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招人才,劉備能三顧茅廬,姜子牙為何三請不成就把人才砍了?

2020-12-23 騰訊網

三顧茅廬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此事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來,《三國演義》又對這個事件進行了擴寫。前兩次,劉備虔誠的前往南陽隆中拜訪諸葛亮,可都是失望而回。

第三次,劉備專門挑了一個好日子,提前齋戒沐浴,又一次來到隆中,終於碰到了午睡的諸葛亮。劉備在屋外等了很久,直到對方醒來。諸葛亮向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並答應出山相助。

「三顧茅廬」的典故,從此用來比喻一個人如何真心實意的拜訪和邀請賢人,不畏艱難險阻。

所以,在我們通常的認知裡,對待這種有才學、有本事的賢人,就是要先擺出較低的姿態,以自己的誠心實意,來換取對方的真心和認可。

但是,在比三國時代早了1300多年的西周時期,姜子牙的做法卻與劉備截然相反。對於他三次邀請還沒有出山的人才,姜子牙的做法是,直接將他給砍了:

「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

這個故事被明朝的馮夢龍,記載到了他的名著《智囊全集》之中。

姜子牙大半生碌碌無為,年屆70歲還在屠牛賣酒,幾乎無人賞識。

後來,已經80多歲的姜子牙,以直鉤垂釣於渭水的方式,吸引了出巡至此的周文王的注意。二人相談甚歡,從此姜子牙開始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朝建立後,周武王把姜子牙分封到了齊地(今山東東北部),並讓他在此建立了齊國。

歷史上的姜子牙不僅用兵如神,而且在治國方面也很有一套。他先是與此地的夷人交戰,奪取了營丘(後改為臨淄),而後又利用齊國的魚鹽之利,大力發展工商業,使得齊國成為東方大國。

在用人方面,姜子牙也積極招攬人才,為己所用,但總有一些賢人,對他伸出的橄欖枝不感冒。

當時齊國有一個叫華士的隱士。此人頗有賢名,但為人處世有一個奇怪的原則:既不服從天子,也不願意交往諸侯。用今天的話講,華士是一位徹徹底底的自由主義者。

但姜子牙偏不信這個邪,他連續三次邀請華士出山,可都被華士給拒絕了。

結果是,姜子牙並不像劉備那般不厭其煩,而是直接命人把華士給砍了。

此事後來傳到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耳朵裡,讓周公也大為不解:姜子牙明明是位溫文爾雅的慈祥老人家,怎麼會幹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來呢?難道是他現在當了國君,一下子就飄了?

於是,周公就問姜子牙:「華士是齊國的名士,品行高尚,你為何要殺了他?」

姜子牙說:「華士既不服從天子,也不與諸侯友好,像這種人,我還能使他臣服嗎?這種既不肯合作,又不肯臣服的人,就是背叛之民。我三次請他,他都不來,這就是謀反之人。如果我要是再表彰這種人為道德楷模,那全國上下都會來效仿他,到那時,我這個國君還怎麼當啊?」

姜子牙和劉備,都曾三次邀請賢人,但區別是:劉備在第三次見到了諸葛亮,並且成功將其納入自己麾下;姜子牙一連三次邀請華士,都以失敗而告終,結果他怒而殺了華士。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難道是因為姜子牙不仁嗎?非也。首先,姜子牙與劉備的位子不同。

我們常說兩句話「屁股決定腦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劉備三顧茅廬時,只是寄居於荊州劉表帳下的外來戶,一無地盤,二無實權,仰人鼻息。為了生存,為了發展,他只能是求賢若渴,不會在乎自己的威信和面子。

而姜子牙不同,他殺華士時,已經不是當年周文王身邊的那個謀士了,而是齊國的開國之君。招攬人才固然重要,但比起一個國君的威信來說,一個人才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其次,姜子牙和劉備的做事規矩不同。

我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姜子牙與劉備眼中的「規矩」,是不一樣的。

姜子牙身為齊國的一把手,他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到「普遍性」,即姜子牙如何對待華士,會對齊國的其他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一個華士不肯出山,姜子牙沒有意見,還表彰他為楷模,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來仿效他。如此一來,齊國的事業將無從發展。

而對劉備來說,他做事考慮的是「特殊性」,即如何用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政策,把他眼下最想要的人才搞到手。

