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生」與水族朝聖

2021-02-08 阿朱講媽祖

今天是202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抗疫非常時期,我在廈門面向湄洲遙拜,祈願媽祖威靈顯赫驅瘟魔,佑濟普天下之蒼生!

我曾在「阿朱講媽祖」第二十六期講了媽祖誕降的神異故事,今天就來說說媽祖誕辰的廟會和水族朝聖的故事。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前後,全世界所有 的大大小小几千座媽祖宮廟,都要舉行隆重的「媽祖節」,來慶祝「媽祖 生」。媽祖節是由群眾性祭祀媽祖活動發展的定期廟會。媽祖廟會,各地 都有,最著名的要數天津媽祖廟的「皇會」。據說「皇會」原名「娘娘 會」(天津人稱媽祖廟為「娘娘廟」),起源於清初,後來因乾隆皇帝路過天津時觀看了娘娘廟的這種廟會,便被人們改為「皇會」,意為皇帝看 過的廟會。

儘管各地廟會規格不同,但慶祝「媽祖生」的熱烈氣氛是相同的。在 湄洲媽祖祖廟,每年臨近農曆三月二十三,香客、遊客如潮湧來,祖廟山早已被人 群、煙霧、鞭炮聲所淹沒。尤其是三月二十二晚上,滿山遍野全是虔誠的 信徒,一個個都在等待午夜吉時的到來。

這一天,湄洲祖廟有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習俗,那就是在媽祖誕辰前夜為媽祖「梳妝」。夜已深,燈火旺,祖廟董事會的老阿婆們聚在「梳妝 樓」,這裡供的是不戴冕旒的媽祖神像,人們要為她「梳妝打扮」。明天 是媽祖生日,老阿婆的心情比女兒出嫁還要激動萬分,喜盈盈地忙著為媽 祖梳妝,給她簪花,給她插釵,給她擦拭臉上的香灰,給她換上一身新 袍。這真是一個最切合女神身份的禮儀風俗,可能全中國再也找不到第二 例了。

零點的鐘聲敲響。圍在寢殿香爐前的人們,爭先恐後地把捧在手中的 一炷清香插進香爐。煙火燻得誰也睜不開眼,可誰都不在乎。因為點上 「頭枝香」是蘊積已久的心願,今天終於實現了!而在寢殿 內,華燈如晝,映照神龕中端坐的媽祖更顯慈祥親切。長長的供桌上擺滿 信眾奉獻的各式各樣禮品,有花有果,有壽麵有酒漿,有「三牲」,有 「齋菜」,琳琅滿目,爭奇鬥豔。一會兒「師公」作法,嗩吶銅鈸聲喧; 一會兒「女眾」誦經,木魚鐘磬和鳴。跪拜的信眾一茬接一茬,熙熙攘 攘,擠成一團.這真是一個狂歡的不眠之夜!祖廟各殿,人流不斷,鞭 炮聲不斷,「十音」「八樂」此起彼伏,舞龍舞獅翻飛騰躍,共同營造了 廟會的沸騰場面。而戲臺上正演出曲調高亢的莆仙戲,好戲連臺直演到天亮。

到了二十三日上午10時左右,祖廟廣場要舉行的是媽祖節的「重頭 戲」——祖廟祭典。氣勢磅礴、恢宏壯觀的祖廟祭典終於把媽祖節推到了 最高潮。

媽祖是海神,大海是她重點管轄和顯靈的地方,所以,人們除了廟祭 之外,還要舉行海祭——對海祭拜。海祭主要是漁民的節日,是在三月廿 三媽祖誕辰這一天舉行,禮儀同廟祭一樣隆重,只是把供桌、貢品擺到海 邊沙灘上而已。信眾面朝大海,向海神媽祖跪拜,祈求海上出行平安, 海上捕撈豐足。海祭因地域不同而名稱也不同,如,在浙江象山稱「開漁 節」,在廣東稱「辭沙」,在臺灣澎湖則是稱「海上巡安」。

與海祭關聯的習俗是水族朝聖與漁民禁捕。傳說三月廿三這一天,海 龍王也率所有的魚蝦龜蟹來到湄洲灣海域,向湄洲媽祖朝拜。人們常望見 水族輳集,追波逐浪,競相騰躍,陽光下鱗光閃爍,水沫翻飛,煞是壯 觀。原來水族也通靈,過節來朝聖,因此,漁民們相約,媽祖誕辰前後幾 天海上禁捕,好讓魚蝦同人類一樣慶祝媽祖誕辰。此俗由來已久,從未破 例。如今看來,此俗頗符合現代人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的理念。據說,有科 學家觀察,這幾天的氣候和洋流,正是魚類產卵的最佳時機。水族繁衍與 漁民禁捕不謀而合,這也許是媽祖的巧安排吧。

民間流傳的水族朝聖故事很多很多,但最奇異的要數「湄洲大魚獻燈油」的故事,說的是水族不僅朝聖,居然還有大魚主動上沙灘,獻上自己身上的肥油肉,以供給祖廟和其他分靈廟熬成油,用以在媽祖神龕前點長明燈!

