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讀史雜記:黑衣大食帝國之都巴格達

2021-02-23 北京觀瀾書院

巴格達地理位置示意圖

  1

  中世紀興起的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強盛的商業帝國。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並順著路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從西方到達了中國。

  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第二任哈裡發曼蘇爾調集10萬工匠,用四年時間和1800萬金幣,於公元766年在底格裡斯河的西岸建起了新首都巴格達。

  在波斯語中,「巴格達」的名稱來自中國商人,是「天子恩賜」的意思,所謂「天子」是指中國的皇帝。因為巴格達城鎮最初起源於底格裡斯河畔的一個商埠。底格裡斯河下遊是阿拉伯河,通向阿拉伯海灣(今稱波斯灣)以及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來自中國廣州、泉州和揚州的商人,在波斯灣進入阿拉伯——底格裡斯河,到達商埠巴格達。此地乃是來自中國和東方貨物以及運往中國之貨物的集散地。中國商品由巴格達轉運的黎凡特地區而後渡過地中海進入歐洲。

  於是而有了巴格達——唐代稱作白達、報達,這個中古商埠的往日輝煌。

  2

  來自中國的海上航道,唐代稱作「廣州通海夷道」。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記,隋唐時代中國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和紅海連接大食阿拉伯諸國的海上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

  這條航線全長1.4萬公裡,商船從廣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門港,然後折向西南方,過海南島東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經越南東南部海面,越過馬來半島湄公河口,再通過新加坡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向東南行駛往爪哇,西出馬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抵達斯裡蘭卡和印度半島的南端,再從印度西海洋至阿拉伯灣(波斯灣)的奧巴拉港和巴斯拉港,沿著阿拉伯河北上,進入底格裡斯河河航行而到達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

  通過這條通道對外輸出的中國商品主要為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對內輸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奇珍異寶。這條通路一直興盛延續到宋元時期。

  這條航道,以廣州為起點,而以巴格達為終點,越南海、印度洋、波斯灣,由此而後轉道可達東非、北非和歐州,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3

  阿拉伯帝國哈裡發曼蘇爾(754-775年)繼位後,親自勘察,選中了位於底格裡斯河右岸的商埠巴格達,決定在這裡建立新都。

  經過4年施工營建,新都建成,命名為「馬迪納·薩拉姆」,即「和平之城」,作為阿拉伯帝國首都。據說有許多中國工匠也參與了建造。新城為圓形,故有「團城」之稱。城分外城、內城和皇城3層,有3道城牆。以皇城為圓心,城牆構成3個同心圓。城牆各有等距離的4道城門,4條大街從中心區伸向城門,形似車輪輻條。皇城內有皇宮、官邸、清真寺、圖書館、花園等。

  773年,曼蘇爾在城郊建一座宮殿「永恆宮」(Qasr Khuld),並在河東岸為皇太子建營壘、府邸和清真寺,河東西兩岸用浮橋連接,互為掎角之勢。

  8世紀中期-9世紀,在哈裡發哈倫·拉希德和馬蒙執政時,擴建巴格達城,廣建清真寺、宗教學校、圖書館、天文臺、客棧、驛館、市場、浴室及市政交通設施,使該城進入全盛時期,成為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經濟繁榮,交通四通八達,商賈輻輳雲集,市場店鋪林立,並設有專賣中國絲綢、瓷器等商品的市場。學者薈萃,文化昌盛。

  830年,哈裡發馬蒙在巴格達創建國家學術研究機構「智慧之宮」,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學者,將希臘、波斯、印度等國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並翻譯成阿拉伯文。

  巴格達當時有30多所各類宗教學校,後來11世紀塞爾柱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建立的尼採米亞大學和13世紀哈裡發建立的穆斯坦綏裡耶大學最為著名,曾培養出大批著名學者和官吏。同開羅、科爾多瓦並稱為伊斯蘭世界三大文化名城。

  巴格達成為阿拉伯帝國首都後,來自不同國度、不同信仰的人們紛紛前往巴格達,人口據說達到100萬,使巴格達成為當時可與唐朝長安齊名的國際大都市。

  公元10世紀,巴格達成為西方世界中心。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繪的那富麗堂皇的宮廷府邸、美麗如畫的城廓庭園、奇妙驚險的幻境,及濃鬱的風土人情,讓巴格達有天堂之稱。

  另外,巴格達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穆斯坦希裡亞大學。城市還有幾十個軍事、自然、歷史等類型的博物館,堪稱中東格達城市之最。

