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湄洲島上舉行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紀念活動。圖為媽祖金身連續兩天繞境巡安,正待回宮安座。 林春盛 攝
26日,莆田市委宣傳部部長吳桂芳在福州表示,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暨第二十二屆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將於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舉行。五年前,媽祖文化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五年來,作為媽祖文化的具體載體,「媽祖故鄉」湄洲島發生了什麼變化?
「這五年,湄洲島天更藍,水更清,島更綠,沙更厚,人更多,在海外更有知名度。」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岐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曾雲英26日與中新網記者談及「湄洲印象「時如是說。
圖為媽祖金身回宮安座。 林春盛 攝
26日,湄洲島上正舉行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紀念活動,媽祖金身連續兩天繞境巡安,正待回宮安座。數千名海內外媽祖信眾身著紅衣,跟隨一路。有趣的是,人潮過處,無人駕駛的智慧巴士在路邊智能停靠,古老民俗和現代智慧共存於一島。
人群中,曾雲英向記者回顧,5年前,她作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兩會上提出將發揮媽祖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建議被採納,10天後經全國人代會表決通過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寫入其中。
這五年來,曾雲英親見湄洲島巨變。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永久落戶湄洲島,每年舉辦的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春秋媽祖祭典、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等活動,讓湄洲島漸成兩岸信眾心靈原鄉。
湄洲祖廟綠意蔥蘢。 林春盛 攝
她一一歷數「花樣湄洲」生態之美:木麻黃組成「防風軍團」,紅樹林長成「海岸衛士」,湖石淉從臭水溝變成水清清,環島路寬敞整潔,路邊開滿夾竹桃和扶桑花,「美到可以拍電影」。
「過去的湄洲是個『禿島』,風吹沙子跑,廁所像碉堡。」在湄洲島土生土長的鄉村醫生黃亞棋笑說,現在,島上新建5G無人駕駛示範基地,無人巴士竟然開上了島,「年輕人都跑回來了,臺灣人也來了。」
「每年來謁祖進香的臺胞約30萬人次,成為大陸吸引臺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曾雲英說。
湄洲島累計投資75.44億元人民幣進行鄉村改造。圖為環島路。 林春茵 攝
「媽祖文化以湄洲為起點,不斷向外延伸拓展,成為連接全球華人華僑心中最柔軟、最親切、最溫暖的情感紐帶之一。」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贊說,如今全球五大洲45個國家地區遍設媽祖宮廟,全球信眾逾3億人。
開展「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活動。湄洲媽祖金身巡安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吸引了當地華人、華僑和媽祖敬仰者近千萬人次參與。這被學界稱為「媽祖文化對外交流交往新的裡程碑」。
湄洲島植被從38%增加到58%。 林春盛 攝
