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稱霸卻最終悽慘滅亡,魏國的衰落離不開這四人的「背叛」

2020-12-17 騰訊網

作為我國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之一,魏國在距今兩千多年前曾經一度成為中原的霸主。早在魏國建國之初,開國之君魏文侯便積極變法圖強,他任用賢才,大膽改革,幫助魏國國力迅速提升。在他之後,魏惠王又與齊威王會盟於徐州,宣告了魏國的正式稱霸。

然而,曾經國力強盛、稱霸諸侯之中的魏國卻在國力發展到極盛後走上了下坡路,不但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國內的統治也十分混亂。最終,國力大大衰弱的魏國被秦國所滅,成為了始皇帝一統天下的墊腳石。

對於魏國的悽慘滅亡,產生過影響的因素有著許許多多,而在眾多理由當中,四個人的出走卻格外引人注目。那麼,這四人分別是誰,他們的離開給魏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四人當中最為知名且產生影響最大的一個毫無疑問是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儘管本是衛國貴族,但商鞅年輕時便作為魏相公叔痤的門客生活在了魏國。公叔痤病重時,曾告誡魏王說商鞅有非凡的才華,要麼重用他,要麼就得殺掉他,防止他的才能被別國利用,然而,魏王卻認為相國是老糊塗了,說的話不值得重視。

對於商鞅,魏王是既不加害也不重用,因此,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商鞅選擇了前往秦國,向正在招賢的秦孝公宣揚自己的思想。後面的故事相信已經是家喻戶曉了,前往秦國的商鞅和孝公一拍即合,二人共同在秦國推行變法,讓秦國的國力得到了顯著且長久的提升。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可謂積貧積弱,而位於其東邊的魏國則正是如日中天,因此,曾經魏國經常攻打秦國,並奪取了大量土地、人口。經過變法後,秦國的實力大大增加,軍隊戰鬥力也是空前強大,而為了一雪前恥,秦軍在商鞅的帶領下出兵東伐,且取得了大勝。

魏王的忽視導致了商鞅的出走,而商鞅則帶領過去經常被欺負的秦國改頭換面成為了強國。由此觀之,商鞅的離開對魏國的消極影響實在很大。

商鞅出走向西,孫臏的離開則是往東。當年,孫臏、龐涓一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而學成之後龐涓前往魏國當了將軍,孫臏則也受邀來到了魏國。

然而,龐涓嫉賢妒能,竟然對同窗痛下毒手,導致孫臏遭受臏刑喪失活動能力,臉上也被刺了字。為了報仇雪恨,孫臏尋機前往了齊國,並在那裡得到了重用,被任命為軍師。

儘管孫臏的受辱和魏國其實沒有太大關係,但作為主使的龐涓頗受魏王重用,這就導致孫臏的一腔怒火也燃到了整個魏國身上。

此後數十年當中,孫臏數次幫助齊軍擊破魏軍,也除掉了自己的仇人龐涓。孫臏的出走儘管更多是因為和龐涓的私人恩怨,但魏國確確實實是由於此事遭受了嚴重的損失,這實在是多少有些"冤"了。

繼商鞅之後,張儀也從魏國出走,並來到了秦國,且得到了重用。張儀本是魏國貴族的後裔,但卻沒有為祖國效力,而是為實踐自己"連橫"的政治構想前往了秦國,並為秦國的發展壯大不懈努力。

為了秦的強大和自己思想的實現,張儀曾多次不惜損害母國的利益,讓魏人深受其苦。結果,當自己在秦國失寵後,張儀卻還能回到魏國擔任相國,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奇景。

四人中的最後一個也是由魏到秦,他便是範雎。範雎生於魏國芮城,因遭受魏相魏齊的排擠和侮辱而出走,並前往了秦國。來到秦國後,範雎先為客卿,後為相國,深受秦君的寵信和重用,而因為曾經在魏國遭受侮辱,範雎自然不會輕易放下復仇的念頭。他不但私下逼迫當年羞辱過自己的人自盡,還與名將白起合作,多次在戰場上重挫魏軍,讓魏國承受巨大的損失。

綜上所述,改革家商鞅、軍事家孫臏、縱橫家張儀和政治家範雎四位傑出的人才都曾經有可能為魏國效力。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他們都從魏國離開,轉而前往了其它國家,並反過來幫助其它國家對付魏國。

如果能夠重用這四人,魏國毫無疑問會更加強盛,甚至有可能一統天下,而如果沒有這四個人,或許秦國不會強勢崛起,魏國也不會接連遭遇巨大的打擊。因此,確實可以說這四人的離開對魏國悽慘滅亡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相關焦點

