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霸主,為何秦國後來居上滅了魏國,一統天下

2021-02-07 沙僧談故事

說起戰國時代的變法,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秦國的商鞅變法,確實,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整個戰國時代裡最為完整也最為徹底的變法,但是,商鞅變法卻並不是戰國時代裡第一場變法,戰國時代的第一場變法發生在魏國,是為李悝變法。


李悝是戰國時代法家的名士,由他所主持的變法,也可歸結到法治變法的行列,就連商鞅變法都在很多方面借鑑過李悝變法,由此足以見識到李悝變法的先進性。

而這場變法帶給魏國的好處也是極大的,變法之後,建國時間不到半個世紀的魏國,便迅速崛起,實力超越了很多老牌諸侯國,諸如楚國、齊國等,成為整個中原地區實力最為強勁的國家,也是中原地區戰國七雄中唯一的超級大國。

可以說,那個時代的魏國就是一家獨大的,其他任何國家都要看它的臉色行事,而它也是中原地區格局的引導者。在魏國如此輝煌的時候,秦國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光鮮亮麗了。

那時的秦國,靠著以戰養戰的政策發展,所謂的「以戰養戰」,就是通過戰爭來發展國家生產,但是,這種政策有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如果國家長時間的無仗可以打,或者無法打勝仗,那麼國家的發展就會滯緩甚至倒退。

而隨著秦國周邊國家的相繼崛起,秦國在戰爭中獲利越來越少,後來,它竟然成為了戰國時代最為弱小的國家,就連實力公認比較弱小的燕國都不如,就更別提對抗進行過變法的魏國了。


因此,在那個時代,魏國要對抗秦國可以說有著天然的優勢,畢竟,當時秦國連函谷關這樣易守難攻的地方都保不住。但是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魏國和秦國的攻守之勢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魏國更是被這個曾經遠不及它所消滅。

那麼,為什麼魏國率先進行變法,卻沒有從根本上擊垮秦國呢?為什麼秦國在其後變法,在沒有時間優勢的情況下還能超越魏國呢?本篇文章重點講述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國為什麼可以在後來的發展中後來居上。

首先,我們來看那個時代的外部環境和人們認知。其實,在戰國初期,周天子雖然對各大諸侯國已經沒有了實際的控制權,但是他依舊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也就是說,當時的天下人對於統一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模糊的。

或者說,對於一統天下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制度是沒有概念的,對於當時的諸侯國君來講,他們的目標更多的是做一個霸主,做諸侯國當中實力最為強的一個,以此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也讓國家有更多可以劃分的利益,並未認知到可以越過周王朝做新的「天下共主」。

而且,當時周天子的象徵意義依舊存在,如果有諸侯國在這樣的條件下,敢於與周天子正面衝突,那麼,很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的共同攻打,所以,當時的諸侯王更多的想法是「做霸主」而不是「共主」。


既然如此,對於戰爭來講,掠奪利益是最重要的,吞併一個國家,摧毀其宗廟社稷就在其次了,畢竟,在周天子那裡還要面子上過得去,不能做的太過分。

所以,戰國初期的魏國,更多的國家精力都放在了掠奪財富和土地上,對一個國家整體的打擊並沒有太多的規劃,因此,秦國雖然飽受欺凌,卻並沒有被魏國消滅。

實際上,這種以單純的掠奪利益而非國家統一的觀念,直到秦國王翦帶兵的時候才得到改善,其他的諸如白起等人,都是以單純的拉開發展差距為目的的,這兩種觀點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那就是,前者在戰爭時更注重於臣服,只要國家臣服就達到了目的,有的時候還會注重對於城池和人口的保護。但是,後者更多的則是破壞,比如火燒夷陵,一戰聚殲等,因為,給其他國家造成的破壞越大,那麼,這個國家與自己的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也就越大,更有利於自身霸主地位的形成。

戰國初期的魏國就處在一個這樣的階段,因此,其更多的將目光放在土地財富上而不是吞併國家上,就沒有那麼的難以理解了。


再者,當時天下格局不穩,各個國家對於外部格局的變換,本來就十分的敏感,加上魏國變法強盛起來之後吸引了很多的目光,當此之時,魏國更不可能直接吞併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位於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大國。