加強與臺灣宮廟的聯繫,即使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也不間斷。林金贊數度攜手臺灣宮廟視頻連線,為祈福,參與者眾。
當下,林金贊正推動湄洲島與臺灣本島及澎湖之間直航,方便臺胞來朝聖觀光。
島上淡水湖——湖石淉從臭水溝變成水清清。 林春盛 攝
媽祖文化也成為湄洲島密切兩岸文旅產業對接合作的紐帶和橋梁。莆田市市長李建輝多次通過媒體喊話,邀約臺灣媽祖信眾及臺灣文創、旅遊和科技業者,「一起把湄洲島建成兩岸嚮往的幸福家園」。
如今,湄洲島和金門縣等好幾個縣合作,達成「產品互推、客源互送」共識;湄洲和臺灣中時集團聯合舉辦的兩岸媽祖文創節、兩岸農產品交易會,不時蹦出「爆款」,在當地社交媒體上刷屏。
湄洲島沙灘美景。 林春盛 攝
莆田市湄洲島黨工委書記林韶雯說,這幾年臺胞到湄洲島不但免景區門票,享受島民待遇,還參與鄉建。不少臺灣專業人士留在湄洲島,參與湄洲島古村落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規劃設計。
「湖石淉湖邊的兩岸同願林,每棵樹都是臺灣地區基層代表種下的。」林韶雯說,湄洲島累計投資75.44億元人民幣進行鄉村改造,還主動要求立法保護沙灘、人文資源和文物等,通過了《莆田市湄洲島保護管理條例》。
湄洲島上油菜花盛開。 林春盛 攝
這五年中,島上民宿從50多家激增到157家。越來越多臺灣青年來到島上運營兩岸藝術民宿。
臺青黃鉉泓去年來到湄洲島,在蓮池沙灘經營一家「馬蹄鐵」餐飲店。他告訴記者,臺灣進香團規模動輒過百人,旅行餐需求旺盛。「希望疫情趕緊過去,再迎接人潮。」
湄洲島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令遊客嚮往。
媽祖3D水幕秀、風箏帆板節、湄洲之夏青春海峽音樂季、樂杜鵑電子音樂節、臺灣美食節……這個夏季,集碧海、金沙、綠林、奇石、廟宇、古厝等於一體的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各類文化旅遊活動接踵而至,熱鬧非凡,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
近年來,作為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湄洲島依託得天獨厚的濱海資源,瞄準新興文化旅遊消費熱點,通過各類特色文化旅遊活動,豐富旅遊業態,持續集聚人氣。同時,大力整頓旅遊市場秩序,打響旅遊服務品牌,為遊客提供「詩和遠方」的獨特體驗。據統計,今年1—7月,湄洲島遊客量累計達474萬人次,同比增長10.3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6億元,同比增長9.29%。
文旅活動精彩紛呈
臺北士林蚵仔煎、臺式大腸包小腸、宜蘭炸彈蔥油餅……連日來,一場大型臺灣美食節活動在湄洲島宮下街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據了解,此次美食節上亮相的都是臺灣特色的知名小吃,味道純正,廚師也大部分來自臺灣。「味道很不錯,我是第一次吃,算是嘗鮮了。」浙江遊客小許告訴記者。
此前的8月16日,在蓮池沙灘連續上演了34場演出的2019年湄洲之夏青春海峽音樂季落下帷幕。本屆音樂季緊扣兩岸青年交流主題,體現藝術、青春、時尚風格,共有8場專場演出、10場新疆歌舞匯演專場及16場常規演出。湄洲島黨工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明辦主任蔡冬菊介紹,經過六屆音樂季的精心打造,「湄洲之夏」音樂季已經成為展示媽祖聖地「智慧美麗、活力青春」旅遊文化形象的一個重要品牌。
源於深圳的中國首個電子音樂節品牌——樂杜鵑音樂節,也在湄洲島鵝尾沙灘上演了多場激情電音派對。音樂節現場還設置了美食集市、房車露營區域、新媒體光影藝術展等,讓電音樂迷們盡情享受這道時尚驚豔的音樂大餐。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1月第三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期間亮相湄洲島湖石淉生態公園的《媽祖》3D水幕秀,也從今年7月10日起開始常態化上演。以講述媽祖成長和濟世救人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媽祖》3D水幕秀,用數位化技術呈現震撼的舞美特效,營造出一場震撼的水影交互、聲光融合的光影盛宴。
