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陰。東京灣海域艦列如林,星條旗在秋風中獵獵作響,身著潔白制服的海軍戰士持槍肅立。9時許,在所有戰勝國代表的注視下,日本代表團登上了美海軍「密蘇裡」號戰列艦,籤署了那份吸引著全世界目光的投降書,這意味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和平的曙光終於到來。
時至今日,當年日本投降的畫面還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之中,成為了人類追求和平歷史上的一個經典畫面。而與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一同被人們記住的還有投降書的籤署地點,「依阿華「級戰列艦3號艦——「密蘇裡」號,而「依阿華」級戰列艦也因此聲名大噪。該級戰艦作為美國海軍排水量最大也是最新的一款戰列艦,自服役以來就在太平洋戰場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人類海軍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依阿華」戰列艦的設計歷程
實際上早在日意兩國宣布拒絕籤署《倫敦海軍條約》之後,美軍就已經開始為應對可能到來的戰爭做準備了。他們先建造了「北卡」級,並根據條約的規定改裝了該級艦船的主炮方案,然而因為相應的防護設計沒有到位,使得這種艦船的主炮缺少防護,直接導致了「北卡」級攻守不均衡的重大缺陷,最終只建造了兩艘就被叫停了。隨後美軍吸取了教訓,開始有針對性地設計「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成船基本達到了原本的設計要求:即在保證擁有與「北卡」級相當的噸位、速度與火力的前提下做到相對性能均衡。
不過當時的日本已經在偷偷建造超過《倫敦海軍條約》規定限制的戰艦,美國人意識到面對來自日本的巨大威脅,3.5萬噸級別的戰列艦很有可能在戰場上吃虧。1938年初,美軍正式確定了「依阿華」級戰列艦的設計方案,並決定由Thomas·Hart少將作為設計團隊的負責人。與此同時,國會通過了「擴充兩成海軍實力」的法案,這為「依阿華」級的順利建造提供了大筆資金。最終,通過在「南達科他」級的設計基礎上更換功率更大的動力裝置(提高了約9萬馬力)、增加水線長度至260米以及安裝傾注大量心血重新設計的MK-7 406mm艦炮,「依阿華」級終於誕生了。這種戰列艦在性能上可以碾壓當時各國擺在檯面上的大部分戰艦,也減少了美國人對即將到來的戰爭的擔心。
1938年5月到1940年7月這兩年時間內,一共有6艘「依阿華」級戰列艦的預算得到了通過,其中的第一艘在1942年8月下水,剛好趕上了「珍珠港」事件後美日兩國日益白熱化的戰爭。隨後的幾年裡,「依阿華」級一直活躍在太平洋戰場上,並憑藉其強大的性能配合美軍航母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戰果。而在之後的韓戰、越南戰爭以及海灣戰爭之中,均有「依阿華」級戰列艦的參與。
二、動力系統與外形設計帶來超高航速
上文說到,「依阿華」級戰列艦在「南達科他」級的基礎上更換了功率更大的動力裝置,大大提高了戰艦的航速。而Babcock & Wilcox公司生產的M型鍋爐是這套動力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一型號的鍋爐可以為「依阿華」級戰列艦提供十分強大的動力,其輸出的動力效益與穩定性是二戰期間所有戰列艦鍋爐中最為優秀的。每艘「依阿華」級4臺M型鍋爐的配置也使得戰列艦的航速可以輕鬆達到27節,動力裝置最大功率運行的時候航速最高可達30節以上,這在戰列艦的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而航速也成為了「依阿華」級戰列艦的一個最大亮點,因為美國海軍此前幾個型號的戰列艦都更加注重防護能力或是火力輸出,對航速的要求並不大,甚至被海軍士兵戲稱為「龜速戰列艦」。如此快的航速除了大功率鍋爐的功勞之外,還與「依阿華」級為了順利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所採用的限制船體最大長度從而拉長艦體的外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船體可以有效克服高航速行駛下的阻力,而接近8.2:1的長寬比也有利於「依阿華」級戰列艦在海面上的高速行駛。而這種戰列艦的尾部設計也採用了適合高速行駛的巡洋艦艦艉,整個船體給人一種十分犀利的感覺。不過這樣的設計也會帶來一些小問題,比如在艦炮發射時船身的穩定性能會受到一些影響。