  • 魏國稱霸戰國,百餘年未逢對手,為何卻衰落到水淹大梁,國破家亡
    魏國可謂強極一時,到後來魏國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即位,窮奢極欲、不惜民力,終於在公元前343年,魏國伐韓,韓向齊求援,齊命田忌、孫臏救韓。齊軍以同樣策略在馬陵 (今山東濮縣)伏擊魏軍,斬十萬精銳魏軍,並殺死魏太子申和主帥龐涓。魏國至此一蹶不振,齊國遂稱霸中原。本文將帶領大家,了解魏國是如何從盛極一時到逐漸走向滅亡的全過程。
  •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不要受到小說劇《大秦帝國》的蠱惑,魏惠王當權的52年裡,一直都是中原數一數二的強國,而魏國的霸業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其它強國普遍崛起,魏國難以維持忠於自己的朝貢體系,也就是所謂的霸權解體,此時畢竟已經是戰國了,魏國還坐著春秋時代的功業美夢,當然是不可能長久的。當然了,魏惠王也算不上雄才大略,他的政策失誤也是魏國衰落的原因。
  • 魏國滅亡之責不怪魏惠王,魏斯理應擔責,「李悝變法」為禍端?
    不是佔地面積最大的楚國,也不是公認最富有的齊國,而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魏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冊封韓趙魏三國國君為諸侯。至此,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但是在人才濟濟的戰國七雄中,最先稱霸的竟然就是名不見經傳的魏國,這是為何?
  • 戰國初期魏國稱霸一個世紀,為什麼後來混成了破落戶?沒人了
    第一次,趙氏與中行氏發生衝突,韓、魏站在趙這一邊,範氏與中行氏結盟。結果趙、魏、韓聯盟獲勝。但當時主政的智伯卻坐收漁利,在瓜分範氏、中行領地時攫取了更多的領土。智伯貪得無厭,又壓榨趙、魏、韓三氏,於是三氏聯手滅智。在晉國,韓、趙世代友好,魏在晉國的權力鬥爭中屢屢站隊韓趙這邊,因此最終成功與韓、趙三分晉國。
  • 將相和只是暫時的假象,廉頗最終背叛趙國,結局更是讓人唏噓
    尤其是趙國,這個唯一在軍事實力上,能與秦國一直抗衡的國家,最終也是因為一次次內亂而突然走向衰落的,而趙國滅國前的一次內亂你絕對猜不到主角是誰。這裡面比較著名的就是趙武靈王,誰也想不到一手締造的如此強大騎兵的趙武靈王,最後居然是被活活餓死的,起因就是自己兒子的叛亂。而趙國滅亡前最大的一次亂政居然是出自趙國名將廉頗之手,如果不是細讀歷史,你絕對想不到我們課本裡學過的,那個識大體顧大局的老將廉頗,居然會背叛趙國。
  • 戰國時期,魏國陷害了兩位人才,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公元前453年,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最終瓜分了晉國,這就是三家分晉。而在三家分晉之後,田氏篡奪了齊國大權,這就是田氏代齊。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雄就是齊國、魏國、韓國、趙國、秦國、楚國、燕國。其中,就魏國來說,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崛起的諸侯國。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
  • 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擁有萬乘,是怎樣滅亡的
    說起戰國七雄,我們都知道這七個國家,是秦、韓、趙、魏、楚、燕、齊這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七個。每個國家都稱霸一方,擁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因為他們被稱為七雄。不過當時並不僅只有這七個國家,除了這七個國家還有很多二流國家。
  • 一手好牌打稀爛,富不過三代,曾經號令天下的中原霸主,最終被滅
    他在位期間,任用賢能,勵精圖治,任用李俚在列國中率先變法,國力日漸強盛,任用著名軍事家吳起改革軍事,組建了當時的天下第一強軍「大魏武卒」,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父子的努力下,魏國國富兵強,北制趙國,南壓楚國,西侵秦國,東伐齊國,還一度滅掉了中山國,成為了中原霸主天下第一強國。
  • 東周時期的兩個魏國:一個被晉國消滅,另一個則瓜分晉國!
    而就魏這一國號的開始來說,則要追溯到周朝時期。在東周時期,周天子之下曾有兩個魏國。其中,就第一個魏國來說,被強大的晉國所消滅。至於第二個魏國,則和韓國、趙國一起瓜分了晉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第一個魏國魏國(前11世紀-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第一任國君為失載。
  • 魏國滅亡以後,為什麼吳國還能堅持15年?
    先說一下時代背景:魏蜀吳三國,蜀國先被魏國滅掉,然後魏國又被晉國取代。最後,西晉將領王濬於公元280年5月1日率軍抵達建業(今南京),吳帝孫皓出城投降,東吳滅亡。至此,三國時代結束。那麼,魏國滅亡以後,為什麼吳國還能堅持15年?
