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滅魯之戰:楚國消滅魯國,從而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2020-12-16 情懷與歷史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魯國,雖然非常靠近齊國這一諸侯國。但是,實際上,魯國是被楚國所消滅的。在戰國後期,位於楚國西邊的秦國,不斷蠶食楚國的疆域。一定程度上,為了彌補這一損失,增強實力來繼續和秦國相抗衡,楚國將擴張的方向放到了東邊。在戰國中期,楚國吞併了越國。而到了戰國後期,楚國更是將魯國納入到自己的疆域範圍內。而這,無疑有助於楚國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首先,魯國(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魯國起初疆域較小,「封土不過百裡」,後來陸續吞併了周邊的極、項、須句、根牟等小國,並奪佔了曹、邾、莒、宋等國部分土地,成為「方百裡者五」的大國。國力最強時,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山東定陶一帶,其統治核心區大多位於今山東濟寧境內,亦包括泰安南部寧陽,菏澤東部單縣、鄆城,臨沂平邑等市縣。為周王朝控制東邊疆域的重要諸侯國。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楚國來說,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整個春秋時期,楚國的重心都放在中原爭霸上,因此幾乎沒有和魯國有過什麼交手的情況,況且,魯國在春秋時期也是一個大國,能夠多次打退齊國的進攻。所以,楚國自然沒有在春秋時期就消滅魯國的打算。

進入到戰國時期後,魯國的整體實力是逐漸下滑的。這是因為戰國七雄的激烈兼併戰爭,促使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逐漸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就魯國來說,旁邊的宋國就被齊國所吞併了。因此,戰國時期的魯國,可謂是在大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人看來,齊國應該吞併旁邊的魯國,畢竟這兩個諸侯國,都位於今山東省一帶,齊國消滅魯國,無疑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但是,眾所周知,在五國伐齊之後,齊國也走向了衰落,也即五國伐齊之後的齊國,只想著自保,根本就沒有對外用兵的想法。而這,顯然成為楚國可以後來居上,吞併魯國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323年,魯景公卒,魯平公即位,此時正是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之年。魯頃公二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發起了鄢郢之戰,率軍攻破楚國都城郢,楚頃王東遷至陳,最後則定都於壽春,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魯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國討伐魯國,攻取徐州。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徐州,和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顯然在範圍上存在一定差距的,也即當時的徐州,主要指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一帶。

對此,在筆者看來,公元前261年,楚國攻取魯國的徐州之地,可以視為楚滅魯之戰的開端。彼時,楚國之所以開始對魯國用兵,主要還是因為秦國在東邊的步步緊逼,導致楚國的疆域不斷縮水。因此,在筆者看來,楚國希望通過消滅魯國,以此彌補自己在和秦國作戰中的損失。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打楚國,奪取楚國的都城郢都。楚頃襄王的大軍潰散,不能再應戰,退往東北固守陳都(今河南淮陽),並將都城遷到陳都。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軍奪取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

在和秦國的作戰過程中,楚國損失了大片的疆域,這導致楚國的整體實力明顯下滑。楚頃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患病,熊完逃回楚國。同年秋天,楚頃襄王去世,熊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對於楚考烈王這位君主,即位後重用了曾經輔佐自己登上楚國君主之位的黃歇,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春申君。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

最後,因此,對於春申君黃歇來說,其封地正好和魯國互相接壤。因此,在治理該地區的同時,春申君也在發兵攻打魯國。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在春申君的推動之下,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消滅魯國之後,楚國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也即在公元前256年,雖然楚國佔據了魯國的疆域,但是,楚國並沒有對魯國君主趕盡殺絕。當然,在此之前,不管是三家分晉,還是田氏代齊,在對待原先的君主上,一般都不會採用比較極端的手段。到了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對此,《史記》中記載:春申君為楚相四年,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餘萬。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彊。

