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一小國,支持齊國稱霸,結果被楚國消滅!

2020-12-22 情懷與歷史

齊魯大地,是指山東省。因山東古為齊國、魯國的土地,所以叫齊魯大地。「齊魯」和「山東」都是歷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詞,二者所指地理範圍完全一致,可以通用。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齊國和魯國之外,今山東省一帶還存在不少諸侯國。比如莒國、薛國、郯國、紀國等。

至於本文所要說的邾國,也是位於今山東省一帶的諸侯國。邾國的國君為曹姓,子爵。地理位置約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境內。邾國的先祖是安(或書作「晏」,二字古通用),周武王封安的五世孫俠於邾,為魯國附庸,《世本》稱邾俠,後世亦稱曹俠。邾國在設立之初,還不是一個正式的諸侯國,也即是魯國的附庸,直到春秋時期,邾國才成為一個子爵諸侯國。

具體來說,邾國的先祖是安(或書作「晏」,二字古通用),周武王封安的五世孫俠於邾,為魯國附庸。在周朝時期,附庸是指依附於大國的小國,比如秦國原先也只是附庸。直到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才將秦國封為正式的諸侯國。同樣的道理,對於依附於魯國的邾國,長期也不是一個正式的諸侯國,沒有獲得周天子的冊封,所以其君主沒有爵位,只能稱之為「邾君」。

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邾國君主夷父顏幫助魯公子伯御在魯發動叛亂,殺死了魯懿公。對此,周王室自然十分不滿,於是在公元前796年出兵討伐魯國,同時誅殺了邾國君主夷父顏。夷父顏被誅後,邾國追諡為「邾武公」。在此之後,邾國分立為邾國、小邾國和濫國,這便是史學界所說的「邾分三國」。也即早在三家分晉之前,邾國就出現了一分為三的情況了。

進入到春秋時期後,邾國一方面和魯國相抗衡,另一方面則支持齊桓公稱霸。從春秋初期開始,邾國和魯國的關係就比較不和睦。雖然邾國國君多次到魯國結盟朝見,以結好於魯國。但是,魯國為了擴張自己的疆域,多次進攻邾國。僅《左傳》記載,短短的二百餘年裡,魯國對邾國的進攻就達到十幾次之多,先後奪取了邾國大量的土地。

面對魯國的步步緊逼,邾國自然是不甘示弱,經常和當時的強國,比如晉國、齊國、楚國等相結交,以此獲得保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魯國的進攻勢頭。同時,進入到春秋時期,齊桓公即位後重用管仲等人,希望可以實現稱霸中原的目標。對此,當時的邾君克(字儀父)積極予以支持,去各國奔走聯絡,曾夜宿滕國和薛國。

當然,邾國之所以支持齊桓公,目的也是希望藉助於強大的齊國來抑制魯國。周釐(僖)王二年(前680)鄄地會盟後,齊桓公霸業始成,為了報答邾國的幫助,即奏請周天子,封邾國為子爵。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邾國對於齊桓公的支持,獲得了比較豐厚的回報。經過周王室的冊封后,邾國的君主獲得了子爵的待遇,邾國國君始稱「邾子」,邾國始得位列諸侯。

《左傳·莊公十六年》載「邾子克卒」,時為周僖王四年。在周朝的諸侯國中,子爵雖然是「公侯伯子男」中較低的爵位,但是,獲得子爵後,邾國不再是魯國的附庸,從而成為正式的諸侯國了。況且,楚國、莒國等諸侯國,君主原本的爵位也都是子爵。所以,邾國可以獲得這一冊封,無疑是心滿意足了。到了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鄒城嶧山之南)另立新都。

最後,在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邾國的核心區域還是在今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儘管邾國與魯國的關係長期處於對立狀態,但兩國地緣接近,在文化上彼此影響,比如鄒魯文化就是重要的體現。到了春秋後期,邾國因為國力的逐漸衰微,改變了對魯國的態度,從公元前585年始,多次朝魯以求維持友好關係。之後邾國與魯國的關係,時戰時和,這種狀況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至於這一狀況的改變,則和楚國存在直接的關係。

進入到戰國時期後,因為楚國勢力的東漸和北上,所以楚國成為邾國的主要威脅。也即不管是魯國還是邾國,都將楚國視為自己的重要威脅。對此,大約在公元前261—公元前256年間,邾國在它的第29代國君時被楚國攻滅,其君主被遷往南方,其故地稱邾城。就楚國來說,在消滅邾國這一小國,又將兵鋒指向了魯國。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黃歇向北徵伐魯國,次年黃歇滅掉魯國,任命荀況為蘭陵(今山東蒼山)縣令。

