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讀史雜記: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奠基歐洲文藝復興

2021-01-13 北京觀瀾書院


  1


  阿拉伯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此一事件對後來世界歷史進程影響甚大,但中國學界則甚少知之者。


  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發起的翻譯古代東西方文化典籍的學術活動,肇始於倭馬亞王朝(661—750—1492年,白衣大食)時期,高潮在阿巴斯王朝時代(公元750-1258年,黑衣大食),迤邐數個世紀。


  之所以被稱作「百年翻譯運動」,是因為它的鼎盛期在阿巴斯帝國時代持續約一百年的時間。


  (阿拉伯史家認為「百年翻譯運動」的歷史時期,應被確定為「起自馬蒙時代(第7任哈裡發),迄於戛希爾時代(第19任哈裡發),即始於伊斯蘭教曆198年,止於伊斯蘭曆300年」,即約公元830年至930年的一百年間。)


  實際上,連同初期和尾聲,這場文化建設運動實際累加時間超過了三百年,從8世紀直到11世紀。如果考慮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後倭馬亞王朝,那麼這個泛阿拉伯的文化運動持續了超過五百年。


  2


  阿拉伯帝國的這一翻譯運動,地跨歐、亞、非等廣袤區域,廣泛收集波斯、印度、希臘、羅馬、阿拉伯等古代作品,轉譯為阿拉伯文,同時進行研究和評介,藉以鞏固伊斯蘭信仰,發展興旺阿拉伯帝國的科技和文化。


  翻譯運動將包括亞里斯多德及波斯、印度、希臘的多種古代學術及文學著作翻譯成阿拉伯語,後來又通過西班牙的阿拉伯王朝傳播到歐洲,對後來歐洲文藝復興具有深遠之影響。


  大翻譯運動能夠發生的原因,是阿拉伯帝國在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而取得政治強有力統一後,有遠見的歷代哈裡發認為有必要對阿拉伯帝國境內的學術、宗教、制度和文化進行綜合與統一。


  阿拉伯研究者認為,這一文獻翻譯活動始於西元7—8世紀之際,最初為倭馬亞王室的親王及統帥哈立德所發起。哈立德徵服敘利亞和黎凡特地區後,阿拉伯人來到地中海東岸,接觸到小亞細亞地區古希臘文化的遺產。


  哈立德對於小亞細亞地區古代醫學和鍊金術深有興趣,因此鼓勵阿拉伯學者對有關著作的翻譯,較早的譯事多集中在兩個領域。此外,有一些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著述也被譯出,因為有助於了解《古蘭經》中述及的阿拉伯人的歷史。


  [哈立德·本·瓦利德是阿拉伯帝國早期著名軍事將領,麥加古萊什部落人。原為麥加貴族艾布·蘇富揚的部下,早年曾參加麥加多神教徒反對穆罕默德的戰爭。後歸信伊斯蘭。穆罕默德為表彰其作戰英勇,賜以「安拉之劍」的稱號。穆罕默德逝世後,被哈裡發艾布·伯克爾任命為司令官,橫掃阿拉伯半島,迅速徵服各部落,戰功卓著。633年,哈立德徵服伊拉克。後率軍轉赴敘利亞,635年攻佔大馬士革、安條克、阿勒頗等名城。636年8月在雅穆克河戰役中,以較少軍隊大敗羅馬軍隊,徵服敘利亞北部。638年進佔耶路撒冷。哈立德一生轉戰各地,功績卓著。亦重視文學和學術,鼓勵了最初的翻譯事業。]


  後來,倭馬亞王朝時代的第八任哈裡發阿卜杜勒·阿齊茲也曾經命令宮廷學者,將一些黎凡特希臘語和北非科普特語的鍊金術、佔星術和醫學書籍譯成阿拉伯語。


  [阿齊茲是倭馬亞王朝第八任哈裡發(717~720),全名歐麥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麥爾旺·本·哈凱姆。生於埃及赫勒萬(Hulwan)。宗教學識淵博。]


  倭馬亞帝國首都在大馬士革,因崇尚白色被稱為白衣大食。這時期阿拉伯人譯述的範圍主要是小亞細亞希臘人和君士坦丁堡羅馬人以及中東地區的著述,將這些著作翻譯為阿拉伯語文。阿拉伯帝國的大規模翻譯運動發生在黑衣大食阿巴斯帝國時代。


  3


  根據阿拉伯史家艾哈邁德·愛敏的觀點,百年翻譯運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期)


