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上,有這樣一座廟宇,廟門的石柱上,鐫刻著一副楹聯,寫作:
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
相傳此聯是莆田才子戴大賓在17歲中探花時,遊覽這座廟宇所撰寫的。
這副對聯的正確讀法,應當是:
齊齋,齊齋,齊齊齋,齊齊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
上聯寫的是人們祭拜前的習俗和虔誠的態度,下聯則狀寫湄洲島下海浪拍擊礁石的聲音,描摹生動,堪稱一奇聯。
而這座廟宇,正是舉世聞名的湄洲媽祖祖廟,亦是湄洲這座島城最有名的景點與象徵。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媽祖神是人們為了紀念林默娘而塑造出來的。
林默娘生於公元960年,父親是福建莆田縣湄洲嶼紅螺鄉「林善人」林願。據說在林默娘出生之前,父母曾朝夕焚香祝天。
在孩子即將要出生前的傍晚,眾人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異彩紛呈,奇光照耀得島嶼上的巖石都透出了顏色。
林願夫婦覺得這是天降祥瑞,對這個剛出生的女嬰也就愈加疼愛。因著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暱稱喚作「默娘」。
林默娘排行第七,有一個哥哥和五個姐姐。因著從小長在海邊,她很快就學會了遊泳,十幾歲就時常跟父親和哥哥出海。
有一次他們一起出海時,遇到了颱風,小船翻了,林默娘奮不顧身地救起了父親,並找回了哥哥的屍體。
因著這件事,林默娘也引起了十裡八鄉村民的關注。
據說她在13歲時,還得到了一位老道士的指點,授以「玄微秘法」,能夠識得諸般要籍。15歲時便已能夠為人治病,扶危濟困。
林默娘立志普救眾生,護佑漁民,以行善濟世為己任。因著水性嫻熟,能駕船、挽纜、巡遊於島嶼之間,林默娘常常出沒於海上風浪間,救助那些遇險的漁民,贏得了人們的嘖嘖稱讚。
公元987年,年僅28歲的林默娘羽化飛升。這一天,湄洲島上的村民們紛紛看見,林默娘同諸姐登上湄峰之巔。
在告別親人後,她獨自乘著長風駕著祥雲,翱翔在皓皓白宇之間,隨著彩雲開合,人亦不可復見。
在她飛升後,沿海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好心的姑娘,便特地在湄洲嶼修建了祀廟,這便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而林默娘也被尊為媽祖神、天上聖母。
而媽祖信仰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由最初的民間信仰,發展成為一種道教信仰,再到最後成為歷朝歷代國家祭祀的對象,與歷代朝廷、皇帝的尊崇與褒封密不可分。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媽祖神也被奉進臺灣本島,在臺灣各地建廟祭祀,人們都尊之為「聖母」。
公元1683年,清廷派施琅率軍東渡奪取臺灣鄭氏集團的政權。大軍先到澎湖,一大部分駐紮在澎湖天后宮裡。
此時正值炎炎夏季,數日不見降雨,將士們的飲用水越來越少,軍隊寸步難行,施琅為此大傷腦筋。
正在這時,人們卻發現天后宮井裡突然出水,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們都說這是媽祖神顯靈的結果。
後來施琅收復了臺灣,為了感激媽祖神的幫助,便奏請皇帝加封媽祖為「天后」,全稱是「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列入春秋祀典。
清廷還賜給莆田湄洲嶼、臺灣的臺南以及廈門等地的媽祖廟「神昭海表」和「錫福安瀾」的匾額,並追封其父為「積慶公」,其母為「積慶夫人」,從此後人們對媽祖的祭祀更加隆重。
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起到清朝,歷代皇帝先後有36次冊封,封號更是由2字累至64字。爵位也由夫人、妃,天妃再到天后,愈加尊崇。
而媽祖神也終於由一方小小的海島,走向五湖四海,乃至走入世界,成為中國的一項值得驕傲與自豪的文化遺產。
關於媽祖,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們也寫下了不少作品:
湄洲島上景媚妍,帶水依依入夢牽。
媽祖英靈祈有應,炎黃裔胄月同圓。
——許祖華《遊湄洲島》
靉靆卿雲瑞氣浮,水天掩映似仙洲。
潮音清脆岸邊拍,雕像玲瓏峰頂留。
護海威靈揚百域,升天古蹟閱千秋。
更喜祖宮人景仰,兩岸心香歲歲稠。
——林天祥《湄洲媽祖廟》
湄洲地處福建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轄島,素有「南國蓬萊」、「東方夏威夷」、「九寶瀾黃金沙灘」等的美譽。
來到湄洲島,但見碧海青天、陽光沙灘、白鷗踏浪、潮汐吞吐,是迷人的濱海風光。島上以碧海、金沙、海巖、奇石、廟宇一體,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連。
更有千古絕唱的湄嶼潮音,每當潮浪湧來,祖廟前的大片海岸巖石,便會隨之產生共振,發出奇妙而有節奏的音樂,或如鐘鼓長鳴,或如細雨管弦,扣動人心。
浪漫旖旎的濱海風光、扣人心弦的動人交響樂,與那古老的傳說、虔誠的信仰、繚繞的香火一道,鑄就了這座獨具魅力的島城,令人流連忘返。
往期精彩
文學史上流傳千古的7篇駢文,第四最唯美,第一當之無愧
詩詞|我曾踏月而來,只因你在山中
《後漢書》精選15句,以史為鑑知得失,以人為鑑知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