此外,湄洲島近期舉辦的2019風箏帆板節也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眼球。「風箏帆板運動混合了特技風箏、帆板、衝浪、滑板等多種運動元素,特色鮮明,很適宜遊客近岸觀看。」湄洲島旅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旭說,每到夏季湄洲島都會舉辦沙灘音樂季、風箏帆板節、美食節、啤酒節等特色旅遊活動,除了朝聖的遊客外,前來休閒度假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旅遊業態愈加豐富
8月22日上午,位於湄洲島天妃故裡遺址公園內的林氏宗祠正式開工建設。這座磚木石結構、兩進五開間懸山屋面的明代式樣建築,採用莆仙當地傳統古民居風格,將力爭在明年一季度前建成。而在一旁,與林氏宗祠結構相仿的媽祖故居已完成基礎搭建,有望年內落成。
融媽祖文化、自然景觀、園林藝術於一體的天妃故裡遺址公園佔地面積88.37畝,目前已建成大牌坊、盼歸亭、媽祖平安塔、源流館、青年媽祖銅像等景點,成為島上一處獨特的媽祖人文景觀。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續建天妃故裡遺址公園外,今年祖廟還著手開發祖廟後山片區,優化媽祖文化影視園觀光資源,打造湄洲島全域旅遊示範景區。
近段時間,位於湄洲島鵝山路旁的讀旅·兩岸藝術民宿引起了不少遊客的注意。讀旅集團總經理鄧存介紹說,讀旅集團已在廈門、漳州、平潭等地開業數家區域性標杆民宿,湄洲島的民宿項目是今年海峽論壇期間籤約的,結合依山臨海的區位,以湄洲島的媽祖文化、兩岸文化、海濱風情等元素為基調,建設自然與傳統相結合的情景式沉浸式高端體驗民宿。
近年來,湄洲島興起的民宿旅遊贏得不少遊客的青睞。為進一步豐富旅遊業態,此前湄洲島出臺了扶持政策,鼓勵發展民宿經濟。目前,湄洲島共有各類民宿152家,床位近3000個。其中,僅環島東路就有超過70家特色民宿。同時,這裡還有眾多休閒吧、文化主題屋、文創商店等。不久前,湄洲島旅遊局邀請臺灣設計團隊對整條街道進行提升改造,設置了具有臺灣文化元素的景觀小品,打造成湄颱風情文化旅遊一條街。
湄洲島旅遊局局長戴玉瑞告訴記者,近年來,湄洲島以環島東路文旅產業帶建設為基點,培育旅遊購物、特色民宿、濱海休閒、文化交流等功能街區,扶持發展民宿、咖啡、特色餐飲、文創工作室等,做大做強旅遊業態。同時,增加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永久會址、湖石淉生態公園、紅樹林公園等旅遊線路,促進遊客由「過境遊」向「過夜遊」轉變。
旅遊環境文明溫馨
8月1日,為期一周的湄洲島水上救生員技能培訓圓滿結束,41名來自當地水上交通、沙灘景區等單位的學員全部通過考核,他們也將成為莆田首批具有國際救生聯合會(ILS)資質認證的海岸救生員。據了解,此次主辦方共邀請11名具有ILS教練員資質的臺灣教練來湄洲島授課,以提升當地救生員的救生救援水平。
而在7月初,湄洲島還舉辦了一場旅遊觀光車從業人員文明禮儀培訓。莆田學院副教授、高級禮儀培訓師黃荔娟老師為到場的上百名旅遊觀光車司機授課,內容包括儀容儀表、語言禮儀等基本接待禮儀與服務技巧。「收穫很大,很受啟發。」參加了當天培訓會的電瓶觀光車司機陳師傅說,作為一名旅遊從業人員,他有義務為遊客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展示湄洲島文明旅遊品牌形象。
美麗的山水雖能吸引遊客,但唯有文明的氛圍、良好的服務才更能留住遊客。近年來,湄洲島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旅遊市場綜合整治工作格局和聯動機制已初步形成。不過,旅遊市場中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違規拉客、欺客宰客、收受回扣等旅遊亂象仍偶有發生。
