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天下:看戰國時期名將、名相們,在魏國的悲慘遭遇

2020-12-26 吳百蘭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掉趙國後,稍做一番調整,雄心勃勃的大秦國,將利劍指向了魏國。

魏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魏文侯建國之初重用李悝、吳起變法,是最早變法的國家。魏國在變法的旗幟指引下,國力日益強盛。加之地理位置優越。戰國前、中期位居戰國七雄之一,且國力優於其他六國。

這樣一個強盛的國家,為什麼在滅國大戰中,卻不堪一擊?

人才流失

一、吳起

吳起,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魏國經他改革變法,國力日益增長,躍升為戰國初期七雄之首。然,這樣一個一等一的人物,並為魏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卻被魏國所迫,逃往楚國。

1、吳起愛兵如子

吳起聽說魏文侯愛才,便來到魏國。魏王雖然知道吳起貪財好色,但因其才能過人擅於領兵打仗。還是任命吳起為將軍。

吳起愛兵如子,他和士兵們同吃同住,行軍不騎馬乘車與士兵同行。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死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這是「史記」裡記載的吳起一段故事。意思是說,有個士兵生了毒瘡,吳起親自為他吸吮膿液。當這位士兵的母親聽說吳起為他兒子吮毒膿,便號啕大哭。大家覺得非常奇怪,問她:為什麼你聽說將軍為你兒子吸吮毒膿,你這麼傷心?

這位母親說:當年,吳將軍為我的丈夫吮毒膿,感動了我丈夫,戰場上我丈夫英勇殺敵,拼死在戰場上。現在吳將軍又為我的兒子吮毒膿,我真不知道我兒子又會死在哪個戰場上。所以我才忍不住痛哭。

吳起的將軍生涯中,不負魏王所託,一舉攻克秦國五城。魏文侯將奪取的秦國五城設為西河郡(今陝西、山西交界處),並任命吳起為西河郡太守。

2、吳起有著卓越的政治思想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一次魏武侯與吳起巡遊黃河,魏武侯望著滾滾奔流的黃河,對吳起說:山川如此險要壯美,這是我魏國之國運。

吳起則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勢的險要。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伊闕山在它之南,羊腸坂在它之北。因為不施仁政,政權被商湯推翻取代。

殷紂的領土,左有孟門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北,黃河在南,因為商紂不施仁德,被武王滅了。

所以國家的穩固在於施恩德政於百姓,而不在於地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德,就算與你同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

這樣具有政治思想觀點的話語,是其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們都說不出的這種樣的話。

然,就是這樣一位集軍事才能、政治才能於一身的一等一的人才,本該是魏國的福氣。可惜,魏國沒這個福氣。

原來魏武侯的國相公叔,因畏忌吳起的才華,就對魏武侯說:吳起的確是賢士能人,但他心大,不會長期呆在魏國,恐怕吳起心不在魏。魏武侯所了不知所措,便問公叔:為之奈何?

公叔說:不如您先許願把公主下嫁給他,如果他願意接受公主,說明他想在魏國紮根,若是他拒絕的話,那說明他的心根本就不在魏。魏武侯一聽,果然有道理,同意了公叔的建議,決定將公主下嫁給吳起。

公叔回家後,立刻請吳起去他府上吃飯,飯後他又讓自己的公主老婆惡狠狠地辱罵自己,亂發脾氣。給吳起製造了一個若娶公主為妻,將有受不盡屈辱的假象。

所以後來,當魏武侯向吳起提起下嫁公主時,吳起想起了公叔娶公主的下場,便拒絕了魏武侯。魏武侯見吳起拒絕娶公主,果然是心不在魏,從此對吳起起了疑心,不再信任吳起。吳起無奈,只好離開他親手打下來的西河郡。

