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為什麼魏國首開變法?曰:不能眼睜睜等死

2020-12-26 蓉城笑笑來鏟史

戰國,那是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也是一個才情恣意的時代,諸子百家縱橫馳騁、林野風流豪情浪漫,那是民族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刻,但對每一塊土地生存的人來說,並不愜意。

各國都忙著戰爭這一「兵者,國之大事」,回眸遠眺戰國如同一幅「烽火圖」,七雄徵戰不休,弱肉強食,這種殘酷的生存方式讓各國君主深深知道「落後就要挨打」、「不變法,國恆亡」,不能眼睜睜等死的殘酷現實讓諸國被迫定位命運的選項,本期將以戰國初期魏國為出發點,談談「諸國變法的初衷,不能眼睜睜等死」。

其一:地理位置

三家分晉後,魏國佔有中原大部,同時擁有河東、河內以及河西、河南部分土地。其四周南為楚、西為秦、北為趙,腹部還包含韓國領土的大部分,是名副其實的「四面埋伏」。

從地形來看,領土中部中條、王屋、太行諸山分割其中,期間交通不便,領土雖近如咫尺卻溝通不暢,可謂「支離破碎」。地勢如此零散,平時需逐處設備,一旦戰時,則徵調困難,實難立國,更易被強鄰分割。且不說糧食問題,地理位置如此尷尬下,國土防禦可謂艱難。

其二,地狹人眾

三家分晉,魏國雖分得大片領土,但土地質量(這裡指糧食產量)卻是不敢恭維。魏國佔有的河東、河西、河南之地雖居天下之中,戰略位置頗重,但此地土地狹窄,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

《商君書·徠民第十五》對此地有云:「彼土狹而民眾,其宅參居而並處,其寡萌賈息民,上無通名,下無田宅,而恃奸務而民眾,人之復陰陽澤水者過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

百姓沒有飯吃,君王也別想坐穩江山,許多人為了生計紛紛出逃鄰國。而「秦地曠而人寡,因地狹而人稠,誘三晉之人,耕秦地,優其田宅,而使秦人應敵於外」,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效力,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糧食產量,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成了魏國當務之急,這也是李悝「盡地力」之教法的客觀原因。

其三,外患之危

公元前418年,秦國進攻魏國少梁;公元前413年,秦國攻魏國鄭地,而東邊的齊國也不安分,伺機趁火打劫,派田白率軍攻魏國黃城,圍困陽孤。魏文侯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國亂而思良臣」,重用李悝、吳起等人實行變法。

在戰亂無序的年代裡,「爭霸」並不是一廂情願,「活下去」才是首要選擇。「弱肉強食」始終是縈繞君王耳邊難以忘卻的噩夢、使他們在濃烈的硝煙中寢食難安。魏國不過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縮影罷了。

不過內憂外患的「要我變法」不可避免地帶有缺陷。

這是一種無奈的舉措和不得已而為之的行動,由於沒有一種鍥而不捨的勁頭和「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氣概,因而常常瞻前顧後,走走停停,使得許多變法草草收場,魏國李悝變法如此、韓國申不害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甚至是晚清的洋務運動都是如此,奈何英雄淚滿襟……

