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攝
中國航空報訊:首次實現外翼部件全面交付,創5年來最好紀錄;產品質量顯著提升,不合格品審理單低於公司核定指標;製造成本明顯下降,「兩線合一」後5年內可節約製造成本近3000萬元;產品準時交付率、產能、產品質量穩步提升……這一連串的成績,都與航空工業陝飛部件廠加強精益管理、推進精益單元建設密不可分。用部件廠職工的話來總結,就是「成效看得見」。
對於飛機外翼部件生產單元來說,通過開展精益單元建設,全面準確識別造成外翼部件產能不足,努力提升生產能力迫在眉睫。從成立外翼部件產能提升精益團隊,到共同分析、研究相關問題,再到制定年度產能目標、裝配節拍控制的精益改善總體目標,該單元的幹部、職工幾乎卯足了勁兒想辦法,從布局調整、物流設計、工藝精益化、單元管控等四個維度著手,精準發力,全面跟進,積極實施精益管理和能力提升改善,將精益單元建設引向縱深並「開花結果」。
北區部件生產線裝配型架故障率高、人員南北跨區作業,外翼部件裝配效率低下是長期存在的老問題了,怎麼解決?精益團隊覺得,保持裝配型架狀態穩定、組織人員集中裝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於是「雙線合一」的布局調整思路新鮮「出爐」,通過整合南北兩區生產線,將生產區域、裝配型架和操作人員集中管理,最大程度縮短人員和產品周轉距離,消除老舊裝配型架故障率高帶來的維修等待,延長有效工作時間,提升人員利用率。同時優化調整外翼工段組織架構,合併兩條生產線人員,首次成立壁板班,形成「老中青」搭配,實現「定人定工序」,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
飛機生產過程中因型號不同需要切換型架狀態,物料庫房距離裝配現場較遠,工裝放置凌亂、經常性丟失怎麼應對?精益團隊從思想上找突破:制定零件庫房「現場化」改進思路,通過去除零件庫、製作零件放置架,將零件庫「搬遷」至裝配型架周邊,使上遊零件車間將零件直接配送至裝配現場,進而減少零件周轉環節,節省生產準備時間。同時實施標準件精準配送和清洗劑配送的「集中化」管理,按需配送的同時消除操作工人領取、核對標準件的無效時間。
在推進工藝精益化方面,繪製外翼關鍵路徑價值流圖、梳理瓶頸站位裝配流程問題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精益團隊將架外工序超出節拍要求作為重點改進方向,開展零件帶導孔、外翼總裝制孔、外翼總裝工作梯、外翼油密試驗臺、導管取樣、副翼噴漆等工藝精益化改進。按照「先取大管、硬管,再取小管、軟管;先取成品接口管,再取中間管」的原則,將原先受施工環境局限的導管取樣工作先後與成品、機體結構連接的導管固化、留實樣相結合,最終使導管取樣工序平均節約周期1.5天。
當然,實行可視化管理和分層例會,加強生產管控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每天8時30分層例會召開,暴露問題、解決問題、協調問題,下午5時30分再開一次碰頭會,總結全天工作,記錄當天問題,更新執行進度,安排次日計劃……生產保障變被動型生產推進為主動型,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利用率提高了,職工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創新無止境,改善無止境。精益單元建設取得的成果不僅肉眼可見,也的的確確為陝飛基礎管理改進、飛機部件裝配能力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