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這樣!劉備三顧茅廬的真正用意

2021-02-13 天下劉家人

劉氏天下點擊上方藍字回家吧!!


劉備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在早年「販履織席」之時,便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與皇室攀宗親,已有「我為天子」之語。及見黃巾起義,即生「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之思,與關羽、張飛結拜,招兵買馬,投軍從戎,遂廁身政治。廁身政治後,劉備先後依於劉焉、盧植、朱雋、陶謙,甚至呂布也一度成為靠山。最後奔曹操,靠袁紹,依劉表,身邊逐漸聚集了武如關羽、張飛、趙雲,文如孫乾、糜竺、簡雍之流,初步贏得了一定的政治資本。但是,這也讓天下梟雄深刻地認識到了劉備的野心與競爭能力,曹操所謂「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備乃人傑也,今若不擊,待其羽翼既成,急難圖也」,將其視為必欲除之的對象之列。自此,劉備從依曹操,依袁紹,依劉表,最後被曹操追殺,被袁紹追殺,為劉表部下不容,受困在新野小縣,已無立錐之地,隨時面臨曹操大兵壓境的危險,到了諸葛亮所說的危難之時,前途難卜。此種情形下,劉備尋找新的出路已迫在眉睫。恰值此時,劉備因荊州依劉表幾乎被蔡瑁所害,虧得的盧馬神勇相救,使得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了水鏡莊的司馬徽。司馬徽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劉備所以「命途多蹇」就是因為「左右不得其人」,也就是缺乏人才。此前劉備對人才並無深刻的理解,他以為諸如孫乾、簡雍這些「白面書生」(司馬徽語)之流便就是人才,所以縱觀劉備此前戰績,可為人道者並不多,特別是滅黃巾後須直面實力強大的軍閥如袁紹輩便只有逃走的份兒,更別說如曹操之流的梟雄。司馬徽的提醒,讓劉備如夢初醒,所以當夜「寢不能寐」,求賢之思已勃然興起。正遇徐庶相尋,立刻拜為軍師,便大勝曹仁、李典兩萬五千大軍,奪取了曹操的樊城,迫使曹仁、李典遠遁,是平生第一次自己攻城掠地。這一大勝更增強了劉備對人才作用的認識,於是,當徐庶被曹操騙去之時,如遭滅頂之災,大喊「元直去矣,吾將奈何」!值此,劉備真正認識到了人才在決定命運方面的決定作用。但劉備對於人才的尋求有自己的標準,比如徐庶以單福名初見劉備,為了考查劉備的人品,便以的盧馬贈人相勸。劉備聞言甚不以為然,可以看出劉備用人的不苟。


  三顧茅廬若論其始終,可包括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到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①]。三十五回之前劉備是不知道有諸葛亮其人的,只是在水鏡庄司馬徽向其推薦說「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方引起了他對諸葛亮的好奇。諸葛亮真的如司馬徽說的那樣才識非凡嗎,劉備固然是要自己做出考查。三顧茅廬的過程就是劉備考查諸葛亮的過程。

  劉備通過對司馬徽和徐庶的詢問了解到諸葛亮。三十五回司馬徽告訴劉備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聞其說便再三問詢伏龍、鳳雛情形,然司馬徽卻避而不答。致使劉備「因思水鏡之言,寢不成寐」,甚至半夜聞有人(單福)來,起床密聽,聞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龍、鳳雛。及在得而復失徐庶的情況下,徐庶又專程推薦並高度評價諸葛亮。劉備要徐庶將諸葛亮請出,徐庶說「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將諸葛亮的才幹與姜子牙、張良相比。姜子牙、張良是歷史人物,難以把握,所以劉備又急忙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徐庶說:「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司馬徽為天下名士,徐庶的才幹也已親眼見識,這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打下了基礎,但是否二人所言果真,正如關羽以為諸葛亮自大的過份,不滿地說:「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劉備也尚不能說心無疑慮,所以,當他再次見到司馬徽時便有直言相問:「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且當司馬徽說諸葛亮「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致使眾皆愕然。當然,這個「眾」字中劉備必是其一。所以,劉備要借諸葛亮之助,對諸葛亮的考查勢必繼續下去,這是劉備三顧茅廬的緣由。

