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2020-12-14 騰訊網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芮國,就在春秋時期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在春秋時期,芮國這一個小國夾在秦國、晉國這兩個大國之間,可以說是苦苦支撐了。最終,在公元前640年,秦穆公正式消滅了芮國。不過,在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擊敗了秦國,從而佔據了芮國的疆域。

具體來說,芮國,是西周、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還有說法是周成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陝西省大荔縣朝邑鎮南方,芮城有古魏鎮。經過專家考古發現,確定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劉家窪鄉墓地為芮公墓,為芮國故地。另外在陝西省韓城市昝村鎮梁代村為芮國墓地。對於芮國來說,第一任君主為芮伯良。

對於芮伯良來說,實際上姬姓,也即來自於周王室。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和鄭國、衛國、燕國、魯國、晉國、吳國等諸侯國一樣,芮國也是姬姓諸侯國。當然,在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后,分封的諸侯國本來就是以姬姓為主,這就好比古代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將宗室子弟封為藩王一樣,以此起到拱衛皇室的效果。對於芮國來說,分封之初的疆域在今陝西省渭南市一帶,這無疑是非常靠近西周的都城鎬京了。

在整個西周時期,芮國都是重要諸侯國,芮國國君一直在周王室兼任卿大夫。周武王克商後,南方的巢國前來朝見,此時芮伯就作了一篇《旅巢命》。周成王去世時召見的六位顧命大臣,第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召公奭,而第二位就是芮伯。當然,芮國的爵位不是太高,只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伯爵,也即低於齊國、晉國、魯國等侯爵諸侯國。

西周滅亡時,芮國作為周都鎬京附近的諸侯國,居然躲過西戎的攻擊,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對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讓人感到意外的事情。在周幽王在位時,西戎等勢力攻破了西周都城鎬京,從而滅亡了西周,並促使周平王東遷洛邑。換而言之,周平王自己無法收復西周的都城,只能選擇遷都的辦法。眾所周知,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周王室的地位和實力不斷衰落,齊桓公、晉文公等君主相繼稱霸。而就芮國這樣的小國,自然也面臨著越來越艱難的生存環境了。在春秋時期,隨著東邊晉國與西邊秦國的崛起,夾在中間的芮國可以說是苦苦支撐了。

公元前715年,芮國趁著晉國內亂,先下手為強,選擇攻打晉國,攻佔了晉國的城池。不過,這自然惡化了芮國和晉國之間的關係,為芮國之後的滅亡埋下伏筆。公元前709年,當時在位的芮國國君叫芮伯萬,但芮伯萬天天沉迷於後宮,從而怠慢了母親芮姜。這位厲害的母親一怒之下,居然把兒子趕走了,芮伯萬隻好逃到河東的同姓的魏國避難。魏國在今天山西芮城一帶,芮伯萬定居於此,這也正是芮城地名的由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的魏國,和戰國七雄中的魏國,不是一個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最終消滅了魏國,並將魏國封給封給畢國後裔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畢國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在芮國發生內亂的時候,秦國已經擴張到河西一帶,想借著芮國內亂的機會趁火打劫。一年後,因為輕敵,秦國竟被芮國擊敗,當然,這也說明芮國有一定實力。對此,當時在位的秦憲公氣不過,這次又聯合周天子的大軍,進攻魏國,把芮伯萬抓住,交給周天子處理,但周天子也不想管這事。

後來,秦國又讓戎人把芮伯萬接走,計劃要挾芮國。但是芮國此時早已立了國君,還參與諸侯聯軍向晉國開戰,這讓秦國非常生氣。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芮國雖然地盤不大,卻敢於和秦國、晉國等大國交戰,這自然是仗著自己和周天子之間的關係,認為秦國、晉國不敢消滅自己。不過,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周天子顯然保護不了芮國,芮國最終要為自己的自大付出慘重的代價。

