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本就是狂士,為何容不下彭羕?

2021-02-07 大隱於朝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發現,那個時期流行狂士文化,尤其是謀士,大都心高氣傲。例如,龐統初投劉備,不得重用,便直接用罷工來表達抗議;郭嘉前往袁紹陣營,意識到袁紹不能成大事之後,立刻飄身而去,臨行前還在袁紹的智囊團面前,大肆貶低了袁紹一通;劉巴更是屢次拒絕劉備的招攬,就算投奔劉備之後,也敢不給張飛面子,對張飛施行冷暴力,等等。就連千古名相諸葛亮,在出師之前,也曾讓劉備三顧茅廬,可謂擺足了架子。


不過,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既然三國時期狂士遍地走,甚至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狂士,那麼他為什麼獨獨看不慣彭羕呢?《三國志》記載:「羕欲納說先主,乃往見龐統。統與羕非故人,又適有賓客,羕徑上統床臥,謂統曰:『須客罷當與卿善談。』統客既罷,往就羕坐,羕又先責統食,然後共語,因留信宿,至於經日。統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遂並致之先主。……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也就是說,彭羕打算投奔劉備的時候,並沒有直接毛遂自薦,而是跑去了跟他並不熟識的龐統家中,在龐統待客時,直接躺到了龐統的床上,並讓龐統趕走了客人,指揮著龐統獻上酒食,這才與龐統攀談。不過,他本身的確有能力,很快就折服了龐統,甚至得到了龐統和法正的聯名舉薦。然而,諸葛亮卻一直看他不順眼,表面上沒有與他撕破臉皮,背後卻經常向劉備打小報告。以致於之的彭羕不僅被貶出了益州,還因為一句有謀反嫌疑的狂言,被處斬。

那麼,為什麼在那個狂士遍地走的時代,諸葛亮獨獨容不下彭羕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猜測。

一、維護上位者的尊嚴


很多人提到,諸葛亮和曹操是一類人,他們不僅都講究推行法律,以治理國家,還都非常注重等級尊卑。例如,許攸和婁圭,都是曹操故友,一個在官渡之戰臨陣倒戈,為曹操力挽狂瀾;一個在潼關之戰獻奇計,為曹操阻住了頹勢。可是因為他們居功自傲,對曹操不夠尊敬,就被曹操處死了。彭羕也是一樣,從他入仕之前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自視甚高,目中無人,得到重用之後,可能會更不重尊卑。這是諸葛亮絕不容許的,畢竟這對日後劉備稱王稱帝非常不利,所以他只能除掉彭羕。

二、可能與私怨有關

另外,《三國志》記載:「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也就是說,原本就是狂士的彭羕,在得到劉備重用之後更膨脹、更囂張了,甚至很可能經常對諸葛亮不敬。諸葛亮自從投奔劉備起,就是最核心的人物之一,就算他再大度,大約也無法接受,一個剛剛投奔的新人,對自己不敬,甚至指手畫腳吧?所以拋開治國理念不談,僅是由於私怨,諸葛亮給彭羕穿小鞋,也不是什麼令人意外的事情。

三、彭羕是個不安定因素

再者說,諸葛亮向劉備打小報告,理由並不是彭羕狂妄,而是「心大志廣」,也就是說,諸葛亮認為,彭羕很可能有野心,甚至會有推翻劉備的想法。結合之後彭羕找馬超喝酒時,說出的「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以及他為自己辯解時,說自己時常與龐統這樣相互勉勵,可見諸葛亮不算冤枉他——不管他有沒有謀反的想法和能力,在封建社會,作為一個臣子,說出這樣的話,本身就是非常敏感的。而諸葛亮一向以謹慎著稱,為了避免劉備去世後,劉禪駕馭不了,他連劉封都能除,一個彭羕又算得了什麼呢?