  • 吳起在魏國時,魏武卒天下無敵,為何吳起不在時,魏武卒被吊打?
    擁有魏武卒的魏國,為什麼還是衰落了相信,大家對春秋戰國時期的魏國是有著很深刻的印象吧,在吳起時期,魏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中原地區最強大的軍隊,這也就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魏武卒。而這支軍隊也幫助魏國成為了當時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 歷史上疆土很小的魏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公元前453年,已經翻臉的六卿爆發了晉陽之戰,為難關頭魏桓子與韓康子卻背棄智伯倒向趙氏,最終聯合趙氏共滅了智家,一起瓜分了其所有領地。智氏滅亡,晉國完全被韓趙魏三家所控制,晉室已是名存實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為諸侯,正式脫離晉國自立門戶,此時的晉國僅剩下絳城與曲沃兩處苟延殘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 當年入侵中國的八國,一個已滅亡,5個走向衰落,它面臨解體危機
    當年入侵中國的八國,一個已滅亡,5個走向衰落,它面臨解體危機! 走向滅亡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最讓人熟知的,則是發生於1914年的「塞拉耶佛事件」。大概情況是該國的皇太子裴迪南大公訪問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被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士尼亞青年學生槍殺身亡,於是奧匈帝國發起了對塞爾維亞的進攻,成為引爆一戰的導火線。
  •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帝國,前兩個稱霸世界,第三個不斷衰落
    從秦朝建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中間出現了眾多的王朝和政權。不過在史學界,大家承認的有三個偉大帝國。這三個帝國是我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三個時期,其中前兩個帝國稱霸世界,第三個卻不斷衰落。我們看一下這三個帝國的狀況。第二個帝國就是隋唐帝國。隋唐兩朝的性質和秦朝幾乎是一樣的。隋朝建立了很多很好的制度,不過也因為用力過猛,所以歷二世而亡。
  • 元朝滅亡後,蒙古為何再難稱霸世界?
    13世紀中葉的蒙古帝國通過簡單的陳述,我們會發現,13世紀前期,除了成吉思汗統治下的蒙古高原完成了局部統一大業外,歐亞大陸的其他部分的政權都處在一種衰落的狀態中,固然,他們衰落程度不一,可是內部的權力鬥爭與地方叛亂,讓他們根本無暇關注蒙古高原可能出現的世界徵服者。
  • 第五次河西之戰:秦國擊敗魏國,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
    ,恰逢魏國精銳喪失殆盡,國力大損,最終秦國收復河西之地。在公元前340年的第五次河西之戰中,秦孝公採納商鞅的建議,派商鞅率兵伐魏,魏國使公子卬(魏昂)率兵迎戰,最終受騙被俘。對此,根據史料的記載,在這場戰役中,商鞅先是邀請魏國主將公子卬會盟,事先埋伏了甲士,會盟飲酒時,使伏兵襲擊,俘獲公子卬。在春秋時期,會盟的時候俘獲對方人員,顯然是會遭到天下的指責。
  • 假面騎士滅亡迅雷外傳最終形態公開,融合四人之力,千騎的既視感
    假面騎士滅亡迅雷外傳將會在明年的3月份限定上映,原本以為假面騎士01劇場版完結之後。假面騎士01應該會迎來不破的外傳,畢竟誠哥,戰兔,蓋茨都是如此,在主騎劇場版上映後,公開二騎的外傳。而在今年東大媽發布的是滅亡迅雷的外傳,這點還是令人蠻驚訝。
  • 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比如魏國,正是前342年的馬陵之戰尤其是次年的齊國、秦國、趙國聯合圍攻使其從巔峰滑落,最終在前334年交出霸主位置。而齊國表現的更明顯,前284年「五國合縱伐齊」,不僅將齊國從霸主的位置拉下馬,更是讓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因此,大國的衰落無不是外交縱橫領域的全面孤立和失敗,導致遭到聯合進攻,對於這一規律,楚國也不例外。
  • 曾經魏國滅亡以後,吳國還能堅持15年的原因是為什麼?
    魏國滅亡了以後,吳國還能再堅持15年。這主要從魏國滅亡以後的局勢來看,魏國是被司馬懿給奪權的,後來司馬懿後人徹底推翻魏國,建立西晉,這個時候他們沒空理會吳國,要抓緊時間穩固自己的力量,所以吳國多存在了十幾年。第一,因為西晉沒有時間對付吳國。
  • 假面騎士滅亡迅雷最終形態周邊公開 四人一體的第15條腰帶
    假面騎士滅亡迅雷有關外傳中涉及到的核心變身道具周邊在近日正式公開,不過非常的可惜具體的這次變身腰帶的詳細音效還是沒有公開,下面帶來這款周邊的詳細情報和具體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