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是如何淪為二流國家的?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冷熱軍事史"(微信ID:militaryhistory)授權轉載。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魏國由盛轉衰是從魏惠王開始的。


魏惠王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就是攻打同為三晉的趙韓兩國,令西方的秦國與東方的齊國趁機崛起。不過,魏惠王的各種決策跟當時具體的形勢變化息息相關。很多人若是處於魏惠王的境地,恐怕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三晉聯盟始於晉國六卿執政時期。當年趙襄子策反了圍攻晉陽城的魏桓子、韓康子,三家聯手剿滅晉卿中最強的智氏家族,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此後魏趙韓三家長期結盟,經常合夥攻擊老晉國的敵人。


 春秋時的晉國


公元前400年,魏文侯組織三晉聯軍南徵楚國,打得楚悼王毫無脾氣。魏武侯在公元前378年發起靈丘之戰,給剛即位的齊威王來了個下馬威。在這幾十年中,齊楚秦列強都被中原三晉打敗過。


魏國率先變法,以武卒稱霸諸侯。趙韓兩國更像是抱霸主大腿的小弟。但隨著三國不斷擴張,矛盾也日趨激化。


三晉的地盤本來就犬牙交錯,從諸侯手中奪取的新地盤,讓局面變得更複雜。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魏國高層採取了兩種解決辦法。一個是通過交換領地來讓自己的國土變成整塊,另一個辦法是在趙韓扶持自己的代理人。前者是三家滅智氏以來就有的老傳統,後者則由魏武侯開啟。


 戰國步兵


魏武侯元年,趙國的公子朝作亂失敗,逃到了魏國。魏武侯決定出兵支持公子朝,讓他成為魏國在趙國的代理人。然而事與願違,魏軍本想趁亂偷襲趙都邯鄲,卻被新君趙敬侯派兵擊退。


魏趙兩國由此結下梁子。儘管兩國後來兩次聯手攻齊,還跟韓國共滅晉君,但邊境關係越來越緊張。


趙敬侯三年,齊魏交戰,趙國派兵大敗齊人。魏國卻於次年在兔臺擊敗趙軍。因為趙國想吞併衛國,而行軍道路必經過魏國領土。魏武侯不悅,就轉而勾結齊國把趙國新建的邊城奪走了。


魏國不僅在東線的中原戰場跟趙國搶地盤,還在西線佔領了黃河沿岸的趙國重鎮藺縣。此時趙敬侯已死,其子趙成侯記下了這筆仇。


魏武侯去世那年,趙成侯得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復仇良機。魏惠王剛坐上寶座,公中緩就發動叛亂。內戰讓魏國朝野分裂成兩個陣營。韓懿侯(韓國國君)本來與魏國沒什麼恩怨,卻起了趁火打劫的念頭。他邀請趙國聯手攻魏,趙成侯二話不說就派出了精兵良將。


趙韓聯軍突然加入戰團,在濁澤大破魏軍。魏惠王被聯軍包圍,隨時會被幹掉,公中緩離國君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然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趙成侯打算除掉魏惠王,改立公中緩為魏王,在迫使魏國割讓土地後收兵回國。韓懿侯卻堅決反對。在他看來,殺魏王會被天下人視為暴行,迫使魏國割地也會被諸侯視為貪婪之舉,應該把魏國分割成兩個國家。


戰車兵


按照趙成侯的方案,魏惠王必死無疑,趙韓兩國能直接奪走大片土地,公中緩會成一個對趙韓俯首帖耳的魏王。


按照韓懿侯的方案,魏惠王能活下來,但公中緩也能做王,倆人各得一半魏國。無論哪一種方案,都會讓魏國淪為宋國、衛國那樣的二流國家,失去位列戰國七雄的資格。


倆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韓懿侯一怒之下決定撤兵,夜裡不告而別。韓軍的離開讓包圍圈洞門大開。趙成侯判斷趙軍無法獨自滅魏,只好立即收兵回國。魏惠王意外地逃出生天,他立即集結人馬擊潰了落單的公中緩叛軍,鞏固了自己的王位。


