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的兩個魏國:一個被晉國消滅,另一個則瓜分晉國!

2020-12-14 情懷與歷史

魏,這是一個中國古代歷史上被多次使用的國號。比如魏國(220年12月 —265年12月)是三國時期的割據勢力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其子曹丕建立國家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

再比如南北朝時期,還存在北魏、東魏、西魏等諸多以魏作為國號的勢力。而就魏這一國號的開始來說,則要追溯到周朝時期。在東周時期,周天子之下曾有兩個魏國。其中,就第一個魏國來說,被強大的晉國所消滅。至於第二個魏國,則和韓國、趙國一起瓜分了晉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第一個魏國

魏國(前11世紀-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第一任國君為失載。在西周初期,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國君為姬姓魏氏。在西周時期,魏國最初國土為現在山西芮城縣和陝西大荔縣一帶。「魏」是「大」的意思(《史記》:「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到了東周時期,伴隨著周平王東遷,尤其是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各個諸侯國加快了兼併周邊小國的節奏。比如大家熟悉的楚國,就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得以成為戰國七雄中面積最大的諸侯國。而就魏國來說,也在東周時期被晉國消滅。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魏國被晉獻公攻滅。對於晉獻公這位君主來說,消滅魏國後,將該諸侯國的疆域封給畢國後裔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畢國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晉獻公在位時期兼併鄰國,開拓疆域,除消滅虢國和虞國外,又先後消滅了北邊的霍國(今霍州市西南)、楊國(今洪洞縣南),南邊的芮國(今芮城縣西部和陝西大荔、朝邑一帶)、魏國(今芮城縣中部和東部)、郇國(即荀,今臨猗縣南)、耿國(今河津市東南)、冀國(今河津市東北)、驪戎(今陝西華縣)、赤狄(即東山皋落,今垣曲縣境)等勢力,這為晉國在春秋時期稱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對於晉獻公的這一次冊封來說,據《 史記· 魏世家》記載:晉大夫畢萬以軍功受封於魏,卜偃為其佔卜曰:「畢萬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必有眾。」意思就是說:畢萬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後來,畢萬之孫因跟隨公子重耳流亡有功。等到公子重耳即位,成為晉文公之後,畢萬之孫被封為大夫,稱魏武子。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晉事件中,魏氏自立為諸侯,建立魏國。這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戰國七雄中的魏國。

