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被傳為佳話,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如果不出山會是什麼樣

2021-01-16 幸福歷史說

前言

相信大家都知道劉備三次去諸葛亮家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非常完美的故事,當年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先生來幫自己,還曾經三次去跑到諸葛亮的府邸來進行求人才,諸葛亮在感受到劉備這麼強大的真實能力以及誠意之後,和劉備談了自己的看法,在劉備的誠懇的要求之下,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當時勢力還不是很大的劉備。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有描述到,諸葛亮本身普通農民,生活在南陽,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求自己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劉備曾經三次來到我的茅廬當中。

想要諮詢我當朝的事情,於是我非常感激,願意追隨劉備,幫助他奪取江山。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輔佐劉備是一種互相珍惜的狀態,因為當時的三國非常亂,稍微有些頭腦的人都知道人才是非常可貴的,而正是因為這些亂世也給這些人才們一些大的選擇。這不僅僅是君主們選擇幫助自己的人才,同樣也是人才選擇投奔哪個君主,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是被諸葛亮看在眼裡的,他希望諸葛亮能夠出山幫自己,但是諸葛亮也可以選擇不同意。

我們都知道劉備的一生錯過了很多的人才,在荊州的時候,雖然關羽和張飛都在他的手下,但是他們都是武將,卻沒有一個文臣。當時劉備在北方徵戰的時候,也是遇到了一些人才的,但是他的政治理念跟那些世家大族們的理念是不同的,劉備在徐州的時候遇到了陳登父子,曾經他對陳登的能力真的是讚不絕口,陳登也給劉備出了不少的主意,但是陳登遇到了曹操之後,馬上就來到了曹操的座下,並且成為了曹操的得力小助手,還幫助曹操獲取了徐州,劉備也曾經感慨過,自己如此的愛才,卻一個也沒有找到。

他有意的這些人才,他不是看實力有多大,就是看這些人的出身。而這些人才不是貪圖富貴就是不擇手段,這樣的人劉備肯定看不上,而這樣的人才也看不上劉備。一直到有人給他提了一個由頭,想讓他請諸葛亮,他覺得人生才明亮起來,這個當時推薦諸葛亮的人就是徐庶,他跟徐庶之間的關係非常好,肯定對他推薦的人也比較認可,當時徐庶說諸葛亮只能去請,而不是去叫的時候,劉備對諸葛亮就產生了很大的好奇。為了完成自己的光復大業,就出現了這個故事,劉備跟諸葛亮其實是意氣相投的才確定了要出山,這個歸勞應應當歸功給徐庶。

正是因為徐庶在中間的牽連,才讓這兩個人遇見,其實當有人推薦先生的那一刻,劉備就已經決定了,要將他搶在自己的手中。而如果劉備三顧茅廬,先生不接受的話,那就只能證明他們兩個人的各個方面的想法都不同,徐庶的眼力還是不錯的,如果諸葛亮不接待劉備,就不會談論這麼多的故事了。徐庶的推薦可能是出於友情,但是這並不代表就了解了諸葛亮的真實想法,如果拒絕劉備會直接毫不猶豫的離去,他就當自己沒有遇見真正的人才,諸葛亮也會平淡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或者是尋找另外一個主人。

但是如果諸葛亮真的不出山,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雖然說劉備會非常惋惜地離開,但是有可能會遭到劉備的暗算。因為他是不可能將這樣的人才留給自己的對手的,如果得不到,那就不如將他殺掉。如果沒有了先生的配合,劉備的事業肯定不會前進的這麼快,他主要就是發揮這些整理朝政的能力,劉備的世界依然會發展下去,可是沒有了他的王朝,可能會發展得比較慢,正是因為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劉備就像是魚兒看到了海洋一樣,開創了自己的王朝。

並且在劉備去世的時候,諸葛亮也接受了劉備的孩子,為了實現蜀漢的政權,他將政權不斷的穩定下來,最終實現了為了他人的事業,死而後已的誓言。那麼現在時過境遷如果想起他的往事,依然讓人覺得唏噓。