這個故事記載在清代薛福成的《庸庵筆記——述異》一書中。茲摘錄如下:


天后威靈顯赫,佑庇生民,其神力著於南北海面者二三萬裡,蓋近千年矣。

福建莆田之湄洲,為天后故裡,素稱閎麗。每歲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聖誕。先期數日,輒有大魚暴鰭瀕海之沙灘,聲如牛吼,聞十餘裡。湄洲之人皆曰:「大魚來獻燈油矣!」廟祝率數十人,擔筒挈缶而往。

大魚長十餘丈或數十丈,開口馴伏不動,若有待者。

人皆攜尋丈巨木,撐拄其上下顎,恐其一擊(上獻下齒)而殺人也。遂各負擔秉燭而入,兩足皆穿草鞋,恐其被滑傾跌也。諸人皆歷魚喉,抵魚腹,觀其臟腑間積油甚多,無不任意挹取,滿器而出。或既出復入者數次,大約取油數十石,可敷神前點燈數年之用。即不復入,去其口中拄木,魚即揚鰭鼓鬣而逝,觀其意若甚自適者。或曰,魚腹中剌油過多,其氣不能舒暢,去其有餘,則魚意自樂也。或曰,魚以得獻悃於神為快也。

若人謀捕而殺之,必有殃咎,故相戒不敢萌此意,而魚亦似知之,必飄然而去也。

據閩人述之如此。


作者薛福成,字叔耘,號庸庵,1889年任出使英、法、比、意等國大臣。著有《庸庵全集》。

後人讀此《湄洲大魚獻燈油》的記載,估計大都認為屬無稽之談,其實這故事應該是有所本的。因為文中所說的「大魚」應該是大鯨魚,湄洲島海面有這種「大魚」。據我所知,1999年3月,湄洲宮下海灘就曾出現一條巨型鯨魚(鬚鯨),長約12米,體重約20噸,人們想將其推回大海但沒有成功,漸漸因缺水而亡。後來只好運上岸,找了造船廠的一間大房子安放,請專家來將其製成標本,供遊客參觀。依我看,這鯨魚即是薛福成在書中所描述的「大魚」吧。只是時過境遷,大魚並不知道如今廟裡燈油充足,光明燈終年點燃,已經不需要它再來獻油了哈!

作者簡介:朱合浦,1945年生,福建莆田人,長期從事文化工作,退休前任莆田市政協文教衛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是福建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原委員;編著《莆田風情》《莆仙老民居》《珠還集》《莆仙摩崖題刻》《湄洲媽祖志》等書。退休後隨子女移居廈門,是廈門市博物館從事志願服務時間最長、年齡最大的「最美志願者」。目前仍堅守在志願服務的崗位上。


