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仙過海」傳說的出現,意味著蓬萊作為人間仙境,完成了從「人羨神仙」到「人成神仙」的轉變。 |
□ 本報記者 周學澤
6月22日,山東省政府網站消息,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煙臺市蓬萊區,以原蓬萊市、長島縣的行政區域為蓬萊區的行政區域。
蓬萊建制久遠。秦時,今長島及蓬萊境域同屬黃縣(今龍口市)管轄,唐朝神龍三年即公元707年時,蓬萊升為縣,長島改屬蓬萊縣管轄。因此,長島今天重新併入蓬萊,其實是「從蓬萊來,回蓬萊去」。
從行政序列上看,蓬萊從縣到市到區,不過仍是所謂的「區縣級」,但蓬萊的知名度在海內外頗高,是眾所周知的「人間仙境」。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認為,中國古代留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系統:一個是崑崙神話系統,一個是蓬萊神話系統。這兩大神話系統各自發展,到了戰國中後期,又融合形成一個新的統一的神話世界。
神話傳說常常被視為一個民族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重要象徵。一般認為,羅馬神話和希臘神話以其瑰麗的想像力,對西方藝術和科學繁榮產生了重要作用和影響。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本也很豐富,但因受儒家「不語怪力亂神」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在主流文化中並不顯見,大多在民間流傳了下來,但民間神話同樣需要珍視。
2008年6月7日,蓬萊的八仙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探究蓬萊何以成為「人間仙境」,保護好蓬萊的神話傳說遺產,意義重大。
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之地
蓬萊一名源自海中的蓬萊山。我國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經》記載:蓬萊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宮室皆以金玉為之,鳥獸盡白,望之如雲,在渤海中也。
古代交通不發達,但從司馬遷的《史記》看,傳說中的黃帝和堯舜禹時代,人們走得已經很遠,黃帝「東至於海」,舜「殛鯀於羽山」,羽山就在今天的蓬萊區東南。
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長期集中在關中,周都鎬京、秦都鹹陽、漢都長安以至於隋唐,名稱不同,但都是在今天的西安。就像今天內陸生活的人對大海充滿好奇一樣,古人也會對大海充滿渴望和想像。從關中到大海最近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山東青煙威一帶,從關中不用拐彎,直線向東,就能最快到達大海。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渤海邊的碣石山,詩興大發,寫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但帝王中像曹操這種有「觀景」情趣的人不多。
古代帝王到山東,主要去兩個地方,實現兩個目的:一是到泰山,通過人天對話,表明君權天授,宣示權力來源的正當性;一個到海邊蓬萊,祈求自己長生不老。前者,是為了統治天下的需要;後者是希望自己長生,獲得長久的統治生命,永遠享受高高在上的世俗生活。
蓬萊一名在司馬遷《史記》中第一次出現,是在《秦始皇本紀》中,與祈求長生有關。秦始皇東巡,到泰山之後,就奔海邊來了,「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徐市通常稱為徐福,這就是有名的徐福東渡故事。
蓬萊之名在《史記》中再次現身,是在《孝武本紀》中。有一個叫李少君的人,自稱會長生不老方術而被漢武帝召見,他對武帝說:「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
海上尋神仙活動持續數百年,其中秦皇漢武為最。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到過蓬萊。漢武帝八次東巡,七次到過蓬萊,其中第五次出巡時築城並命名蓬萊。但根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其實秦皇漢武之前尋訪三神山活動就已經開始了:「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這說明,早在戰國時代,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已經派了許多人到海裡去尋求仙山了。
現在一般認為,帝王熱衷到蓬萊舉行海上求仙活動,其實與海市蜃樓有關。海市蜃樓這個詞,最早就是源於蓬萊。海市蜃樓作為大氣光學現象,雖然發生於多地,但以蓬萊最為集中。人們看到海市蜃樓,人在海島上空活動,無法作出科學解釋,便導致了許多荒誕不經的臆想,產生了神山仙島的幻想與傳說,這就是蓬萊成為神話發源地的原因。
蓬萊成為民間「成仙地」
觀察《史記》中記載的到蓬萊祈求長生的活動,其突出特徵是:帝王主導,民間響應。因為帝王有求長生的願望,民間人士就投其所好。但總起來說,民間行為比較被動。
唐代之後,八仙傳說的出現,則意味著民間信奉成仙的普遍化。這次的傳說地點,再次選擇了蓬萊。
今之所謂八仙,見於唐、宋、元人記載,元雜劇中亦有他們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傳》裡,始確定為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藍採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人。
這八個人,不是隨便定的,而是有廣泛的代表性,八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少」和「富貴貧賤」八個字。