  對比歐洲,巴黎當時僅有5000人口,羅馬的人口也只有3萬。歐洲當時最大的都市是西班牙的科爾多瓦,人口10萬。

  今天的人們,還可以從時人的讚嘆聲中,體會到巴格達的尊榮:「巴格達,世界的中心,地球的中央,獨一無二。它的規模最龐大,它的建築最莊嚴,它的河流最充盈,它的空氣最純淨。看呀,它就在那裡,這是個偉大神奇的城市,這裡的人們來自世界各地,你會見到各式各樣的人」。

  4

  巴格達不但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帝國的經濟中心。

  據阿拉伯人的資料記載:巴格達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城裡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以滿足人們對於中國商品的狂熱追求——中國的絲織品乃是當時上層階級的優雅時髦的穿著;市場裡有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有從中亞突厥人地區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和織造品;有從斯堪地那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和毛皮;有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和金粉。

  帝國的各省區用駝隊或船舶把本省的物產運到首都:從埃及運來大米、小麥和夏布,從敘利亞運來玻璃、五金和乾果,從阿拉伯半島運來錦緞、紅寶石和武器,從波斯運來絲綢、香水和蔬菜。

  5

  1258年和1401年,巴格達被蒙古旭烈兀和帖木兒軍攻克,此後經歷了數次洗劫。

  大量建築古蹟文物遭到焚燒和摧毀,巴格達智慧宮所收藏的經典被焚燒或投入河中,據說灰燼將河水染黑。

  巴格達1534年和1558年分別被土耳其人和波斯人佔領。

  在1638年後巴格達長期被突厥奧斯曼帝國統治。

  1917年被英國殖民軍佔領。

  (2020-10-27)