最後,面對強勢的芮國,秦國自然不放棄芮伯萬,於是再一次出兵芮國,強行把芮伯萬送了回去。芮伯萬很可能取代了當時的芮伯,可結局卻是芮國成了秦國的附庸。公元前677年,芮伯與梁伯一道朝見新即位的秦德公,此事便是芮國變為秦國臣屬的證據。在春秋時期,小國依附於大國,成為大國的附庸是比較常見的情況。秦成公即位後,芮伯、梁伯再次朝見。但這阻擋不了秦國擴張的步伐,公元前640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就將「難兄難弟」芮國、梁國都消滅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芮國是秦國的消滅的,但是,秦國對於芮國的佔據卻比較短暫。

公元前626年,秦晉爆發彭衙之戰。二十七年,秦派軍開始攻晉。晉襄公親率主力迎戰,在彭衙(今陝西白水北)附近擊敗秦軍後,即率宋、陳、鄭聯軍反擊,攻佔彭衙及汪(今陝西澄城)。自此之後,晉國和秦國之間多次交戰,結果晉國勝多敗少,奪走了河西之地。因此,對於芮國這個 諸侯國的疆域,最終被晉國長期佔據。三家分晉後,晉國分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其中,魏國繼續佔據了河西之地,直到商鞅變法後,秦國才奪回了河西之地。而這,意味著秦穆公當年攻佔的疆域,最終回到了秦國的懷抱。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春秋時一小國,被魯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春秋戰國時的兩個「代國」:一個被趙氏消滅,一個被秦國消滅!
    到了春秋時代末期,也即公元前475年左右,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由此,在春秋末期,晉國卿大夫趙襄子消滅了代國,代國的疆域,自然被納入到趙氏的領土範圍內。公元前453年趙襄子聯合韓氏﹑魏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
  • 春秋時的一小國,和楚國結盟,結果卻被蔡國消滅!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春秋時的一小國,支持齊國稱霸,結果被楚國消滅!
    邾國在設立之初,還不是一個正式的諸侯國,也即是魯國的附庸,直到春秋時期,邾國才成為一個子爵諸侯國。一具體來說,邾國的先祖是安(或書作「晏」,二字古通用),周武王封安的五世孫俠於邾,為魯國附庸。在周朝時期,附庸是指依附於大國的小國,比如秦國原先也只是附庸。直到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才將秦國封為正式的諸侯國。
  • 東周時期的兩個魏國:一個被晉國消滅,另一個則瓜分晉國!
    而就魏這一國號的開始來說,則要追溯到周朝時期。在東周時期,周天子之下曾有兩個魏國。其中,就第一個魏國來說,被強大的晉國所消滅。至於第二個魏國,則和韓國、趙國一起瓜分了晉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第一個魏國魏國(前11世紀-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第一任國君為失載。
  • 楚滅魯之戰:楚國消滅魯國,從而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魯國,雖然非常靠近齊國這一諸侯國。但是,實際上,魯國是被楚國所消滅的。在戰國後期,位於楚國西邊的秦國,不斷蠶食楚國的疆域。一定程度上,為了彌補這一損失,增強實力來繼續和秦國相抗衡,楚國將擴張的方向放到了東邊。在戰國中期,楚國吞併了越國。而到了戰國後期,楚國更是將魯國納入到自己的疆域範圍內。而這,無疑有助於楚國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 春秋時的一小國,阻擋楚國北進中原,最終是什麼結局?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春秋時的一小國,依附於魯國,國君曾是孔子的老師!
    郯國,是古代歷史上一個小國,在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一帶。也即郯城縣這一地名,就是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郯國。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商王武丁封其子於炎地(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建立侯國,稱炎國。周朝取代商朝後,周武王將其封給商王帝乙長子、商紂王的長兄微子啟,歸附於宋國,爵位為子爵。
  • 最意外的戰爭:秦國偷襲鄭國失敗,順手滅一小國,卻被晉國笑納
