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拉伯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此一事件對後來世界歷史進程影響甚大,但中國學界則甚少知之者。
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發起的翻譯古代東西方文化典籍的學術活動,肇始於倭馬亞王朝(661—750—1492年,白衣大食)時期,高潮在阿巴斯王朝時代(公元750-1258年,黑衣大食),迤邐數個世紀。
之所以被稱作「百年翻譯運動」,是因為它的鼎盛期在阿巴斯帝國時代持續約一百年的時間。
(阿拉伯史家認為「百年翻譯運動」的歷史時期,應被確定為「起自馬蒙時代(第7任哈裡發),迄於戛希爾時代(第19任哈裡發),即始於伊斯蘭教曆198年,止於伊斯蘭曆300年」,即約公元830年至930年的一百年間。)
實際上,連同初期和尾聲,這場文化建設運動實際累加時間超過了三百年,從8世紀直到11世紀。如果考慮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後倭馬亞王朝,那麼這個泛阿拉伯的文化運動持續了超過五百年。
2
阿拉伯帝國的這一翻譯運動,地跨歐、亞、非等廣袤區域,廣泛收集波斯、印度、希臘、羅馬、阿拉伯等古代作品,轉譯為阿拉伯文,同時進行研究和評介,藉以鞏固伊斯蘭信仰,發展興旺阿拉伯帝國的科技和文化。
翻譯運動將包括亞里斯多德及波斯、印度、希臘的多種古代學術及文學著作翻譯成阿拉伯語,後來又通過西班牙的阿拉伯王朝傳播到歐洲,對後來歐洲文藝復興具有深遠之影響。
大翻譯運動能夠發生的原因,是阿拉伯帝國在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而取得政治強有力統一後,有遠見的歷代哈裡發認為有必要對阿拉伯帝國境內的學術、宗教、制度和文化進行綜合與統一。
阿拉伯研究者認為,這一文獻翻譯活動始於西元7—8世紀之際,最初為倭馬亞王室的親王及統帥哈立德所發起。哈立德徵服敘利亞和黎凡特地區後,阿拉伯人來到地中海東岸,接觸到小亞細亞地區古希臘文化的遺產。
哈立德對於小亞細亞地區古代醫學和鍊金術深有興趣,因此鼓勵阿拉伯學者對有關著作的翻譯,較早的譯事多集中在兩個領域。此外,有一些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著述也被譯出,因為有助於了解《古蘭經》中述及的阿拉伯人的歷史。
[哈立德·本·瓦利德是阿拉伯帝國早期著名軍事將領,麥加古萊什部落人。原為麥加貴族艾布·蘇富揚的部下,早年曾參加麥加多神教徒反對穆罕默德的戰爭。後歸信伊斯蘭。穆罕默德為表彰其作戰英勇,賜以「安拉之劍」的稱號。穆罕默德逝世後,被哈裡發艾布·伯克爾任命為司令官,橫掃阿拉伯半島,迅速徵服各部落,戰功卓著。633年,哈立德徵服伊拉克。後率軍轉赴敘利亞,635年攻佔大馬士革、安條克、阿勒頗等名城。636年8月在雅穆克河戰役中,以較少軍隊大敗羅馬軍隊,徵服敘利亞北部。638年進佔耶路撒冷。哈立德一生轉戰各地,功績卓著。亦重視文學和學術,鼓勵了最初的翻譯事業。]
後來,倭馬亞王朝時代的第八任哈裡發阿卜杜勒·阿齊茲也曾經命令宮廷學者,將一些黎凡特希臘語和北非科普特語的鍊金術、佔星術和醫學書籍譯成阿拉伯語。
[阿齊茲是倭馬亞王朝第八任哈裡發(717~720),全名歐麥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麥爾旺·本·哈凱姆。生於埃及赫勒萬(Hulwan)。宗教學識淵博。]
倭馬亞帝國首都在大馬士革,因崇尚白色被稱為白衣大食。這時期阿拉伯人譯述的範圍主要是小亞細亞希臘人和君士坦丁堡羅馬人以及中東地區的著述,將這些著作翻譯為阿拉伯語文。阿拉伯帝國的大規模翻譯運動發生在黑衣大食阿巴斯帝國時代。
3
根據阿拉伯史家艾哈邁德·愛敏的觀點,百年翻譯運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期)
公元8世紀中葉,阿巴斯王朝建立後,隨著政治統治的牢固,文化生活出現了繁榮景象。翻譯活動由第二哈裡發曼蘇爾的予以推動,到第五哈裡發拉希德時代形成高潮,對各國、各民族文獻典籍的翻譯和研究運動逐步形成規模。
曼蘇爾遷都到巴格達後,開始營建一個學術中心和圖書館,即後來的智慧宮。拉希德擴建了這個中心,並招徠大批學者。