  公元8世紀中葉,阿巴斯王朝建立後,隨著政治統治的牢固,文化生活出現了繁榮景象。翻譯活動由第二哈裡發曼蘇爾的予以推動,到第五哈裡發拉希德時代形成高潮,對各國、各民族文獻典籍的翻譯和研究運動逐步形成規模。


  曼蘇爾遷都到巴格達後,開始營建一個學術中心和圖書館,即後來的智慧宮。拉希德擴建了這個中心,並招徠大批學者。


  這期間翻譯的著作有:波斯文的《卡裡萊和笛木乃》、梵文的《信德罕德》、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託勒密的《天文大集》等等。在這個時期。伊斯蘭教義學派的一些元老如奈扎木了解並開始接受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和他的學說。


  第二階段(鼎盛期)


  至第七代哈裡發馬蒙時代(813~833在位),將智慧宮升級及全面擴建,在智慧宮中設置了翻譯局、科學院、圖書館和學堂,統一組織翻譯和學術研究活動。


  馬蒙派人帝國各個區域收集書籍及文獻,派遣侯奈因·本·易司哈格(通曉多種語文的翻譯家),主持智慧宮,把大量希臘古籍譯為阿拉伯語和敘利亞語,亞里斯多德的幾十部著作,幾乎都是他一手翻譯為阿拉伯文的。


  馬蒙派人訪問君士坦丁堡求書,帶回大批希臘羅馬哲學的佚散文件,包括各個學科的著作,如託勒密的《天文大集》,畢達哥斯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底醫學的著作,以及柏拉圖的《理想國》和《法律篇》,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篇》等。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進行了研究和改編,摻入了自己的許多見解。這些典籍後來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精神文化的基礎。


  馬蒙在智慧宮中以重金延聘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學者和翻譯家,如伊本·穆卡法、艾布·葉海亞、葉海亞·伊本·馬賽維、侯奈因·伊本·易斯哈格、薩比特·伊本·古賴、白塔尼、花剌子密、伊本·麥臺爾、葉海亞·伊本·阿迪、肯迪等。


  第三階段(尾聲)約公元10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


  9——10世紀,巴格達伊斯蘭學術方興未艾,蘇菲派、穆爾太齊賴派、艾什爾裡派及阿拉伯語言學派的學術活動十分活躍,各派別學者在宮廷的贊助和庇護下著書立說,在古蘭經學、聖訓學、教法學、凱拉姆學及文學藝術方面均作出了成就。


  據有關史料,巴格達曾建有30多所各類宗教學校,其中11世紀塞爾柱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建立的尼採米亞大學和13世紀哈裡發建立的穆斯坦綏裡耶大學最為著名,曾培養出大批著名學者和官吏。巴格達同開羅、科爾多瓦並稱為伊斯蘭三大文化名城。


  阿巴斯王朝後期,國勢衰落,政治四分五裂,智慧宮財政資源枯竭,翻譯研究難以為繼。


  但是,至阿巴斯王朝結束時,古希臘科學典籍中的全部重要著作和大部分較次要的著作,都已譯成了阿拉伯文。其中包括:


  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論天》、《論生滅》、《氣象學》、《幼物志》、《論靈魂》、《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問題篇》、等等;柏拉圖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國家篇》、《智者篇》、《辯解篇》、《蒂邁歐篇》、《斐多篇》、《高爾吉亞篇》、《普羅泰戈拉斯篇》、《斐德羅篇》、《斐利布篇》、《泰阿泰德篇》、《巴門尼德篇》等;玻菲利的《亞里斯多德〈範疇篇〉導論》,畢達哥拉斯的《金色格言》及有關音樂的論文,此外還有醫學、天文學、數學方面的各篇譯作。醫生格林(蓋倫)的《解剖學》(7卷)、《小技》等全部醫學著作;希波克拉底和保羅的大部分醫學著作:獲奧斯科裡的《藥物學》、《醫典》;託勒密的《天文大集》、《四部集》、《地理學》、《光學》等;阿波羅尼羅斯的《圓錐曲線》、《比例截割》、《有限極數》等;歐幾裡徐的《幾何原理》、《數據》、《現象》、《光學》、《論音樂》等;阿基未徐的《論球和圓柱》、《圓的測定》、《論平面板的平衡》、《論浮體》、《定律》等等。


