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地理位置示意圖
1
中世紀興起的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強盛的商業帝國。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並順著路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的瓷器之路從西方到達了中國。
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第二任哈裡發曼蘇爾調集10萬工匠,用四年時間和1800萬金幣,於公元766年在底格裡斯河的西岸建起了新首都巴格達。
在波斯語中,「巴格達」的名稱來自中國商人,是「天子恩賜」的意思,所謂「天子」是指中國的皇帝。因為巴格達城鎮最初起源於底格裡斯河畔的一個商埠。底格裡斯河下遊是阿拉伯河,通向阿拉伯海灣(今稱波斯灣)以及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來自中國廣州、泉州和揚州的商人,在波斯灣進入阿拉伯——底格裡斯河,到達商埠巴格達。此地乃是來自中國和東方貨物以及運往中國之貨物的集散地。中國商品由巴格達轉運的黎凡特地區而後渡過地中海進入歐洲。
於是而有了巴格達——唐代稱作白達、報達,這個中古商埠的往日輝煌。
2
來自中國的海上航道,唐代稱作「廣州通海夷道」。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記,隋唐時代中國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和紅海連接大食阿拉伯諸國的海上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
這條航線全長1.4萬公裡,商船從廣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門港,然後折向西南方,過海南島東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經越南東南部海面,越過馬來半島湄公河口,再通過新加坡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向東南行駛往爪哇,西出馬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抵達斯裡蘭卡和印度半島的南端,再從印度西海洋至阿拉伯灣(波斯灣)的奧巴拉港和巴斯拉港,沿著阿拉伯河北上,進入底格裡斯河河航行而到達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
通過這條通道對外輸出的中國商品主要為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對內輸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奇珍異寶。這條通路一直興盛延續到宋元時期。
這條航道,以廣州為起點,而以巴格達為終點,越南海、印度洋、波斯灣,由此而後轉道可達東非、北非和歐州,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3
阿拉伯帝國哈裡發曼蘇爾(754-775年)繼位後,親自勘察,選中了位於底格裡斯河右岸的商埠巴格達,決定在這裡建立新都。
經過4年施工營建,新都建成,命名為「馬迪納·薩拉姆」,即「和平之城」,作為阿拉伯帝國首都。據說有許多中國工匠也參與了建造。新城為圓形,故有「團城」之稱。城分外城、內城和皇城3層,有3道城牆。以皇城為圓心,城牆構成3個同心圓。城牆各有等距離的4道城門,4條大街從中心區伸向城門,形似車輪輻條。皇城內有皇宮、官邸、清真寺、圖書館、花園等。
773年,曼蘇爾在城郊建一座宮殿「永恆宮」(Qasr Khuld),並在河東岸為皇太子建營壘、府邸和清真寺,河東西兩岸用浮橋連接,互為掎角之勢。
8世紀中期-9世紀,在哈裡發哈倫·拉希德和馬蒙執政時,擴建巴格達城,廣建清真寺、宗教學校、圖書館、天文臺、客棧、驛館、市場、浴室及市政交通設施,使該城進入全盛時期,成為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經濟繁榮,交通四通八達,商賈輻輳雲集,市場店鋪林立,並設有專賣中國絲綢、瓷器等商品的市場。學者薈萃,文化昌盛。
830年,哈裡發馬蒙在巴格達創建國家學術研究機構「智慧之宮」,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學者,將希臘、波斯、印度等國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並翻譯成阿拉伯文。
巴格達當時有30多所各類宗教學校,後來11世紀塞爾柱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建立的尼採米亞大學和13世紀哈裡發建立的穆斯坦綏裡耶大學最為著名,曾培養出大批著名學者和官吏。同開羅、科爾多瓦並稱為伊斯蘭世界三大文化名城。
巴格達成為阿拉伯帝國首都後,來自不同國度、不同信仰的人們紛紛前往巴格達,人口據說達到100萬,使巴格達成為當時可與唐朝長安齊名的國際大都市。
公元10世紀,巴格達成為西方世界中心。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繪的那富麗堂皇的宮廷府邸、美麗如畫的城廓庭園、奇妙驚險的幻境,及濃鬱的風土人情,讓巴格達有天堂之稱。
另外,巴格達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穆斯坦希裡亞大學。城市還有幾十個軍事、自然、歷史等類型的博物館,堪稱中東格達城市之最。
對比歐洲,巴黎當時僅有5000人口,羅馬的人口也只有3萬。歐洲當時最大的都市是西班牙的科爾多瓦,人口10萬。
今天的人們,還可以從時人的讚嘆聲中,體會到巴格達的尊榮:「巴格達,世界的中心,地球的中央,獨一無二。它的規模最龐大,它的建築最莊嚴,它的河流最充盈,它的空氣最純淨。看呀,它就在那裡,這是個偉大神奇的城市,這裡的人們來自世界各地,你會見到各式各樣的人」。
4
巴格達不但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帝國的經濟中心。
據阿拉伯人的資料記載:巴格達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城裡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以滿足人們對於中國商品的狂熱追求——中國的絲織品乃是當時上層階級的優雅時髦的穿著;市場裡有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有從中亞突厥人地區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和織造品;有從斯堪地那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和毛皮;有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和金粉。
帝國的各省區用駝隊或船舶把本省的物產運到首都:從埃及運來大米、小麥和夏布,從敘利亞運來玻璃、五金和乾果,從阿拉伯半島運來錦緞、紅寶石和武器,從波斯運來絲綢、香水和蔬菜。
5
1258年和1401年,巴格達被蒙古旭烈兀和帖木兒軍攻克,此後經歷了數次洗劫。
大量建築古蹟文物遭到焚燒和摧毀,巴格達智慧宮所收藏的經典被焚燒或投入河中,據說灰燼將河水染黑。
巴格達1534年和1558年分別被土耳其人和波斯人佔領。
在1638年後巴格達長期被突厥奧斯曼帝國統治。
1917年被英國殖民軍佔領。
(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