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戰國時代的變法,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秦國的商鞅變法,確實,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整個戰國時代裡最為完整也最為徹底的變法,但是,商鞅變法卻並不是戰國時代裡第一場變法,戰國時代的第一場變法發生在魏國,是為李悝變法。
李悝是戰國時代法家的名士,由他所主持的變法,也可歸結到法治變法的行列,就連商鞅變法都在很多方面借鑑過李悝變法,由此足以見識到李悝變法的先進性。
而這場變法帶給魏國的好處也是極大的,變法之後,建國時間不到半個世紀的魏國,便迅速崛起,實力超越了很多老牌諸侯國,諸如楚國、齊國等,成為整個中原地區實力最為強勁的國家,也是中原地區戰國七雄中唯一的超級大國。
可以說,那個時代的魏國就是一家獨大的,其他任何國家都要看它的臉色行事,而它也是中原地區格局的引導者。在魏國如此輝煌的時候,秦國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光鮮亮麗了。
那時的秦國,靠著以戰養戰的政策發展,所謂的「以戰養戰」,就是通過戰爭來發展國家生產,但是,這種政策有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如果國家長時間的無仗可以打,或者無法打勝仗,那麼國家的發展就會滯緩甚至倒退。
而隨著秦國周邊國家的相繼崛起,秦國在戰爭中獲利越來越少,後來,它竟然成為了戰國時代最為弱小的國家,就連實力公認比較弱小的燕國都不如,就更別提對抗進行過變法的魏國了。
因此,在那個時代,魏國要對抗秦國可以說有著天然的優勢,畢竟,當時秦國連函谷關這樣易守難攻的地方都保不住。但是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魏國和秦國的攻守之勢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魏國更是被這個曾經遠不及它所消滅。
那麼,為什麼魏國率先進行變法,卻沒有從根本上擊垮秦國呢?為什麼秦國在其後變法,在沒有時間優勢的情況下還能超越魏國呢?本篇文章重點講述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國為什麼可以在後來的發展中後來居上。
首先,我們來看那個時代的外部環境和人們認知。其實,在戰國初期,周天子雖然對各大諸侯國已經沒有了實際的控制權,但是他依舊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也就是說,當時的天下人對於統一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模糊的。
或者說,對於一統天下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制度是沒有概念的,對於當時的諸侯國君來講,他們的目標更多的是做一個霸主,做諸侯國當中實力最為強的一個,以此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也讓國家有更多可以劃分的利益,並未認知到可以越過周王朝做新的「天下共主」。
而且,當時周天子的象徵意義依舊存在,如果有諸侯國在這樣的條件下,敢於與周天子正面衝突,那麼,很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的共同攻打,所以,當時的諸侯王更多的想法是「做霸主」而不是「共主」。
既然如此,對於戰爭來講,掠奪利益是最重要的,吞併一個國家,摧毀其宗廟社稷就在其次了,畢竟,在周天子那裡還要面子上過得去,不能做的太過分。
所以,戰國初期的魏國,更多的國家精力都放在了掠奪財富和土地上,對一個國家整體的打擊並沒有太多的規劃,因此,秦國雖然飽受欺凌,卻並沒有被魏國消滅。
實際上,這種以單純的掠奪利益而非國家統一的觀念,直到秦國王翦帶兵的時候才得到改善,其他的諸如白起等人,都是以單純的拉開發展差距為目的的,這兩種觀點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那就是,前者在戰爭時更注重於臣服,只要國家臣服就達到了目的,有的時候還會注重對於城池和人口的保護。但是,後者更多的則是破壞,比如火燒夷陵,一戰聚殲等,因為,給其他國家造成的破壞越大,那麼,這個國家與自己的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也就越大,更有利於自身霸主地位的形成。
戰國初期的魏國就處在一個這樣的階段,因此,其更多的將目光放在土地財富上而不是吞併國家上,就沒有那麼的難以理解了。
