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巴蜀之戰,為何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一步?

2020-12-22 情懷與歷史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值得注意的是,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而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給消滅了。比如韓國吞併了鄭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齊國消滅了宋國,楚國消滅了魯國等。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秦國來說,除了在戰國末期吞併山東六國之外,還在戰國中期吞併了巴國和蜀國。巴國和蜀國,主要位於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這也是該地區被稱之為巴蜀之地的重要原因。就秦滅巴蜀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戰爭。就秦滅巴蜀之戰來說,可謂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一步。

首先,戰國中期,秦惠文王在位時,準備對外開疆擴土。對此,張儀認為應當先進攻韓國,進而一統天下。與此相對應的是,司馬錯則主張先消滅巴蜀。在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主張,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經金牛道(自今陝西勉縣向西南,越棋盤關進四川,經朝天驛往劍門關)攻打蜀國。在秦滅巴蜀之戰中,王親自率軍至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抵禦,兵敗遁逃,被秦軍殺死,蜀國滅亡。

隨後,張儀、司馬錯等人又率軍消滅了巴國,俘虜巴王。秦惠文王貶蜀王子弟為侯,以陳莊為蜀相,張若為蜀國守。並設立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北)。由此,對於秦滅巴蜀之戰,可謂非常順利,也即秦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激烈的抵抗,就成功吞併了巴國和蜀國這兩個大國。那麼,問題來了,從長遠來看,秦滅巴蜀之戰,對於秦滅六國有什麼幫助呢?

一方面,在秦滅巴蜀之戰之前,秦國的疆域並不遼闊,而通過吞併巴國和蜀國,秦國的疆域獲得明顯的增加,從而躋身戰國七雄的第一陣營。在秦滅巴蜀之戰前,秦國的疆域主要集中在今甘肅省、陝西省一帶,並包含了今山西省一帶的部分地區。在整體面積上,秦國遠遠不如當時的楚國,對比趙國、魏國、齊國等諸侯國,也沒有多大的優勢。

眾所周知,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頻繁用兵,目的就是爭奪地盤,而地盤的擴大,意味著人口和耕地的增加,這直接關係到各個諸侯國的綜合實力。從這一角度來看,秦國消滅巴國和蜀國之後,不僅疆域擴張,還擁有了更多的人口和耕地,比如大家熟悉的成都平原,就是沃野千裡之地,這帶來的糧食自然有助於秦軍的對外作戰。

另一方面,秦惠文王在位時,山東六國已經形成了針對秦國的合縱聯盟。因此,對於秦惠文王來說,如果繼續對韓國等山東六國用兵,勢必遭到諸侯國的聯合攻擊。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秦國發兵攻打魏國河內,佔領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佔韓國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義渠國之鬱郅(今甘肅慶陽)。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

由此,在公元前318年,秦國遭到了魏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這五個諸侯國的聯合進攻。因此,到了公元前316年,秦國如果繼續攻打韓國,很可能會遭到更大的反擊。所以,秦國調整方向,先攻滅巴國和蜀國,不僅增強了自己的實力,也有助於避免山東六國針對秦國的聯合進攻。而暫時放緩對山東六國的擴張步伐,也會讓山東六國之間互相攻伐,從而給秦國帶來坐收漁翁之利的機會。