在消滅魯國前後,春申君黃歇還曾率軍支援趙國,參加了邯鄲之戰。在邯鄲之戰中,魏國、楚國、趙國三國的聯軍重創了秦國大軍。而這,在一定程度推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並且為楚國、魏國、趙國等諸侯國休養生息提供了有利的時機。對於楚國來說,在這一段時間還順勢消滅了魯國,從而將自己的疆域擴張到今山東省,也即和齊國直接接壤了。因此,在《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看來,此時的楚國可謂恢復了實力,從而得以繼續抗衡秦國,也即堅持到了秦滅六國之戰。

相關焦點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在消滅魯國後,楚國將勢力擴張到今山東省一帶。而這,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楚國的國力,促使其可以繼續抵抗秦國。在戰國後期,之所以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旁邊的齊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魯國是一個中等體量的諸侯國。在戰國初期,不管是齊國還是楚國,實際上都無法輕鬆消滅魯國。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不管是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還是在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中,魯國的目標都只是自保,而無法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抗衡。到了戰國末期,魯國最終被楚國所吞併。那麼,問題來了,齊魯近在咫尺,為何齊國這麼多年都沒能吞併弱小的魯國?反而讓楚國後來居上了呢?一首先,對於齊國來說,曾經多次進攻魯國。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了。
  • 秦滅巴蜀之戰,為何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一步?
    而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給消滅了。比如韓國吞併了鄭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齊國消滅了宋國,楚國消滅了魯國等。與此相對應的是,就秦國來說,除了在戰國末期吞併山東六國之外,還在戰國中期吞併了巴國和蜀國。巴國和蜀國,主要位於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這也是該地區被稱之為巴蜀之地的重要原因。
  • 垂沙之戰,楚國遭到重創,三國聯軍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
    按照這一理論,匡章得以找到楚軍防禦的薄弱之處,並迅速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垂沙之戰中,楚國最終吃到了敗仗。那麼,問題來了,垂沙之戰,齊魏韓三國重創楚國後,為何不乘勝滅亡楚國?
  • 春秋時的一小國,支持齊國稱霸,結果被楚國消滅!
    對此,周王室自然十分不滿,於是在公元前796年出兵討伐魯國,同時誅殺了邾國君主夷父顏。夷父顏被誅後,邾國追諡為「邾武公」。在此之後,邾國分立為邾國、小邾國和濫國,這便是史學界所說的「邾分三國」。也即早在三家分晉之前,邾國就出現了一分為三的情況了。二進入到春秋時期後,邾國一方面和魯國相抗衡,另一方面則支持齊桓公稱霸。
  • 春秋時一小國,被魯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換而言之,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項國,就被魯國所消滅。值得注意的是,項國和魯國,都是姬姓諸侯國,這不禁讓人想到了曹植的詩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春秋戰國時的兩個「代國」:一個被趙氏消滅,一個被秦國消滅!
    在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各個大國的兼併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可謂越來越少,直至秦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比如大家熟悉的衛國、鄭國、魯國、宋國等諸侯國,都在春秋戰國時期陸續消失。
  • 戰國七雄外的一大國,和秦國多次交手,最後還是被秦國消滅!
    作為戰國七雄外的一大國,古蜀國曾經和秦國多次交手。不過,最終,到了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沿石牛道伐蜀,從而消滅了古蜀國。 在重新收復漢中之地後,《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而這,也說明蜀國一度擁有和秦國相抗衡的實力。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派大軍滅昔阝、平周二國,封其弟為漢中侯,設立了蜀國的藩屬苴國(國都位於今昭化區石盤村,轄管原昔阝、平周二國領地)。
  • 春秋時的一小國:歷經1600年,曾和周王室相抗衡!