相關焦點

  • 春秋時的一小國,和楚國結盟,結果卻被蔡國消滅!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和魯國是互相鄰近的兩個諸侯國。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在齊地,正式建立齊國。自姜子牙建立齊國以來,這個諸侯國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山海魚鹽之利,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 春秋時的一小國,阻擋楚國北進中原,最終是什麼結局?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春秋時一小國,被魯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對於齊國來說,為何沒能吞併魯國這一姬姓諸侯國呢?一首先,公元前261年,楚國大軍進攻魯國,奪取了徐州之地。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大軍消滅魯國,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地。因此,對於魯頃公來說,自然成為魯國最後一位君主了。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一帶),魯國絕祀。
  • 楚國的一位君主:稱霸中原,消滅10多個諸侯國!
    不過,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周天子地位的衰落,加上宗法制的崩潰,類似的情況可謂屢見不鮮。並且,對於楚成王這位君主來說,在即位之後勵精圖治,不僅消滅了10多個諸侯國,擴大了楚國的疆域,還成功擊敗了宋國,得以稱霸中原。而這,促使楚成王在楚國的歷代君主中,獲得了比較高的評價了。
  • 楚國的一位君主:稱霸中原,消滅10多個諸侯國
    熊惲在得到隨國人的支持後,便聯合隨國人襲擊、殺死楚堵敖,奪得國君之位,是為楚成王。對此,在筆者看來,楚成王的君主之位,顯然不能說是名正言順了。不過,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周天子地位的衰落,加上宗法制的崩潰,類似的情況可謂屢見不鮮。並且,對於楚成王這位君主來說,在即位之後勵精圖治,不僅消滅了10多個諸侯國,擴大了楚國的疆域,還成功擊敗了宋國,得以稱霸中原。
  • 春秋五霸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齊國像英國,楚國似俄羅斯
    關於春秋五霸歷來有爭議,其中齊國(齊桓公)、晉國(晉文公)、楚國(楚莊王)是大家公認的霸主,剩下兩個,有學者認為是秦國(秦穆公)和宋國(宋襄公),有學者則認為是吳國(吳王闔閭)和越國(越王勾踐),本文以後者為準。
  • 春秋時的一小國,依附於魯國,國君曾是孔子的老師!
    郯國,是古代歷史上一個小國,在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一帶。也即郯城縣這一地名,就是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郯國。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商王武丁封其子於炎地(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建立侯國,稱炎國。周朝取代商朝後,周武王將其封給商王帝乙長子、商紂王的長兄微子啟,歸附於宋國,爵位為子爵。
  • 楚滅魯之戰:楚國消滅魯國,從而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魯國,雖然非常靠近齊國這一諸侯國。但是,實際上,魯國是被楚國所消滅的。在戰國後期,位於楚國西邊的秦國,不斷蠶食楚國的疆域。一定程度上,為了彌補這一損失,增強實力來繼續和秦國相抗衡,楚國將擴張的方向放到了東邊。在戰國中期,楚國吞併了越國。而到了戰國後期,楚國更是將魯國納入到自己的疆域範圍內。而這,無疑有助於楚國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了。比如秦國除了在最後消滅山東六國,還在公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和蜀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即便是戰國七雄中實力較弱的韓國,也吞併了鄭國這一諸侯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 淚痕春雨漫評春秋戰國(四十二) 戰爭狂人晉景公 齊國被吊打
    要知道,晉景公的這種戰績,絕不是與不入流的中原小國刷出來的;而是楚、齊、秦這種一流強國刷出來的。公元前600年,晉景公上位第一年,就與楚國打了一仗,因為戰爭地點在柳棼,所以史稱柳棼之戰。這一戰,晉國勝利了。公元前599年,晉景公又和楚國打了一仗,因為戰爭地點在穎北,所以史稱穎北之戰。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對於徐州相王,楚威王不僅非常憤怒,甚至還派兵攻打了齊國,雖然最終沒有改變徐州相王的結果,但是,這無疑表達了楚國的態度。對此,在筆者看來,面對徐州相王這一行為,楚國之所以非常生氣,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兩點。一方面,這是因為在戰國七雄中,原本只有楚國這一個諸侯國稱王。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春秋戰國時期,小國生存戰略何其多,除了附庸、委質,還有它
    本章節,筆者對春秋時期小國進行淺析。 《春秋》、《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大約一百四十多個,實際上遠遠超過這個數量,這些小國星羅棋布地散落在中原內外,大江南北,有的夾雜在大國之間,鑲嵌大國之中,它們國家疆域犬牙交錯,無論是大國與小國,它們共同書寫了春秋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這個部歷史是大國稱霸的戰爭史,也是小國艱難生存的苦難史。
  • 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爭霸時間長達百年,使雙方兩敗俱傷
    比如晉國的霸業很大程度上是卿大夫輪流執政團體所掌控的,他們也需要不斷的爭霸擴張來擴充和發展自己家族的領土和實力,因而也不斷地支持和發動爭霸擴張。 緣起 晉楚爭霸的恩怨起於晉文公和楚成王兩人,周襄王十六年(前637年),因晉國內亂流亡國外多年的重耳來到了當時的春秋第一強國楚國。
  •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曾立下赫赫戰功,那時楚國能徵服周國嗎?
    在楚莊王的領導下,楚國能打敗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說明莊王確實是個能人。另外,楚國原本是春秋時期的大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成為萬乘戰車、百萬甲冑、萬裡沃野的國家。春秋初期諸侯國另外,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是點到為止,以和為貴,越早開戰,越打越講禮儀,雙方約好時間,安排好戰鬥,然後喊一聲開始,接著就是雙方的戰爭,如果戰敗的一方逃跑了,獲勝的一方只會追三十裡,然後再退回來,就像兩個君子打仗一樣,比如宋襄公,很講大義,泓水之戰楚軍渡河時,宋襄公沒有進攻,而是等楚軍全部渡河後再戰,結果戰敗。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從春秋初到春秋末,雖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並不多,但稍微強大一點的諸侯國都想稱霸。這就是春秋的現實。所謂「霸主」,就是諸侯之長。為什麼春秋諸侯如此熱衷於爭霸,卻不通過消滅和吞併其他諸侯國來壯大自身呢?首先,需要特別強調的核心關鍵是,爭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爭取更多資源以發展壯大自身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