再者,當時天下格局不穩,各個國家對於外部格局的變換,本來就十分的敏感,加上魏國變法強盛起來之後吸引了很多的目光,當此之時,魏國更不可能直接吞併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位於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大國。
因為,魏國的國家發展本來就比較強大了,如果再吞併一個諸侯國,那麼,其他的國家與其的發展差距就會更大,自然生存發展就會更難,所以,就算魏國有心想要吞併秦國也沒有那樣的條件和膽量。
實際上,就是到了戰國中期,齊國私自吞併了一個中小型諸侯國宋國,都引來了多個國家的聯合徵討,所以,魏國在戰國初期剛剛進行過變法,根基尚不穩定時,是不敢圖謀其他國家的宗廟社稷的。
其次,兩個國家的變法本質也不盡相同。相比於秦國的變法,魏國的變法並沒有那麼完美。李悝雖然是法家的名士,但他的變法更加傾向於經濟方面,對於土地開墾,商業、農業等方面的改善比較細緻,而對於其他的方面就沒有用心了。
更重要的是,魏國的經濟變法和軍事變法是分開的,經濟政治等由李悝主持,而在軍事方面更多的則是吳起主持,這就容易產生裂痕,讓國家不能真正的融為一體。
此外,魏國的變法更多的注重發展形勢,而不是國家制度,要知道,當時的歷史社會已經到了制度變革的時代了,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涉及到制度的變法改革只不過是蜻蜓點水。
秦國則不一樣,它的變法很是徹底,在經濟、軍事、行政各個方面都有改善,最重要的是秦國在制度方面的創新改良。法治政策的實施讓秦國的國家體系更加的完備,也讓秦國基本上革除了貴族發展對國家發展的阻礙,整個國家統一到一種發展方向上,人民的生活既有了保證也有了約束,發展的阻礙自然比魏國要好很多。
其實不僅僅是魏國,其他的國家變法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而這也是為什麼其他的國家也都進行過變法,卻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的變法效益比得上秦國的原因。
像是燕國的燕昭王變法,變法之後一改往日的頹廢,表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但這樣的局面卻沒有持續下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變法改革並沒有真正地改善國家的發展方向,燕國的內政制度依舊是老一套,只不過改變了部分發展形勢,內政依舊迂腐,長此以往必定沒法延續發展成果。因此,不改變根本政治制度的變法很難一直持續下去。
所以,魏國的變法只是階段性的,到了魏惠王的時候就停滯不前了,後來的發展更是坐吃山空,在經歷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大戰失敗後,魏國的地位也就保不住了,從霸主地位跌落神壇,從霸主國家變成一個普通的強國。
可秦國有制度的支撐,各方面的運作都有據可循,於是,秦國的變法就在一直推進,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直到秦始皇一統六國。
再者,兩個國家對於人才的態度。我們縱觀整個歷史發展的進程,每個國家、每個朝代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而秦國和魏國對待人才的態度就是兩個極端。
魏國的用人歷史非常的僵直黑暗,國君的疑心重,國家不能容納真正有能力的人為國家效力,發展自然就停滯不前。其實,魏國的崛起就是建立在容納了不同國家的人才的基礎上的,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吳起,吳起是魯國人,在自己的國家並沒有得到賞識,後來,吳起前往魏國,魏文侯賞識他,支持他在魏國進行軍事變法,由此而打造了一支威震天下的魏武卒。
之後,吳起帶領著魏武卒南徵北戰,接連打下了其他國家百十座城池,極大地拓寬了魏國的領土疆域面積,增加了它的常住人口數量,為魏國的經濟變革提供了更大的動力,也讓魏國的國家地位更加穩定。
但是,到了魏武侯之時,文侯時期的禮賢下士之風卻幾近消磨殆盡,魏武侯執政後期,其對於吳起等人的猜疑越來越重,後來,吳起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往楚國,自此,魏國對人才的排斥越來越重,商鞅在魏國不受重視,範雎、孫臏在魏國飽受折磨,張儀、尉繚等人也因為魏國的排斥前往秦國。