所以,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劉備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謙卑,甚至讓關羽、張飛都吃醋。但這樣的事情,只能發生在他做皇帝以前。

所以,馮夢龍在故事的最後,是這樣評價的「齊所以無惰民,所以終不為弱國。」

姜子牙殺了一個華士,起到了「立規矩」的作用,齊國此後再無華士這樣的「閒雲野鶴」,沒有人再敢效仿他隱居不出,而是要個個盡其所能、為國效力。這也是齊國一直強大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劉備【三顧茅廬】背後的故事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打敗袁紹後,親自率軍進擊劉備,備逃到荊州,劉表令備屯駐新野,看守荊州的北門,以防曹操。從這時起,備在荊州居住達十年之久。荊州靠近中原,情況比較安定,北方士大夫到這裡避難的很多。劉表是一個徒有虛名而缺乏實際才幹的人,他既不能利用曹操同袁氏交兵的機會襲取許都,又不能收用荊州土著及僑居的許多人才。
  • 【小邑講故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東漢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劉關張桃園結義之後,劉備廣招賢能異士,於是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隆中諸葛的故事 。諸葛亮,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真正目的只是因為才華嗎?其實另有隱情
    諸葛亮的三顧茅廬眾所周知,那麼歷史上的三顧茅廬真實是什麼樣子的?劉備只是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當軍師這一個目的嗎?在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濟濟,眾多優秀的將領和高深的謀臣輩出,諸葛亮其實在眾多謀臣裡並不算是最優秀的一位,但是劉備卻三次前往拜訪,想請諸葛亮這樣的人出山效力,這又是為什麼?
  • 劉備三顧茅廬的真正用意
    此前劉備對人才並無深刻的理解,他以為諸如孫乾、簡雍這些「白面書生」(司馬徽語)之流便就是人才,所以縱觀劉備此前戰績,可為人道者並不多,特別是滅黃巾後須直面實力強大的軍閥如袁紹輩便只有逃走的份兒,更別說如曹操之流的梟雄。司馬徽的提醒,讓劉備如夢初醒,所以當夜「寢不能寐」,求賢之思已勃然興起。
  • 三顧茅廬到底是不是真的,劉備到底有沒有去三次呢?
    一、各種官史記載:劉備屯軍於新野。沒有駐守樊城的記載。二、諸葛亮毛遂自薦入劉備軍營。試想一處戒備森嚴的軍事重地,能讓一個生人隨隨便便進出的嗎?何況當時劉備正主持軍務。即使召見諸葛亮,也要等到會議結束。因此《魏略》所記有違常理,不可採信。《漢晉春秋》一個「號曰隆中」。卻違背官史《蜀記》所載的於沔之陽。而且沒有標誌性的龍山標誌。這些個人日記都是不可信的。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當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劉備三次到茅廬之中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的是栩栩如生,同時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和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是惟妙惟肖,真可謂是入木三分。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在《三國志》中,曾提及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的舉動。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這段時間裡,劉備拜訪了由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徐庶舉薦的人才。當時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先後三次到南陽拜見諸葛亮,而在見到諸葛亮後,書中並沒有記載劉備到底有沒有邀請諸葛亮出山,只是諸葛亮向劉備說出了一番話,為劉備規劃好了將來的戰略方向,而劉備則只說了一個「善」字,在此之後,只提及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日益交好,而沒有其他的記載。
  • 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是假的,不可信?誰在說謊?
    歷史疑案:劉備當年究竟有沒有「三顧茅廬」?三顧茅廬這一段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詳,羅貫中在其小說三國演義中對這段故事進行過大筆墨的渲染。劉備禮賢下士,廣納賢才的人均風法和諸葛亮雄才大略,韜光養晦的臥龍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為世人所稱頌。
  • 劉備三請諸葛亮,兩次只見崔州平,原來是他負責劉備的前兩輪面試
    話說三顧茅廬的前兩次,劉備並沒有順利的見到諸葛亮,而兩次都碰巧遇到崔州平。崔州平是諸葛亮密友,難道兩次偶然碰到真的只是偶然?肯定不是!那崔州平到底是何方神聖,他恰巧出現的原因又是什麼?首先,能與諸葛亮做朋友的必是曠世奇才,比如說足智多謀的徐庶,號稱可看透前世今生的崔州平等等。
  • 歪評封神(二十一):姜子牙出山
    蘇秦後來當了六個國家的宰相,成了口才、外交、個人成就、和勵志的典範。為啥要講這一段呢?這蘇秦和咱們的主人公還有點聯繫,就是他後來得那麼大的個人成就,每天發奮學習的那本書叫《太公陰符》(出自戰國策),就是姜子牙著寫的口才學專著。咱們都知道姜子牙也叫姜太公,有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這姜子牙怎麼變成姜太公的呢?