「鐵拐李」代表「賤」,傳說他是唐玄宗和代宗之間人,學道於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於一個跛乞丐;鍾離權代表「貧」,傳說是東漢時期人,是一個閒散漢子;張果老代表「老」,據說唐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自稱年齡有數百歲;呂洞賓代表「男」,傳說是唐代九江人,原為唐宗室,科舉不第後縱遊天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還好酒好色;何仙姑代表「女」,據說生於唐武則天時期,從小聰敏過人;藍採和代表「少」,原來是一名遊方的道士,有人在童年和老年時看到他,他容貌依舊;韓湘子代表「富」,有說法稱他是唐韓愈的侄孫,擅吹洞簫;曹國舅代表「貴」,傳說他是宋仁宗曹皇后的長弟。
八仙在真實生活中都有對應人物,而且有年齡、性別、階層代表性,說明得道成仙思想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八仙有了,「八仙過海」產生於蓬萊,則與另外一個故事有關。
長山島,北宋叫沙門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朝廷每年只發給全島300人的口糧。隨著島上犯人的增多,口糧明顯不夠。於是看守決定當犯人超過300人時,將多餘的犯人捆住手腳扔進海裡。一次,當50多名犯人得知自己將要被扔進海裡後,連夜往蓬萊山方向遊去。從沙門島到蓬萊山有30多裡地,多數人體力不支命喪大海,最終只有體力好的八人成功。當漁民發現他們的來歷後,驚為神人。這件事據說是「八仙過海」最初的藍本。
「八仙過海」傳說的出現,意味著蓬萊作為人間仙境,完成了從「人羨神仙」到「人成神仙」的轉變——過去,蓬萊山生活的是「人之外的神仙」;現在,蓬萊山上有了「人變的神仙」在那生活,這對於天下蒼生是一個富有誘惑力的召喚。
背後是道家和道教思想
從追求「長生不老」到人能「得道成仙」,背後是道家和道教思想。
道家和道教是兩個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概念。道家是由老子、莊子開創的哲學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創立,而道教則形成於東漢末年。道家僅僅是一種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個宗教團體,兩者在文化形態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道教後來把道家思想作為自己的哲學基礎,同時也將道家人物神化併入自己的神仙譜系。
道家主張「養生」,認為通過特定的修煉可以做到長生久視。《黃帝內經》裡「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道教追求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神仙府,與天同壽道人家」,《西遊記》中對五莊觀主人鎮元子大仙的描述與評價,點明了道教的長生信念。
因為道教形成於東漢時期,所以秦始皇、漢武帝等帝王在蓬萊祈求長生,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其中西漢初期主要流行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黃老思想。
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丁原明在《從原始道家到黃老之學的邏輯發展》中說:「當原始道家把人作為自然萬物之一分子來看待時,就意味著無需要以仁義禮法等社會價值體系來確立其歸屬和地位;當它們把無欲無為作為人性之自然來規定時,更意味著仁義禮法等社會價值體系已徹底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應當完全摒棄掉。」「與原始道家相比較,黃老之學對儒法諸家所設計的政治和倫理系統則予以認同和接納。它雖然在人性之自然以及人與道相統一等問題上,尚與原始道家有某些一致之處,但是它從自然人性論卻引出了對仁義禮法的肯定。」
丁原明的這段話很重要,說明道家思想在秦漢之交由自然性向社會性轉變的一面,能夠解釋秦始皇和漢武帝為什麼會用政治性禮儀祈求長生。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道家思想活躍。由於秦朝對思想文化的摧殘,除了醫藥、種樹、神仙方術、陰陽五行和法家學說之外,其他思想學說受到排擠,神仙說因為與道家人與自然的關係相統一,使道家思想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道家思想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此時的道家思想已經不是傳統道家單純講究自然,而是努力向社會領域延伸,以崇尚君主、注重統治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實用的政治哲學,秦始皇和漢武帝以九五至尊而祈求長生,受這種思想影響。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但董仲舒深受道家思想影響。早期儒家禮樂制度的合理性缺少自然法則的支持,董仲舒吸收道家解釋自然與歷史的宇宙法則來建立儒學形而上的支持系統,他借用道家對五行的安排來闡發儒家義理,因為土居中央,而金木水火分司四季正是君臣關係的體現。董仲舒還對道家天人感應思想加以綜合整理,使之系統化,形成了新的天人感應思想。董仲舒從神化天,以天道論人道,推出君主需「法天之行」,順天行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漢武帝在57歲(公元前99年)、60歲(公元前96年),甚至在他去世前兩年的67歲(公元前89年)時,還親自從山東出海尋仙,這就說明政治上信奉儒家思想後,漢武帝並沒有完全拋棄道家思想,有儒道合一的特點。
老莊說的「長生」,主要是指生命的長存;到了後來,道教則把這一概念改造為「得道成仙,長生不死」。「八仙過海」傳說是道教思想的產物,「八仙」廣泛的代表性,說明道教思想在古代中國影響深厚,而且在社會發展中確實產生過重要作用。巧的是,蓬萊因為自然地理等原因,成為道家思想和道教發展的重要承載地,這也是歷史的因緣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