相關焦點

  • 媽祖節發源湄洲島,海民都來朝聖媽祖,舉行各種民間活動
    媽祖節的概述:1、概述媽祖節,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別是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海民都來朝聖媽祖。目前節期有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人們可觀賞富有特色的民間歌舞,品嘗閩菜。
  • 潮汕媽祖生,原來是這樣的
    曾有人對福建莆田地區的媽祖民俗作了一次全面調查,現摘錄如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民俗活動形式的異同,從而看出地區民俗文化的交流與變異。    (一)誕辰禁捕。湄島漁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前後數日內,不敢下海捕魚或垂釣。這個習俗系因媽祖誕辰,《媽祖顯聖錄》載:東海多神怪,漁舟常溺。天后曰:「此必是鬼怪為殃。」便命操舟鼓槳馳至海的中流。
  • 品味經典|媽祖筵桌上的點點滴滴
    「媽祖筵桌」是民間傳統的敬神獻禮食品裝飾藝術,通常在媽祖神誕、升天紀念日以及傳統節日擺列供奉。其配套和擺列均有相對固定的格式。
  • |火車|湄洲島|媽祖|媽祖文化|媽祖文化園|莆田
    、誦經祈福(農曆每月初一、十五),觀看夜間媽祖平安塔秀(每周五、周六20:00開始)及湖石淉3D水幕秀(每日19:30開始)等。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 景點:天后宮、升天古蹟、媽祖石雕像、媽祖故事石雕群、木棧道、媽祖文化園、五行媽祖像、媽祖碑林等。
  • 【神話故事】——海神媽祖的傳說
    陳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周,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媽祖一共有一個哥哥和五個姐姐。她幼而穎異,不滿周歲,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看見諸神的塑像,就合手作欲拜的樣子。五歲能背誦觀音經。八歲時到一所私塾讀書,老師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會貫通。十歲餘,她信佛誦經,早晚不懈。十三歲時,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經常往來她家,對她說:「你具仙性,應得度人正果。」
  • 湄洲媽祖傳奇故事
    媽祖:九牧林始祖林披後裔1、夢觀音賜丸送子媽祖,莆田湄洲人,父親林惟愨為人樸實敦厚,樂善好施,鄉人稱為「林善人」。父親已生有一男五女,當時海難頻繁,只有一子林洪毅,且體質素弱,恐難繼香丁,想多生一男。船至大海,忽見大批水族聚而迎之,情景異常,眾鄉親大驚失色。默娘示意,水族退下,果見水色復清,其兄之屍即浮出水面,原來眾水族乃為護屍而來。自此之後,湄洲漁民皆視默娘為神女。9、鎮海怪祭符拋杯莆田西北方海域有二怪,一叫千裡目,一叫順風耳,時常出來作祟,興風作浪,傷害漁民。漁民向默娘求助。她遂扮作漁家,找尋二怪。經過十天之後,才與二怪相遇。
  • 【媽祖日報】任賢齊帶你了解大甲媽祖出巡繞境全過程
    臺灣大甲鎮瀾宮媽祖出巡繞境,將於今天13日晚間拉開序幕。大甲媽繞境九天八夜,全程大約340公裡,虔誠的信眾全程跟隨,每天要走大約40公裡,相當於一個馬拉松,信眾連續走九天,每天走8—10小時,堪稱艱辛卻幸福的「朝聖之旅」。為讓《媽祖日報》讀者全面、直觀了解大甲媽繞境的歷史和文化,特別奉上明星任賢齊拍攝的一集大甲媽電影記錄片,以饗讀者。友情提醒:請在WIFI下觀看視頻
  • 中國的夏威夷島,是著名的朝聖熱土,堪稱東方麥加
    說起湄洲島,它還是一片著名的朝聖熱土。他們信仰的是海神媽祖,這裡也是媽祖的故裡和成神地,在的宋朝年間修築的媽祖廟可以說是全國媽祖廟的「祖先」了。全球有上億的媽祖信徒,基本上所有的信徒來湄洲島上走一遭,為的就是參拜坐鎮在湄洲島的媽祖。
  • 關於媽祖的傳說
    兄掉到海裡後,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裡尋找,突然發現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湧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而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她,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屍體浮了上來,於是將屍體運回去。此後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裡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一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H:懇請治病: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媽祖有解難之法力。
  • 為什麼說媽祖生在莆田,封在泉州?還原「媽祖」史實真相
    媽祖祭祀儀式卻沒有記載。相比之下,通遠王更具官方色彩,而媽祖則是草根神明。媽祖一看正是自己的父親和兄長,趕忙伸出雙手抓住父親,用牙齒咬住哥哥的衣角,奮力遊向岸邊。這時,母親見到媽祖神色異樣,以為女兒生病,連聲呼喚。媽祖下意識張口答應母親鬆開哥哥的衣角。從冥想中醒來,媽祖意識到哥哥性命難保痛哭不已:「阿爸救起來了,阿哥掉到海裡死了」。父親脫險歸來,所述與媽祖夢境完全吻合。從此,島上漁民開始驚嘆少年媽祖的神奇本領。從此,媽祖聲名遠播。
  • 跨越海峽兩岸,追尋大甲媽祖