相關焦點

  • 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霸主,為何秦國後來居上滅了魏國,一統天下
    ,戰國時代的第一場變法發生在魏國,是為李悝變法。但是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魏國和秦國的攻守之勢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魏國更是被這個曾經遠不及它所消滅。那麼,為什麼魏國率先進行變法,卻沒有從根本上擊垮秦國呢?為什麼秦國在其後變法,在沒有時間優勢的情況下還能超越魏國呢?本篇文章重點講述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國為什麼可以在後來的發展中後來居上。
  • 魏武卒稱雄戰國,魏國後期為什麼不能重建魏武卒?
    魏國霸主,則大魏武卒打誰誰死;魏國沒落,則大魏武卒誰打都行。不是因為魏武卒所以魏霸主,恰是因為魏霸主所以魏武卒。搞清楚這個因果關係,也就知道魏國為什麼不能重建魏武卒了。於是,問題就簡單了,那就是魏軍為什麼在當時最能打?首先是一個大背景,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搞起了極左變法。什麼宗法禮樂,全都扯淡,大魏就要唯才是舉,搞徹底的富國強兵。在商鞅、申不害這些人搞變法之前,魏國就已經推行了李克(也稱李悝)變法。而商鞅等人的變法,可以說都是照著李克變法抄的。
  • 歷史上疆土很小的魏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春秋時期同樣是疆土不大的宋國(宋襄公)、鄭國(鄭莊公)都可以稱霸一時,魏國為什麼不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 戰國時代,秦國魏國變法成霸主,諸侯國爭相效仿,畫虎不成反類犬
    戰國七雄不同性質的變法,取得的效果卻大有不同 變法的性質不同和實施的方法目的不同,導致各類變法在最終的結果上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就像秦國和魏國曾經實施的法治變法
  • 統一天下:看戰國時期名將、名相們,在魏國的悲慘遭遇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掉趙國後,稍做一番調整,雄心勃勃的大秦國,將利劍指向了魏國。魏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魏文侯建國之初重用李悝、吳起變法,是最早變法的國家。魏國在變法的旗幟指引下,國力日益強盛。加之地理位置優越。戰國前、中期位居戰國七雄之一,且國力優於其他六國。
  • 戰國初期魏國稱霸一個世紀,為什麼後來混成了破落戶?沒人了
    魏國是戰國初期長達百年的霸主,但是到了戰國後期,卻混到任人宰割的地步。那魏國是怎樣強盛起來的?在發展過程中又遭遇了怎樣的挫折?魏國發展戰略存在怎樣的缺陷?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國家。魏氏先祖是畢公高后人。據《左傳》記載,畢公高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將其分封到畢地,但他的後人逐漸沒落。到春秋時,畢公後人畢萬到了晉國,服侍晉獻公,因有功被分封於魏地。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但是這些遠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出名,也沒有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跨度廣,形式多樣。那麼為什麼戰國時代是變法改革的黃金時代呢?這自然與戰國時代的社會環境有關。 一、秦魏的指引 魏國和秦國是戰國時代率先進行變法的兩個國家,魏國打開了變法改革的先河,它的李悝變法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先進的,李悝不僅在行政、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改善,也將法的理念第一次在戰國時代提出,給後世各種變法的興盛提供了基礎,而魏國也依靠著李悝變法成功地成為了戰國初期唯一的超級大國,社會地位非常之高。
  • 戰國時的兩位變法家,都因為變法而被殺,他們分別是誰?
    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雄就是齊國、魏國、韓國、趙國、秦國、楚國、燕國。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剪滅六國,最終建立了秦朝,這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在戰國時期,為了適應激烈的兼併戰爭,各個諸侯國幾乎都進行了變法。如同清朝末年的戊戌變法一樣,戰國時期的變法,不僅非常曲折,甚至還要付出性命的代價。
  • 戰國時期被魏國遺棄的人才,隨便拿出一個,都對魏國造成了重創
    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上,有許多對國家貢獻非常大的名將,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魏國,商鞅、龐涓、孫臏等,都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他們的腳印
  •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是如何淪為二流國家的?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魏國高層採取了兩種解決辦法。一個是通過交換領地來讓自己的國土變成整塊,另一個辦法是在趙韓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前者是三家滅智氏以來就有的老傳統,後者則由魏武侯開啟。按照韓懿侯的方案,魏惠王能活下來,但公中緩也能做王,倆人各得一半魏國。無論哪一種方案,都會讓魏國淪為宋國、衛國那樣的二流國家,失去位列戰國七雄的資格。倆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韓懿侯一怒之下決定撤兵,夜裡不告而別。韓軍的離開讓包圍圈洞門大開。趙成侯判斷趙軍無法獨自滅魏,只好立即收兵回國。
  •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不要受到小說劇《大秦帝國》的蠱惑,魏惠王當權的52年裡,一直都是中原數一數二的強國,而魏國的霸業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其它強國普遍崛起,魏國難以維持忠於自己的朝貢體系,也就是所謂的霸權解體,此時畢竟已經是戰國了,魏國還坐著春秋時代的功業美夢,當然是不可能長久的。當然了,魏惠王也算不上雄才大略,他的政策失誤也是魏國衰落的原因。
  •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怎樣淪為二流國家?
    :冷熱軍事史眾所周知,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是從魏惠王開始的。▲ 戰國步兵魏武侯元年,趙國的公子朝作亂失敗,逃到了魏國。魏武侯決定出兵支持公子朝,讓他成為魏國在趙國的代理人。然而事與願違,魏軍本想趁亂偷襲趙都邯鄲,卻被新君趙敬侯派兵擊退。
  • 商鞅變法取得成功,司馬遷卻罵商鞅缺德死有餘辜,這是為什麼?
    商鞅一上臺就處罰公子虔,還魏國公子,不聽從趙良的建議,最後落得個謀反的罪名也是在情理之中。巧舌如簧,沒有實才司馬遷為什麼對商鞅的評價如此低,首先我們從司馬遷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司馬遷認為商鞅遊說秦孝公的過程不是靠才華而是靠嘴皮子。
  • 當權貴阻礙發展,就必須變法——談談戰國的「士人階層」
    原標題:羅志淵:談談戰國時候的「士人階層」,當權貴阻礙國家發展的時候,就必須變法! 戰國時期的魏國,魏文侯想通過變法使國家強大,以子夏為老師,子夏是孔子的學生,原名卜商,他提出了很有名「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後來,魏文侯用子夏的學生李悝主持變法,讓讀書人(知識精英)有了上升通道,可以參與治國,從此形成一個階層:士人階層。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那麼,魏國為何沒有再度消滅中山國,反而是任由其發展,並眼睜睜地看著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的諸侯國土被趙國收入懷中呢?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魏國對中山國不同的態度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 魏國滅亡之責不怪魏惠王,魏斯理應擔責,「李悝變法」為禍端?
    但是在人才濟濟的戰國七雄中,最先稱霸的竟然就是名不見經傳的魏國,這是為何?魏斯招賢納士漫畫圖而事實證明,這次變法非常有效。魏國通過變法,成為首個稱霸的諸侯國,並稱霸了戰國初期的百餘年。當時的魏國,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不過,實際上,在趙國消滅中山國之前,這個諸侯國曾一度被魏國消滅。戰國初期,魏文侯派遣大軍越過趙國,消滅了中山國。對此,在筆者看來,就魏滅中山之戰來說,無疑是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的重要體現,也即其體現出了魏國在戰國初期的強大實力。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戰國時期的吳起文韜武略戰無不勝,為什麼沒被列入戰國四大戰將?
    要知道吳起的功績絲毫不遜於這四個人,甚至比他們還要優秀,但偏偏他不在四大名將之列,這又是為什麼呢? 想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先來看看四大名將這個說法的出處,其最早的出處是南北朝時期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趙韓聯軍打敗魏國,為什麼沒有把魏國一分為二?
    趙韓聯軍打敗魏國,為什麼沒有把魏國一分為二? 這是因為趙、韓兩國統治者的短視,沒有趁機削弱魏國。反而是趙、韓兩國互相鬥氣的行為,使得魏國避免了傾覆的命運。不得不說,魏國這次真是走了天大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