最後,在秦滅六國中,楚國可以說是最強的對手。而通過佔據巴蜀之地,客觀上有利於壓制楚國。

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裡。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裡,裡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扞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巴蜀之地處在楚國的上遊。在獲得巴蜀之地後,秦國大軍可以乘船攻打楚國,這降低了討伐楚國的成本,增加了攻打楚國的途徑。因此,對於楚國來說,在漢中之地和巴蜀之地相繼被秦國佔據的背景下,其都城郢已經是岌岌可危了。在秦國消滅巴國和蜀國之後,名將白起在秦昭襄王時期發起了鄢郢之戰,成功攻破了楚國都城郢,為之後消滅楚國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秦滅巴蜀之戰,無疑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一步。在坐擁巴蜀之地後,秦國的人口和耕地明顯增加,這支撐秦國發動了長平之戰等戰役。比如在長平之戰中,糧草匱乏成為趙國失敗的重要原因。反之,秦國則擁有相對充足的糧草支持。並且,正如司馬錯所言,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基於此,秦國消滅巴國和蜀國,不僅是開疆擴土,也為秦朝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秦滅巴蜀之戰,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秦滅巴蜀之前的尷尬境地 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達到強兵富國的目的,紛紛開始變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也最為驚人。因此,到了秦國秦惠文王這一代,秦國已經成為了當時十分強大的國家。
  • 秦滅巴蜀之戰:秦國供血能力大大提高,掀開秦滅六國的新篇章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看看秦滅巴蜀之戰,看看這一戰的經過以及影響。秦國對外擴張方向之議最開始巴蜀地區有四個國家,分別為充國、苴國、巴國、蜀國。秦滅巴蜀之戰的具體內容關中平原與漢中平原隔了一條秦嶺(南北寬約140公裡),而漢中平原與巴蜀地區又隔了大巴山(南北寬約130公裡)。也就是說從關中平原攻打巴蜀地區,需要翻越270公裡的山陵(ps:山陵一般海拔2000米)。這是一個什麼難度?
  • 為何說在五國伐齊後,就算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已然註定?
    說起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大家腦海之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就是改變了戰國歷史走向的「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吧?在這兩場戰爭之中,很多人又覺得「五國伐齊」要遠比「長平之戰」重要,甚至一度有人提出「『長平之戰』的結果早在『五國伐齊』之時便已註定」、「經歷了『五國伐齊』後的戰國,就算沒有後來的『長平之戰』,秦國統一也已成定局」的論斷。
  • 戰國時期,為何是秦國攻佔巴蜀之地,而不是楚國呢?
    秦滅巴蜀之戰,於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戰爭。在春秋戰國時期,巴國、蜀國位於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到了戰國中期,巴國、蜀國兵戎相見,這給秦國攻佔巴蜀之地提供了一個契機。
  • 滅巴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下)
    本文介紹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楚國為何沒有吞併巴蜀的原因。1. 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前文已介紹過秦國和巴蜀兩國雖然存在過友好合作關係,但是蜀國也時常侵略秦國,佔領了許多原本屬於秦國的土地,這自然引起秦國的強烈不滿。秦國一直在尋找機會報復蜀國,收復領土乃至吞併整個蜀國。
  • 從《大秦帝國》三部曲到《大秦賦》,看秦國一統天下的強國之路!
    《大秦賦》以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著名的「邯鄲之戰」開篇,可謂是吸引了不少影迷的關注,然而影迷們本以為《大秦賦》的豆瓣評分會一路扶搖直上,卻沒有想到該劇在維持了一段時間的8.3分後,驟然降到了7.7分。不管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大秦賦》得不到更多影迷的認可,值得肯定的是,《大秦賦》是《大秦帝國》三部曲的延續,完成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最後拼圖。
  • 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最終消滅了45萬左右的趙國士卒,也即趙軍在這場戰役中可謂全軍覆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秦軍來說,也付出了25萬左右的傷亡代價。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秦國同樣傷亡慘重,為何非要打,不能妥協退讓嗎?
  • 春秋五霸之首,為何在戰國末年,偏安一隅,對秦國不聞不問
    公元前241年,在魏國組織的五國聯軍攻秦蕞之戰之中,作為東方大國的齊國卻沒有參加。對於當時的情勢,齊國應該清楚,天下苦秦已久,東方六國根本無法和秦國抗衡,但是齊國卻選擇了不與其他五國聯合。其實齊國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有著許多原因的,首先拋開其國力的衰弱,要直到在秦國最終攻打滅亡齊國之時,齊國出兵四十萬。所以說齊國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卻一直沒有任何作為,這就是讓人最為不解的。但是當我們從多個方面來分析齊國的現狀之後就會發現齊國的所作所為其實毫不意外。
  • 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還有哪些國家具有一統天下的實力