第二個魏國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為周文王之子畢公高。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東周時期的兩個魏國,不僅都和晉國有關,還都是姬姓諸侯國。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開始了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這意味著三家分晉的完成,促使魏國、趙國、韓國成為東周時期新興的諸侯國,並和秦國、齊國、楚國、燕國並稱為戰國七雄。在三家分晉之後,由於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魏文侯這位君主在位時,他用翟璜為相,治理國家;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以此圖強,從而使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總的來說,雖然在戰國初期率先稱霸,不過,在戰國中期,伴隨著齊國和秦國的崛起,魏國開始走向了衰落。特別是在河西之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伊闕之戰等戰役後,魏國已經失去了強國地位。秦王政二十一年,也即戰國末期,秦軍在攻佔燕都薊的同時,將主攻方向轉向南方。在此基礎上,秦王嬴政派名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楚北部地區(今河南南部)佔領十餘城。在予以一定打擊,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保障了攻魏秦軍的側背安全後,即回軍北上,於二十二年突然進襲魏國,包圍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在秦滅魏之戰中,魏軍依託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在魏國滅亡之後,秦國在原先魏國東部地區設置碭郡。雖然東周時期的兩個魏國相繼滅亡,但是,就魏這一國號來說,卻被之後的不少勢力所採用,比如三國時期的曹魏,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東魏、西魏等。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春秋戰國時的兩個「代國」:一個被趙氏消滅,一個被秦國消滅!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晉國被三家瓜分,根源在於這一群人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其國君被廢為平民。自此,曾經在春秋歷史舞臺上成為霸主的晉國,徹底滅亡。那麼,為何曾經出過霸主的晉國遭到了如此的下場,曾經有過城濮之戰輝煌的晉國又為何會被三家瓜分?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魏國跨越趙國,去消滅中山國,為什麼趙國不反對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初期,魏國消滅中山國的時候,這兩個諸侯國之間還隔著一個趙國,也即魏國想要攻打中山國,必須要跨越趙國,也即需要向趙國借道。對於趙國來說,當時在位的君主趙烈侯,本來想拒絕魏文侯借道的要求。對此,在筆者看來,趙國之所以一開始打算拒絕魏國,原因自然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借道給魏國的話,是一件存在極大風險的事情。
  • 此人是晉國最後的忠臣,力圖恢復晉國,結果卻害了晉國!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可以這麼說,在整個春秋時期,晉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連楚國都要甘拜下風。至於秦國和齊國,則更無法和晉國相抗衡了。
  • 三家分晉後,晉國沒有立即滅亡,而是苦苦支撐了數十年之久
    在春秋戰國時期,晉陽之戰是發生晉國四大卿大夫——智氏、趙氏、韓氏、魏氏之間發生的一場兼併戰,最終導致晉國的大臣智伯兵敗身亡,智氏領地也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 韓趙魏三家把晉國分了以後,晉國可憐的國君,最終的結局如何
    晉國曾經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一個國家。雖然齊國是春秋五霸之首,但是春秋諸國中,實力最強勁,強盛時期綿延最長的,應該是晉國。甚至後世學者全祖望評價「春秋五霸」的時候,他甚至做出了一個「一齊四晉」的判斷。也就是說,在「春秋五霸」中,除了齊桓公以外,另外的四個霸主都在晉國,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 查理大帝的孫子們,和戰國時代瓜分晉國的趙、魏、韓有一拼
    戰國七雄裡的趙國,魏國,韓國三家本來是晉國的臣下,瓜分了強大的晉國後,雖然躋身強國之列,但是都變成了無足輕重。貪婪,使各國的君主為了財富,在那個時代,不斷拉鋸,不斷徵伐。話說當時晉國的智氏,連續7代都是在晉國執政,實力遠遠比趙、魏、韓三家強大。是周王朝各大諸侯世家中最盛的士大夫之家。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春秋漫談4,曲沃代翼和晉國的崛起
    也就是說,雖然晉國是一個國家,但是實際上內部早早的就已經分裂成至少兩派了,這就是晉國公族的內戰。而小宗的曲沃這一派,實力非常的強勁,應該說要遠遠強於大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雙方鬥爭的這七十年之間經歷了五次戰役,小宗幹掉了五位晉國國君,趕跑一個晉國國君,最終,由曲沃武公取得了勝利,這曲沃武公就是晉武公。之所以曲沃代翼這個過程在雙方實力差距如此巨大的情況下仍然進行了七十年,就是因為大家都還要臉,講究吃相,上面有「禮」的約束。
  • 晉國被一分為三,那麼魯國有三桓,為何沒能三分魯國呢?
    三家分晉,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大權。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其中,就中山國來說,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趙國消滅中山國。對於趙國來說,在胡服騎射後開始崛起,並徹底消滅了中山國。不過,實際上,在趙國消滅中山國之前,這個諸侯國曾一度被魏國消滅。戰國初期,魏文侯派遣大軍越過趙國,消滅了中山國。對此,在筆者看來,就魏滅中山之戰來說,無疑是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的重要體現,也即其體現出了魏國在戰國初期的強大實力。
  •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原先晉國、齊國的君主,都是什麼下場?
    春秋四強國是指當代史學家列舉的東周春秋時期的四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這四個諸侯國分別是齊國、晉國、秦國、楚國。
  • 春秋五霸中強大的晉國為何不能一統天下,這與其崛起的方式有關
    在戰國時期,秦東出遇到了一些比較強勁的對手,其中原本的魏國,以及後來崛起的趙國,都給秦帶來了極大的困擾。這兩個國家以及韓國被稱為三晉,因為它們原本都是從晉國分出來的,晉國被分掉也是戰國的標誌性事件。這個春秋時期的巨無霸就這麼解體,實在讓人非常遺憾,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晉國沒有被瓜分,無疑是具備繼續擴張,甚至一統天下的能力。晉國走向分裂也是有著很多因素,不過晉在春秋時期也維持了很長時間的霸權,那麼在它被瓜分之前,為何晉國沒能順利統一天下呢?
  • 晉國六卿與三家分晉,詳解山西的地緣結構
    其中魏國的政治中心設在運城盆地的東部,與他們在中條山南部的初封地——魏地,隔中條山相望。在假途伐虢一節中我們已經說過,魏國的這塊初封地,是因晉國吞併了一個叫「魏」的小國而得到的;而韓國的先祖得到他們的初封地,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這片因韓原大戰而聞名的土地,之前也是屬於一個叫「韓」的小國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是多麼的懷舊,這些國名在轉換為地名後,又被它的新主人重新變為國名。
  • 三家分晉之前,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秦齊楚三強國不敢妄自開戰
    姜子牙本名呂尚、或姜尚,是周王朝的開國元勳,是周國的軍事統帥,在輔佐周武王姬發消滅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後,被周武王冊封為齊侯,姜子牙建立齊國,成為呂氏齊國的締造者,不過此時的齊國和之後的田氏齊國雖是一個國家,但統治者是兩個家族世系,和齊國後期的田氏齊國不是一個家族。
  • 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爭霸長達百年,兩敗俱傷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晉國在我國現在的山西地區,楚國的核心在我國的湖北地區。他們是春秋時期南北主要諸侯國,也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之一。其國家利益的核心訴求是向中原擴張,因為兩國的地理位置在東周時期是中國的南北邊境地區,晉國北部是少數民族聚集區,不適合農耕文化。在南方,楚國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荒野沼澤。
  • 晉國是如何從春秋時期的霸主走向最後的滅亡的?
    歡迎來到小人物歷史,春秋時代,晉文侯協助周平王向東遷徙,晉國開始振興起來。後來晉文公成就了一代霸業,晉國先後稱霸時間長達100年。晉文侯和晉文公成就了晉國的稱霸,卻也為後來晉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患的根源。公元前771年,外戚申侯為了報申後被廢掉的私仇,勾結犬戎謀反,周幽王被殺掉,西周滅亡了。
  • 前人田土後人收——晉國衰亡始末
    晉國自此進入了四卿專權時期,而國君的影響力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約束名義上的臣子們。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晉國執政(中軍將)被智氏家主智瑤所掌握,智氏因此得以加速攫取政治資源,擴大本族勢力,「挾晉君以令三卿」。晉國內外大都被智氏把持,一家獨大的局面愈發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