戰國弩兵


這場戰爭讓魏惠王對趙國和韓國恨之入骨。第二年他出兵先後打敗兩國。此時恰逢秦獻公大舉東徵,魏惠王為了保住河西地,暫時在西線與韓趙兩國合作。


秦軍在少梁之戰中擊敗趙魏聯軍,俘虜魏太子與丞相公叔痤。不料,魏國突然跟秦國講和,又對趙韓發動澮北之戰。大破趙韓聯軍的魏軍統帥,正是剛被釋放回國的魏相公叔痤。


澮北之戰表明,魏惠王完全不信任三晉同盟,已經動了兼併趙韓的殺心。咄咄逼人的秦獻公在少梁之戰後不久就去世,魏惠王趁機著手新的戰略布局。他逐步把首都從河東的安邑遷徙到中原的大梁。


許多人以為魏國遷都大梁是為了躲避秦國兵鋒。這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魏國高層早就想把戰略重心放在東線的中原戰場。


魏國的疆域比較微妙,和韓國一樣地跨今天的河南省與山西省,而且都被黃河分為兩段。韓國的上黨郡把魏國領土分割成東西兩大戰區。西部戰區以舊都安邑為政治中心,包括河東、河西、上郡三個地區;東部戰區以新都大梁為政治中心,包括梁地與河內之地。


 戰國初期諸侯圖,注意韓國上黨郡的位置


魏文侯時期曾經借道趙國吞併中山國,但中山國死灰復燃,魏國也失去了這塊飛地。除了滅中山之外,魏文侯和魏武侯更多以西部戰區為中心進行擴張。


到了魏惠王時,西線沒有多少擴張潛力了,如果不攻秦的話,只能去搶韓趙國的地盤。


再看看魏國東部新都大梁的周邊環境。東面的宋地與南面的楚國淮北地區都是富庶的大平原,西面緊挨著韓國新鄭首都圈,東北挨著衛國和齊國濟西地區,渡過黃河一路向北則能抵達趙國邯鄲首都圈。


魏國東部戰區面向廣闊的華北平原,擴張潛力巨大。若能佔據整個中原之地,就有望將霸業升格為王業。因此,魏惠王把爭霸中原放在第一位,把攻秦放在第二位。他遷都大梁的最初用意,正是為吞韓並趙大計奠定基礎。


戰國武士


如果晉國不分裂成魏趙韓三國的話,秦國一定不會崛起,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將是晉國——這個觀點在不少歷史學家和愛好者中頗有市場。不同於那些緬懷老晉國的空想家,魏惠王是以實際行動來整合晉國的全部遺產。


魏國畢竟有霸主的底子,很快從內亂中恢復實力。趙成侯察覺了危機,連忙與燕國、齊國和宋國會盟,企圖藉助諸侯之力來遏制魏國。


魏惠王意識到必須加快備戰的步伐,派使者訪秦。當時秦孝公忙著變法,需要安定的外部環境。秦魏兩國在河西會盟,魏惠王順勢在東線發動滅趙之戰。


趙國的地盤並不比魏國小,但首都邯鄲位於整個國家的東南角,又是平原地形。因此魏上將軍龐涓的8萬精兵很快包圍了邯鄲。經過一年激戰,邯鄲淪陷。


由於趙國存在邯鄲、晉陽、代地三個政治中心,魏國無法一鼓作氣滅趙。齊國孫臏、田忌直撲大梁,以圍魏救趙之計消滅8萬魏軍。秦國也趁機襲擊舊都安邑。魏國只好跟齊秦講和,極不情願地把邯鄲歸還趙國。


 趙國的三個政治中心


大梁地勢平坦,易攻難守,跟邯鄲隔著黃河且相距較遠。無論如何復盤,滅趙大計最終都會落入齊人的圈套。魏國君臣只好放棄滅趙,轉而準備滅韓。


韓國開始了申不害變法,又與秦國結盟。魏惠王決定在韓國羽翼未豐時動手,發動了滅韓之戰。新鄭離大梁很近,就算齊軍再來大梁,魏軍主力也能迅速回援。魏國君臣滿以為可以破解圍魏救趙之計,結果喪師10萬。