8月3日,湄洲島治理旅遊市場秩序領導小組組織旅遊、公安、工商、食藥監等部門,向海一味飯店、白菜新興酒樓、漁村飯店等三家餐飲店下達了停業整頓通知書。據透露,經查明,海一味飯店存在安排特定人員到景區內外違規拉客行為,白菜新興酒樓和湄洲島漁村飯店則存在不執行明碼標價違規經營情況。而在此前,有10位未審批經營民宿的業主被警方處以行政拘留處罰。
「旅遊產業是湄洲島的支柱產業,文明、有序、便捷的旅遊環境是湄洲島打造旅遊島和莆田市對外宣傳名片的應有之義。」湄洲島黨工委書記林韶雯表示,要切實把旅遊市場規範提升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有力整治旅遊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形成長效機制,努力營造一個誠信、和諧、文明、溫馨的旅遊環境。
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媽祖信俗」中,用麵粉捏出的上百種海鮮貢品琳琅滿目,以假亂真,是媽祖祭典上最令人稱奇的部分。
圖為6月9日,黃亞棋正在製作海鮮貢品。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在「媽祖故裡」福建莆田湄洲島,擅做海鮮貢品的麵塑師傅被稱為「捏海人」。58歲的黃亞棋是備受鄰裡尊敬的海島村醫,也是一位身懷絕技的捏海人,2009年成為莆田當地第一批媽祖信俗捏海人技藝傳承人。
上世紀80年代,信奉媽祖的臺灣漁民搖著舢板船,渡海來到湄洲島朝聖。沉寂已久的媽祖信俗被喚醒,媽祖貢品有了迫切需求。
黃亞棋的二伯曾是島上最後一名捏海人,卻早已過世,眾望就寄托在黃亞棋身上。他回憶說,當時海島上穀物連片種植,家家戶戶用石磨磨麵。他探索用麵粉、糯米粉、蜂蜜、花生油和水上籠蒸一蒸,也能塑形,但苦於存放時間不長。
後來,黃亞棋改而用麵粉調入白乳膠、泡沫膠,作品輕盈密實,經年不壞。
6月9日,黃亞棋製作的海鮮貢品。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雪白的麵團在黃亞棋手中左捏右旋,一條金龍魚就躍然而出了。「這些海族在我心裡有個資料庫,最熟悉的那百餘種簡直烙在我心裡。」黃亞棋說,他白天行醫,凌晨兩三點是最佳創作期,「天地間只有我和魚,感覺很自在」。
黃亞棋告訴記者,湄洲島海產豐富,菜市場常年在售近百種海鮮。當年囊中羞澀,偶爾買回幾條品種少見的當「模特」,描了又描,捏了又捏,直到海魚被蒼蠅「群起而攻之」,才依依不捨丟給鴨群加餐。
黃亞棋自己打磨的工具也簡陋到令人啞然失笑:各種規格的吸管、一把牙籤、牛角或玳瑁或竹片打磨的刻刀。但足以見匠心的是,即便是一把簡單竹刀,從最初的直柄到今天造型彎曲適合人體工學,背後都是他逾30年經驗積累。
一隻竹片做的鑷子,拉絲再現獅子魚的鬚髮怒張;一束竹籤,戳出蝦殼上的凹凸點點;大小口徑不同的吸管,按壓出大魚小魚的鱗片。最後再刷一層薄薄的防水漆,「立刻就有了水淋淋的感覺」。
近年,湄洲祖廟推動媽祖文化出海,媽祖貢品典範也隨之成為媽祖文化傳播中的亮點。來找黃亞棋的海外宮廟代表很多,要麼想拜師,要麼向他定製一整桌「海鮮宴」。
去年,黃亞棋就收了一位新加坡弟子。周末,他的診所成為非遺研習基地,學員們從學捏海星入門,在他的指點下一步步「登堂入室」。
6月9日,黃亞棋正在製作海鮮貢品。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黃亞棋在授藝的同時,也著手梳理媽祖祭典蘊含的文化內涵。他告訴記者,媽祖貢品發祥於宋代,如今基本沿襲清乾隆年間湄洲媽祖祖廟最鼎盛時期的樣式定製。單單海鮮類就有114種,名目也相當有趣:鮒魚拜母、馬鮫朝聖、鯊魚追月、刀魚比劍……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前後,魚群結隊到湄洲島淺灘排卵繁殖,漁民們寧可用麵塑海鮮宴替代,也不願意驚擾魚群。在黃亞棋看來,這種中國漁民智慧,反映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生態文明理念。
黃亞棋說,媽祖行醫救人,立德行善,這種大愛是他作為海島醫生,作為捏海人,在媽祖文化中找到的最大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