相關焦點

  • 老何讀史雜記: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奠基歐洲文藝復興
    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發起的翻譯古代東西方文化典籍的學術活動,肇始於倭馬亞王朝(661—750—1492年,白衣大食)時期,高潮在阿巴斯王朝時代(公元750-1258年,黑衣大食),迤邐數個世紀。  之所以被稱作「百年翻譯運動」,是因為它的鼎盛期在阿巴斯帝國時代持續約一百年的時間。
  • 唐朝與黑衣大食關係史新證
    他在文章中特別指出,公元750年,阿卜勒·阿拔斯(Abū』l 『Abbās,750—754年,唐史稱「阿蒲·羅拔」)滅烏瑪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即唐代史籍所稱之「黑衣大食」。正是在唐蕃關係破裂,吐蕃大舉進攻唐朝之前的貞元元年四月,唐朝派楊良瑤出使黑衣大食,其目的恐怕不是像《神道碑》中所說的僅僅是「播皇風於異俗,被聲教於無垠」,而是要聯合黑衣大食,請求其共同對付吐蕃。
  • 老何讀史雜記:西奈山·大秦之山
    公元3世紀成書的《魏略》最早記載「大秦國」,云:「大秦國一號犁靬,在安息、條支  西大海之西,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  黎軒(「黎幹」),我認為就是中東地區的古名黎凡特。西海、西大海即裏海。安息即波斯,條支即塔吉克(唐代在中亞設有條支都護府,轄區包括阿富汗與塔吉克)。
  • 吐蕃和大食的交集
    從歷史脈絡上說,歷經626年阿拉伯帝國可以分為三大歷史時期,即四大哈裡發時期(神權共和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時期(白衣大食,661年-750年)和阿拔斯王朝時期(黑衣大食,750年-1258年)。而唐史中「 大食」一詞,來源于波斯人對鄰近的阿拉伯部落的稱呼Tāzīk,嚴格意義上說,僅特指公元七世紀初葉興起的阿拉伯帝國。
  • 950年前後的世界,進入後大唐帝國和後阿拉伯帝國時代
    公元950年,在這個時間點,當年的世界兩極――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已成為過去,大唐已亡,阿拉伯帝國則名存實亡,世界進入「後大唐」和「後阿拉伯帝國」時代。1,在我國中原地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漢和後周之交,公元950年,郭威被部下黃袍加身,代漢建周。
  • 唐朝人為啥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唐朝的時候,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 第540回:黑白綠衣大食帝國,王朝餘脈黃金時代
    ,成一家之言 第540回:黑白綠衣大食帝國,王朝餘脈黃金時代 ©原創圖片(本圖文中的圖片版權歸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Jumbo Huang":Jumbo_Huang@126.com,微信
  • 怛羅斯之戰,兩大帝國的一次「較量」
    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大唐和阿拉伯帝國(古稱黑衣大食)的一次較量。怛羅斯之戰是唐朝的安西都護府軍隊和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及其中亞盟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唐王朝這邊是著名將領高仙芝,阿拉伯那邊的是號稱武士之王的艾布穆斯林。
  • 旭烈兀率蒙古軍摧毀阿薩辛派,血洗巴格達,為何寵信厚待基督教徒
    蒙古軍不忘斬草除根,將木剌夷國不分男女老小,全部殺光,所有的經書被燒為灰燼,不可一世的刺客帝國灰飛煙滅。蒙古軍屠戮巴格達,景教徒被免除一死,一個女人為何能成為保護神木剌夷國被消滅,旭烈兀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首都在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以「報達」為國名,中國史籍中稱之為黑衣大食。
  • 老何讀史雜記:蔥嶺
    我國與印度間之通道有南北二路,其北道大多須經此山系之山嶽重疊之間。  東晉之法顯、隋代之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唐代之玄奘、慧超、悟空等諸師西行或東來我國所經之路,大多自此山系之區。  【阿姆河】  阿姆河的源頭瓦罕河(Wakhan)出自帕米爾高原東南部和興都庫什山脈海拔的4900米的山嶽冰川,西流匯合源出帕米爾高原的帕米爾河,稱噴赤河(Pyandzh),再曲折西流,匯合瓦赫什河後稱阿姆河,向西北流入鹹海。  流經塔吉克、阿富汗、烏茲別克、土庫曼四個國家。
  • 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為何不叫巴比倫
    而因為城實在太大,足足有一百座銅門,所以荷馬便送他一個綽號,叫做「百門之都」。而在猶太人的《聖經舊約》裡,同樣有他的存在。最初,巴比倫是這一塊兩河之地最為肥沃的所在,越來越多的人定居在這裡,最終他們甚至決心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這便是巴別塔。他們用磚和河泥作為材料,將塔一層一層往上壘,直至聳入雲霄。以至於耶和華從天國往下一望,頓時又驚又怒!
  • 航海帝國的前世今生【收藏】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關係一直都是複雜且說不清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梳理一下這兩個國家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的歷史,為書寫方便,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以西班牙代之。Ⅲ、伊斯蘭教統治時期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國崛起,並迅速走上了東西擴張的道路。阿拉伯帝國的最東端是中邊境,而最西端便是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
  • 大食的困境
    大食的困境在今天的更新中,王衝在巴赫拉姆的幫助下,輕鬆攻破了呼羅珊,並且斬殺了齊亞德,只可惜還是讓艾布穆斯林逃脫了。但現在艾布穆斯林已經掀不起什麼風浪了,更加重要的是,是這次戰爭的索賠問題。大食皇室富庶無比,整個大食帝國大部分的財富都匯聚在了他們身上,因此,王衝這次也是毫不客氣的要求大食賠償十億兩黃金。
  • 世界史之中世紀4-2:伊斯蘭教帝國(2)阿拉伯帝國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殺害了阿布·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怛(da)羅斯之戰對戰唐朝:751年,阿軍15萬人與唐軍2萬人、葛邏祿軍隊1萬人展開激戰,因葛邏祿軍隊臨陣倒戈,阿拔斯取得勝利。但因唐朝強大及地理因素阿拉伯人無力東進,唐朝也因安史之亂無力西徵。
  • 中東地區的帝國因波斯人開啟,阿拉伯人完善,突厥人使之達到巔峰
    阿拉伯帝國然而阿拉伯人因為教派之爭很快陷入了分裂狀態,公元750年,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聯手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了伍麥葉王朝,伍麥葉王朝的一支逃到西班牙建立了後伍麥葉王朝。除了教派之爭外,由於阿拔斯王朝是波斯人與阿拉伯人聯手所建,因此波斯人在阿拔斯王朝有著極高的權力,波斯人先後建立了布韋希王朝與薩曼王朝,掌握了阿拉伯帝國的朝政大權。
  • 巴格達-柏林鐵路:德意志帝國插向大英海權的利刃
    1903年,著名的巴格達-柏林鐵路項目正式上馬。由於兩頭的主要城市名字都以字母B開頭,所以其方案也被俗稱為2B計劃。這是那個年代最具野心和挑戰性的洲際交通建設工程。同時,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對抗不列顛全球海權的利器。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二):歷史沿革2
    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阿布·阿拔斯死後,阿拔斯王朝發生內戰,曼蘇爾勝利後,殺害了阿卜杜拉·伊本·阿里及阿布·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哈裡發曼蘇爾執政時,以伊拉克為中心,在底格裡斯河畔營建了新都巴格達,於762年遷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