從此以後,魏國再也沒過一統三晉的念頭。耐人尋味的是,趙國稱霸後也沒有嘗試吞魏滅韓。就連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也只是在合縱抗秦時與兩國結盟。


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很容易陷入兩面受敵的窘境。魏惠王四處挑起戰事,把地緣上的先天不足暴露無遺。


 春秋戰國時代的攻城


但平心而論,他並非對此毫無察覺,所有的攻勢都集中在東線,在西線一直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這也恰好被秦孝公和商鞅充分利用,一打一個準。


魏國若是集中力量先擺平秦國,將秦川沃野與關隴牛馬盡數收入囊中,就能獲得穩定的西部大後方,全力以赴地爭霸中原了。魏惠王無視滅秦之利未必是短視,而是更現實的理由——畏難。


自從兵家亞聖吳起離魏後,魏軍難以再西進一步。秦獻公遷都櫟陽,在邊境修築了多座城邑。魏國如果不拿出全力,無法跨越洛河滅秦。可這樣一來,又與魏國東爭中原的方針相悖。


兵家亞聖吳起


為此,魏惠王在大梁整軍經武,伺機攻滅趙韓,同時又在河西與韓、趙結盟。他打算以三晉聯軍之力擊潰秦國。不巧的是,長期客居魏國的秦獻公熟悉魏軍戰法。


秦國總體上比魏國弱,但在關中戰線有局部優勢。秦獻公三次跟三晉聯軍交鋒,皆大獲全勝,連魏太子和丞相都淪為俘虜……


沒有齊國援助,趙韓兩國已經被魏國滅了。但無論是魏韓聯軍還是魏趙聯軍都沒打贏過秦國。由此可見,秦國比趙韓更加難打。


 秦步兵


總之,魏惠王不是沒努力過,但他實在啃不動秦國。接二連三的失敗讓魏國朝野失去了滅秦的信心和耐心。魏河西軍徹底轉入戰略守勢,迴避與秦軍正面交鋒。


魏惠王乾脆把西線的精銳都抽調到東線,企圖先全力滅趙韓兩國。他若統一了三晉,絕不會忘記報秦國三箭之仇。


但事與願違,勞而無功的滅國大戰耗盡了魏國的精兵良將。魏惠王最終玩脫了,處處挨打,兩頭落空,魏國也從此淪為二流國家。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長平之戰中趙國幾乎亡國,為何還能迅速恢復實力?

公元前251年,趙國發生了三件大事。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一連串誤判導致的韓戰,為何令美國有苦難言?

在韓戰結束將近三十年之後,美國搖滾歌手約翰·普萊恩寫過一首歌,其中有幾句是這麼唱的:「戴維曾在韓戰中掛掉/然而原因我們卻不知道/現在一切都已經不重要。」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將五胡亂華推遲十年:諸葛亮收姜維的歷史原因究竟為何?

收姜維是《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之事,姜維資質絕佳,諸葛亮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從此後繼有人。但真實歷史沒有這麼傳奇……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相關焦點