  這一時期,著名的翻譯家有:約翰·伯特裡格,他翻譯了很多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庫法的書商哈加吉·本·優素福·本·麥脫爾·巴爾萊拜克的蓋斯塔·布·魯高、侯奈因·本·易司哈格、薩比特·本·古賴(薩比教徒)等等。他們精通希臘語、波斯語、古敘利亞和阿拉伯語,這種奇特的語言能力,是歷史與文化遺留下的產物。


  4


  8—9世紀阿拉伯人進入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後,倭馬亞家族後裔建立後倭馬亞王朝,在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形成了新的伊斯蘭政治宗教中心和文化中心。科爾多瓦與阿拉伯北非王朝的開羅,試圖繼承阿拉伯帝國的事業,遂與倭馬亞和阿巴斯時代構成了輝煌絢麗的阿拉伯「五百年文化黃金時代」。


  此時的歐洲正處於黑暗愚昧無知的中世紀。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半島、西西里島這兩個地區成為伊斯蘭學術的中心地,匯集大量的伊斯蘭學者與阿拉伯書籍。吸引許多歐洲精英到此,甚至到大馬士革或巴格達學習阿拉伯語言及文化。


  例如12世紀的英國哲人阿德拉(Adelard of Bath),登陸西班牙,又經由小亞細亞輾轉來到敘利亞地區學習阿拉伯文明。他學成回國後,成為最早把伊斯蘭科學成就引入英倫的介紹者。他也是最早把阿拉伯數字引入英國的人。


  穆斯林在西班牙的八百年間,許多阿拉伯著作被科爾多瓦阿拉伯王朝(後倭馬亞王朝)傳播到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半島),形成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文化中心,又隨著阿拉伯人進入義大利地區。


  在穆斯林統治伊比利亞的時代,中世紀的羅曼方言(Romance vernacular)演變成近代使用的西班牙語,為伊斯蘭教徒、猶太人以及基督徒所通曉。伊斯蘭教和猶太詩人都習慣在阿拉伯或希伯來文的詩文中,放進羅曼方言的重疊句。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佛羅倫斯、威尼斯人把大批翻譯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從阿拉伯文譯成拉丁文。大批亞里斯多德和希臘著作通過阿拉伯人和阿拉伯語文被介紹到歐洲,為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可以說,沒有阿拉伯百年翻譯的成果,就不會有歐洲近代的文藝復興運動。


  美國研究阿拉伯文明的學者喬納森·萊昂斯指出:


  「數百年來阿拉伯學問界的巨匠以及中世紀歐洲的知名人物,諸如花拉子密、阿維森納、伊德裡西、阿威羅伊等人的名字,今日在受過教育的平信徒讀經員中如果說會產生什麼反響的話,那也是微乎其微。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已被人遺忘,留下來的只不過是對過去年代的一絲淡淡的記憶。


  然而,在非凡的阿拉伯科學和哲學的傳統中,這些人物只是幾百年來被西方的愚昧無知以及對穆斯林所持的十足偏見所湮沒的寥寥幾位而已。


  但是往回翻一翻時代的記錄,如若沒有阿拉伯人的科學成果,諸如花拉子密的代數學、阿維森納詳盡的醫學教導和哲學、伊德裡西永恆的地理學和繪圖法以及阿維羅伊嚴謹的唯理論,就無法想像西方的文明。


  比任何一位個人的成果更加重要的是阿拉伯人做出的位於當代西方之核心的整體貢獻——讓人們認識到科學能夠給人類帶來徵服自然的力量。


  經阿德拉的引介,阿拉伯知識的無窮力量重塑了整個歐洲的知識風貌。它的影響延伸到了16世紀以及以後的歲月,引導了哥白尼和伽利略極富創造力的工作。


  他們的成果使得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位於宇宙的中心的是太陽,而不是神創造的這個地球家園和人類。


  阿威羅伊這位來自穆斯林西班牙的哲人評判員,向西方闡釋了古典哲學,並將古典哲學第一次引入到唯理論者的思想中。阿維森納的《醫典》直到17世紀仍然是歐洲的標準教科書。阿拉伯人撰寫的有關光學、化學和地理學的書籍也同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喬納森·萊昂斯(JonathanLyons),美國學者,研究阿拉伯世界與西方關係。現任教於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著有《智慧宮:阿拉伯人如何改變了西方文明》、《西方眼中的伊斯蘭世界——從十字軍東徵到反恐戰爭》。]


  (2020-04-27)


