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之楚考烈王:救趙國,退秦軍,滅魯國!

2020-12-26 情懷與歷史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雖然《大秦賦》的主角,是秦始皇嬴政等秦國的君臣,但是,眾所周知,在戰國時期,秦國和山東六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較量。所以,在《大秦賦》中,其他諸侯國的人物,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就包括本文所要說的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公元前238年),羋姓,熊氏,名完(《史記》作元),戰國時期楚國君主,楚頃襄王之子,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38年在位,共25年。

在戰國後期,秦國的綜合實力,已經遠超山東六國了。當然,對於楚考烈王等山東六國的君主,並沒有放棄抵抗,而是積極合縱攻秦,以此試圖遏制秦國的擴張勢頭。以下,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歷史上的楚考烈王。

具體來說,楚頃襄王在位時,將熊完(楚考烈王)立為太子。楚頃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楚頃襄王與秦國講和,派太子熊完到秦國作人質,同時派左徒黃歇前往秦國侍奉熊完。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和《大秦賦》中的嬴異人(子楚)一樣,熊完(楚考烈王)也有在其他諸侯國當質子的經歷。換而言之,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互相派遣王子當人質,是比較普遍的情況了。

楚頃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重,熊完逃回楚國。同年秋天,楚頃襄王去世,熊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即位後,以黃歇擔任令尹,將淮北十二縣封給他,號春申君。同年,楚考烈王由陳國故都陳郢(今河南淮陽)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對於楚考烈王來說,之所以遷都壽春,顯然是為了遠離秦國大軍的鋒芒。早在楚頃襄王在位時,白起就曾率領秦軍攻佔了楚國都城,也讓楚國由盛轉衰,走向了衰落。

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對楚國發起進攻,以試探楚國態度。春申君黃歇為奉行其「親秦附秦」策略,割讓州陵(今湖北鹹寧西北)給秦國,楚國勢力更加衰弱。在穩住楚國之後,秦昭襄王將注意力放在了三晉身上了,這成為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相繼爆發的重要背景。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不斷調集大軍,在長平一帶展開了一場戰略決戰。

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用趙括取代了廉頗,結果被白起擊敗,這讓趙國失去了40多萬大軍。公元前259年(楚考烈王四年),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範睢妒忌白起功勞,以秦軍疲勞應休息為由,建議允許趙、韓割地請和。秦昭襄王同意,但是,等到秦軍撤退後,趙國拒絕獻出城池。於是,秦昭襄王發動了針對趙國都城邯鄲的戰役。秦昭襄王派出了王齕這位名將,以此日夜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到了公元前257年,雖然趙國上下同仇敵愾,卻依然難以抵擋下去了。於是,平原君趙勝來到楚國求援。

趙平原君一行來到楚國,向楚考烈王陳述合縱抗秦的利害關係。趙平原君回國後,楚國出兵救趙。與此同時,魏信陵君懇請魏安釐王寵姬如姬竊取兵符,擊殺晉鄙,領兵大敗秦軍於邯鄲城下。由此,在魏國、楚國、趙國三國大軍的夾擊之下,秦軍大敗,邯鄲之圍得到解除。對此,在筆者看來,通過救援趙國,擊退秦軍,楚考烈王在山東六國之中名聲大振。對於《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就是以邯鄲之戰作為開篇的,比如呂不韋就是在邯鄲之戰爆發時,帶著嬴政的父親異人逃回秦國的。

邯鄲之戰後,秦國休養生息,這給山東六國帶來了喘息之機。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當然,秦孝文王的在位時間非常短暫,只有三天。秦孝文王去世後,子楚即位,這就是秦莊襄王。對於秦莊襄王這位君主,在呂不韋、蒙驁等文臣武將的輔佐下,繼續蠶食山東六國的疆域。

所以,到了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並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對於楚考烈王來說,在位期間積極參加合縱攻秦的戰役。除了公元前257年的邯鄲之戰、公元前247年的合縱攻秦之戰,楚考烈王所在的楚國,還和趙國等諸侯國聯手,於公元前241年發起了蕞之戰。看過《大秦賦》的朋友,應該會對這場戰役比較熟悉了。

