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那他究竟去哪了

2021-01-16 觀四象讀名著

劉備得到水鏡先生的指點,得知自己之所以難成大業,就是缺少了一個能指點迷津的高明謀士。並在水鏡先生處得知了兩個尚未出世的頂級謀士——伏龍先生諸葛亮和鳳雛先生龐統,只是苦於不知二人下落。

後得徐庶指引,劉備到隆中三請諸葛亮,前兩次都不在,第三次終於如願的請到了心目中的大賢。說道這這裡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徐庶臨行前和諸葛亮打了招呼,為何劉備前兩次請諸葛亮他都不在呢?

這個問題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就是「久樂耕鋤,懶於應世」,直白點說就是閒散慣了,在家種種地也挺好,不願意出山。其實這並不是他的志向,一個自比管樂的人能甘心做一個農業小能手嗎?而且他的隆中對不是即興之言,那是時常關心天下走向,推演多年才能得出的天下攻略。更何況他手中還有一份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圖(沒錯就是西川的地圖,和張松的地圖差不多,其實劉備不缺地圖,只缺內應)這不是一個小農民該有的手筆,所以他的本心還是非常願意出山的。

徐庶的造訪之所以讓諸葛亮心中不喜,那是因為徐庶投靠劉備如魚得水的時候沒想到他(徐庶可能是考慮到自己不及諸葛亮,怕諸葛亮一來把自己比下去,所以沒有馬上推薦,自己先站穩腳跟再說),現在要走了留下爛攤子讓自己收拾,換誰誰都會不高興。

不高興歸不高興,諸葛亮內心的真實想法還是要實施的。劉備雖然口碑不錯,但還需要實地考察考察,看看劉備是不是可保的明主。如果可保再出仕不遲,如果是像袁紹那樣光有口碑實則草包的主,說不得就得真地躲上一躲了。

當然臨行之前,為了有個最初的印象,他請好友崔州平和劉備來了一場偶然的相遇,通過看面相和交談,對劉備有個初步的了解。而他自己則很可能跑去了新野,一來看看新野是不是像傳說的那樣:「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另外稍微打探一下劉備軍隊的精氣神,是不是有戰鬥力。所以劉備第一次去隆中的時候諸葛亮沒在,而是在返回途中碰到了崔州平。(為什麼是返回途中呢,明顯得到信了嘛)

諸葛亮對這次實地考察是非常滿意的,劉備雖然一直點背,但在治理上還真有些本事,口碑和所見也確實不錯。劉備不能成事所缺的就是自己這樣的謀劃大局的人才,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只要肯去,那就是謀士一把手。而且劉備軍隊的戰鬥力不錯(關張雖然不在,但趙雲在啊),在軍隊訓練上不用過多的分心,武事方面劉備是頂級配置。

諸葛亮實地調查完後就返回了隆中,而諸葛亮回到隆中的消息也傳到了劉備的耳朵裡,劉備立馬就來了一場二請。但很可惜的是諸葛亮不在。那麼這一次諸葛亮去哪了呢?

這次他去的是崔州平那,因為他需要從崔州平那了解一下崔州平面見劉備時印象,在崔州平這裡他得到了一個對劉備的正面評價。結合自己的考察結果,諸葛亮決定出山。

不過呢,諸葛亮的家人和朋友們對他的決定需要在做一次評價,劉備第二次光顧的時候,先遇到了石廣元和孟公威,在草廬遇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以及返回時遇到了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這不是偶然的邂逅,這是第二輪考察,就像老丈人看女婿一樣再考察一次劉備,所幸的是劉備的表現不錯,家人和朋友們對劉備的印象不錯。兩次不遇,劉備還能保持求賢若渴的姿態,那劉備就算是一個可保之人。

很快劉備的三顧就出現了,諸葛亮和劉備在草廬中談論天下大事。諸葛亮說出了自己的謀劃(也就是隆中對),實際上這是諸葛亮在向劉備推薦自己,至於所說的「久樂耕鋤,懶於應世」。那只不過是對兩次不在家的一種說辭罷了,當不得真。

正是諸葛亮的連番考察和劉備的求賢若渴,成就了一段「三顧茅廬」的佳話!