相關焦點

  • 百年翻譯運動,開啟了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通過這場翻譯運動,阿拉伯在吸收借鑑東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造了繁榮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那麼,百年翻譯運動到底是因何發展起來的?為何一躍而起的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出現在早期阿拔斯王朝統治期間?這個時代最終又為何走向終結?為此,吉姆·哈利利撰寫了《尋路者: 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一書,從多個角度對阿拉伯科學黃金時代進行了探討。
  • 老何讀史雜記:黑衣大食帝國之都巴格達
    巴格達地理位置示意圖  1  中世紀興起的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強盛的商業帝國。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並順著路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從西方到達了中國。  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第二任哈裡發曼蘇爾調集10萬工匠,用四年時間和1800萬金幣,於公元766年在底格裡斯河的西岸建起了新首都巴格達。
  • 阿拉伯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及其對歐洲的影響
    古典文化的奠基,統治者對文化事業大力支持,民間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百年翻譯運動等均推動了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體大思精的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鍵詞: 阿拉伯文化; 歷史條件; 歐洲; 文化影響 在世界文化體系中,阿拉伯文化是比較晚出的一種文化體系。
  • 歐洲文化教育的繁榮,與阿拉伯文化有何關係?
    這種融合了農業社會特徵和遊牧民族文化特徵的阿拉伯文化,在歐洲不斷發展和傳播,促生了一批先進的學者,促使歐洲走出了黑暗時代,開始了復興之路。基督教的衰落公元七世紀時,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誕生並且迅速將聖地耶路撒冷控制於自己的羽翼之下,從而威脅到西歐羅馬教廷和當時信奉基督教的封建主,大商人們對人民的統治。
  • 老何讀史雜記:西奈山·大秦之山
    西亞及地中海地區地理大勢  中國古史書所言西天之大秦地區,與所謂的歐洲羅馬毫無關係。  大秦(唐宋稱拂林或拂菻)有二,一是君士坦丁堡的大秦,一是黎凡特敘利亞的大秦。特別有意思的是,西亞有名山曰西奈山,就是大秦之山,可能也是大秦得名之原因。茲略考如次:  西奈山Mount Sinai,山名的意思是「月神山」。
  • 老何讀史雜記:蔥嶺
  • 阿拉伯帝國的輝煌:智慧宮
    但是他們在短短的兩百年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公元8世紀中期,哈裡發哈倫·費希德時代的阿拉伯人已基本結束軍事擴張,帝國的局勢日漸安定。哈倫具有超人的遠見,特別重視帝國的文化建設,希望把波斯、印度、希臘、羅馬的古代學術遺產譯為阿拉伯語,以滿足帝國各個方面的需要。歷時百年的翻譯運動從此拉開序幕並逐漸形成聲勢。
  • 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讀吉姆·哈利利的《尋路者》
    以及後來的數次產業革命,而對百年翻譯運動的熟悉程度就要弱得多。英國著名學者吉姆·哈利利以一部《尋路者: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將讀者帶回阿拉伯學者巨匠燦若繁星的時代,令人驚嘆於人類在千年之前迸發的創造力。
  • 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博斯、卡拉瓦喬
    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博斯、卡拉瓦喬 2020-09-22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從燦爛輝煌到受制於人,百年痛苦,阿拉伯世界究竟經歷了什麼?
    此時,歷史的大背景是阿拉伯世界隨著歐洲的下坡,想要一點一點地擺脫歐洲的控制。阿拉伯世界在與歐洲世界的對抗中失敗了,所以阿拉伯世界一直受到歐洲的控制,進入了長期制的過程。但是,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興起,也就是現在土耳其地區,中東作為歐亞大陸主要商業貿易連接點的重要道路地位一點一點地下降,很多重要的商業貿易道路中斷,貿易上的減少不僅傷害了阿拉伯世界,也傷害了歐洲地區,西方文明開始尋找取代原來的通道的方法,西方世界找到了海洋貿易的方法,重新開始了貿易,在這種途徑變化的作用下,原本開放包容的阿拉伯世界一點一點地進入了封閉的狀態,海洋貿易的優勢地位越強
