮核心,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 劉備處處防備趙雲不肯重用,趙雲臨死大喊4個字,諸葛亮羞愧痛哭
    趙雲在」五虎上將「中主要是擔當劉備的保鏢,沒有得到真正重用,但他顧全大局,從未表達過不滿,只有臨終前才留下一句遺言,這句話只有四個字,卻令諸葛亮羞愧不已,為之不平。
  • 諸葛亮愛用趙雲,但為什麼一直不重用趙雲,因為諸葛亮有一個缺點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49,閱讀約2分鐘筆者在前文中寫道,長坂坡一戰是趙雲一生中最光榮的一戰。趙雲最終能夠逃脫,與曹操下令活捉他有很大關係。
  •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和馬超參加夷陵之戰,因為在公元221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已經建立了蜀漢政權,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系統,此時再發動戰爭,必不可少的要留下信任的人守護大後方的麼,而諸葛亮他們就肩負著這方面的責任,這項責任比夷陵之戰更重要。
  • 趙雲死時嘴裡重複2字,劉禪永遠都不會懂,諸葛亮聽了臉色大變
    即使趙雲這輩子都在為蜀漢打江山,然而劉備卻將趙雲安排在後方,劉備說了這樣一番話:子龍缺乏統帥的本領,然而子龍的單打技術非常高,只要子龍鎮守在後方,後方就能穩定。
  • 劉備前往東吳招親,諸葛亮拿出錦囊交給一個人,卻不是趙雲
    演義品讀——三國曾經被演義「錦囊妙計」這句成語已經流傳了數百年之久。該成語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在小說中,諸葛亮使用錦囊妙計的次數並不多,一共才三次。諸葛亮的首次「錦囊妙計」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時值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四郡,實力大為增強。
  • 王者榮耀:當趙雲變成一條狗,諸葛亮做了這件事,趙雲臉紅逃跑
    不一會的功夫到了諸葛亮家裡圖片來源於網絡諸葛亮抱起趙雲,對著趙雲的臉又是摸,又是蹭的,趙雲心裡都要樂開花了:"軍師在摸我臉哎~軍師在用臉蹭我哎~軍師身上好香啊~好像就一直這樣被他抱著,摸著...」諸葛亮一抱著小狗就有種特別熟悉的感覺,而且莫名的特別喜歡
  • 劉備去世前說過:趙雲不可重用嗎?
    劉備死前說: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劉備死前說:馬謖不可大用。劉備死前說:此人不死,蜀國必亡。劉備死前:說了兩句話差點讓趙雲和諸葛亮反目成仇。劉備死前,選擇兩位託孤大臣,是不信任諸葛亮。劉備死前說:趙雲不可重用。劉備死前說,你們讓我死吧,我太難了。總能在自媒體上看到這樣的問題,那麼,趙雲和劉備的關係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