    當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去世沒多久,晉國的接班人是晉平公。秦穆公在位三十年了,一直渴望向崤山以東擴張,可是晉國實力強大,鐵塔一般擋在前面。而秦、晉兩國還是姻親,晉文公在世的時候,秦國不敢也不願和晉國撕破臉。當然,此次秦國出兵並非針對晉國,而是計劃穿過晉國和周王室的疆土突襲鄭國,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一舉拿下。之所以選擇鄭國,無非是吃柿子找軟的掐。
  • 魏國跨越趙國,去消滅中山國,為什麼趙國不反對呢?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中山國來說,在戰國時期不僅被趙國消滅過,還在之前被魏國吞併了。
  • 春秋時的一小國:歷經1600年,曾和周王室相抗衡!
    徐國是夏朝冊封的諸侯國,也即始於夏朝建立之初,直到春秋末期,徐國才走向滅亡。由此,對於存在1600年之久的徐國,自然是一個古國了。而徐國在巔峰時,曾和周王室相抗衡。一夏朝大禹在位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於徐(今山東郯城以北一帶),建立徐國。其後,歷夏朝、商朝、周朝三個朝代,徐國都是諸侯國之一。
  • 戰國時期的一大國,與七雄同時稱王,疆域被秦國、楚國攻佔!
    戰國時期,巴國疆域「其地東至魚復(治今奉節),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遼闊,概括了今重慶全境、湖北恩施、川東北部分地區。對此,在筆者看來,巴國的疆域面積,完全可以和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相提並論。當然,之所以巴國不是戰國七雄,主要還是因為巴國的滅亡時間要遠早於韓國。
  • 戰國七雄外的一大國,和秦國多次交手,最後還是被秦國消滅!
    作為戰國七雄外的一大國,古蜀國曾經和秦國多次交手。不過,最終,到了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沿石牛道伐蜀,從而消滅了古蜀國。 一 商周春秋時期,古蜀王國的疆域北達漢中,南至南中,東至鄂西清江。戰國時期,蜀國向北保有漢中,向南深入西南一帶,向東據有嘉陵江以東地區。
  • 本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卻被一小國壓制近百年,還慘遭亡國
    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戰國時代,晉國已經銷聲匿跡,但春秋時代,晉國是毋庸置疑的超級大國。周王室衰落後,各諸侯國相繼崛起,近300年來,晉國走在前列。陳憲公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改革管理,同時廢除公族醫生制度,打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擴大軍隊編制,在執政26年期間消滅富氏子女,鞏固執政君主,是春秋時代的絕對霸主。有人說,讀晉國家的發展歷程,就能看透整個春秋的興亡榮辱。
  • 春秋霸王晉國,為什麼被韓趙魏給分了?
    所以昭候一上位,為了害怕叔叔成師影響自己的統治,立馬將成師發配到曲沃。誰知道這一發配引起了晉國近百年的內亂。成師這個人,為人謙和,到曲沃後,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 史稱「曲沃桓叔」,經過他的經營,曲沃及周邊一大片地方都聽從他的號令,不遵從昭候的號令,這就導致了晉國一分為二,以曲沃為中心的成師集團和以翼城為中心的昭候集團。
  • 要是沒有三家分晉,晉國有能力滅掉秦國嗎?
    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戰,他們再也沒有機會消滅秦國。晉無疑是春秋末期的最強國,但是地理位置讓晉很難一統天下,晉是四戰之地,北有遊牧,西有秦,東有齊,南有楚,根本沒辦法舉一國之力打一場戰,他們要打秦還要顧慮別人偷襲。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我在前幾篇的時候就說過,春秋的歷史其實就是晉國的稱霸史和衰落史,從重耳稱霸這點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晉已經取代了東周。像那些被楚國蹂躪的小國,找東周沒有啥用,但是找晉國可能就相對好使點。我們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有很多都是名不副實的,至少大部分晉國君主都是霸主。
  • 麻隧之戰:晉國統率12萬大軍進攻秦國,結果誰贏了?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場具有決定意義的麻隧之戰中,秦國為何敗給了晉國呢?一在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這兩個強國自從崤之戰開始,就是,衝突不斷,兩國共經歷大小十餘戰,比較大的戰爭有公元前620年的「令狐之戰」、公元前615年的「河曲之戰」和公元前594年的「輔氏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