吳起在離開西河郡的那天,他那雙含熱淚的眼睛,久久凝視著西河郡,久久不願離開。

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呂氏春秋新校釋.長見》

吳起的隨從見吳起堂堂七尺男兒,平日裡都是說走,抬腳就走的人,怎麼今天離開西河郡卻是這麼一番「兒女情長」依依不捨的景象,感到非常疑惑。

吳起說:如果侯君信任我,用我駐守西河郡,我可以竭盡全力地輔佐侯君稱王。可惜侯君聽信讒言,懷疑我,不用我。這西河郡將會被秦國奪走,魏國將被秦國削弱。

吳起來到楚國後,為楚國變法改革,將楚國輔佐成為了強國。可惜被楚國公族亂箭射殺,死在楚。魏國逼走了吳起,壯大了自己的對手楚國。

奈何,人性最大的弱點就是容易相信讒言。因為讒言基本指向私心,個人利益。或者好聽,可以極大的滿足虛榮心。而忠言雖好,它逆耳。所以,能聽進忠言者,才叫卓越。

衛鞅

魏國國相公叔門客,老公叔臨死前,魏王也曾尊重過他,讓他推薦國相人選。

公叔推薦了衛鞅,可是,當魏王聽到公叔推薦的是衛鞅,以為公叔是老糊塗了。公叔見魏王沒有重用衛鞅之意,便建議魏王殺了衛鞅。

魏王走後,老公叔又告訴衛鞅,叫他速速逃命。當然,衛鞅沒有速速倉皇逃跑,魏王也沒有殺衛鞅。

因為魏王根本沒有瞧上衛鞅。衛鞅知道魏王不用他,自然是沒把他放在眼裡,所以也不會殺他,那他在沒選好明主之前,是不會胡亂逃竄的。

衛鞅是胸懷天下,要幹的是大事業,所以一定是要等五百年難遇的秦國「召賢令」才會奔往秦國。

公叔挫到底是國相,於公,為了魏國國運他推薦了衛鞅。當他發現魏王並沒有重用衛鞅的意思,為了魏國,他建議魏王不用衛鞅則殺衛鞅。因為他擔心衛鞅去了別國,那魏國將面臨一個強敵。

但是,衛鞅同時也是他的門客學生。於私,他想要放衛鞅一條生路。至於衛鞅是否存活,這就靠魏王和衛鞅的智慧了。

衛鞅來到秦國,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魏國算是為消滅自己的敵國,奉獻了頂級人才,強大了自己的敵國。

範睢

名相範睢,因為同他的上級出使齊國時,齊王優待了範睢。回國後被誣陷通敵罪,若不是他裝死,那當場就打死了。

範睢逃出魏國後,投奔秦國,為秦國制定「遠交近攻」的重要方略,使秦國第一次有了明確可行的消滅六國的具體方案。

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秦強魏弱的結果。真是種豆得豆,種苦種得苦瓜。

孫臏

孫臏,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人。魏惠王時期來到魏國,本以為憑著自己的軍事奇才,在魏國名留史冊。不想被魏國將領龐涓陷害,若不是孫臏裝瘋,大概要命喪魏國。

孫臏被齊使救入齊國後,在齊國將軍田忌門下。因為「田忌賽馬」,被田忌推薦給齊王。齊王非常賞識孫臏,任命他為大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的軍事計謀。

孫臏為齊國,幾次戰勝魏軍,桂陵戰大敗魏軍。十三年後,馬陵一戰,孫臏要了龐涓的命。齊軍乘勝追擊,徹底擊潰魏軍,俘虜魏太子申。打出了中國軍事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魏國從此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水灌大梁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襲擊魏國,圍困魏國國都大梁城。由於大梁城在魏惠王六年將國都,從安邑遷往開封築的大梁城,又經過14年的經營,城池堅固,儲備豐富。

秦軍雖奮勇攻城,但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大梁城攻不下,困不死。王賁在觀察大梁城地勢時,發現大梁城地勢低,且離黃河、鴻溝不遠。

遂今秦軍開渠將黃河水引入鴻溝,再掘鴻溝水灌大梁城。很快河水勝過秦軍萬軍萬馬,從三面湧入大梁城。經過三個月的浸泡,大梁城牆崩塌,魏王假開城投降。持續179年的魏國徹底滅亡。

大梁城也曾發展為「人民車馬往來,日夜不休」的名城,在滔滔河水中變成廢墟,從此衰落。

大魏國「魏武卒」的鐵騎,也曾所向披靡地踏碎過秦國的領土。

大魏國也曾擁有過大批一流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軍事家。魏國有吳起、衛鞅、孫臏、範睢等等人才。然,他們都幫助敵國強大去了,給魏國帶來的是巨大的傷害。終於為敵國消滅了魏國。

人才,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競爭力。魏國的滅亡,不僅僅是人才流失這一個因素,還有許多原因。但,人才流失一定是決定性的重要性的因素之一。