結語

劉備如果三顧諸葛亮不得那麼可能因為一種結果吧,回想起來劉備跟諸葛亮之間君臣相會的場面,真的是讓英雄沾溼了衣襟。也正是因為諸葛亮如此的富有責任,才能夠讓這個風雨飄搖的蜀漢的政權暫時的穩固下來,但是最終蜀漢還是滅亡了,如果劉備在天有眼的話,可能會非常的傷心吧。

相關焦點

  • 論提升身價:管仲拜相齊桓公齋戒三日,諸葛亮出山劉備三顧茅廬
    (齊桓公)諸葛亮出山——早有打算,就等劉備三顧茅廬 諸葛亮也是歷史中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但是,細究背後,你會發現,不是他神,而是他早有打算。為何這麼說呢?我們先說他平常種地唱的歌。《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常常自己親自種地,並且邊種地邊唱歌,並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生於亂世之中,自比管仲樂毅,可見是想在亂世之中輔佐一代明主,然後像管仲一樣,幫助明主成就一番霸業。
  •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出山了?你看他試探了劉備多少次?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一直是一段流傳至今的佳話,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放下身段去求得人才,這樣的場景實在讓人感動不已!
  • 劉備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卻錯過了頂尖能人異士
    ,或許就是徐庶和諸葛亮了,說起諸葛亮,我們也都熟悉,曾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請出山,後來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成為西蜀霸主,在三足鼎立的時候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後來劉備再次奔赴隆中尋找諸葛亮,求才若渴的劉備第二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發現院子裡坐著一位白面書生,他以為此人就是諸葛亮,立即前去施禮,只不過此人並非諸葛亮,而是我們要說的崔周平,只不過劉備因為沒有聽說過此人的名聲,所以只是把他當做普通的讀書人。
  • 諸葛亮為什麼三顧茅廬就願意出山,原因究竟是哪樣?
    今天小編和大家要聊的是諸葛亮有智慧的人為什麼會因為諸葛亮為什麼會因為劉備的三顧茅廬而出山呢?正常小編的邏輯是什麼呢?諸葛亮這種如果他不想為劉備出山的話,我覺得別說是三次就算是三十次也是不會出山的!你們大家是怎麼看呢!
  •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為何一直不出山,是沒人賞識嗎?
    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最大的助力,劉備也是諸葛亮最大的伯樂。他們兩人相遇相知,碰撞之後產生了強烈的反應。劉備從一個落魄半生的小軍閥搖身一變成為荊州之主,後來繼續吞併益州、漢中,把蜀漢推向巔峰。諸葛亮本人也隨著集團的發展地位越來越高,甚至後來還成為蜀漢實際掌權者,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考驗劉備,劉備表現出的哪些品質打動了諸葛亮?
    對此,博聞多識的諸葛亮應該早有耳聞。在「三顧茅廬」中,諸葛亮對劉備的「仁心」有了近距離的感受。當諸葛亮拒絕隨同劉備出山時,劉備「淚溼衣襟」,說出了「先生不出,如蒼生何」這樣的肺腑之言。正是劉備對天下蒼生的這份誠摯情感,最終打動了諸葛亮。
  • 諸葛亮為何要等到劉備來了才肯出山,他在劉備身上看到了什麼?
    尤其是諸葛亮,可以說是一位無人知曉的偉人。現在他已經成為中國智慧的代表。除了劉備、關羽、曹操之外,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正是因為他的才華才讓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將諸葛亮請出山中。那麼大家是否會很疑惑為何劉備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來,諸葛亮是個成大事者,為什麼如此有本事的人,非要等到劉備三次拜訪才肯出山?
  • 劉備一生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失一位絕世高人
    關於三國時期的劉備,很多人比較熟悉了,劉備一生中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了一位絕世高人。三國的歷史非常的精彩豐富,不僅有著非常璀璨的武將,也有很多的文臣謀士,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
  • 為什麼三國時期,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其他人
    在三國時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的諸葛亮,最後諸葛亮一直在劉備身邊輔佐他,幫助他拿下了很多戰績,諸葛亮的聰明過人,神機妙算也是很多人都羨慕的。那麼,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想,為什麼當時是劉備去請諸葛亮,而不是曹操去請諸葛亮,如果說曹操請出了諸葛亮,並且一直跟在自己的身邊,憑藉兩人的智慧和才能一定可以統一天下的,為什麼曹操沒有這樣做,而是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的呢?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在《三國志》中,曾提及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的舉動。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這段時間裡,劉備拜訪了由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徐庶舉薦的人才。當時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先後三次到南陽拜見諸葛亮,而在見到諸葛亮後,書中並沒有記載劉備到底有沒有邀請諸葛亮出山,只是諸葛亮向劉備說出了一番話,為劉備規劃好了將來的戰略方向,而劉備則只說了一個「善」字,在此之後,只提及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日益交好,而沒有其他的記載。
