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箴

2021-02-08 金謀


官箴


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壽州(今安徽壽縣)人。宰相呂公著的曾孫,以恩蔭授承務郎。因為是「元祐黨人」子弟,紹聖初被免官。南宋初,流落至湘、桂一帶。紹興六年(1136)召赴行在(杭州),賜進士出身,任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兼侍講、權直學士院。在南宋初年的政治鬥爭中,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因得罪秦檜而罷官。其祖父呂希哲是北宋著名理學家,家風濡染,呂本中也熟諳理學。晚年深居講學,因祖籍東萊,學者稱「東萊先生」。又因曾任中書舍人,因而人稱「呂紫微」。



三十六字官箴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廉則吏不敢慢

公則民不敢欺

公生明 

廉生威



官吏不害怕我的嚴厲而是害怕我廉潔,百姓不是對我的才能心服而是對我的公正心服;處事公正,那麼官吏不敢有所怠慢;做人廉潔,那麼百姓不敢有所欺騙。處事公正就能夠明辨是非,能夠做到秉公辦事,能夠獲取群眾的信任。做人廉潔就能夠形成威力,能夠讓人心服,能夠得到百姓的厚愛。


不與人爭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進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過其初;約於今者,必有垂報於後,不可不思也。惟不能少自忍必敗,此實未知利害之分、賢愚之別也。



正文

 

  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為不必敗,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為矣。然事常至於敗而不能自己,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權智,百端補治,幸而得免,所損已多,不若初不為之為愈也。司馬微《坐忘論》云:「與其巧持於末,孰若拙戒於初。」


  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兄長,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僕,愛百姓如妻子,處官事如家事,然後為能盡吾之心。故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當官處事,常思有以及人。不與人爭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進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過其初;約於今者,必有垂報於後,不可不思也。惟不能少自忍必敗,此實未知利害之分、賢愚之別也。


  當官之法,直道為先。


    當官既自廉潔,又須關防小人,如文字歷引之類,皆須明白,以防中傷,不可不至慎,不可不詳知也。


  當官者,難事勿辭,而深避嫌疑,以至請誠遇人,而深避文法,如此則可以免。


  前輩嘗雲小人之性,專務苛且。明日有事,今日得休且休。當官者,不可徇其私意,忽而不治。諺有之曰:「勞心不如勞力。」此實要言也。


  徐丞相擇之嘗言:「前輩盡心職事。」仁廟朝有為京西轉運使者,一日見監窯官,問:「日所燒柴凡幾灶?」曰:「十八九灶。」曰:「吾所見者十一灶,何也?」窯官愕然。蓋轉運使者,晨起望窯中所出煙幾道知之。其盡心如此。


  前輩嘗言吏人不怕嚴只怕讀。蓋當官者詳讀公案,則情偽自見,不待嚴明也。


  當官者,凡異色人皆不宜與之相接,巫祝尼媼之類尤宜疏絕,要以清心省事為本。


  後生少年乍到官守,多為猾吏所餌,不自省察,所得毫末。


  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前輩嘗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詳處之謂也。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人不能中傷也。


  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習為急;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


  孫思邈嘗言:「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已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侈於遠。」如此,則人事畢矣,實當官之要也。


  當官處事,務合人情,忠恕違道不遠,觀於已而得之,未有舍此二字,而通用濟者也。


  當官大要,直不犯禍,和不害義,在人精詳酌之爾,然求合於道理,本非私心專為己也。


  當官處事,但務著實。百種奸偽,不如一實;反覆變詐,不如慎始;防人疑眾,不如自慎;智數周密,不如省事。


  忍之一事,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若能清、慎、勤之外,更忍一忍,何事不辦!《書》:「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此處事之本也。諺曰:「忍事故災星。」少陵詩云:「忍過事堪喜。」。


  前輩嘗言:「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此亦要言。私罪固不可有,若無公罪,則自保太過,無任事之意.


相關焦點

  • 一則官箴的來龍去脈
    我如獲至寶,愛不釋手,遂將這官箴拓片作為座右銘端掛在辦公室的牆上。    撰此官箴的郭允禮是何許人也?帶著這個問題,我查閱了新編《無極縣誌》。上面記載:郭允禮,字節之,明代山東曲阜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無極知縣。此人天性淳厚,處事謹慎,為官清廉。曾於嘉靖三年(1524年)在縣衙題寫此官箴,鐫刻於石,傳之後人。
  • 官箴之美,作者:錢續坤
    作為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一種體例,「箴」在藝術形式上雖然不像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那樣富有節奏,崇尚唯美;可是其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所寄予的理想抱負,無論私箴還是官箴,或靈動善譬、氣勢勃旺,或遊刃八極、汪洋恣肆,或鋒利峭刻、縱厲堅挺,或春秋筆法、語約義豐,或老辣簡潔、大軒駢骨,或勝意迭出、
  • 知古鑑今 | 古代的官箴與官戒
    官箴指的是有關做官的箴言,官戒是對官員提出的警示或誡勉。在中國古代,官箴和官戒是一種專門的文體, 《四庫全書》將其歸入史部職官類官箴屬,這是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體門類,構成了中國古代的官箴文化。秦漢之前官箴的形式雖然較為簡單,有些官箴尚不是以獨立文體的形式出現,而是雜糅在儒家、道家等典籍裡,但它們已涉及了做官的基本要求問題,即為官之道,認為敬畏、忠君、愛民等是為官者的基本準則。為官之德漢唐時期,官箴文化得到了較大發展。如漢代的官箴就有很多, 《後漢書》說: 「 揚雄依《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闕。
  • 【法律文化】古代官箴文化中的司法理念
    他在《官箴》中認為「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清」,即清廉,這是為政之本;「慎」,即慎言慎行;「勤」,即勤政。在古代由於行政與司法合一,故官箴中的這些理念同樣適用於司法者,它特別強調官員應該是道德的楷模,尤其是個人在品行道德方面的要求格外全面與嚴格,所謂「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曹端:一則公廉官箴,影響明清官場600年
    官箴是公職人員在官場實踐中悟出的真知灼見和執政為官的至理名言,其目的就是想對為官者進行規勸警示。官箴對我國古代官吏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追求道德品格完美的清官。古代一些官員把箴言銘刻在石碑上,來警醒、規戒自己和他人,這是對為官者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道德教化。
  • 愛亂報公帳、官箴墮落的蘇團隊
    不是科員多事,是蘇貞昌領導的行政團隊官箴墮落。打統編、報公帳的歪風陋習,泛濫成災。
  • 【官箴】居官十六要
  • 官箴 | 三落馬副部,同日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