    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 還有哪些國家具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導語:歡迎來到桐箏,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還有哪些國家具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小編有時候挺奇怪的,相信很多網友對三國那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對春秋戰國了解的確實少之又少。都是屬於不安分的年代,都是英雄輩出的時代。
  • 對秦國統一最重要的一位君王,他差一步就可以統一六國
    千古一帝的美譽流傳了幾千年,然而秦國的崛起絕非嬴政一人之功,而是歷代先祖的共同奮鬥才達到的結果。其實秦國到嬴政手裡時,已經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翹楚,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而秦國早在幾十年前在秦昭襄王嬴稷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只因為嬴稷做錯了一件事,導致將千古一帝的盛名送給了自己的曾孫嬴政,那麼嬴稷是怎麼樣將秦國變得如此強盛,又是如何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獲勝了,趙國能夠消滅秦國,一統天下嗎?
    長平之戰,是秦國滅六國的一個重要時刻。此戰過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侵略,只能等待滅亡的命運。那麼,大家是否想過,如果長平之戰,是趙國獲得了勝利,秦國失敗了呢?趙國能否消滅秦國,最後統一天下?我認為還是不行,以下是理由。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假如長平之戰趙國贏了,有機會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嗎?
    趙國雖為軍事強國,但一統天下的條件還是不夠充分的,即便是在長平之戰中能夠僥倖贏了秦國,那也只是推遲了秦朝大一統的歷史進程,並不會改變歷史的大發展趨勢。第一,趙國的國力支撐不起其統一大業眾所周知,戰爭不僅憑藉的是龐大的軍隊和精良的裝備,更為重要的是後勤,也可以理解為經濟實力,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連糧草、軍械、金銀都無法持續供應,那麼戰爭也是持續不了太久的。
  • 《大秦賦》,一統天下後,大秦帝國究竟為何二世而亡?
    嫪毐被五馬分屍了,秦王也終於親政了,大家期盼已久的一統天下的正劇總算是開始了。大秦男兒,不忘東出,一統天下。而東出的滅國順序依次是韓、趙、魏、楚、燕、齊。其中韓國地理位置最重要,而國力弱小,所以成了第一個被滅的對象,而後依次滅了剩下的五國。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作戰,其他諸侯為何不支援趙國一起攻打秦國?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一道邁不開的檻。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場戰鬥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前的最後一道障礙,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十分之慘烈。白起獲勝以後,一舉坑殺了趙軍四十萬,使得趙軍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
  • 第五次河西之戰:秦國擊敗魏國,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
    不過,到了第五次河西之戰,一方面是秦國整體實力繼續增長,另一方面則是魏國因為敗給了齊國等諸侯國,無力掌控河西之地。於是,秦國發動了第五次河西之地,從而奪回了夢寐以求的河西之地,這也為秦國東出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首先,在第五次河西之戰前,魏國雖然在桂陵之戰中敗給了齊國。不過,當時的魏國大軍還是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迫使趙國接受了城下之盟。
  • 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霸主,為何秦國後來居上滅了魏國,一統天下
    但是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魏國和秦國的攻守之勢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魏國更是被這個曾經遠不及它所消滅。那麼,為什麼魏國率先進行變法,卻沒有從根本上擊垮秦國呢?為什麼秦國在其後變法,在沒有時間優勢的情況下還能超越魏國呢?本篇文章重點講述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國為什麼可以在後來的發展中後來居上。
  • 秦國不是唯一?戰國時代還有誰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在靜夜史看來,這個立國時間超過800年的南方強國,曾經也有過一統天下的強大實力,是秦國之外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國家。而之所以是楚國而不是其它五個諸侯國,根本原因在於:和秦國諸多反覆最終一錘定音不同,楚國一直都奔走在統一的路上。如果將今天的美國比作秦國,那麼俄羅斯則最有楚國的特徵,這個特徵就是「噬土成性」及「野蠻好戰」。
  • 從秦國網羅天下英才說起,人才引進給秦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秦國為何能夠一統天下的話題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有人說是商鞅變法成就了秦國,得以讓秦國有了完善的制度傲立群雄;也有人認為是秦國得天獨厚的地利才可以讓秦國傲然與諸國之巔峰;也有人說是六國自己作死才得以讓秦國做大。
  • 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這對秦國有什麼好處嗎?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一些人看來,秦國反而在五國伐齊時,沒有獲得什麼好處,反而是在為燕國做嫁衣。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而不是坐山觀虎鬥呢?進一步來說,在樂毅伐齊時,秦國選擇出兵,獲得了哪些好處呢?一首先,在燕國攻打齊國的時候,如果秦國選擇坐山觀虎鬥的話,很可能就不是燕國擊敗齊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