  劉備主要是通過對諸葛亮的親屬和友朋的觀察、詢問考查諸葛亮。

  《三國演義》寫劉備非常注意從一個人的交遊判斷人的賢能與否。如劉備為劉表手下蔡瑁追擊,躍馬過檀溪後,碰到了名隱士司馬徽的牧童,詢及司馬徽的為人,便首先以其朋友相問道:「汝師與誰為友?」不必說,這是作者創作人物的一種構思方向。因此,我們看劉備在前兩次至隆中時,雖然沒有遇到諸葛亮本人,但總是會有所收穫,初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的鄉人、童子與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再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和諸葛亮的朋友孟公威與石廣元。劉備試圖通過對諸葛亮的親友和朋友的觀察了解來認識諸葛亮,因此劉備總是非常主動地與隆中地區的人物交往,所見之人無非諸葛亮。


  劉備對諸葛亮周圍之人的觀察是全面的,如人物形貌體態,言談舉止等。

  從人的相貌而言,司馬徽「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崔州平是「容貌軒昂,丰姿俊爽」;石廣元白面長鬚,孟公威清奇古貌;黃承彥暖帽遮頭,狐裘蔽體。如眾星捧月,再看諸葛亮便是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從人物的言談來說,諸葛亮所交之人,皆胸懷天下,有包藏宇宙之智慧,無碌碌無為之庸人,只是缺少英主給他們以機會。如徐庶所言「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又如司馬徽借童謠對劉備的評價論天下大事:「公聞荊襄諸郡小兒謠言乎?其謠曰: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此謠始於建安初:建安八年,劉景升喪卻前妻,便生家亂,此所謂『始欲衰』也;『無孑遺』者,不久則景升將逝,文武零落無孑遺矣;『天命有歸』,『龍向天飛』,蓋應在將軍也。」顯示了司馬徽等人雖名為隱士,其實是身隱而心不隱,處江湖之遠卻心在廟堂之高。他如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等,皆如司馬徽一樣對社會時事有著深刻的理解,只是這些人淡泊名利,非沽名釣譽之徒。

  其實,三顧茅廬,完全是劉備逐漸了解、接近諸葛亮的一個過程,每一次走進隆中通過對諸葛亮友朋的觀察,對諸葛亮就多了、深入一些了解,實際上就是向諸葛亮靠近了一步。從劉備先後接觸的人看,作者確實也是這樣布置。如初顧茅廬,所見是諸葛亮的鄉人、朋友和童子,二顧茅廬見的是諸葛亮的朋友、胞弟與嶽父,三顧方見諸葛亮草堂獨臥。此層次深淺以家庭和血緣關係說。初顧聽到的是諸葛亮鄉人所唱諸葛亮的歌「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再顧得聽諸葛亮胞弟歌諸葛亮之作「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見諸葛亮的手書:「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三顧親聞諸葛亮吟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此層次深淺以距諸葛亮心靈距離遠近說。所以,劉備每顧一次茅廬,約請諸葛亮的態度便堅定一層,一顧茅廬臨別僅僅囑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劉備拜訪。」再顧方留下字據表明殷勤的心跡,最終劉備實現了登堂入室面請,與諸葛亮促膝而談,聆聽諸葛亮治國方略,對諸葛亮有了深刻了解,灑淚懇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劉備對諸葛亮的考查甚至還注意到了諸葛亮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如初顧茅廬,劉備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劉備聞歌,便勒馬喚農夫問「此歌何人所作」?又初顧茅廬,劉備向隆中進發,作者寫劉備遙望臥龍岡,果然清景異常,有古風一篇,單道臥龍居處。詩曰:「襄陽城西二十裡,一帶高岡枕流水:高岡屈曲壓雲根,流水潺湲飛石髓;勢若困龍石上蟠,形如單鳳松陰裡;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丁;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囊裡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廬中先生獨幽雅,閒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及至茅廬未見諸葛亮而去,又勒馬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感嘆不已。使人想到了唐人劉禹錫的名篇《陋室銘》:「山不在髙,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緑,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縱觀上文可見,作者此筆正是要借環境的描寫也借親友的描寫,寫南陽的地靈人傑,隱示劉備對諸葛亮的考查結果。

弘揚劉氏文化,傳承先祖精神;四海一家,天地一劉。打造劉氏宗親溝通、交流平臺。祝福劉氏宗族薪火相傳、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長按二維碼,關注天下劉氏