因為,魏國的國家發展本來就比較強大了,如果再吞併一個諸侯國,那麼,其他的國家與其的發展差距就會更大,自然生存發展就會更難,所以,就算魏國有心想要吞併秦國也沒有那樣的條件和膽量。

實際上,就是到了戰國中期,齊國私自吞併了一個中小型諸侯國宋國,都引來了多個國家的聯合徵討,所以,魏國在戰國初期剛剛進行過變法,根基尚不穩定時,是不敢圖謀其他國家的宗廟社稷的。

其次,兩個國家的變法本質也不盡相同。相比於秦國的變法,魏國的變法並沒有那麼完美。李悝雖然是法家的名士,但他的變法更加傾向於經濟方面,對於土地開墾,商業、農業等方面的改善比較細緻,而對於其他的方面就沒有用心了。


更重要的是,魏國的經濟變法和軍事變法是分開的,經濟政治等由李悝主持,而在軍事方面更多的則是吳起主持,這就容易產生裂痕,讓國家不能真正的融為一體。

此外,魏國的變法更多的注重發展形勢,而不是國家制度,要知道,當時的歷史社會已經到了制度變革的時代了,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涉及到制度的變法改革只不過是蜻蜓點水。

秦國則不一樣,它的變法很是徹底,在經濟、軍事、行政各個方面都有改善,最重要的是秦國在制度方面的創新改良。法治政策的實施讓秦國的國家體系更加的完備,也讓秦國基本上革除了貴族發展對國家發展的阻礙,整個國家統一到一種發展方向上,人民的生活既有了保證也有了約束,發展的阻礙自然比魏國要好很多。

其實不僅僅是魏國,其他的國家變法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而這也是為什麼其他的國家也都進行過變法,卻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變法效益比得上秦國的原因。


像是燕國的燕昭王變法,變法之後一改往日的頹廢,表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但這樣的局面卻沒有持續下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變法改革並沒有真正地改善國家的發展方向,燕國的內政制度依舊是老一套,只不過改變了部分發展形勢,內政依舊迂腐,長此以往必定沒法延續發展成果。因此,不改變根本政治制度的變法很難一直持續下去。

所以,魏國的變法只是階段性的,到了魏惠王的時候就停滯不前了,後來的發展更是坐吃山空,在經歷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大戰失敗後,魏國的地位也就保不住了,從霸主地位跌落神壇,從霸主國家變成一個普通的強國。

可秦國有制度的支撐,各方面的運作都有據可循,於是,秦國的變法就在一直推進,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直到秦始皇一統六國。

再者,兩個國家對於人才的態度。我們縱觀整個歷史發展的進程,每個國家、每個朝代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而秦國和魏國對待人才的態度就是兩個極端。

魏國的用人歷史非常的僵直黑暗,國君的疑心重,國家不能容納真正有能力的人為國家效力,發展自然就停滯不前。其實,魏國的崛起就是建立在容納了不同國家的人才的基礎上的,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吳起,吳起是魯國人,在自己的國家並沒有得到賞識,後來,吳起前往魏國,魏文侯賞識他,支持他在魏國進行軍事變法,由此而打造了一支威震天下的魏武卒。


之後,吳起帶領著魏武卒南徵北戰,接連打下了其他國家百十座城池,極大地拓寬了魏國的領土疆域面積,增加了它的常住人口數量,為魏國的經濟變革提供了更大的動力,也讓魏國的國家地位更加穩定。

但是,到了魏武侯之時,文侯時期的禮賢下士之風卻幾近消磨殆盡,魏武侯執政後期,其對於吳起等人的猜疑越來越重,後來,吳起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往楚國,自此,魏國對人才的排斥越來越重,商鞅在魏國不受重視,範雎、孫臏在魏國飽受折磨,張儀、尉繚等人也因為魏國的排斥前往秦國。