相關焦點

  • 劉備三請諸葛亮,兩次只見崔州平,原來是他負責劉備的前兩輪面試
    話說三顧茅廬的前兩次,劉備並沒有順利的見到諸葛亮,而兩次都碰巧遇到崔州平。崔州平是諸葛亮密友,難道兩次偶然碰到真的只是偶然?肯定不是!那崔州平到底是何方神聖,他恰巧出現的原因又是什麼?首先,能與諸葛亮做朋友的必是曠世奇才,比如說足智多謀的徐庶,號稱可看透前世今生的崔州平等等。
  •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
  • 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說了些什麼?諸葛亮決定出山幫他
    大家應該多多少少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前往諸葛亮居住的地方拜訪他,奈何前兩次連諸葛亮的面都沒有見到,直到第三次,劉備才見到諸葛亮,想他訴說自己來這裡的目的。在劉備駐紮在荊州之時,他的軍師徐庶本來是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但是由於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所控制,所以徐庶不得已只能投向曹操的陣營,雖然徐庶身在曹營,但是他的心還是在劉備那兒的。徐庶為了確保自己離開劉備後。劉備能有一位謀士幫助自己,所以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大喜,想讓徐庶和諸葛亮一同來見他,但是徐庶告訴劉備,諸葛亮這個人需要親自去拜訪。
  • 劉備三顧茅廬,臨時改變主意不去了,三國會如何
    在易中天先生講三國時說,其實據考證,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而是諸葛亮先去了找了劉備。在三國時期,主公是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名聲而去尋他,更何況「臥龍鳳雛」、「徐庶臨行推薦」都是《三國演義》編撰的。無數的人都想到劉備手下做事,劉備還要挑一挑,所以這樣身份的劉備如何會去請諸葛亮出山呢?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諸葛亮先去找過劉備了,然後一番交談。而諸葛亮找過他,但沒留下,就說明劉備最開始還沒看上諸葛亮。事後劉備反應過來,後悔了,才發生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當然三顧還是一顧,這個無從得知了。
  • 劉備【三顧茅廬】背後的故事
    我們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後出師表》,這個《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麼《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在《三國志》中,曾提及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的舉動。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這段時間裡,劉備拜訪了由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徐庶舉薦的人才。當時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先後三次到南陽拜見諸葛亮,而在見到諸葛亮後,書中並沒有記載劉備到底有沒有邀請諸葛亮出山,只是諸葛亮向劉備說出了一番話,為劉備規劃好了將來的戰略方向,而劉備則只說了一個「善」字,在此之後,只提及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日益交好,而沒有其他的記載。
  •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考驗劉備,劉備表現出的哪些品質打動了諸葛亮?
    「三顧茅廬」是小說中的華章精彩,對不同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對劉備來說,體現了他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而對諸葛亮來說,則是他對劉備的考驗,考驗他是否值得自己效忠。對此,博聞多識的諸葛亮應該早有耳聞。在「三顧茅廬」中,諸葛亮對劉備的「仁心」有了近距離的感受。當諸葛亮拒絕隨同劉備出山時,劉備「淚溼衣襟」,說出了「先生不出,如蒼生何」這樣的肺腑之言。正是劉備對天下蒼生的這份誠摯情感,最終打動了諸葛亮。
  •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出山了?你看他試探了劉備多少次?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一直是一段流傳至今的佳話,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放下身段去求得人才,這樣的場景實在讓人感動不已!
  • 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是假的,不可信?誰在說謊?
    歷史疑案:劉備當年究竟有沒有「三顧茅廬」?三顧茅廬這一段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詳,羅貫中在其小說三國演義中對這段故事進行過大筆墨的渲染。劉備禮賢下士,廣納賢才的人均風法和諸葛亮雄才大略,韜光養晦的臥龍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為世人所稱頌。
  • 三顧茅廬到底是不是真的,劉備到底有沒有去三次呢?