這期間翻譯的著作有:波斯文的《卡裡萊和笛木乃》、梵文的《信德罕德》、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託勒密的《天文大集》等等。在這個時期。伊斯蘭教義學派的一些元老如奈扎木了解並開始接受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和他的學說。
第二階段(鼎盛期)
至第七代哈裡發馬蒙時代(813~833在位),將智慧宮升級及全面擴建,在智慧宮中設置了翻譯局、科學院、圖書館和學堂,統一組織翻譯和學術研究活動。
馬蒙派人帝國各個區域收集書籍及文獻,派遣侯奈因·本·易司哈格(通曉多種語文的翻譯家),主持智慧宮,把大量希臘古籍譯為阿拉伯語和敘利亞語,亞里斯多德的幾十部著作,幾乎都是他一手翻譯為阿拉伯文的。
馬蒙派人訪問君士坦丁堡求書,帶回大批希臘羅馬哲學的佚散文件,包括各個學科的著作,如託勒密的《天文大集》,畢達哥斯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底醫學的著作,以及柏拉圖的《理想國》和《法律篇》,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篇》等。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進行了研究和改編,摻入了自己的許多見解。這些典籍後來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精神文化的基礎。
馬蒙在智慧宮中以重金延聘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學者和翻譯家,如伊本·穆卡法、艾布·葉海亞、葉海亞·伊本·馬賽維、侯奈因·伊本·易斯哈格、薩比特·伊本·古賴、白塔尼、花剌子密、伊本·麥臺爾、葉海亞·伊本·阿迪、肯迪等。
第三階段(尾聲)約公元10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
9——10世紀,巴格達伊斯蘭學術方興未艾,蘇菲派、穆爾太齊賴派、艾什爾裡派及阿拉伯語言學派的學術活動十分活躍,各派別學者在宮廷的贊助和庇護下著書立說,在古蘭經學、聖訓學、教法學、凱拉姆學及文學藝術方面均作出了成就。
據有關史料,巴格達曾建有30多所各類宗教學校,其中11世紀塞爾柱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建立的尼採米亞大學和13世紀哈裡發建立的穆斯坦綏裡耶大學最為著名,曾培養出大批著名學者和官吏。巴格達同開羅、科爾多瓦並稱為伊斯蘭三大文化名城。
阿巴斯王朝後期,國勢衰落,政治四分五裂,智慧宮財政資源枯竭,翻譯研究難以為繼。
但是,至阿巴斯王朝結束時,古希臘科學典籍中的全部重要著作和大部分較次要的著作,都已譯成了阿拉伯文。其中包括:
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論天》、《論生滅》、《氣象學》、《幼物志》、《論靈魂》、《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問題篇》、等等;柏拉圖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國家篇》、《智者篇》、《辯解篇》、《蒂邁歐篇》、《斐多篇》、《高爾吉亞篇》、《普羅泰戈拉斯篇》、《斐德羅篇》、《斐利布篇》、《泰阿泰德篇》、《巴門尼德篇》等;玻菲利的《亞里斯多德〈範疇篇〉導論》,畢達哥拉斯的《金色格言》及有關音樂的論文,此外還有醫學、天文學、數學方面的各篇譯作。醫生格林(蓋倫)的《解剖學》(7卷)、《小技》等全部醫學著作;希波克拉底和保羅的大部分醫學著作:獲奧斯科裡的《藥物學》、《醫典》;託勒密的《天文大集》、《四部集》、《地理學》、《光學》等;阿波羅尼羅斯的《圓錐曲線》、《比例截割》、《有限極數》等;歐幾裡徐的《幾何原理》、《數據》、《現象》、《光學》、《論音樂》等;阿基未徐的《論球和圓柱》、《圓的測定》、《論平面板的平衡》、《論浮體》、《定律》等等。
這一時期,著名的翻譯家有:約翰·伯特裡格,他翻譯了很多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庫法的書商哈加吉·本·優素福·本·麥脫爾·巴爾萊拜克的蓋斯塔·布·魯高、侯奈因·本·易司哈格、薩比特·本·古賴(薩比教徒)等等。他們精通希臘語、波斯語、古敘利亞和阿拉伯語,這種奇特的語言能力,是歷史與文化遺留下的產物。
