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節,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別是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為媽祖察、聽世情的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右手持月眉斧頭,左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裡眼(又稱金精將軍),以及右手持方天畫戟,左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水精將軍)。
媽祖節的概述:
1、概述
媽祖節,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別是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海民都來朝聖媽祖。目前節期有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人們可觀賞富有特色的民間歌舞,品嘗閩菜。
2、別稱
無
3、節日時間
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
4、節日起源
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別是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
5、節日活動
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
6、節日意義
信仰
媽祖節的由來: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1]。為媽祖察、聽世情的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右手持月眉斧頭,左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裡眼(又稱金精將軍),以及右手持方天畫戟,左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水精將軍)。
相傳媽祖俗名默娘姓林,出生於宋朝(或曰五代末年)福建省興化郡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稱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官府承認的神只。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並向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傳布,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一個高峰。此外,隨著大量而不間斷的華人海外移民活動,媽祖信仰的傳播範圍更廣、更深,各地華埠(尤其是沿海地區)多可見媽祖廟的蹤影,譬如日本長崎、橫濱的媽祖廟、澳門媽閣廟、馬來西亞吉隆玻天后宮、菲律賓隆天宮、香港銅鑼灣天后廟。乃至於歐洲和美洲也開始有了媽祖廟。
媽祖生於公元960年,傳說媽祖經常顯靈護船,拯救海難。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別是被奉為海神的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臺胞和當地民眾都來朝聖媽祖。節期有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可觀賞富有特色的民間歌舞,品嘗閩菜。
媽祖節的歷史發展:
湄洲島是世界聞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媽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島人,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羽化升天。生前經常出海救助鄉人和過往商船於海難和疾病中,後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積德、救苦救難的精神,在湄洲島上為她建祠立廟,敬奉為神。宋、元、明、清四代朝廷有感於媽祖的優秀品質,先後給予36次褒封,封號由「夫人」、「天妃」直至「天后」、「天上聖母」,從此「天后」和「天上聖母」便成了媽祖的聖稱。宋朝開始,媽祖崇拜由福建向南邊的廣東和北邊的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傳播,並隨著華人的對外拓展和大陸移民開發臺灣,不斷向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傳播。目前全世界從湄洲祖廟分靈出去的媽祖廟宇近5000座,分布在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
媽祖節的習俗:
媽祖遊燈
為湄洲島百姓為祈福、慶豐收舉行傳統民間活動。在節日尤其元宵節期間晚上,人們都提著「媽祖燈籠」繞境遊樂。
謝恩敬神
這是家族舉行感恩蒼天儀式,無論男女老少均統一著裝列隊到媽祖廟恭請媽祖參加,感謝聖恩,表達崇敬之情。
聖杯問卜
當信眾家庭、事業遇到困難時,常會到媽祖廟用木質半月形「聖杯」問卜,祈求如何解決疑難問題。
換花求孕
指湄洲島已婚未育婦女為祈生子育女到媽祖廟,與媽祖神像頭上的花互換來求媽祖賜孕。
佩戴香袋
指信眾到媽祖宮廟祈取小香袋帶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如今仍有許多信眾保持著這一習俗,以避邪保身。
大門貼符
指信眾在大門貼上媽祖神符,保佑全家平安。
頸項佩玉
指信眾脖子上掛媽祖玉像,寓意媽祖時刻相伴護佑在身。
託看小孩
指信眾外出,將小孩託付給媽祖廟看護,因為媽祖是他們最信任保護神。
媽祖掛脰
指在媽祖巡遊過程中,信眾向媽祖神像頸項上掛上用紅繩子系的金鎖、銀鎖或錢幣,虔誠祈願。
誕辰禁捕
指湄洲漁民在媽祖誕辰日前後自發不下海捕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媽祖節的神話傳說:
相傳媽祖,(或曰五代末年)福建省興化郡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稱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官府承認的神祇。
媽祖節的節日禁忌:
湄島漁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前後數日內,不敢下海捕魚或垂釣。這個習俗系因媽祖誕辰、,《媽祖顯聖錄》載:東海多神怪,漁舟常溺。天后曰:「此必是鬼怪為殃。」便命操舟鼓槳馳至海的中流。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躍吐水沫。
看見遠處濤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容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湧,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後說:「不必怕。」即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才知道是龍王來朝。以後凡天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據此湄島漁民在這幾天內,不敢下海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
在福建、臺灣等地隨處可見祀奉媽祖的媽祖廟。媽祖廟一般為「前殿媽祖,後殿觀音」,即在供奉媽祖的前正殿之後,後面供奉觀音的十八羅漢。臺灣北港媽祖廟是現在臺灣媽祖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它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由福建姓傅的人遷往臺灣的,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