也就是說,在那個狂士遍地走的時代,本身就是狂士的諸葛亮,獨獨容不下彭羕,既有可能是因為彭羕的行為,與他的治國理念不符,也有可能僅是因為私怨,還有可能是諸葛亮在未雨綢繆,提前除去不安定因素。

猜你還想看:

劉備提拔的大將,可以抗擊徐晃,能擊敗司馬懿,事實上卻被人忽略

五虎上將中的每個人都厲害?他的實力與關羽並肩,碾壓張飛趙雲

此人是漢末群雄爭霸的關鍵,為皇室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卻不知所蹤


相關焦點

  • 死於諸葛亮之手的益州名士彭羕,背後竟有這麼多推手?貴圈真亂
    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也是被諸葛亮冤殺的大才之一。他不是別人,正是彭羕。彭羕是益州名士,因為情商很低,早在劉璋時代,就被貶為了奴隸。後來劉備入主益州,他受到了龐統和法正的聯名舉薦,被劉備任命為了治中從事。劉備非常認可他的能力,「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可是,諸葛亮卻覺得,彭羕是一個狂士,「心大志廣」,不能重用,所以經常向劉備打小報告。
  •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
  •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考驗劉備,劉備表現出的哪些品質打動了諸葛亮?
    「三顧茅廬」是小說中的華章精彩,對不同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對劉備來說,體現了他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而對諸葛亮來說,則是他對劉備的考驗,考驗他是否值得自己效忠。通過諸葛亮的考驗,劉備表現出如下品質:誠心劉備頂風冒雪,不畏嚴寒,三顧而往,尤其在第三次,在諸葛亮「無禮」的情形下,劉備對諸葛亮顯示出了極大的尊重與誠意。當時,劉備四十七歲,以仁義著稱,天下皆知;而諸葛亮二十七歲,躬耕南陽,默默無聞。
  • 龐統向劉備舉薦一人,劉備認為可以和法正比肩,為何諸葛亮看不上
    在歷史上,諸葛亮未曾說過魏延有「反骨相」, 但是這位被諸葛亮定性為有「反骨相」的光頭,最終真的被劉備誅殺。 向來大公無私的諸葛亮,為何要和此人過不去?這一切要從這個光頭的過往經歷說起。 這個光頭名為彭羕,和諸葛亮一樣,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曾經也是一頭烏髮。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在《三國志》中,曾提及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的舉動。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這段時間裡,劉備拜訪了由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徐庶舉薦的人才。而在《魏略》中,則提出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非舊」,也就是兩人並非舊時相識,後來諸葛亮「北行見」劉備,最終得以在劉備手下做出一番事業來。要知道跟隨劉備的人一般在投靠劉備之後就被封職位,比如簡雍、糜竺和孫乾三人在跟隨劉備不久後,就成為了劉備身邊的從事中郎,但劉備在面見完諸葛亮後,卻並沒有給諸葛亮安排什麼職位,直到劉備坐擁荊州南部四郡後,諸葛亮才成了軍師中郎將。
  • 彭羕和馬超本無交際為什麼要策動其反叛劉備
    彭羕和馬超本無交際為什麼要策動其反叛劉備彭羕是劉備時期的治中從事,因為常在主公身邊,所以說是一個非常讓人看重的高位。
  • 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三顧茅廬的是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呢?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被譽為一段佳話,充分展示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同樣的也說明,諸葛亮恃才自傲、寄貨可居,不願意隨隨便便的就把自己給賣了。自稱臥龍,又常以管仲、樂毅自居,不是一般人還真不敢這麼稱呼自己。
  • 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是假的,不可信?誰在說謊?
    反方的觀點是劉備三顧茅廬,是假,諸葛亮毛遂自薦才是真。一起來來看劉備屯兵於樊城時,曹操方已統一黃河以北下一步計劃是攻擊荊州。諸葛亮帶著自己的預測北行見劉備,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時,看諸葛亮年紀輕輕沒有重視他,後來諸葛亮通過談論對當時局勢的對策,才逐步改變了劉備對自己的冷淡態度,最後劉備以上客之禮之。
  • 諸葛亮為何誓死效忠劉備?
    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劉備,對劉備忠心不二是事實,自始自終都沒打算背叛劉備。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把諸葛亮的分量看得極重。無論是在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請諸葛亮出謀劃策,都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和面子。
  • 論提升身價:管仲拜相齊桓公齋戒三日,諸葛亮出山劉備三顧茅廬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先說他平常種地唱的歌。《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常常自己親自種地,並且邊種地邊唱歌,並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生於亂世之中,自比管仲樂毅,可見是想在亂世之中輔佐一代明主,然後像管仲一樣,幫助明主成就一番霸業。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真正目的只是因為才華嗎?其實另有隱情