    其結論歸結於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同時在《九州春秋》《魏略》也有相關記載!按照陳壽的記載,是劉備去見諸葛亮三次,前兩次沒見到,可是按照諸葛亮的出師表來看,是劉備到他住的地方向他詢問了一些國家大事,在古代「三」一般都是約數,而並非是確數,比如:士別三日等等。這裡都是有待發現的地方。
  • 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三顧茅廬的是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呢?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被譽為一段佳話,充分展示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同樣的也說明,諸葛亮恃才自傲、寄貨可居,不願意隨隨便便的就把自己給賣了。自稱臥龍,又常以管仲、樂毅自居,不是一般人還真不敢這麼稱呼自己。
  • 諸葛亮為什麼三顧茅廬就願意出山,原因究竟是哪樣?
    今天小編和大家要聊的是諸葛亮有智慧的人為什麼會因為諸葛亮為什麼會因為劉備的三顧茅廬而出山呢?正常小編的邏輯是什麼呢?諸葛亮這種如果他不想為劉備出山的話,我覺得別說是三次就算是三十次也是不會出山的!你們大家是怎麼看呢!
  • 三顧茅廬被傳為佳話,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如果不出山會是什麼樣
    前言相信大家都知道劉備三次去諸葛亮家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非常完美的故事,當年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先生來幫自己,還曾經三次去跑到諸葛亮的府邸來進行求人才,諸葛亮在感受到劉備這麼強大的真實能力以及誠意之後,和劉備談了自己的看法,在劉備的誠懇的要求之下,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當時勢力還不是很大的劉備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真正目的只是因為才華嗎?其實另有隱情
    讓人不得不產生疑問,為什麼劉備要選擇諸葛亮而不是其他人來輔佐他呢?根據史料記載,劉備三顧茅廬的真正原因其中有兩點:招攬人才目前劉備手中雖然多有驍勇善戰的將士,但是沒有足夠的謀士為其出謀劃策,但是謀略這塊相對於其他兩國比較落後,想要平定天下,必須又一個像諸葛亮一樣的謀士,才能順利展開抱負。都知道歷史資料裡有一句話翻譯過來為:得臥龍者,便可得天下。
  • 劉備一生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失一位絕世高人
    關於三國時期的劉備,很多人比較熟悉了,劉備一生中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了一位絕世高人。三國的歷史非常的精彩豐富,不僅有著非常璀璨的武將,也有很多的文臣謀士,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
  • 諸葛亮為何誓死效忠劉備?
    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劉備,對劉備忠心不二是事實,自始自終都沒打算背叛劉備。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把諸葛亮的分量看得極重。無論是在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請諸葛亮出謀劃策,都給予了足夠的信任和面子。
  • 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本就是狂士,為何容不下彭羕?
    例如,龐統初投劉備,不得重用,便直接用罷工來表達抗議;郭嘉前往袁紹陣營,意識到袁紹不能成大事之後,立刻飄身而去,臨行前還在袁紹的智囊團面前,大肆貶低了袁紹一通;劉巴更是屢次拒絕劉備的招攬,就算投奔劉備之後,也敢不給張飛面子,對張飛施行冷暴力,等等。就連千古名相諸葛亮,在出師之前,也曾讓劉備三顧茅廬,可謂擺足了架子。
  • 不一樣: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卻在路邊和一位大才擦肩
    但即使這樣劉備在第一次拜訪不得的情況下,依然再去拜訪,最終第三次得以相見,請來諸葛亮到他帳下效力,這固然能夠體現出諸葛亮的超凡與不俗,但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劉備對擁有一位頂級謀士的深切渴望,但是諸葛亮固然不俗,才智超群,請到諸葛亮,劉備固然是賺到了,但他卻在這個過程中遺漏了一位大才,導致蜀國後期一直便只能由諸葛亮獨撐大局,多次北伐都是失敗,如果劉備沒有錯過這個人,可能後來三國的情形會有些不同也說不定。
  • 諸葛亮出山前,在臥龍崗修煉哪些本領?沒有寸功,讓劉備垂涎三尺
    諸葛亮出山前,在臥龍崗修煉哪些本領?沒有寸功,讓劉備垂涎三尺在古今聰明人中,諸葛亮能排到前三名。尤其通過羅貫中的神來之筆的描述,這位諸葛先生在歷史上留下「多智近妖」的印象。對於普通人來說,他簡直就是神人。諸葛亮屢屢創造奇蹟,他是怎麼做到的?
  • 年齡相差20歲,三顧茅廬是做秀?歷史上真實的劉備與諸葛亮關係
    而歷史中的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其實沒有《三國演義》裡那麼要好,劉備也並不是啥事都聽諸葛亮的,其實劉備領兵打仗的本領經驗是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差,反而是諸葛亮在劉備身邊學到了許多實戰的經驗和技巧,這才有後來的諸葛亮七出祁山的軍事成就。那麼歷史中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