  •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怎樣淪為二流國家?
    NO.349 - 魏國淪為二流作者:始安公士或編輯:Q先森  /  出品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霸主,為何秦國後來居上滅了魏國,一統天下
    其實,在戰國初期,周天子雖然對各大諸侯國已經沒有了實際的控制權,但是他依舊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也就是說,當時的天下人對於統一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模糊的。或者說,對於一統天下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制度是沒有概念的,對於當時的諸侯國君來講,他們的目標更多的是做一個霸主,做諸侯國當中實力最為強的一個,以此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也讓國家有更多可以劃分的利益,並未認知到可以越過周王朝做新的「天下共主」。
  • 戰國七雄中,倒數第一的國家,滅亡之前慘到僅剩一郡之地
    既然如此,韓國為何還能夠名列「戰國七雄」?01戰國時代,齊、秦、楚三國一直都很強大,燕、趙、魏三國則是部分時段強大,而韓國是一直不強。魏國是戰國第一霸主,吳起組建的魏武卒,橫行半個時代,直到馬陵之戰中被孫臏、田忌打敗,魏國才淪為二流強國。
  • 戰國初期魏國稱霸一個世紀,為什麼後來混成了破落戶?沒人了
    魏國是戰國初期長達百年的霸主,但是到了戰國後期,卻混到任人宰割的地步。那魏國是怎樣強盛起來的?在發展過程中又遭遇了怎樣的挫折?魏國發展戰略存在怎樣的缺陷?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國家。魏氏先祖是畢公高后人。據《左傳》記載,畢公高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將其分封到畢地,但他的後人逐漸沒落。到春秋時,畢公後人畢萬到了晉國,服侍晉獻公,因有功被分封於魏地。
  • 歷史上疆土很小的魏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魏國的疆域在戰國七雄中不算很大,僅比韓國略大,但魏國所處的位置卻是最為特殊的。七雄之中,除了燕國外,魏國與其他五國相鄰,是典型的四戰之地,但是在秦楚齊三國還沒有崛起前,第一個稱霸中原,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國家的竟然就是魏國。
  •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國從中原霸主淪為頹弱小國,堪稱「敗家子」
    數十年後,曾經的第一諸侯國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中原三晉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而第一個繼承晉國衣缽成為戰國第一霸主的,不是三家中最強的趙家,而是不起眼的魏國。 而魏國的霸業,也僅持續了文候武侯兩代,在被人戲稱「大魏王」的魏罃繼位後,魏國霸業轉瞬即逝,最終淪為了夾在諸強之間的頹弱小國,而魏惠王魏罃也真堪稱敗家子。
  • 戰國初期為什麼魏國首開變法?曰:不能眼睜睜等死
    戰國,那是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也是一個才情恣意的時代,諸子百家縱橫馳騁、林野風流豪情浪漫,那是民族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刻,但對每一塊土地生存的人來說,並不愜意。各國都忙著戰爭這一「兵者,國之大事」,回眸遠眺戰國如同一幅「烽火圖」,七雄徵戰不休,弱肉強食,這種殘酷的生存方式讓各國君主深深知道「落後就要挨打」、「不變法,國恆亡」,不能眼睜睜等死的殘酷現實讓諸國被迫定位命運的選項,本期將以戰國初期魏國為出發點,談談「諸國變法的初衷,不能眼睜睜等死」。
  •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三家分晉後,魏國取得山西西南部一帶的土地,此處土壤肥沃,既適合生產,又有險要的地勢作為屏障,再加上魏文侯眼界開闊,任用李悝進行變法,不僅使魏國的土地得到良好開發,而且使魏國國力日益增強。
  • 戰國霸主的魏武卒:為什麼後期一敗塗地?還不願意重建
    這是一些最基本的簡單介紹,但是這並不是魏武卒成為強大軍事力量並且使魏國在戰國初期成為中原霸主的唯一因素。其實魏武卒,我們要知道的是,可能是歷史上中國第一個職業化的軍人部隊,在以前打仗都是在農民當中來的,雖然魏武卒也是在農民和普通人當中選擇,但是進行了職業化的訓練,並且也是常備軍,對於一個農民而言,接受這樣職業化的訓練,在當時的戰國初期還比較少見,所以一旦這一個職業化的農民軍隊,成為國家專業軍事力量以後,很難找到與之相應的對手,而魏國的霸權也因此而起。
  • 戰國時期,魏國陷害了兩位人才,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雄就是齊國、魏國、韓國、趙國、秦國、楚國、燕國。其中,就魏國來說,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崛起的諸侯國。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讚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 戰國時代,秦國魏國變法成霸主,諸侯國爭相效仿,畫虎不成反類犬