不僅這些人,燕國名將樂毅的祖先也是為魏國效力的,當時,魏國名將樂羊為魏國打下了中山國,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後來,魏國對樂毅等名將之後卻是放任出走,讓魏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此外,像信陵君這樣的王族大才,也被魏國王室排擠,將其遺留在趙國十年之久,後來,信陵君不得已回國也是被束之高閣。由此可見,魏國的用人歷史有多麼黑暗了。
而秦國卻不一樣,它對於人才的態度是十分寬容的,魏國容納不下的人,秦國都加以重用,商鞅受到秦孝公賞識在秦國進行變法,之後直接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格局。
張儀的連橫破除了六國的合縱,為秦國解除了危機,範雎的遠交近攻更是讓秦國的實力更上一層樓,奠定了其一家獨大的發展根基……由此可見,人才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有多麼的重要。
可是,魏國卻從來沒有重視過人才的培養,更可笑的是,魏國作為戰國時代第一個強盛起來的諸侯國,它的都城大梁是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各方面的發展的都十分先進,可以說,魏都大梁是一個天然的人才輸出地,當時,很少有人在不遊歷魏國的情況下成名的。
所以,魏國在這一方面本來擁有著天然的優勢,可是,其卻沒有好好把握,最終只能成為歷史中的一抹風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魏國之所以高開低走,絕大部分是其自身的原因,是它自己斷送了大好的前途。
首先,魏國並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優勢,在戰國時期爭鬥剛開始的時候,魏國是最有機會成功的一個,畢竟它在其他國家都還沒有認清局勢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變法,改良國內的經濟發展形勢和軍事結構,成為了戰國前期唯一的超級大國。
它本可以藉此機會繼續高歌猛進,但是,魏國在魏武侯之後的君主,卻沒有對於歷史發展的敏感度,沒有認識到統一的必然趨勢,浪費了戰國前期的大好優勢。
其次,魏國沒有將給它帶去巨大利益的變法堅持下去,對於魏國來講,它的就大部分成就都是來源於自身的變法,可是,魏國的變法在魏惠王時期就終止了,可以說是功虧一簣,如果魏國能夠將變法堅持下去,或許就沒有秦國什麼事了。
而話說回來,秦國的成功就與堅持二字脫不開關係,如果沒有秦國六世君主的變法圖強,恐怕秦王嬴政想要一統天下也是極其困難的。
再者,魏國對於人才的態度,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發展根本沒有新鮮的血液和動力,要知道,有人才的存在,國家各個方面才有更新的基礎,可是,魏國不僅僅是對其他國家到來的人才不屑一顧,極端排斥,對於自己王族內部所產生的王族大才也是想盡一切辦法趕走,趕不走的就束之高閣,就算國家無人可用也絕不啟用。
信陵君就是個例子,最後,對魏國政治失望的他選擇酒色自毀而死,魏國也失去了最後的頂梁柱。
所以,魏國的問題更多的是自身的問題,其實,魏國的制度雖然沒有很先進,但也不像楚國、燕國那樣迂腐。
在楚國,因為制度上的橫加阻攔,國內貴族幾乎壟斷了國內的權利,讓楚國國君與臣民脫節,也讓楚國外部的人才無法在楚國大展身手。
燕國因為歷史底蘊深厚,對於政治太過於刻板教條,不願意進行改善,最終到了一種迂腐的狀態。
可是比起兩個這兩個國家,魏國的政治環境要好很多,這也意味著魏國要做改革就沒有極端的阻礙,但魏國卻自己放棄了這樣改革機會,任由自己墮落下去,也確實是讓人們感到惋惜的。
不過話說回來,魏國這樣的問題他們自己並非沒有意識到,相反,魏惠王的時候就已經很清楚了,只是不想去改善而已,不然魏惠王也不會向儒家、陰陽家求賢了。如此,魏國的結局其實就早已註定了,它與秦國對待國家政治的不同態度決定了兩個國家的不同命運,也成為了秦國反超魏國並最終將其滅亡的根本。
所以,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堅定地執行自身的政策,對改革的措施也要深入地貫徹落實,在此基礎上更要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保證國家的發展一直有新鮮血液,如此,才能讓國家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好,也才能夠讓國家在歷史進程中一直繁榮昌盛。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魏國的遭遇也是不值得我們可惜的,畢竟也是它自己放棄了崛起的機會,最終讓對手抓住了機遇,最終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