在這場戰役中,楚國項燕,趙國龐煖等將領率軍攻打秦國,一度來到了非常接近鹹陽的蕞城。如果聯軍可以更進一步的話,說不定就能包圍秦國都城鹹陽了。當然,在秦王嬴政、呂不韋等人的冷靜指揮下,秦軍最終擊敗了山東六國組成的聯軍。在蕞之戰後,山東六國的合縱攻秦之戰到此結束,這也意味著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難以阻擋了。

最後,除了合縱攻秦之外,楚考烈王在位期間,還派春申君黃歇消滅了魯國。魯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到了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因為主要講述的是秦滅六國的故事,所以魯國、衛國等依然存在於戰國時期的諸侯國,自然也就沒什麼戲份了。對於楚考烈王來說,吞併魯國之後,客觀上擴大了楚國的疆域,也讓楚國的重心逐漸東移。而這,無疑是楚國能夠堅持到公元前223年才滅亡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楚幽王繼位。在楚考烈王回國之前,已在秦國生有一子名啟,被秦國封為昌平君。對於昌平君來說,是《大秦賦》中的秦國丞相。雖然昌平君曾協助秦始皇嬴政平定嫪毐之亂,但是,在秦滅楚之戰的時候,昌平君羋啟作為楚考烈王之子,還是背叛了秦國,被項燕立為楚王。由此,對於楚國最後幾位君主,也即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昌平君羋啟等,都是楚考烈王之子,這在戰國時期,自然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了。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毛遂救了趙國還是害了趙國?《大秦賦》裡的毛遂,讓我們雲裡霧裡
    閒來與侄子一起看《大秦賦》,正好看到毛遂與趙偃設計謀害趙國太子趙佾(yi),其害人思路可謂高明:先由毛遂到秦國告知秦相呂不韋,趙佾在趙國影響力極大,他將來若繼承王位,必舉國抗秦,對秦不利。呂不韋聞聽,必然想方設法讓趙佾去秦國做人質,這樣,太子趙佾不在趙國,趙偃作為趙佾的弟弟,便可以繼承趙王之位了。
  • 《大秦賦》之趙悼襄王:本想復興趙國,奈何生不逢時!
    對於《大秦賦》這部電視劇,雖然嫪毐、趙姬太后、呂不韋等人佔據了較多的戲份。但是,嬴政親政以後,就開始馬不停蹄地想辦法滅六國了,趙國是六國裡最強大的一個,嬴政也與趙偃有著很深的仇恨,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當下形勢扳倒趙國,是嬴政考慮最多的問題。想徹底滅掉趙國,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大秦賦》:趙國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作沒的?
    大秦賦 趙國朝堂熱播劇《大秦賦》中,對於秦國敵人的刻畫,挑頭的為趙國。趙王偃、寵臣郭開、趙後娼女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觀眾認為就是因為這些人,才導致趙國的亡國危機。魏國有著恢復晉國舊土的野心,所以趙國老是受魏國的欺負,趙對魏作戰經常是敗多勝少,魏對趙發動的一場最大規模的戰爭是邯鄲之戰,邯鄲一度被破,趙君出逃,但是這時齊國及時馳援趙國,即著名的圍魏救趙,使趙國不至於滅國。此戰之後,趙國和魏國國力都受到嚴重削弱,受到東方大國齊國和西方崛起的秦國的威脅。
  • 大秦賦秦滅六國 先滅韓還是先滅趙 王翦對還是李斯對
    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秦王嬴政終於要準備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嬴政召開軍事會議與眾臣討論。秦國要東出就繞不開三晉韓魏趙,到底是先出兵攻打哪一個,眾臣各說一詞,其中李斯認為先弱後強,先出兵滅了最弱的韓國,然後再攻打魏趙,而王翦認為先滅了最強大的趙國,如此韓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
  • 楚滅魯之戰:楚國消滅魯國,從而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大秦賦》之廉頗:被迫離開趙國,最終客死異鄉!