相關焦點

  • 劉備【三顧茅廬】背後的故事
    專家質疑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麼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真正目的只是因為才華嗎?其實另有隱情
    諸葛亮的三顧茅廬眾所周知,那麼歷史上的三顧茅廬真實是什麼樣子的?劉備只是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當軍師這一個目的嗎?在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濟濟,眾多優秀的將領和高深的謀臣輩出,諸葛亮其實在眾多謀臣裡並不算是最優秀的一位,但是劉備卻三次前往拜訪,想請諸葛亮這樣的人出山效力,這又是為什麼?
  • 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是假的,不可信?誰在說謊?
    歷史疑案:劉備當年究竟有沒有「三顧茅廬」?三顧茅廬這一段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詳,羅貫中在其小說三國演義中對這段故事進行過大筆墨的渲染。劉備禮賢下士,廣納賢才的人均風法和諸葛亮雄才大略,韜光養晦的臥龍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為世人所稱頌。
  •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三顧茅廬,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在《三國志》中,曾提及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的舉動。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這段時間裡,劉備拜訪了由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徐庶舉薦的人才。而在《魏略》中,則提出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非舊」,也就是兩人並非舊時相識,後來諸葛亮「北行見」劉備,最終得以在劉備手下做出一番事業來。要知道跟隨劉備的人一般在投靠劉備之後就被封職位,比如簡雍、糜竺和孫乾三人在跟隨劉備不久後,就成為了劉備身邊的從事中郎,但劉備在面見完諸葛亮後,卻並沒有給諸葛亮安排什麼職位,直到劉備坐擁荊州南部四郡後,諸葛亮才成了軍師中郎將。
  • 三國演義33:劉備曲徑通幽找謀士,成千古名典,史稱「三顧茅廬」
    但劉備也不知道哪一位才是真正的孔明,於是每逢見到一個人都要行大禮,並且還要誇上對方好幾句,還跟他們一起喝酒吃肉,沒成想自己還是認錯人了。而當劉備來到諸葛亮住的地方時,迎接劉備的人是一位小哥,小哥則告訴他我家先生出去遠遊了,但是去哪裡去幾天我都不知道。劉備聽後先是有些沮喪,後來又說那我們過幾天再來拜訪。
  •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出山了?你看他試探了劉備多少次?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一直是一段流傳至今的佳話,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放下身段去求得人才,這樣的場景實在讓人感動不已!
  •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考驗劉備,劉備表現出的哪些品質打動了諸葛亮?
    「三顧茅廬」是小說中的華章精彩,對不同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對劉備來說,體現了他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而對諸葛亮來說,則是他對劉備的考驗,考驗他是否值得自己效忠。通過諸葛亮的考驗,劉備表現出如下品質:誠心劉備頂風冒雪,不畏嚴寒,三顧而往,尤其在第三次,在諸葛亮「無禮」的情形下,劉備對諸葛亮顯示出了極大的尊重與誠意。當時,劉備四十七歲,以仁義著稱,天下皆知;而諸葛亮二十七歲,躬耕南陽,默默無聞。
  • 年齡相差20歲,三顧茅廬是做秀?歷史上真實的劉備與諸葛亮關係
    劉備三顧茅廬得臥龍諸葛孔明,這段歷史求賢若渴的佳話,也成為了後代君王和臣子為之稱頌的經典;但如果說歷史上沒有所謂的三顧茅廬,那麼也許,許多人對這對君臣的關係就又是另一番看法。也因此,劉備腦子可不傻,相反他還是極有能力的。諸葛亮與劉備真正的關係?那麼劉備和諸葛亮真正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史書上說,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作為諸葛亮身邊的小書童,我認為這句話不算太誇張,我家主人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是一位忠臣。他與劉備的關係,用一句話概括:「君臣兩人的關係若於雲長、翼德,強於子龍。」
  • 劉備三顧茅廬,臨時改變主意不去了,三國會如何
    在易中天先生講三國時說,其實據考證,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而是諸葛亮先去了找了劉備。在三國時期,主公是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名聲而去尋他,更何況「臥龍鳳雛」、「徐庶臨行推薦」都是《三國演義》編撰的。所以諸葛亮當時就是一個鄉野村夫,只不過和荊州高官沾親帶故,有些士族身份,但這些都不足以讓劉備上門。劉備何許人也?討伐董卓的時候,劉備就是十八路諸侯之一;後來做了徐州牧,又被荊州劉表推為荊州牧,還是當朝皇帝的叔叔,人稱劉皇叔。可以說劉備當時是天下有數的大豪傑,雖然兵力、地盤都不多,但是名號很響。
  •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描寫詳細的真正原因
