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信大家都知道劉備三次去諸葛亮家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非常完美的故事,當年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先生來幫自己,還曾經三次去跑到諸葛亮的府邸來進行求人才,諸葛亮在感受到劉備這麼強大的真實能力以及誠意之後,和劉備談了自己的看法,在劉備的誠懇的要求之下,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當時勢力還不是很大的劉備。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有描述到,諸葛亮本身普通農民,生活在南陽,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求自己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劉備曾經三次來到我的茅廬當中。
想要諮詢我當朝的事情,於是我非常感激,願意追隨劉備,幫助他奪取江山。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輔佐劉備是一種互相珍惜的狀態,因為當時的三國非常亂,稍微有些頭腦的人都知道人才是非常可貴的,而正是因為這些亂世也給這些人才們一些大的選擇。這不僅僅是君主們選擇幫助自己的人才,同樣也是人才選擇投奔哪個君主,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是被諸葛亮看在眼裡的,他希望諸葛亮能夠出山幫自己,但是諸葛亮也可以選擇不同意。
我們都知道劉備的一生錯過了很多的人才,在荊州的時候,雖然關羽和張飛都在他的手下,但是他們都是武將,卻沒有一個文臣。當時劉備在北方徵戰的時候,也是遇到了一些人才的,但是他的政治理念跟那些世家大族們的理念是不同的,劉備在徐州的時候遇到了陳登父子,曾經他對陳登的能力真的是讚不絕口,陳登也給劉備出了不少的主意,但是陳登遇到了曹操之後,馬上就來到了曹操的座下,並且成為了曹操的得力小助手,還幫助曹操獲取了徐州,劉備也曾經感慨過,自己如此的愛才,卻一個也沒有找到。
他有意的這些人才,他不是看實力有多大,就是看這些人的出身。而這些人才不是貪圖富貴就是不擇手段,這樣的人劉備肯定看不上,而這樣的人才也看不上劉備。一直到有人給他提了一個由頭,想讓他請諸葛亮,他覺得人生才明亮起來,這個當時推薦諸葛亮的人就是徐庶,他跟徐庶之間的關係非常好,肯定對他推薦的人也比較認可,當時徐庶說諸葛亮只能去請,而不是去叫的時候,劉備對諸葛亮就產生了很大的好奇。為了完成自己的光復大業,就出現了這個故事,劉備跟諸葛亮其實是意氣相投的才確定了要出山,這個歸勞應應當歸功給徐庶。
正是因為徐庶在中間的牽連,才讓這兩個人遇見,其實當有人推薦先生的那一刻,劉備就已經決定了,要將他搶在自己的手中。而如果劉備三顧茅廬,先生不接受的話,那就只能證明他們兩個人的各個方面的想法都不同,徐庶的眼力還是不錯的,如果諸葛亮不接待劉備,就不會談論這麼多的故事了。徐庶的推薦可能是出於友情,但是這並不代表就了解了諸葛亮的真實想法,如果拒絕劉備會直接毫不猶豫的離去,他就當自己沒有遇見真正的人才,諸葛亮也會平淡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或者是尋找另外一個主人。
但是如果諸葛亮真的不出山,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雖然說劉備會非常惋惜地離開,但是有可能會遭到劉備的暗算。因為他是不可能將這樣的人才留給自己的對手的,如果得不到,那就不如將他殺掉。如果沒有了先生的配合,劉備的事業肯定不會前進的這麼快,他主要就是發揮這些整理朝政的能力,劉備的世界依然會發展下去,可是沒有了他的王朝,可能會發展得比較慢,正是因為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劉備就像是魚兒看到了海洋一樣,開創了自己的王朝。
並且在劉備去世的時候,諸葛亮也接受了劉備的孩子,為了實現蜀漢的政權,他將政權不斷的穩定下來,最終實現了為了他人的事業,死而後已的誓言。那麼現在時過境遷如果想起他的往事,依然讓人覺得唏噓。
結語
劉備如果三顧諸葛亮不得那麼可能因為一種結果吧,回想起來劉備跟諸葛亮之間君臣相會的場面,真的是讓英雄沾溼了衣襟。也正是因為諸葛亮如此的富有責任,才能夠讓這個風雨飄搖的蜀漢的政權暫時的穩固下來,但是最終蜀漢還是滅亡了,如果劉備在天有眼的話,可能會非常的傷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