不僅這些人,燕國名將樂毅的祖先也是為魏國效力的,當時,魏國名將樂羊為魏國打下了中山國,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後來,魏國對樂毅等名將之後卻是放任出走,讓魏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此外,像信陵君這樣的王族大才,也被魏國王室排擠,將其遺留在趙國十年之久,後來,信陵君不得已回國也是被束之高閣。由此可見,魏國的用人歷史有多麼黑暗了。

而秦國卻不一樣,它對於人才的態度是十分寬容的,魏國容納不下的人,秦國都加以重用,商鞅受到秦孝公賞識在秦國進行變法,之後直接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格局。


張儀的連橫破除了六國的合縱,為秦國解除了危機,範雎的遠交近攻更是讓秦國的實力更上一層樓,奠定了其一家獨大的發展根基……由此可見,人才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有多麼的重要。

可是,魏國卻從來沒有重視過人才的培養,更可笑的是,魏國作為戰國時代第一個強盛起來的諸侯國,它的都城大梁是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各方面的發展的都十分先進,可以說,魏都大梁是一個天然的人才輸出地,當時,很少有人在不遊歷魏國的情況下成名的。

所以,魏國在這一方面本來擁有著天然的優勢,可是,其卻沒有好好把握,最終只能成為歷史中的一抹風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魏國之所以高開低走,絕大部分是其自身的原因,是它自己斷送了大好的前途。


首先,魏國並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優勢,在戰國時期爭鬥剛開始的時候,魏國是最有機會成功的一個,畢竟它在其他國家都還沒有認清局勢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變法,改良國內的經濟發展形勢和軍事結構,成為了戰國前期唯一的超級大國。

它本可以藉此機會繼續高歌猛進,但是,魏國在魏武侯之後的君主,卻沒有對於歷史發展的敏感度,沒有認識到統一的必然趨勢,浪費了戰國前期的大好優勢。

其次,魏國沒有將給它帶去巨大利益的變法堅持下去,對於魏國來講,它的就大部分成就都是來源於自身的變法,可是,魏國的變法在魏惠王時期就終止了,可以說是功虧一簣,如果魏國能夠將變法堅持下去,或許就沒有秦國什麼事了。

而話說回來,秦國的成功就與堅持二字脫不開關係,如果沒有秦國六世君主的變法圖強,恐怕秦王嬴政想要一統天下也是極其困難的。


再者,魏國對於人才的態度,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發展根本沒有新鮮的血液和動力,要知道,有人才的存在,國家各個方面才有更新的基礎,可是,魏國不僅僅是對其他國家到來的人才不屑一顧,極端排斥,對於自己王族內部所產生的王族大才也是想盡一切辦法趕走,趕不走的就束之高閣,就算國家無人可用也絕不啟用。

信陵君就是個例子最後,對魏國政治失望的他選擇酒色自毀而死,魏國也失去了最後的頂梁柱。

所以,魏國的問題更多的是自身的問題,其實,魏國的制度雖然沒有很先進,但也不像楚國、燕國那樣迂腐。

在楚國,因為制度上的橫加阻攔,國內貴族幾乎壟斷了國內的權利,讓楚國國君與臣民脫節,也讓楚國外部的人才無法在楚國大展身手。

燕國因為歷史底蘊深厚,對於政治太過於刻板教條,不願意進行改善,最終到了一種迂腐的狀態。


可是比起兩個這兩個國家,魏國的政治環境要好很多,這也意味著魏國要做改革就沒有極端的阻礙,但魏國卻自己放棄了這樣改革機會,任由自己墮落下去,也確實是讓人們感到惋惜的。

不過話說回來,魏國這樣的問題他們自己並非沒有意識到,相反,魏惠王的時候就已經很清楚了,只是不想去改善而已,不然魏惠王也不會向儒家、陰陽家求賢了。如此,魏國的結局其實就早已註定了,它與秦國對待國家政治的不同態度決定了兩個國家的不同命運,也成為了秦國反超魏國並最終將其滅亡的根本。

