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那是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也是一個才情恣意的時代,諸子百家縱橫馳騁、林野風流豪情浪漫,那是民族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刻,但對每一塊土地生存的人來說,並不愜意。
各國都忙著戰爭這一「兵者,國之大事」,回眸遠眺戰國如同一幅「烽火圖」,七雄徵戰不休,弱肉強食,這種殘酷的生存方式讓各國君主深深知道「落後就要挨打」、「不變法,國恆亡」,不能眼睜睜等死的殘酷現實讓諸國被迫定位命運的選項,本期將以戰國初期魏國為出發點,談談「諸國變法的初衷,不能眼睜睜等死」。
其一:地理位置
三家分晉後,魏國佔有中原大部,同時擁有河東、河內以及河西、河南部分土地。其四周南為楚、西為秦、北為趙,腹部還包含韓國領土的大部分,是名副其實的「四面埋伏」。
從地形來看,領土中部中條、王屋、太行諸山分割其中,期間交通不便,領土雖近如咫尺卻溝通不暢,可謂「支離破碎」。地勢如此零散,平時需逐處設備,一旦戰時,則徵調困難,實難立國,更易被強鄰分割。且不說糧食問題,地理位置如此尷尬下,國土防禦可謂艱難。
其二,地狹人眾
三家分晉,魏國雖分得大片領土,但土地質量(這裡指糧食產量)卻是不敢恭維。魏國佔有的河東、河西、河南之地雖居天下之中,戰略位置頗重,但此地土地狹窄,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
百姓沒有飯吃,君王也別想坐穩江山,許多人為了生計紛紛出逃鄰國。而「秦地曠而人寡,因地狹而人稠,誘三晉之人,耕秦地,優其田宅,而使秦人應敵於外」,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效力,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糧食產量,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成了魏國當務之急,這也是李悝「盡地力」之教法的客觀原因。
其三,外患之危
公元前418年,秦國進攻魏國少梁;公元前413年,秦國攻魏國鄭地,而東邊的齊國也不安分,伺機趁火打劫,派田白率軍攻魏國黃城,圍困陽孤。魏文侯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國亂而思良臣」,重用李悝、吳起等人實行變法。
在戰亂無序的年代裡,「爭霸」並不是一廂情願,「活下去」才是首要選擇。「弱肉強食」始終是縈繞君王耳邊難以忘卻的噩夢、使他們在濃烈的硝煙中寢食難安。魏國不過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縮影罷了。
不過內憂外患的「要我變法」不可避免地帶有缺陷。
這是一種無奈的舉措和不得已而為之的行動,由於沒有一種鍥而不捨的勁頭和「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氣概,因而常常瞻前顧後,走走停停,使得許多變法草草收場,魏國李悝變法如此、韓國申不害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甚至是晚清的洋務運動都是如此,奈何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