  • 從燦爛輝煌到受制於人:阿拉伯世界的百年痛苦,究竟經歷了什麼?
    以色列的建國方案顯然是把利益分配的著眼點放在了猶太人身上,損害了巴勒斯坦的利益,當然就衝突不斷 在這個時候,歷史的大背景是阿拉伯世界隨著歐洲的走下坡路,想要一點一點擺脫歐洲的控制,因為阿拉伯世界在和歐洲世界的對抗中失敗了,所以說阿拉伯世界一直受制於歐洲,進入了一個長期被壓制的過程中。
  • 「歐洲文藝復興大師」書系,一套可傳家的藝術經典|好書推薦
    三傑的成就雖然突出,但不能代表整個文藝復興,而書系包括《卡拉瓦喬》和《博斯》,是為了更好地反映歐洲文藝復興的全貌。時間上,博斯生活於文藝復興早期,三傑是盛期的代表,而卡拉瓦喬則是文藝復興晚期巴洛克藝術的奠基人;在地點上,歐洲除了義大利,北歐也有文藝復興階段,它興起的時間比義大利還要早,而博斯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
  • 小議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後,阿拉伯人的伊斯蘭徵服與擴張運動已停止,帝國局勢日漸安定。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文化層面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與境外其他地區或王國的交往日益增多增強,因此非常迫切需要將波斯、印度、希臘的古典著作系統地譯為阿拉伯文。哈裡發麥蒙時期(公元813~833年),是阿拉伯人的翻譯事業登頂時期。
  • 紀念|翻譯家仲躋昆逝世,其著作是研究阿拉伯文學的奠基之作
    2020年4月13日晨,中國翻譯界最高榮譽「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北京大學著名阿拉伯語專家、我國著名阿拉伯語文學研究學者仲躋昆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作為仲老的後輩學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薛慶國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心情沉痛,他介紹說,仲老此前罹患前列腺癌,由於他病情擴散,春節前後住進了北大醫院。
  • 魯迅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與研究
    2013年榮獲埃及文化部青年翻譯獎;2016年榮獲中華圖書貢獻獎(青年成就獎)翻譯獎. 哈賽寧先生翻譯的中國作家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小說是莫言的第一部阿拉伯語譯作。《紅高粱家族》是2013年阿拉伯世界最暢銷書之一,隨著莫言獲得諾獎,這部小說如及時雨,在阿拉伯語世界引起廣泛關注。
  • 上帝抓起一陣風,世上就有了阿拉伯馬
    傳說,這五匹馬就是阿拉伯馬的奠基馬種。最漂亮、最聰慧的馬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馬,從外貌上不會被認錯。它獨特的外表是由體型比例和骨骼結構決定的,與其他品種18根肋骨、6根腰骨、18尾椎骨不同,它們有17根肋骨、5根腰骨、16根尾椎骨。
  • 老何的「桌球」人生
    老何和我是同學,而且同班。大學四年,我和老何只是愛好打桌球,那時,學校沒有什麼體育館,星期天,就要起個大早,去教學樓六樓過道佔桌球臺,幾個人佔個臺子,按國際比賽規則,輪流坐莊,打到汗流浹背,腿耙手軟,方才收兵。
  • 黃海俱樂部招募阿拉伯語翻譯,預示第五外援為伊朗神鋒?
    半島特派記者 杜金城8月4日,青島黃海足球俱樂部發布了一則關於招聘阿拉伯語翻譯的信息引起了球迷的熱議。在職位描述一項中明確標明:主要是與俱樂部外籍球員或教練進行溝通工作。分析目前黃海青港一線隊的外籍工作人員,兩名在隊外援羅曼與武科維奇都來自歐洲,其中羅曼是法國人,武科維奇是克羅埃西亞人,助理外教奧斯卡是西班牙人,並且半島記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在吳金貴確定執教黃海青港隊後,奧斯卡和他的助手已經返回青島,很可能重返黃海青港預備隊執教。這樣分析下來,黃海這次招募阿拉伯語翻譯大概率是為未來到隊的新外援準備的。
  • 人類文明的第二次大洗牌——阿拉伯帝國圍攻拜佔庭
    但其實波斯和斯拉夫人並不是拜佔庭最強大的對手,最強大的對手——阿拉伯帝國馬上就要登上歷史舞臺。四分五裂的歐洲西部,希望恢復昔日榮光的拜佔庭,對抗歐洲千年的波斯,這便是阿拉伯帝國崛起時的背景。2、阿拉伯帝國徵服薩珊波斯和北非阿拉伯帝國崛起於阿拉伯半島,其擴張首先要面對的便是北方的拜佔庭和薩珊波斯。
  • 「紅色翻譯」百年回眸
    在人類社會文明史上,翻譯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近代中國,五四時期發軔的「紅色翻譯」推動了中國歷史前進的車輪,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使中國邁向了現代化的偉大徵程。銘記歷史,才能把握現在;不忘初心,方可開創未來。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百年來的「紅色翻譯」進行鉤沉,以傳承「紅色翻譯」基因,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