相關焦點

  •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戰國七雄之中,各個國家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呢?
  • 人物常識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名將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幹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次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幹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
  • 戰國時期被魏國遺棄的人才,隨便拿出一個,都對魏國造成了重創
    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上,有許多對國家貢獻非常大的名將,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魏國,商鞅、龐涓、孫臏等,都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他們的腳印
  • 戰國時期的吳起文韜武略戰無不勝,為什麼沒被列入戰國四大戰將?
    戰國時期波譎雲詭,列國之間兼併攻伐,合縱連橫輪番上演,戰爭規模擴大升級。戰爭的改變讓職業軍人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也由此出現了不少名將,比如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就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 戰國初魏國戰無不勝,為何沒能統一天下?看地圖一目了然
    三家分晉,魏國得到晉國核心地塊河東。戰國初年,魏國向西擊敗秦國,佔據河西;向北滅中山國,向東南佔領楚國大片土地。魏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魏國的領土增加一倍以上,那為何魏國沒有繼續統一中原乃至天下呢?我們三個方向來看:圖-三家分晉時期一、秦國方向魏文侯親自掛帥,統領十餘萬大軍攻入河西,太子魏擊坐鎮安邑。
  • 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霸主,為何秦國後來居上滅了魏國,一統天下
    而這場變法帶給魏國的好處也是極大的,變法之後,建國時間不到半個世紀的魏國,便迅速崛起,實力超越了很多老牌諸侯國,諸如楚國、齊國等,成為整個中原地區實力最為強勁的國家,也是中原地區戰國七雄中唯一的超級大國。可以說,那個時代的魏國就是一家獨大的,其他任何國家都要看它的臉色行事,而它也是中原地區格局的引導者。在魏國如此輝煌的時候,秦國的日子就沒有那麼光鮮亮麗了。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因受龐涓迫害而身受臏刑,之後投奔齊國,成為戰國時齊國名將,曾輔佐田忌以「圍魏救趙、圍魏救韓」之計取得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著有《孫臏兵法》,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和宋武廟七十二將。我們來看看孫臏的成名戰「圍魏救趙」,趙國於前354年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魏國於是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於次年向齊、楚兩國求救。
  • 戰國時期,魏國陷害了兩位人才,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也即從原先的數百個諸侯國,減少到數十個諸侯國。公元前453年,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最終瓜分了晉國,這就是三家分晉。而在三家分晉之後,田氏篡奪了齊國大權,這就是田氏代齊。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雄就是齊國、魏國、韓國、趙國、秦國、楚國、燕國。
  • 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淺析戰國名將對於諸侯國起的關鍵作用
    戰國時期,除了存在許多優秀的謀略家之外,還有幾位武將,他們同樣也是非常值得一提。戰國時期的名將,你能夠想到哪幾位?這幾位名將為何能夠在後世被人永遠的記住,曾經的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王翦,廉頗,他們的存在對於國家的實力有著怎麼樣的提升?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而由這個數據來看,楚國的實力與齊秦相當,是戰國七雄的前三強。但這個實力距離統一天下還差的遠,且不說齊秦與之實力相當,就算是稍弱的韓趙魏,楚國也啃不動。
  • 戰國名將輩出,每一個都是時代翹楚,大家都認可他們嗎?
    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是,周朝衰微後各自盤踞,成就了春秋五霸,後來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家,從這裡開始正式進入了戰國七雄的局面,一般國家林立,強弱有別的時候就會出現不斷的攻伐和戰亂,而亂世出英雄,因為戰亂造就了很多名將,所以戰國時期名將是最多的,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戰國時期的十大名將,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呢
  • 同是四面迎敵,為何普魯士能統一德國,而魏國卻不能統一六國?
    魏國是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也是當年的戰國七雄之一。從公元前334年建國到公元225年被秦國所滅,一共延續了179年。魏國最鼎盛時期佔據了現在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江蘇部分。從面積上來說幾乎可以與齊國叫板,從實力上來說也可以吊打秦國。
  • 戰國|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
    說到著名的帝王,我們總是避不開秦始皇的,原因很簡單,秦始皇代表著秦國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天下,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可有人問了,當年周天子分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就是到了戰國時候強大的國家也有七個,其他六國哪一個都不low,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呢?
  • 戰國四公子之魏國魏無忌
    —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河南寧陵縣),  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魏無忌處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
  •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趙國崛起敗亡的原因來看,趙國的兩大名將一個處於趙國衰弱的時間點,另一個處於趙國滅亡的時間點。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做為,趙國在於秦國抗爭的過程中,由於哪些原因導致失敗的呢?趙武靈王之後·無守國之君戰國初期,在變法潮流的推動下,各國皆因變法而強。
  • 秦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一、白起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是平民出身,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推行軍功爵制,白起在秦昭王時徵戰六國,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起在伊闕之戰殲滅24萬魏韓聯軍,俘虜魏將公孫喜,在華陽之戰中斬殺13萬趙、魏聯軍,在伐楚之戰中攻陷楚國國都郢城,白起被封為武安君,名震天下,白起在長平一戰殲滅45萬趙軍
  • 人屠白起,用一系列的戰爭,為秦國打開了通往統一天下的道路
    白起,戰國四名將之首,另外三人分別是廉頗、李牧、王翦。名將總共四人,秦國兩個,趙國兩個,由此秦國人才之多可見一斑。對於秦國來說,白起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使秦國周邊無一強國再能與秦爭鋒。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戰國初期秦國周圍接壤的國家分別是楚、趙、魏、韓四國。四國在早期對秦國的優勢可謂非常的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