    在《大秦賦》這部歷史大劇中,趙偃和郭開這一對君臣,無疑讓很多觀眾咬牙切齒。在趙孝成王去世後,趙偃剛剛成為趙國君主,就和郭開上演了一齣好戲,趙偃下令整頓兵馬立刻攻秦,為父為兄報仇雪恨,同時奪回屬於趙國的城池。所有大臣雖然都知道十分不妥但又不敢反對,只有一直代理丞相之職的廉頗言辭激烈,並堅決反對。
  • 《大秦賦》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曾是秦國東出的強勁對手!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第一集,就是事關趙國甚至山東六國存亡的邯鄲之戰。
  • 《大秦賦》趙偃當上趙王了嗎?趙偃是什麼結局?
    在《大秦賦》當中,趙國公子趙偃一向對自己的哥哥趙佾很不滿,也對自己的父親偏愛趙佾很不滿,但是他身邊只有郭開,還有自己娶的一個倡女,幾個人抓住了毛遂的把柄,要求他為自己所用,果然,趙佾最後被派往秦國做質子,趙王臨終,太子卻不在身邊,只能讓趙偃當上了下一任趙王。但這個趙偃並沒有任何當一個好王的資質,那趙偃最終會是什麼結局呢?趙偃在歷史上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 《大秦賦》之趙孝成王:趙國最後的「倔強」,被一場美夢徹底擊碎
    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上線,劇中服裝、道具十分精緻,再加上演員的演技在線,可以說每一幀都是一幅歷史畫卷。然而,這裡面有個人物不得不提,因為此人是秦國統一六國必須擊敗的敵人,他就是趙國國君——趙丹(趙孝成王)。
  • 《大秦賦》:趙國國運衰落,趙國君主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為何?
    近來大秦賦大受歡迎,裡面的趙偃公子荒唐好色而又野心勃勃。此外,他陷害弟弟,還娶了一個妓女,那是趙王遷生母。提到趙王遷,很多歷史愛好者還有一些史學家認為趙王遷是昏君,他對趙國的滅亡負有重大責任。電視連續劇《大秦賦》中,趙孝成王是一位頭髮已白的中老年人。在《大秦帝國3》中,有一位年輕人,在《大秦賦》的開頭,有一位邯鄲之戰,他們的形象哪一對?歷史上有記載,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將自己的二子趙何禪位給了自己;趙何,即後來的「趙惠文王」。在趙武靈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時,他遇見了趙何的生母,因此趙何的出世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310年。
  • 《大秦賦》郭開原型怎麼死的?郭開害死李牧推動了趙國覆滅
    《大秦賦》裡郭開是趙偃的寵臣,不擇手段,陰險狡詐,膽小怕事,經常給趙偃出餿主意,趙國的滅亡跟郭開也脫不了干係,那麼歷史上郭開原型是怎麼死的呢?他死在趙偃之前還是之後?趙偃對郭開十分信任,趙偃登基後,在郭開的慫恿下趕走廉頗,並封郭開為丞相,趙國上無明智之君,下有奸佞之臣,滅亡是早晚的事。對於秦國來說,趙國是六國裡實力最強的對手,因為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趙氏,屬於同祖,能夠跟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但是趙偃繼位後,趙國國力逐漸衰弱,沒有以前那麼強盛了,秦國滅掉趙國只是時間問題。
  • 《大秦賦》第4集:秦王嬴政是否死於趙國?
    《大秦賦》在近期熱播的歷史劇《大秦賦》裡,就有一段描述「嬴政或死於趙國」的情節,在第四集。比如《尋秦記》裡的嬴政的確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兒子,而且真正的嬴政也確實死於趙國,是項少龍讓趙盤頂替嬴政。這個就很有娛樂性,相反,我們來看《大秦賦》是如何刻畫這段歷史的。
  • 《大秦賦》趙太子趙佾結局如何?他隨著趙國滅亡而死
    其實趙國太子趙佾這個名字是《大秦賦》原創出來的,歷史上對這個人沒有記載,只說他叫春平君。趙佾歷史原型是趙孝成王趙丹之子春申君,歷史上春平君沒有記載其姓名。春平君剛開始並不是太子,趙孝成王立的第一位太子死後,太子之位有一段時間是空缺的,《戰國策》 記載春平君最初封號是春平侯,而侯要比君高,可見他當時在趙國的地位很高。