  • 《三國演義》中是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同把業創
    解讀三國風雲人物;一代天驕,諸葛亮;我是原創作者宇墨,不定期給大家一起品讀三國諸葛亮;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重要人物,蜀國軍師、被劉備封為蜀國丞相。劉備三顧茅廬,用真誠感動諸葛亮。才請其出山,輔佐成大業。才華出眾,心思縝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機智勇敢而聞名,善於用兵。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三顧茅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體現了劉備對人才的渴望。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真正目的只是因為才華嗎?其實另有隱情
    諸葛亮的三顧茅廬眾所周知,那麼歷史上的三顧茅廬真實是什麼樣子的?劉備只是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當軍師這一個目的嗎?在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濟濟,眾多優秀的將領和高深的謀臣輩出,諸葛亮其實在眾多謀臣裡並不算是最優秀的一位,但是劉備卻三次前往拜訪,想請諸葛亮這樣的人出山效力,這又是為什麼?
  • 諸葛亮出山前,在臥龍崗修煉哪些本領?沒有寸功,讓劉備垂涎三尺
    其中,著名的橋段「三顧茅廬」,就是諸葛先生為自己出仕設計的人生策劃書。普通人想得到某個職位,或會毛遂自薦,或會經人引薦,通過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上位者的垂青。而高人從來不這樣,他們從來不會主動出擊去求人,而是通過誘惑自己的目標,讓上位者來求你,並且態度不誠懇都不行。
  • 諸葛亮那麼厲害,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為何不請他出山?
    在演義中,諸葛亮十分聰明,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善於用兵打仗以及各種謀略,可謂是真正的智多星。諸葛亮早年隱居在茅廬之中,自恃其才,十分清高。那時候的諸葛亮自詡管仲樂毅,十分好學,以至於年紀輕輕就有了經世之才。
  • 諸葛亮為何誓死效忠劉備?
    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劉備,對劉備忠心不二是事實,自始自終都沒打算背叛劉備。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把諸葛亮的分量看得極重。無論是在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請諸葛亮出謀劃策,都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和面子。
  •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
  • 劉備臨終前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諸葛亮如果答應會怎樣?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隨之出山。諸葛亮確實有能耐,很快就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最終得以成建立蜀漢政權。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關羽被東吳擒殺,劉備為給其報仇,就興兵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
  • 同是招人才,劉備能三顧茅廬,姜子牙為何三請不成就把人才砍了?
    三顧茅廬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此事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來,《三國演義》又對這個事件進行了擴寫。前兩次,劉備虔誠的前往南陽隆中拜訪諸葛亮,可都是失望而回。
  • 不一樣: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卻在路邊和一位大才擦肩
    但即使這樣劉備在第一次拜訪不得的情況下,依然再去拜訪,最終第三次得以相見,請來諸葛亮到他帳下效力,這固然能夠體現出諸葛亮的超凡與不俗,但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劉備對擁有一位頂級謀士的深切渴望,但是諸葛亮固然不俗,才智超群,請到諸葛亮,劉備固然是賺到了,但他卻在這個過程中遺漏了一位大才,導致蜀國後期一直便只能由諸葛亮獨撐大局,多次北伐都是失敗,如果劉備沒有錯過這個人,可能後來三國的情形會有些不同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