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叱吒世界的俄羅斯,其建國也和蒙古鐵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當年斯拉夫民族還只是東歐遼闊土地上的一支遊牧民族,後來蒙古人徵服了他們。將他們民族的凝聚力給逼發了出來,才有了後來斯拉夫人反抗蒙古統治,建立莫斯科大公國,最後演變成了沙皇俄國。
那麼,為何蒙古鐵騎在當時如此所向披靡呢?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曾說:「戰爭的勝利取決於後勤」。蒙古鐵騎之所以這麼厲害,離不開他們領先世界的後勤補給部隊。
而蒙古鐵騎的補給方法,發明者正是成吉思汗本人,其也被譽為「成吉思汗式補給法」。具體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畜力行軍」,另一個則是「當地掠奪」。
蒙古人是除了名的草原遊牧民族,這一點毋庸置疑。他們也號稱「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和平時期的長年放牧,讓每個蒙古人都是畜牧的好手。所以,蒙古鐵騎的行軍和放牧是同時進行的。前面是浩浩湯湯的蒙古鐵騎,後面就是牛羊成群的放牧部隊。
事實上,除了打仗,牛羊行軍的速度並不比馬慢,也不會拖累蒙古鐵騎的行軍時間。這些成群的牛羊,就是蒙古鐵騎在戰爭時最好的食物,不止提供了肉類,還補充了牛奶,營養可謂十分均衡。而且,比起自己不會動,還需要專門用馬來拉的糧草,「行走的食物」簡直不要太方便。
不過,在急行軍時,蒙古人往往就不會帶這些牛羊了,而是備足肉乾好和部分牛羊奶,藏於馬鞍之下。當然,總有吃完的時候。這時,第二個方法「當地掠奪」就登場了。
第二個方法不難理解,就是字面意思。蒙古鐵騎每攻下一個城市,必然大掠三日。而且他們會將掠奪的物資集中起來,最後統一平均分配。
雙管齊下,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打仗時幾乎從沒餓過肚子。正是得以於這兩個後勤補給法,才能讓他們成為當年的世界第一軍隊。
700年後,遠在大洋彼岸的日本人也看到了這一點。二戰時期,日本人在太平洋戰場上也是投入了相當多的兵力,尤其在緬甸戰場,幾乎雲集了日本大部分主力部隊。
為了穿越700公裡的無人區,從而快速擊潰美軍,日軍15軍的參謀長牟田口廉想到了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式補給法」。他徵集了大量大象、水牛、山羊以及猴子。隨後,日軍將部分糧草綁在了這些動物身上。
日軍原計劃20天裡,吃光動物身上綁著的口糧,最後再把這些動物吃掉,可他們想的太天真了。牟田口廉想法是好的,但卻忽視了戰場情況和時代背景,也是對自己太自信。要知道,蒙古人的畜牧能力是完全吊打日本人的。他們從小就以畜牧為生,而日本人都是以農耕經濟為主,除了種田比蒙古人強外,放牧完全一無是處。
而想要「畜力行軍」,放牧技巧是重中之重。牟田口廉的部隊完全沒有任何放牧經驗,帶著這麼多的動物,管控不住,完全亂成了一個流動馬戲團。後來,他們浩浩湯湯的放牧部隊被英軍偵查的飛機發現,給日軍轟了個底朝天,那些受驚的動物們帶著日軍的口糧四處逃竄,日本兵拉都拉不住。
最後,日軍只得就地吃死掉牲畜的肉。而穿越這700公裡無人區後,日進的糧草一點都不剩了。牟田口廉因為這個愚蠢的方法,被手下的士兵所痛恨,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鬼畜牟田」,甚至嘲諷「司令官若到沒人的地方自盡,誰也不會阻止」。
至於第二個方法「當地掠奪」,日軍的算盤也落空了。由於近代戰爭情報發達,居民早就提前知道日軍侵略的消息,他們不但提前撤退,還將糧食給藏起來了,日軍也因此撲了個空。
最終,牟田口廉率領的10萬精銳日軍,餓死了一大半,等到他們撤軍時,只剩下了5萬人。沿途到處都是日軍瘦骨嶙峋的屍體,牟田口廉這招「畫虎不成反類犬」,成了近代戰爭教科書一般的反面案例。經此一役,日軍便成了太平洋戰場上的笑柄,貽笑大方。
奇 聞 觀 止
wisdom-quiz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