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之一,魏國在距今兩千多年前曾經一度成為中原的霸主。早在魏國建國之初,開國之君魏文侯便積極變法圖強,他任用賢才,大膽改革,幫助魏國國力迅速提升。在他之後,魏惠王又與齊威王會盟於徐州,宣告了魏國的正式稱霸。
然而,曾經國力強盛、稱霸諸侯之中的魏國卻在國力發展到極盛後走上了下坡路,不但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國內的統治也十分混亂。最終,國力大大衰弱的魏國被秦國所滅,成為了始皇帝一統天下的墊腳石。
對於魏國的悽慘滅亡,產生過影響的因素有著許許多多,而在眾多理由當中,四個人的出走卻格外引人注目。那麼,這四人分別是誰,他們的離開給魏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四人當中最為知名且產生影響最大的一個毫無疑問是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儘管本是衛國貴族,但商鞅年輕時便作為魏相公叔痤的門客生活在了魏國。公叔痤病重時,曾告誡魏王說商鞅有非凡的才華,要麼重用他,要麼就得殺掉他,防止他的才能被別國利用,然而,魏王卻認為相國是老糊塗了,說的話不值得重視。
對於商鞅,魏王是既不加害也不重用,因此,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商鞅選擇了前往秦國,向正在招賢的秦孝公宣揚自己的思想。後面的故事相信已經是家喻戶曉了,前往秦國的商鞅和孝公一拍即合,二人共同在秦國推行變法,讓秦國的國力得到了顯著且長久的提升。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可謂積貧積弱,而位於其東邊的魏國則正是如日中天,因此,曾經魏國經常攻打秦國,並奪取了大量土地、人口。經過變法後,秦國的實力大大增加,軍隊戰鬥力也是空前強大,而為了一雪前恥,秦軍在商鞅的帶領下出兵東伐,且取得了大勝。
魏王的忽視導致了商鞅的出走,而商鞅則帶領過去經常被欺負的秦國改頭換面成為了強國。由此觀之,商鞅的離開對魏國的消極影響實在很大。
商鞅出走向西,孫臏的離開則是往東。當年,孫臏、龐涓一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而學成之後龐涓前往魏國當了將軍,孫臏則也受邀來到了魏國。
然而,龐涓嫉賢妒能,竟然對同窗痛下毒手,導致孫臏遭受臏刑喪失活動能力,臉上也被刺了字。為了報仇雪恨,孫臏尋機前往了齊國,並在那裡得到了重用,被任命為軍師。
儘管孫臏的受辱和魏國其實沒有太大關係,但作為主使的龐涓頗受魏王重用,這就導致孫臏的一腔怒火也燃到了整個魏國身上。
此後數十年當中,孫臏數次幫助齊軍擊破魏軍,也除掉了自己的仇人龐涓。孫臏的出走儘管更多是因為和龐涓的私人恩怨,但魏國確確實實是由於此事遭受了嚴重的損失,這實在是多少有些"冤"了。
繼商鞅之後,張儀也從魏國出走,並來到了秦國,且得到了重用。張儀本是魏國貴族的後裔,但卻沒有為祖國效力,而是為實踐自己"連橫"的政治構想前往了秦國,並為秦國的發展壯大不懈努力。
為了秦的強大和自己思想的實現,張儀曾多次不惜損害母國的利益,讓魏人深受其苦。結果,當自己在秦國失寵後,張儀卻還能回到魏國擔任相國,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奇景。
四人中的最後一個也是由魏到秦,他便是範雎。範雎生於魏國芮城,因遭受魏相魏齊的排擠和侮辱而出走,並前往了秦國。來到秦國後,範雎先為客卿,後為相國,深受秦君的寵信和重用,而因為曾經在魏國遭受侮辱,範雎自然不會輕易放下復仇的念頭。他不但私下逼迫當年羞辱過自己的人自盡,還與名將白起合作,多次在戰場上重挫魏軍,讓魏國承受巨大的損失。
綜上所述,改革家商鞅、軍事家孫臏、縱橫家張儀和政治家範雎四位傑出的人才都曾經有可能為魏國效力。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他們都從魏國離開,轉而前往了其它國家,並反過來幫助其它國家對付魏國。
如果能夠重用這四人,魏國毫無疑問會更加強盛,甚至有可能一統天下,而如果沒有這四個人,或許秦國不會強勢崛起,魏國也不會接連遭遇巨大的打擊。因此,確實可以說這四人的離開對魏國悽慘滅亡產生了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