除此之外,為了給艦炮與艦載雷達提供充足的電力,「依阿華」級戰列艦的每座渦輪主機艙都安裝了2具Westinghouse電氣公司製造的先進船用渦輪式發電機,每艘共安裝8具,在M型鍋爐最大功率運行為其提供動力的前提下,每座發電機可以為艦船提供至少1.25MW的電力,足以維持艦炮與雷達系統的正常運轉。
三、「依阿華」級戰列艦武器的配置與探索
在武備方面,每艘戰列艦安裝三門MK-7 406mm主炮,大致分布為艦橋前兩門,艦橋後一門。除此之外,還裝備有10座配備了完善無線電進炸引信的127mm高平兩用炮(最大射程可達到6海裡)、盟軍陣營大量裝備的40mm博福斯機炮以及20mmOerlikon機炮。在這些武器中,MK-7 406mm主炮無疑是「依阿華」級戰列艦最大的殺器——在配備MK-8穿甲彈的條件下,其2發/分的發射速度是同時期大部分戰艦主炮所望塵莫及的,而這種主炮十多海裡外擊穿敵艦厚重裝甲的威力也讓其他主炮難以望其項背。
而MK-7的優秀性能在與同時期其他主炮的對比中更加容易體現:與MK 6相比,MK-7的水平穿深數據略輸一籌,其灌頂能力也步入MK 6,但由於MK-7的發射初速較高,垂直穿深數據也十分優秀,與此同時,這種主炮的的射程也要更遠一些。實際上強大的灌頂能力與超遠的射程是很難同時具備的,MK-7選擇捨棄灌頂能力而追求後者,不過總體而言,MK-7的各方面能力較為均衡,是一款更加優秀的主炮。而在於著名的九四巨炮相比,雖然安裝普通炮彈的MK-7要遜色一些,但是在使用了Mod6-8超重彈之後也並不遜色多少。可以說,在當時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的幾種大口徑主炮之中,性能均衡的MK-7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在二戰之後,為了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求,「依阿華」級的武器系統進行了全方位升級。除了三門MK-7 406mm主炮之外的其他武器被全部移除,並更換為了「戰斧」飛彈發射器和反艦飛彈發射器這樣的先進武器裝備。除此之外,SLQ-32電子戰系統、GPS通訊系統、密集陣近程武器防禦系統這樣的現代化系統也得以在「依阿華」戰列艦上成功安裝,這大大提升了該型艦船的現代化作戰能力,使其煥發了新的活力。而原本的飛機停放支架也被換成了無人機彈射器並新增了直升機起降平臺。海灣戰爭時期,每艘「依阿華」號可搭載至少8架無人偵察機和數架直升機。
四、相比「南達」級有限提升的防護性能
雖然在整體防護水平上「依阿華」級由於採用了一些新式設計,有所加強,但是在我看來加強的程度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兩者的主裝甲同樣採用了一直延伸至船底以防止遭受水下攻擊的設計,僅從厚度來說「依阿華」級甚至還要更弱一些。不過由於「依阿華」級主裝甲外側覆蓋了38mmSTS船殼,使得這種艦船能夠對穿甲彈起到較好的防禦作用,雖然「南達」級也有類似的設計,但是效果比較有限。
就水平防護系統的厚度而言,「依阿華」級要勝出不少,不過其厚度分配的集中程度要略低一些。然而由於「依阿華」級的抗崩落能力更強,對大角度落下的炸彈防護能力遠高於「南達」級,所以從總體上來說要略強一些。至於炮塔的防護,兩者炮塔裝甲的最大厚度均為440mm左右,平均厚度也相差無幾,可以說是難分伯仲。「依阿華」級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的空間更大,可以交錯布置8個動力機艙,相比於「南達」更加分散,在遭遇敵方攻擊時不容易被一次性破壞。
總體而言,「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綜合性能十分出色,雖然在單純的炮戰中表現不如同時期日本的「大和」級,但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遠不只是幾場局部的海戰。「依阿華」號的出現彌補了美國海軍在這方面的不足,並依靠其出色的支援能力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因為「密蘇裡」號在日本投降儀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依阿華」級戰列艦也隨著投降協議的籤署成為了二戰美國海軍的重要象徵之一。於此同時,該級戰列艦作為美軍最後一款戰列艦,其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先進技術直到今天美軍還在繼續使用,也為今後各國海軍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