    戰國七雄不同性質的變法,取得的效果卻大有不同 變法的性質不同和實施的方法目的不同,導致各類變法在最終的結果上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就像秦國和魏國曾經實施的法治變法
  • 魏國人才培訓基地——西河學派:承於儒家,如何助魏國成戰國首霸
    大亂世必有大霸業,無論是戰國七雄亦或是春秋五霸,都是一時之贏家。今天談一談戰國七雄當中魏國人才培訓基地——西河學派,如何助魏國成戰國首霸?  你方唱罷我登場,魏國的百年霸業  1.得遇明主,戰國初脫穎而出的魏國  三家分晉標誌著中國古代史進入了戰國時期,兼併戰爭也愈演愈烈,如何在這場千年未有之變革當中活下來甚至成為最大的贏家,是當時諸侯們苦苦追尋的夢想。  而魏國在明主魏文侯的帶領下,無疑在這場變革當中佔據了先機。
  • 「因士人而興」的魏國,魏惠王是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
    戰國初期,魏國曾在風雲變幻的大爭之世中遙遙領先,由於率先實行變法,魏國在魏武侯時期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的國家,當時的魏武卒,百戰百勝,令其它國家為之膽寒,一時之間天下無人與之爭鋒。因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戰國初期的魏國成了當時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魏武侯去世後,給他的兒子魏惠王留下了一個巔峰的國家。
  • 成也魏斯,敗也魏斯,魏國是如何成為戰國初雄,又何以落寞?
    魏國國土魏斯是戰國時期首個進行變法改革的領袖,他拜孔子學生子夏為師,倡導學而優則仕,與時俱進的治國理念,給予子夏國師稱號,又建立西河學堂,招攬天下賢才,任人唯能,一時間,魏國成為平民出身的士人的夢都魏斯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內修文德,外治軍事,向南吞滅中山國,向西佔領秦國土地,向北越過趙國,向東打敗齊軍,使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但這個霸主卻落寞的沒有一絲意外?
  • 魏武卒稱雄戰國,魏國後期為什麼不能重建魏武卒?
    魏國霸主,則大魏武卒打誰誰死;魏國沒落,則大魏武卒誰打都行。不是因為魏武卒所以魏霸主,恰是因為魏霸主所以魏武卒。搞清楚這個因果關係,也就知道魏國為什麼不能重建魏武卒了。趙國打、韓國打、齊國打、秦國打,是支軍隊都能把魏國軍隊摁在地上摩擦。魏惠王以來,魏國借著祖上餘威打過勝仗,但主要戰爭基本上都打輸了。這時候,魏武卒哪去了?根本就沒必要加入魏武卒這麼個歷史變量,簡單說就是魏國軍隊不能打了。而魏國之後,哪個戰國成了最強戰國?哪個戰國的軍隊繼承了武卒風採?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從戰國格局和國家實力角度分析,各方力量牽制制衡的結果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其國力僅次於戰國七雄,與宋國、衛國等諸侯國並稱為「千乘之國」,中山國屬於中型諸侯國,自公元前414年由中山武公建立到公元前296年被趙國覆滅,國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百多年,雖然中山國只是一個中等的諸侯國,建國的時間也不長,可它在戰國時期卻是一塊人人都覬覦的肥肉。
  • 與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相對較好的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秦國位於黃河以西的陝西地區,北面和西面都沒有強大的敵人,南面雖有巴國與蜀國,但實力與秦國根本沒法比。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滅了蜀國,佔有了巴蜀地區,秦國變法後實力更加強大。
  • 魏國稱霸戰國,百餘年未逢對手,為何卻衰落到水淹大梁,國破家亡
    魏國可謂強極一時,到後來魏國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即位,窮奢極欲、不惜民力,終於在公元前343年,魏國伐韓,韓向齊求援,齊命田忌、孫臏救韓。齊軍以同樣策略在馬陵 (今山東濮縣)伏擊魏軍,斬十萬精銳魏軍,並殺死魏太子申和主帥龐涓。魏國至此一蹶不振,齊國遂稱霸中原。本文將帶領大家,了解魏國是如何從盛極一時到逐漸走向滅亡的全過程。
  •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可能不會有春秋戰國之分
    雖然還稱這段時期為周,但周王室已經從絕對的主角逐漸淪為配角最後成為了路人甲一樣的存在。東周這段時期一般被稱為「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和戰國是兩個時期,春秋之後是戰國,按具體哪一年劃分,有三種觀點: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或475年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