    諸葛亮的三顧茅廬眾所周知,那麼歷史上的三顧茅廬真實是什麼樣子的?劉備只是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當軍師這一個目的嗎?在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濟濟,眾多優秀的將領和高深的謀臣輩出,諸葛亮其實在眾多謀臣裡並不算是最優秀的一位,但是劉備卻三次前往拜訪,想請諸葛亮這樣的人出山效力,這又是為什麼?
  • 劉備【三顧茅廬】背後的故事
    這個問題史書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 按照這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
  • 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那他究竟去哪了
    說道這這裡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徐庶臨行前和諸葛亮打了招呼,為何劉備前兩次請諸葛亮他都不在呢?這個問題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就是「久樂耕鋤,懶於應世」,直白點說就是閒散慣了,在家種種地也挺好,不願意出山。其實這並不是他的志向,一個自比管樂的人能甘心做一個農業小能手嗎?而且他的隆中對不是即興之言,那是時常關心天下走向,推演多年才能得出的天下攻略。
  • 年齡相差20歲,三顧茅廬是做秀?歷史上真實的劉備與諸葛亮關係
    劉備三顧茅廬得臥龍諸葛孔明,這段歷史求賢若渴的佳話,也成為了後代君王和臣子為之稱頌的經典;但如果說歷史上沒有所謂的三顧茅廬,那麼也許,許多人對這對君臣的關係就又是另一番看法。要談兩人的關係,身臨其境的人最有說服力,這不,本作者夢回三國,化身諸葛亮身邊的一個小書童,讓我來解讀一下歷史上劉備與諸葛亮真實的關係。劉備諸葛亮是忘年交,生活環境差異大我先來談一下,我家主人諸葛亮與劉備的年齡差距,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 而劉備生於公元161年,兩人在年齡上足足差了20歲,可以看成一個忘年交,而兩人的生長環境也有很大的差異。
  • 諸葛亮為何要等到劉備來了才肯出山,他在劉備身上看到了什麼?
    尤其是諸葛亮,可以說是一位無人知曉的偉人。現在他已經成為中國智慧的代表。除了劉備、關羽、曹操之外,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正是因為他的才華才讓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將諸葛亮請出山中。那麼大家是否會很疑惑為何劉備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來,諸葛亮是個成大事者,為什麼如此有本事的人,非要等到劉備三次拜訪才肯出山?
  •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出山了?你看他試探了劉備多少次?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一直是一段流傳至今的佳話,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放下身段去求得人才,這樣的場景實在讓人感動不已!
  • 三顧茅廬被傳為佳話,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如果不出山會是什麼樣
    這不僅僅是君主們選擇幫助自己的人才,同樣也是人才選擇投奔哪個君主,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是被諸葛亮看在眼裡的,他希望諸葛亮能夠出山幫自己,但是諸葛亮也可以選擇不同意。我們都知道劉備的一生錯過了很多的人才,在荊州的時候,雖然關羽和張飛都在他的手下,但是他們都是武將,卻沒有一個文臣。
  • 劉備一生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失一位絕世高人
    關於三國時期的劉備,很多人比較熟悉了,劉備一生中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了一位絕世高人。三國的歷史非常的精彩豐富,不僅有著非常璀璨的武將,也有很多的文臣謀士,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
  •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為何一直不出山,是沒人賞識嗎?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加盟劉備不僅僅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打動了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原因是,曹操的謀臣郭嘉,他終於死了!郭嘉死後諸葛亮才敢出山。郭嘉其人郭嘉出生於潁川郡,家中雖然不是士族但頗有資產。再加上家裡人重視教育,郭嘉年少時期就被送到潁川最著名的書院--潁川學院念書。
  • 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說了些什麼?諸葛亮決定出山幫他
    大家應該多多少少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前往諸葛亮居住的地方拜訪他,奈何前兩次連諸葛亮的面都沒有見到,直到第三次,劉備才見到諸葛亮,想他訴說自己來這裡的目的。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他曾經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活動,後來因為自身實力過於弱小,所以在當時的諸侯混戰中常常失敗,他的實力不敵別人,所以也曾先後依附於公孫瓚、陶謙、曹操、等多個諸侯。但是劉備心有大志,想要有一番作為,所以在他駐紮在荊州之時,開始廣下招才令,渴望求得一位有識之士,能夠幫自己保護謀劃策,實現自己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