    大甲媽祖繞境巡安活動前,需要舉行十大典禮,包括祈安、典禮、起駕等。來自臺灣島內及世界各地的媽祖宮廟都會派出代表及表演方陣到廟前祭拜和表演。此舉也吸引了全球無數信眾往來觀禮。小默推薦:全球信眾齊謁祖,天下媽祖回娘家世界都在看 | 不花1分錢就可走完的朝聖之旅,臺灣9天8夜「瘋媽祖」世界都在看 | 150萬人參與
  • 松山媽祖分靈四川 登機牌曝光
    還記得7月1日,「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一張媽祖專屬登機牌紅遍大江南北,人們奔走相告。9月14日廈航,再次給媽祖以最高禮遇!霞浦松山媽祖分靈四川涼山,乘坐廈航MF8261航班飛赴西昌,安座在涼山州福建會館,供閩商和當地信眾永久膜拜,媽祖恩澤四海,福佑涼山。
  • 臺灣臺南安平天后宮連續三年回媽祖故裡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
    4月19日,臺灣臺南安平天后宮一行360人,在主任委員張省吾的率領下,身著統一廟服,恭抬分靈媽祖,以浩蕩的陣頭,連續三年回媽祖故裡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
  • Q版媽祖,帶你遊祖廟,萌翻了!
    祖廟也能萌萌噠~ 眾所周知,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始建於宋雍熙四年(987),是世界始建年代最早、建設規模最大、祭拜規格最高的媽祖廟,也是世界上5000多座媽祖廟的祖廟。聖父母祠供奉媽祖之父母神像,代表媽祖得道升天,依然秉持孝心,永不忘本。左右為鐘鼓樓,正中間的殿為太子殿。左鼓右鍾,廟在其中。
  • 「媽祖故裡」湄洲島之變
    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永久落戶湄洲島,每年舉辦的中國·莆田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春秋媽祖祭典、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等活動,讓湄洲島漸成兩岸信眾心靈原鄉。兩岸文旅合作漸入佳境湄洲島旅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旭說,每到夏季湄洲島都會舉辦沙灘音樂季、風箏帆板節、美食節、啤酒節等特色旅遊活動,除了朝聖的遊客外,前來休閒度假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旅遊業態愈加豐富
  • 第三屆「媽祖杯」開幕,莆田市再造羽球盛宴
    經歷了兩年的沉澱,莆田中建·第三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28日在莆田市體育中心拉開帷幕,這已是該賽事連續第三年在莆田市舉辦。本屆賽事由福建省體育局、莆田市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羽毛球協會、莆田市體育局、湄洲日報社、莆田興發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北京壟聚體育有限公司作為執行單位。
  • 媽祖人的故事 | 把媽祖「掛在嘴邊」的林美媛
    這是我們首次開展對外活動,組織了30多個姓氏的成員,過來學習交流媽祖文化,希望以後有機會參加海祭大典。」陸豐百家姓媽祖文化交流團創始人吳河西說。不久前,吳河西率團來到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參訪賢良港天后祖祠。在講解員林美媛的細心講解下,參訪團成員遊覽了林氏宗祠、天后聖殿、媽祖故居等景點,體味媽祖文化的迷人魅力,感受媽祖精神的博大精深。
  • 湄洲媽祖祖廟首度與臺灣大甲鎮瀾宮聯辦紀念活動
    中新社莆田4月11日電 (記者 張建忠)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11日在聖旨門廣場舉行升幡掛燈儀式,開啟此地紀念媽祖誕辰1052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此次媽祖祖廟紀念媽祖誕辰系列活動,首度由福建湄洲媽祖祖廟與臺灣大甲鎮瀾宮聯手主辦盛典,共同彰顯媽祖立德、行善的大愛精神。  主辦方介紹稱,湄洲媽祖祖廟於11日起至13日舉行的紀念媽祖誕辰1052周年系列活動,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個媽祖宮廟超10萬人次的媽祖信眾參與,共同催熱「天下媽祖回娘家」的年度盛會,活動亦將進一步顯現湄洲媽祖祖廟「根」和「祖」的地位。
  • 霞洲媽祖宮今昔談 | 郭阿娥
    兩邊對聯:「南國有生皆聖地,海天無靈不慈航」。對聯下為輝綠巖雕琢而成的石鼓。大門兩邊中堵各開一鏤空雕雌虎窗,輝綠巖質地。兩邊有泉州市原副市長周焜民書寫的對聯:「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歷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相向堵有臺北黃耀西題、泉州市旅遊局原副局長黃德鵬書對聯:「龍錫褒封德澤宏敷東海,重新廟宇威靈遠振南疆。」除裙堵為白色花崗巖外,其餘各堵為輝綠巖雕琢,均飾以花草、瑞獸、人物。
  • 媽祖與林姓淵源
    島上漁民為她建廟,奉為海神,宋代(公元1123年)開始受朝廷褒封,先後被封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逐漸成為一種常規化的民間信俗。信俗由祭祀儀式、民間習俗和故事傳說組成。故事傳說包括媽祖護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內容,形成媽祖檔案、志書、壁畫、碑記等文獻達400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