所以,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堅定地執行自身的政策,對改革的措施也要深入地貫徹落實,在此基礎上更要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保證國家的發展一直有新鮮血液,如此,才能讓國家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好,也才能夠讓國家在歷史進程中一直繁榮昌盛。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魏國的遭遇也是不值得我們可惜的,畢竟也是它自己放棄了崛起的機會,最終讓對手抓住了機遇,最終後來居上。

相關焦點

  • 戰國時代,秦國魏國變法成霸主,諸侯國爭相效仿,畫虎不成反類犬
    戰國七雄不同性質的變法,取得的效果卻大有不同 變法的性質不同和實施的方法目的不同,導致各類變法在最終的結果上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就像秦國和魏國曾經實施的法治變法
  •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是如何淪為二流國家的?
    戰國步兵魏武侯元年,趙國的公子朝作亂失敗,逃到了魏國。魏武侯決定出兵支持公子朝,讓他成為魏國在趙國的代理人。不同於那些緬懷老晉國的空想家,魏惠王是以實際行動來整合晉國的全部遺產。魏國畢竟有霸主的底子,很快從內亂中恢復實力。趙成侯察覺了危機,連忙與燕國、齊國和宋國會盟,企圖藉助諸侯之力來遏制魏國。魏惠王意識到必須加快備戰的步伐,派使者訪秦。當時秦孝公忙著變法,需要安定的外部環境。秦魏兩國在河西會盟,魏惠王順勢在東線發動滅趙之戰。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歷史上疆土很小的魏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在其他國家還在鞏固政權的時候,魏國歷史上成就最高的君主魏文侯已經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魏文侯時期的魏國,簡直可以說是人才濟濟,軍事上,啟用著名軍事家吳起(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採取武卒制,打造了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軍事力量,憑藉著這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魏國得以北滅中山國,西取秦國西河之地,疆域擴大的同時,其他六國也莫敢與之爭。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導語:中山國復國後,魏國為何沒有再滅它,反而便宜了趙國?這就是比較富有戲劇性的一幕了,畢竟魏國第一次吞併中山國是在公元前407年,27年之後中山國再度復國,按理來說,二十幾年的時間並不足以讓中山國這樣的一個中型諸侯國追趕魏國的實力。魏國為何沒有再度消滅中山國?
  • 秦國滅魏,魏國流失的眾多人才中,您覺得哪位最可惜?
    公元前228年,秦國終於滅亡了負隅頑抗的趙國,至此,秦王政一統天下的形勢已趨近明朗。對於秦王政而言,最難啃的趙國已經拿下,攻打其他的國家自當勢如破竹,水到渠成,他的第三個目標對準了魏國,這又將是怎樣的一場戰爭呢?
  •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怎樣淪為二流國家?
    :冷熱軍事史眾所周知,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是從魏惠王開始的。▲ 戰國步兵魏武侯元年,趙國的公子朝作亂失敗,逃到了魏國。魏武侯決定出兵支持公子朝,讓他成為魏國在趙國的代理人。然而事與願違,魏軍本想趁亂偷襲趙都邯鄲,卻被新君趙敬侯派兵擊退。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當時魏國的君主是魏文侯,在位50年期間,他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使魏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在位25年,期間繼續推行改革,東徵西討,使魏國國力繼續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魏國在法律上秉承晉國的法制傳統,有著一套由李悝主持制定、魏文侯帶頭遵守的法律系統,給魏國的政治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成也魏斯,敗也魏斯,魏國是如何成為戰國初雄,又何以落寞?
    魏處於一個紐疏位置,北有實力強勁的趙氏,東有新興韓氏相抵,南有秦、楚、鄭三國相爭之地,而西邊是一河相隔的秦國,魏處境艱難,被他方勢力所覬覦,只有圖強才能生存。魏國國土魏斯是戰國時期首個進行變法改革的領袖,他拜孔子學生子夏為師,倡導學而優則仕,與時俱進的治國理念,給予子夏國師稱號,又建立西河學堂,招攬天下賢才,任人唯能,一時間,魏國成為平民出身的士人的夢都
  • 如果強盛時期的魏國一直堅持伐秦的戰爭策略,能否滅掉秦國?