  • 楚考烈王與春申君:最難防的不是隔壁老王,而是睡在你上鋪的兄弟
    楚考烈王熊完跟春申君黃歇是一對過命的生死兄弟,想當年熊完在秦國做人質,整整十年,一直都是黃歇陪在他身邊,忠貞不二!兩人的交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起同過窗 ,一起扛過槍,還一起下過鄉,鐵的不能再鐵了!楚考烈王熊完劇照在黃歇當政期間,陸續參與了一系列的重大歷史事件,比如說率楚軍救援趙國邯鄲,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一起大敗秦軍,邯鄲之戰也讓黃歇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 《大秦賦》中,雄姿英發的春申君黃歇與宣太后羋八子有什麼關係?
    談秦說漢(322) 《大秦賦》中,雄姿英發的春申君黃歇與宣太后羋八子有什麼關係?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戰國四公子之春申君黃歇、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各自率兵,在邯鄲城外大敗秦軍,取得中原諸國合縱攻秦以來少有的大勝。春申君黃歇是當代之豪傑,但與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羋八子屬於不同的時期。
  • 《大秦賦》嬴政專注宮鬥,趙偃勵精圖治!為何趙國還是滅亡了?
    由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大秦賦》正在熱播。隨著劇情的更新,這部劇的口碑終於不再兩極分化,而是迎來了清一色的差評。最直觀的證據就是,該劇的豆瓣評分已經從最初的8.9分跌至如今的6.4分,大有每天下降0.1分的趨勢。
  • 落幕之時,難說再見|《大秦賦》
    《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大秦賦》也迎來了劇終。從商鞅變法到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大秦帝國》系列的四部電視劇,向觀眾展示一個弱國變法圖存最終成功逆襲的勵志故事。雖然《大秦賦》因為劇情設計上的硬傷,譬如宮鬥劇情過多過長、嬴政選角不合適導致槽點滿滿,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秦賦》還是跟之前的《裂變》、《縱橫》、《崛起》做了一個不錯的銜接,應該來說也是一部不錯的歷史題材劇。
  • 《大秦賦》中趙國軍隊為何多老人幼子?韓國曾「戲耍」了秦趙兩國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有一個細節可能很多觀眾都注意到了,畢竟多次出現的「特寫」鏡頭也是對觀眾的刻意提醒。因為劇情前期的戰爭主要集中在秦國和趙國之間,可趙國的士兵中卻有很多老人和孩子。趙國作為當時能讓秦連番苦戰,甚至還吃了不少敗仗的強國,為何軍中士卒是這般狀況?這是發生在《大秦賦》之前的故事,秦趙兩國都中了韓國「驅虎吞狼」之計。
  • 《大秦賦》中的趙國丞相郭開,刷新了我對「奸臣」的印象!
    《繡春刀》金士傑飾魏忠賢  #電視劇大秦賦#而在最近熱播的歷史劇《大秦賦》中趙國丞相郭開的存在就是屬於第一個原因,首先趙王偃本就昏庸無能,無才無德,與郭開自小一起長大,二人臭味相投,視為知己心腹所以說,滅趙國的不是秦國,而是趙王偃、郭開和倡後三人。
  • 《大秦賦》秦國和趙國是同宗同源,為什麼是世仇
    《大秦賦》裡說秦國和趙國是世仇,秦國要想一統天下,必須打敗趙國這個強勁的對手,「世仇」是從何說起呢?戰國七雄裡只有秦趙是同宗同源,但是卻成為了仇人,難道僅僅是因為利益?秦國和趙國是戰國後期七個國家最為兇猛的兩國,它們真正崛起是戰國中後期,秦孝公進行商鞅變法,秦國逐漸強大,趙武靈王也將趙國帶進強國之列,所以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爭正式拉開序幕,最著名的當屬長平之戰,當時秦國坑殺40多萬趙軍,這才有了兩國世仇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