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為《「讓我早點死!」15歲男孩患骨肉瘤去世,他和父母的對話讓人淚崩》的微信在朋友圈裡傳播。從發病到離世,小松松只堅持了一年半。
什麼是骨肉瘤?它怎麼這麼厲害?河南省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科主任姚偉濤想跟家長們好好聊聊……
01
孩子喊「腿疼」,家長要上心!
2019年3月初,江西省15歲男孩兒松松不小心摔了一跤,右小腿腫了,去診所輸液消炎後腫消了。但3月18日,右小腿又出現了腫塊,打針輸液無效,腫塊反而變大,松松父母沒敢再耽擱,最終,在某大型醫院松松被確診右下肢骨肉瘤。
無獨有偶,河南安陽11歲的玄玄,也因為大腿疼兩個多月,並伴有局部紅腫,被送進了醫院,拍了X光片後,起初考慮生長痛,開了鈣片口服,但效果不明顯。
兩個月後,玄玄大腿疼痛加重,晚上睡覺時經常被疼醒。最終,在河南省腫瘤醫院他被確診為骨肉瘤。
骨肉瘤是青少年常見的原發惡性骨腫瘤,多見於10~25歲,這個時候是骨骼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主要發生在下肢,特別是膝關節周圍。
姚偉濤主任介紹,能否早發現、早診斷,直接關係到能否保留肢體及肢體功能,與提高治癒率有很大關係。
但骨肉瘤的一些早期症狀,極易被忽視,等出現症狀後就診時多數已是中期,有些甚至是晚期。
02
出現這些症狀,要提高警惕!
疼 痛:骨肉瘤最早表現為疼痛,多發生於下肢,膝關節周圍,容易與生長疼痛,或肌肉拉傷混淆。
腫 塊:隨著腫瘤增大,能在身體表面摸到腫塊,有時合併靜脈增粗,腫塊表面和附近軟組織都會有不同程度壓痛。
患側行走困難:隨著病情加重,腫瘤壓迫及骨質破壞會造成肢體疼痛,患者行走時會由於疼痛導致跛行,長時間可出現關節活動受限。
身體異常:排除感冒、發燒引起的,患者出現持續發熱,並伴有體重下降,活動能力下降,且有難以解釋的持續性疼痛。
骨 折:腫瘤持續「破壞蠶食」骨質,輕微的外力下就會發生一處甚至多處骨折。
03
揪出骨肉瘤 X光片不夠 磁共振才是關鍵
檢查骨肉瘤首先要拍X片,其次是CT、磁共振,最終要依靠活組織檢查來確診。確診後,還需要骨掃描等檢查,來排除其他部位的轉移。
一定不能忽視磁 共 振 (MRI)檢查。
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姚偉濤提醒道:骨肉瘤就像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小的水坑,實際上坑裡的水已經向周圍浸潤了很大一片。在X光片上僅能看到很小的一個病灶,而在磁共振上,可以判斷腫瘤的實際大小和確切範圍,減少誤診漏診。
回憶玄玄的病程,爸爸也非常後悔,第一次就診就是只拍了X光片,沒有發現問題,以生長痛、吃鈣片這樣的方式耽誤了兩個月,之後疼痛加重再次就診才做的磁共振。
04
3D列印關節假體 不僅保肢更讓長高
近年來,隨著新輔助化療的發展和治療策略的優化,骨肉瘤患者一般採取保肢手術治療,但如何精確切除腫瘤組織一直是骨腫瘤科醫師所面臨的挑戰。
同時,切除後的骨缺損,如何個體化修補、完成肢體功能重建也是難點。
日前,河南省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科副主任張鵬利用3D列印技術,在術前根據玄玄的CT數據,列印出了和他患肢完全匹配的個性化的半膝關節假體,達到了既完整切除腫瘤,又保全了玄玄肢體功能的目的。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骨骺端,減輕玄玄日後肢體短縮畸形,同時保留關節面和交叉韌帶,最優的保留術後關節功能。
3D列印假體不僅能達到簡單形態、尺寸適配,還能做到力學適配、生物適配。並且設計的3D列印假體表面設計有「超多孔界面」結構,有利於骨和軟組織細胞長入。
目前,玄玄已康復出院。
專
家
介
紹
姚偉濤
骨與軟組織科主任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後,河南省抗癌協會骨與軟組織腫瘤專業委員會秘書,河南省醫學會骨科青年委員會委員、骨質疏鬆委員會委員、小兒骨科學組委員。主要從事骨與軟組織腫瘤的臨床與科研,先後承擔及參與軍隊、省、市級課題10餘項。發表臨床與科研論著40餘篇,其中SCI論文7篇,中華系列論文2篇,國家級論文30餘篇。申請專利1項。獲得河南省衛生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坐診時間:周二全天
張鵬
骨與軟組織科副主任
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杜克大學腫瘤中心訪問學者,河南省腫瘤醫院科技拔尖人才。
主要從事骨與軟組織肉瘤、骨轉移癌等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的臨床與科研,臨床重點工作:四肢腫瘤切除重建保肢治療、脊柱轉移癌微創減壓治療、骨與軟組織肉瘤手術前後新輔助化療、惡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療等規範化治療。
坐診時間:周四全天
責編:龐紅衛
編輯:王曉凡
文圖由骨與軟組織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