    其中我只介紹幾個重要的人物:李悝,我們都知道秦國的強大是因為商鞅變法,而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的國家實際上是魏國,李悝是戰國時期變法的祖師爺,在他的治理下魏國的經濟實力逐漸強大了起來;西門豹,我們在小學課本上都學過《西門豹治鄴》這篇課文,他其實是當時魏國優秀地方官的典型代表,正是有了西門豹這樣眾多優秀的地方官,魏國的國家治理水平在戰國初期完全是槓槓的;
  • 第五次河西之戰:秦國擊敗魏國,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
    河西之戰是戰國時期,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覆交戰數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
  • 魏惠王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使魏國走向衰落
    魏惠王曾經使魏國經濟發展,疆域擴大,公元前344年的逢澤之會更是率先稱王,成為霸主,十二諸侯朝見魏王,包括趙國和秦國。魏國之敗在於魏國「四戰之地」的地理環境和錯誤的用人政策。但魏惠王曾經是很有戰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大秦帝國》中的魏惠王他遷都大梁,為魏國的霸業奠定經濟基礎。
  • 戰國時期被魏國遺棄的人才,隨便拿出一個,都對魏國造成了重創
    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上,有許多對國家貢獻非常大的名將,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魏國,商鞅、龐涓、孫臏等,都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他們的腳印
  • 魏國滅亡之責不怪魏惠王,魏斯理應擔責,「李悝變法」為禍端?
    但是在人才濟濟的戰國七雄中,最先稱霸的竟然就是名不見經傳的魏國,這是為何?魏斯成魏家家主,推行「李悝變法」說到這裡,就需要請出我們今天的主角魏斯了。公元前445年,魏斯正式成為魏家家主,面對魏國所處的狀況,他決心通過變法來強國。於是,魏斯開始啟用李悝實施變法。
  • 戰國七雄實力排行榜:秦國一直都是第一嗎?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對於戰國七雄來說,在漫長的較量中,各自的實力也在不斷的變化。比如秦國雖然最終剪滅了六國,但是,戰國初期的秦國,卻相對較弱。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的實力排行是怎樣的呢?
  • 與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相對較好的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秦國位於黃河以西的陝西地區,北面和西面都沒有強大的敵人,南面雖有巴國與蜀國,但實力與秦國根本沒法比。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滅了蜀國,佔有了巴蜀地區,秦國變法後實力更加強大。
  •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國從中原霸主淪為頹弱小國,堪稱「敗家子」
    公元前455年,韓魏兩家於晉陽城下倒戈,決晉水倒灌智家營地,智伯瑤被殺,晉國最大的卿大夫家族智家被滅,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數十年後,曾經的第一諸侯國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中原三晉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而第一個繼承晉國衣缽成為戰國第一霸主的,不是三家中最強的趙家,而是不起眼的魏國。
  • 戰國初期為什麼魏國首開變法?曰:不能眼睜睜等死
    戰國,那是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也是一個才情恣意的時代,諸子百家縱橫馳騁、林野風流豪情浪漫,那是民族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刻,但對每一塊土地生存的人來說,並不愜意。各國都忙著戰爭這一「兵者,國之大事」,回眸遠眺戰國如同一幅「烽火圖」,七雄徵戰不休,弱肉強食,這種殘酷的生存方式讓各國君主深深知道「落後就要挨打」、「不變法,國恆亡」,不能眼睜睜等死的殘酷現實讓諸國被迫定位命運的選項,本期將以戰國初期魏國為出發點,談談「諸國變法的初衷,不能眼睜睜等死」。
  • 一度稱霸卻最終悽慘滅亡,魏國的衰落離不開這四人的「背叛」
    作為我國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之一,魏國在距今兩千多年前曾經一度成為中原的霸主。早在魏國建國之初,開國之君魏文侯便積極變法圖強,他任用賢才,大膽改革,幫助魏國國力迅速提升。在他之後,魏惠王又與齊威王會盟於徐州,宣告了魏國的正式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