    不知道各位讀者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也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看過《三國演義》之後會問「三顧茅廬」是不是真的。其實應該是真的的,諸葛亮就曾在《出師表》中提及過,說三顧臣與草廬之中。而且三國志也是有所記載的,雖然沒有《三國演義》那樣寫了洋洋灑灑數千字,但是由此可見應該還是真的的。那麼史料上僅僅只是二十幾個字的事情為什麼在《三國演義》用幾千字的進行那麼細緻的描述呢?
  • 論提升身價:管仲拜相齊桓公齋戒三日,諸葛亮出山劉備三顧茅廬
    這樣,貴族大夫沒有人敢再輕視管仲了。試想,如果管仲開始就接受為在齊桓公手下做事,只能謀個一官半職,不會被重要。為了能夠引起齊桓公的足夠重視,他採用了欲擒故縱的做法,故意不接受齊桓公的官職,直到時機成熟,齊桓公給了足夠高的職位,足夠好的禮儀和聲望,他才接受。
  • 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三顧茅廬的是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呢?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被譽為一段佳話,充分展示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同樣的也說明,諸葛亮恃才自傲、寄貨可居,不願意隨隨便便的就把自己給賣了。自稱臥龍,又常以管仲、樂毅自居,不是一般人還真不敢這麼稱呼自己。
  • 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在哪裡 有南陽臥龍崗,襄陽古隆中兩種說法
    知道《三國演義》的網友肯定也都知道「三顧茅廬」的典故,這是《三國演義》中最有名的一個事件之一,劉備誠心邀請臥龍出山,為此三次親自上門請諸葛亮,最終諸葛亮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打天下。那麼劉備「三顧茅廬」的「茅廬」在什麼地方呢?根據網上的資料顯示,劉備三顧茅廬,當時諸葛亮住的地方叫隆中,是位於湖北襄樊的隆中。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當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劉備三次到茅廬之中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的是栩栩如生,同時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和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是惟妙惟肖,真可謂是入木三分。
  • 三顧茅廬到底是不是真的,劉備到底有沒有去三次呢?
    三國這一段歷史,有很多地方都有回味和嚮往,其中劉備的三顧茅廬便是其中之一,在歷史上到底是真是假呢?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裡面有記載:先主遂諳亮,凡三往乃見!就這十個字,被羅貫中搞出來一個典故,硬是弄成六千多字。可見文筆多麼的厲害。但是劉備尋訪諸葛亮的時候是在陳壽20多年的時候,那麼陳壽又是怎麼知道三朝呢?
  • 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殊不知曹操此前已有三顧之舉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故事是三國歷史的一個經典篇章,諸葛亮在草廬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而後一統的戰略,並切切實實的幫助劉備得到了三分天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為了經典的求賢之舉。然而世人只知劉備三顧茅廬,卻不知有另一人,早在劉備之前就有了三顧之舉。此人就是三國裡的一代梟雄曹操。
  • 同是招人才,劉備能三顧茅廬,姜子牙為何三請不成就把人才砍了?
    三顧茅廬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此事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來,《三國演義》又對這個事件進行了擴寫。前兩次,劉備虔誠的前往南陽隆中拜訪諸葛亮,可都是失望而回。
  • 劉備一生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失一位絕世高人
    關於三國時期的劉備,很多人比較熟悉了,劉備一生中最大的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了一位絕世高人。三國的歷史非常的精彩豐富,不僅有著非常璀璨的武將,也有很多的文臣謀士,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
  • 三顧茅廬被傳為佳話,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如果不出山會是什麼樣
    前言相信大家都知道劉備三次去諸葛亮家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非常完美的故事,當年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先生來幫自己,還曾經三次去跑到諸葛亮的府邸來進行求人才,諸葛亮在感受到劉備這麼強大的真實能力以及誠意之後,和劉備談了自己的看法,在劉備的誠懇的要求之下,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當時勢力還不是很大的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