    伯益之子若木為徐國開國君主,都城為徐城(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徐國是夏朝冊封的諸侯國,也即始於夏朝建立之初,直到春秋末期,徐國才走向滅亡。由此,對於存在1600年之久的徐國,自然是一個古國了。而徐國在巔峰時,曾和周王室相抗衡。一夏朝大禹在位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於徐(今山東郯城以北一帶),建立徐國。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時期,還存在不少其他諸侯國。比如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魯國,就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諸侯國。
  • 戰國時期,為何是秦國攻佔巴蜀之地,而不是楚國呢?
    對此,秦國名將司馬錯主張藉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於是,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在公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蜀國,從而攻佔了巴蜀之地,進而為秦滅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麻隧之戰:晉國統率12萬大軍進攻秦國,結果誰贏了?
    麻隧之戰是公元前578年(周簡王八年),在晉秦爭霸戰爭的過程中,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在秦地麻隧(今陝西省涇陽縣北)擊敗秦國的作戰。在春秋時期,晉國、秦國、楚國、齊國是四個最強大的諸侯國。其中,就晉國來說,不僅和楚國展開了長達百年的戰爭,還和秦國多次交手。
  •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終於醒悟,一舉消滅秦國20萬大軍
    更為關鍵的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沒能合縱攻秦,導致趙國孤軍奮戰,也是其失職的地方,當然,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終於醒悟,一舉消滅秦國20萬大軍!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對此,在筆者看來,就趙孝成王這位君主,顯然吸取了長平之戰中所犯的錯誤,並在邯鄲之戰中加以改正,從而取得了消滅20萬秦國大軍,進而挽救了趙國。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已經逐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甚至敢於直接和周王室相抗衡,比如鄭莊公就和周王室兵戎相見。不過,讓各個諸侯國想不到的是,他們麾下的卿大夫,也是有樣學樣,有的甚至直接將諸侯國的君主給架空了。
  • 魯國亡國時的幾樁懸案
    首先,在魯國八百年的建國史中,一直和同居山東半島的齊國相愛相殺,為何到了最後,齊國沒動手,反倒被一直干係不大的楚國搶了先?其次,魯國國雖小,但名望很高,又地處中原要衝,這樣的一處地方被楚國獨佔,他國為何都未發聲?尤其是齊國,一直將魯國視為自己的後院,怎麼就放任楚國在眼皮底下耀武揚威呢?最後,此時正值關東諸國合縱抗秦的關鍵時刻,楚國為何要去攻擊關聯並不大的魯國,如此節外生枝就不怕在盟國中另生嫌隙嗎?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在春秋時期,芮國這一個小國夾在秦國、晉國這兩個大國之間,可以說是苦苦支撐了。最終,在公元前640年,秦穆公正式消滅了芮國。不過,在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擊敗了秦國,從而佔據了芮國的疆域。
  • 《大秦賦》之楚考烈王:救趙國,退秦軍,滅魯國!
    在穩住楚國之後,秦昭襄王將注意力放在了三晉身上了,這成為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相繼爆發的重要背景。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不斷調集大軍,在長平一帶展開了一場戰略決戰。二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用趙括取代了廉頗,結果被白起擊敗,這讓趙國失去了40多萬大軍。公元前259年(楚考烈王四年),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
  • 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
    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消滅了宋國,再加上齊國之前就和燕國、趙國、韓國、秦國等諸侯國結怨,這導致戰國七雄中的其他諸侯國,選擇聯手對付齊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中期,齊國為何選擇吞併宋國,而不是弱小的魯國呢?一首先,在戰國中期,齊國因為吞併了宋國,所以遭到了戰國七雄的忌憚,從而最終導致五國伐齊這一結果的出現。
  • 徐州相王:魏國和齊國互相稱王,楚國為什麼很生氣呢?
    一方面,這是因為在戰國七雄中,原本只有楚國這一個諸侯國稱王。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早在春秋初期,楚國就敢僭越稱王,以此和周王室相抗衡。而對於周王室來說,因為楚國實力強大,自然也拿楚國沒有辦法。二在此基礎上,因為在各個諸侯國中率先稱王,楚國無疑在爵位上非常有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