4
8—9世紀阿拉伯人進入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後,倭馬亞家族後裔建立後倭馬亞王朝,在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形成了新的伊斯蘭政治宗教中心和文化中心。科爾多瓦與阿拉伯北非王朝的開羅,試圖繼承阿拉伯帝國的事業,遂與倭馬亞和阿巴斯時代構成了輝煌絢麗的阿拉伯「五百年文化黃金時代」。
此時的歐洲正處於黑暗愚昧無知的中世紀。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半島、西西里島這兩個地區成為伊斯蘭學術的中心地,匯集大量的伊斯蘭學者與阿拉伯書籍。吸引許多歐洲精英到此,甚至到大馬士革或巴格達學習阿拉伯語言及文化。
例如12世紀的英國哲人阿德拉(Adelard of Bath),登陸西班牙,又經由小亞細亞輾轉來到敘利亞地區學習阿拉伯文明。他學成回國後,成為最早把伊斯蘭科學成就引入英倫的介紹者。他也是最早把阿拉伯數字引入英國的人。
穆斯林在西班牙的八百年間,許多阿拉伯著作被科爾多瓦阿拉伯王朝(後倭馬亞王朝)傳播到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半島),形成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文化中心,又隨著阿拉伯人進入義大利地區。
在穆斯林統治伊比利亞的時代,中世紀的羅曼方言(Romance vernacular)演變成近代使用的西班牙語,為伊斯蘭教徒、猶太人以及基督徒所通曉。伊斯蘭教和猶太詩人都習慣在阿拉伯或希伯來文的詩文中,放進羅曼方言的重疊句。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佛羅倫斯、威尼斯人把大批翻譯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從阿拉伯文譯成拉丁文。大批亞里斯多德和希臘著作通過阿拉伯人和阿拉伯語文被介紹到歐洲,為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可以說,沒有阿拉伯百年翻譯的成果,就不會有歐洲近代的文藝復興運動。
美國研究阿拉伯文明的學者喬納森·萊昂斯指出:
「數百年來阿拉伯學問界的巨匠以及中世紀歐洲的知名人物,諸如花拉子密、阿維森納、伊德裡西、阿威羅伊等人的名字,今日在受過教育的平信徒讀經員中如果說會產生什麼反響的話,那也是微乎其微。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已被人遺忘,留下來的只不過是對過去年代的一絲淡淡的記憶。
然而,在非凡的阿拉伯科學和哲學的傳統中,這些人物只是幾百年來被西方的愚昧無知以及對穆斯林所持的十足偏見所湮沒的寥寥幾位而已。
但是往回翻一翻時代的記錄,如若沒有阿拉伯人的科學成果,諸如花拉子密的代數學、阿維森納詳盡的醫學教導和哲學、伊德裡西永恆的地理學和繪圖法以及阿維羅伊嚴謹的唯理論,就無法想像西方的文明。
比任何一位個人的成果更加重要的是阿拉伯人做出的位於當代西方之核心的整體貢獻——讓人們認識到科學能夠給人類帶來徵服自然的力量。
經阿德拉的引介,阿拉伯知識的無窮力量重塑了整個歐洲的知識風貌。它的影響延伸到了16世紀以及以後的歲月,引導了哥白尼和伽利略極富創造力的工作。
他們的成果使得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位於宇宙的中心的是太陽,而不是神創造的這個地球家園和人類。
阿威羅伊這位來自穆斯林西班牙的哲人評判員,向西方闡釋了古典哲學,並將古典哲學第一次引入到唯理論者的思想中。阿維森納的《醫典》直到17世紀仍然是歐洲的標準教科書。阿拉伯人撰寫的有關光學、化學和地理學的書籍也同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喬納森·萊昂斯(JonathanLyons),美國學者,研究阿拉伯世界與西方關係。現任教於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著有《智慧宮:阿拉伯人如何改變了西方文明》、《西方眼中的伊斯蘭世界——從十字軍東徵到反恐戰爭》。]
(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