  • 三顧茅廬被傳為佳話,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如果不出山會是什麼樣
    前言相信大家都知道劉備三次去諸葛亮家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非常完美的故事,當年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先生來幫自己,還曾經三次去跑到諸葛亮的府邸來進行求人才,諸葛亮在感受到劉備這麼強大的真實能力以及誠意之後,和劉備談了自己的看法,在劉備的誠懇的要求之下,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當時勢力還不是很大的劉備
  • 劉備三顧茅廬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德操說:「我乃粗俗之人,怎麼能看透天下大勢?認清時務的人,才是天下的俊傑。我們這裡有臥龍、鳳雛兩人,就是這樣的人才啊。」劉備思賢若渴,趕緊詢問這二位先生尊姓大名。「諸葛孔明龐士元。」司馬德操說。正好,徐庶來新野拜見劉備,他也向劉備推舉諸葛亮。他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難道不想見見嗎?」劉備連忙說:「當然想見了,那就讓他跟您一起來吧「得您親自去拜訪,不能讓他屈尊前來拜您啊。」徐庶答道。
  •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後來穎川的徐庶都前來投靠劉備,他也說諸葛亮乃是當世之賢。劉備想讓徐庶去請諸葛亮,徐庶卻說:"此人只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還需枉駕顧之。"後來,劉備作帶領關羽、張飛,親赴襄陽(即今湖北襄樊)城西二十裡地的隆中臥龍崗探尋拜謁諸葛亮。前兩次他都未曾見到諸葛亮,直到第三次他才見到了諸葛亮。
  • 劉備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卻錯過了另一位絕世高人
    說起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
  • 三顧茅廬(一日一成語)
    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裡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這時,謀士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
  • 《三國演義》中是誰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同把業創
    解讀三國風雲人物;一代天驕,諸葛亮;我是原創作者宇墨,不定期給大家一起品讀三國諸葛亮;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重要人物,蜀國軍師、被劉備封為蜀國丞相。劉備三顧茅廬,用真誠感動諸葛亮。才請其出山,輔佐成大業。才華出眾,心思縝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機智勇敢而聞名,善於用兵。
  • 姜子牙、劉伯溫和諸葛亮的本領是從哪裡學來的?內行人一語道破
    中華上下五千年,其文化博大精深,自然也是出現了很多的人才。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三人不過是其中的牛毛而已,不過這三人的謀略也的確為世人所稱道。 按道理來講這三人應當按照姜子牙、劉伯溫、諸葛亮的順序來排列,畢竟是封神演義姜子牙、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三人都是輔佐君王的人才,功績都很大。 那麼肯定會有人問他們三人是從何處學來的本領,師承何處。其實不然,有的天才真的可以自己頓悟,他們不過是一塊好胚,師傅的指點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 諸葛亮為何要等到劉備來了才肯出山,他在劉備身上看到了什麼?
    除了劉備、關羽、曹操之外,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就是諸葛亮。正是因為他的才華才讓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將諸葛亮請出山中。那麼大家是否會很疑惑為何劉備去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來,諸葛亮是個成大事者,為什麼如此有本事的人,非要等到劉備三次拜訪才肯出山?劉備蜀漢開國皇帝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參加過多次戰爭,與關羽、張飛一起救出過孔融、陶謙等人。他曾接手過徐州,多次投靠他人。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三顧茅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體現了劉備對人才的渴望。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
  • 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那他究竟去哪了
    劉備得到水鏡先生的指點,得知自己之所以難成大業,就是缺少了一個能指點迷津的高明謀士。並在水鏡先生處得知了兩個尚未出世的頂級謀士——伏龍先生諸葛亮和鳳雛先生龐統,只是苦於不知二人下落。後得徐庶指引,劉備到隆中三請諸葛亮,前兩次都不在,第三次終於如願的請到了心目中的大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