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此事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來,《三國演義》又對這個事件進行了擴寫。前兩次,劉備虔誠的前往南陽隆中拜訪諸葛亮,可都是失望而回。
第三次,劉備專門挑了一個好日子,提前齋戒沐浴,又一次來到隆中,終於碰到了午睡的諸葛亮。劉備在屋外等了很久,直到對方醒來。諸葛亮向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並答應出山相助。
「三顧茅廬」的典故,從此用來比喻一個人如何真心實意的拜訪和邀請賢人,不畏艱難險阻。
所以,在我們通常的認知裡,對待這種有才學、有本事的賢人,就是要先擺出較低的姿態,以自己的誠心實意,來換取對方的真心和認可。
但是,在比三國時代早了1300多年的西周時期,姜子牙的做法卻與劉備截然相反。對於他三次邀請還沒有出山的人才,姜子牙的做法是,直接將他給砍了:
「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
這個故事被明朝的馮夢龍,記載到了他的名著《智囊全集》之中。
姜子牙大半生碌碌無為,年屆70歲還在屠牛賣酒,幾乎無人賞識。
後來,已經80多歲的姜子牙,以直鉤垂釣於渭水的方式,吸引了出巡至此的周文王的注意。二人相談甚歡,從此姜子牙開始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朝建立後,周武王把姜子牙分封到了齊地(今山東東北部),並讓他在此建立了齊國。
歷史上的姜子牙不僅用兵如神,而且在治國方面也很有一套。他先是與此地的夷人交戰,奪取了營丘(後改為臨淄),而後又利用齊國的魚鹽之利,大力發展工商業,使得齊國成為東方大國。
在用人方面,姜子牙也積極招攬人才,為己所用,但總有一些賢人,對他伸出的橄欖枝不感冒。
當時齊國有一個叫華士的隱士。此人頗有賢名,但為人處世有一個奇怪的原則:既不服從天子,也不願意交往諸侯。用今天的話講,華士是一位徹徹底底的自由主義者。
但姜子牙偏不信這個邪,他連續三次邀請華士出山,可都被華士給拒絕了。
結果是,姜子牙並不像劉備那般不厭其煩,而是直接命人把華士給砍了。
此事後來傳到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耳朵裡,讓周公也大為不解:姜子牙明明是位溫文爾雅的慈祥老人家,怎麼會幹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來呢?難道是他現在當了國君,一下子就飄了?
於是,周公就問姜子牙:「華士是齊國的名士,品行高尚,你為何要殺了他?」
姜子牙說:「華士既不服從天子,也不與諸侯友好,像這種人,我還能使他臣服嗎?這種既不肯合作,又不肯臣服的人,就是背叛之民。我三次請他,他都不來,這就是謀反之人。如果我要是再表彰這種人為道德楷模,那全國上下都會來效仿他,到那時,我這個國君還怎麼當啊?」
姜子牙和劉備,都曾三次邀請賢人,但區別是:劉備在第三次見到了諸葛亮,並且成功將其納入自己麾下;姜子牙一連三次邀請華士,都以失敗而告終,結果他怒而殺了華士。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難道是因為姜子牙不仁嗎?非也。首先,姜子牙與劉備的位子不同。
我們常說兩句話「屁股決定腦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劉備三顧茅廬時,只是寄居於荊州劉表帳下的外來戶,一無地盤,二無實權,仰人鼻息。為了生存,為了發展,他只能是求賢若渴,不會在乎自己的威信和面子。
而姜子牙不同,他殺華士時,已經不是當年周文王身邊的那個謀士了,而是齊國的開國之君。招攬人才固然重要,但比起一個國君的威信來說,一個人才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其次,姜子牙和劉備的做事規矩不同。
我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姜子牙與劉備眼中的「規矩」,是不一樣的。
姜子牙身為齊國的一把手,他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到「普遍性」,即姜子牙如何對待華士,會對齊國的其他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一個華士不肯出山,姜子牙沒有意見,還表彰他為楷模,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來仿效他。如此一來,齊國的事業將無從發展。
而對劉備來說,他做事考慮的是「特殊性」,即如何用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政策,把他眼下最想要的人才搞到手。
所以,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劉備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謙卑,甚至讓關羽、張飛都吃醋。但這樣的事情,只能發生在他做皇帝以前。
所以,馮夢龍在故事的最後,是這樣評價的「齊所以無惰民,所以終不為弱國。」
姜子牙殺了一個華士,起到了「立規矩」的作用,齊國此後再無華士這樣的「閒雲野鶴」,沒有人再敢效仿他隱居不出,而是要個個盡其所能、為國效力。這也是齊國一直強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