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2020-12-23 白衣不歸客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趙國崛起敗亡的原因來看,趙國的兩大名將一個處於趙國衰弱的時間點,另一個處於趙國滅亡的時間點。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做為,趙國在於秦國抗爭的過程中,由於哪些原因導致失敗的呢?

趙武靈王之後·無守國之君

戰國初期,在變法潮流的推動下,各國皆因變法而強。最開始的便是魏國,在李悝、吳起的變法下,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到秦孝公商鞅變法後,秦國綜合實力超過其他六國。秦惠文王時期,山東六國合縱抗秦,兵敗函谷關。

史記記載: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趙國的君主趙武靈王為洗刷恥辱,也在國內變法,採用胡服騎射。第二年滅掉國中國(中山國),使得國土面積大增。又因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在國內建了個騎兵軍事基地,軍事實力大增,可與當時的秦國抗爭。

然而在趙武靈王之後,趙國的君主在戰國後期都沒有多大的貢獻,反而與秦國對抗中,一直被削弱實力,把趙武靈王的興起的家業都拜光了。

趙孝成王用人不當·長平戰敗

時間來到趙孝成王時期,趙孝成王是趙惠文王之子,趙武靈王之孫。在趙惠文王時期,重用廉頗、藺相如等人,多次在與秦國的外交中不落下風。雖然沒有讓趙國等到土地面積、人口的擴增。但是卻保留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成果。

在趙孝成王四年,秦國派兵攻佔了韓國野王,使得韓國上黨郡與韓國脫離。韓國想把上黨郡十七個縣送給秦國,以求和。而上黨郡太守馮亭卻私自把這十七個縣送給趙國,趙孝成王聽取他弟弟平原君趙勝的建議,收下了這十七個縣,秦國知道後,決定出兵討伐趙國,兩軍相聚在長平。

秦國領兵的將領是王齕,趙國防守的將領是廉頗。兩軍在長平周旋了三年,秦國因商鞅變法,強大的是農業和軍事,而趙國的變法強大的主要是軍事、騎兵。雙方的內耗趙國有點堅持不住了,想首先打破僵持的軍面,秦軍也想早點攻下趙國。於是秦國派人帶重金去趙國散布謠言,說秦國最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史記記載: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趙孝成王由於廉頗不能破秦,國內已支撐不住巨大的消耗為由,讓趙括替代廉頗,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知道後,極力勸阻成王,王不聽。秦國知道後,讓白起秘密掛帥,替換王齕。結果在長平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兵,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到趙悼襄王繼位後,就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而魏國也不用他,最後去了楚國,死在楚國。

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的功績才能毋庸置疑,只是沒有碰到一個有才能的君主,白起能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而廉頗只能在趙惠文王的時期展露光芒,趙孝成王沒有用他父親留給他的將和相,導致最後胡服騎射的成果被摧毀。

政治腐敗·李牧死,趙國滅

到了趙王遷時,國內唯一能用的大將只剩下李牧了。李牧最開始是在北邊防守匈奴,採取的政策是只守不攻,又天天犒勞士兵,趙王遷以為李牧是個怯戰之人,還下令撤回李牧軍職。派了另外一個人去守,結果屢戰屢敗,無奈再次啟用李牧。

公元前233年,桓齮率領秦軍攻趙,趙王遷把李牧調回邯鄲。李牧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在肥下大破秦軍,桓齮兵敗逃到燕國,改名樊於期。次年秦國又派兵攻趙,李牧又在番吾再次打敗秦軍,阻止了秦軍東出的行動了。

史記記載: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到了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請求秦王在施反間計,除掉李牧。秦王同意了,叫人帶著重金去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郭開向趙王遷進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叛逃趙國,昏聵的趙王遷聽信了郭開的話,撤出了李牧的軍職,秘密地將他斬殺了。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攻取了邯鄲。

秦國和趙國同時期的兩大名將,在不同的國家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樣的,秦國的變法和趙國的改革也是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就是秦國六世,出了四代雄主。每一位雄主也很有魄力及才能。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其二,看看你認識多少
    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這句話提及到的起翦頗牧就是指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四位著名的將領,他們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而這四位名將分別是誰呢?都有什麼功績呢?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首先是白起。提起白起,相信有不少人對這個名字頗為熟悉,他是戰國時期秦國人,同時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一生的功績可謂是輝煌的。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選的,為何被秦趙瓜分,原來出自一本兒童啟蒙書
    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而且是秦國兩個,趙國兩個,秦、趙兩國瓜分了戰國四大名將,其他諸侯國是一個也沒有,這四將都是戰國中後期的將領,那麼你是否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呢?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 戰國雙雄之一,趙國獨佔四大名將之二,卻為何還是國破家亡
    戰國七雄之中,最有實力的應該是北方的趙國和西邊的秦國,當時的趙國獨佔四大名將之二,卻最終沒能改變國家的命運。那麼趙國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不是因為趙國實力弱,也不是因為趙國沒有優秀的將領,而是因為趙王「親小人、遠賢臣」,根本沒有重用兩位名將,所以說,戰國雙雄秦趙相爭中,趙國其實敗給了自己,再堅固的堡壘也經不起內部長久的裂痕。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 秦趙井陘之戰,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次巔峰對決,勝負如何?
    ,加上齊國受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不再參與六國合縱攻秦,所以真正堪與秦國一戰的就只剩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大幅提升的趙國。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國人,廉頗和李牧是趙國人,大體上來說白起和廉頗大部分時候處於同一時期,王翦和李牧處於同一時期,按理說他們之間應該有過多次交鋒才對,然而史料中並未提到白起和廉頗交過手,唯一有機會交手的長平之戰因為趙孝成王的臨陣換帥也錯過了,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場對手戲是王翦和李牧在秦趙井陘之戰中的巔峰對決,那麼此次交鋒雙方勝負如何?
  • 戰國|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
    說到著名的帝王,我們總是避不開秦始皇的,原因很簡單,秦始皇代表著秦國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天下,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可有人問了,當年周天子分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就是到了戰國時候強大的國家也有七個,其他六國哪一個都不low,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呢?
  • 《千字文》名句賞析:起翦頗牧用軍最精,戰國四大名將風流千古
    《千字文》中「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句,說的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將,就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國的名將,廉頗、李牧是趙國的名將。白起,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有「戰神」之稱。
  • 戰國四大名將,有沒有正面交鋒過的?答案讓人遺憾!
    並且,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為了爭奪天下,還展開了多次較量,比如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等戰役中,秦國和趙國總共投入的兵力,顯然超過了100萬人。那麼,問題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有沒有正面交鋒過的?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種種原因,戰國四大名將雖然參與了多場秦趙之間的戰役,卻沒能在正面戰場分出勝負。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老師不會告訴你,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並不是那個時代最牛的武將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後來白起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權勢旁落,最終被賜死杜郵。王翦的成名年代稍晚於白起,算是白起的後輩。雖然起戰績不如白起那般輝煌,但卻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
  • 秦國四大名將——白起
    秦朝作為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可是秦朝的建立其實困難重重,經歷了無數的腥風血雨和爾虞我詐,今天開始我們就來介紹秦朝以前的秦國四大名將,先來介紹第一位,白起。剛開始秦趙兩國其實一直在僵持,那時秦國的將領是王齕,而趙國的將領是名將廉頗,不過秦國使用反間計,把廉頗換成了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秦國則悄悄的換上了白起。結果完全可以預料了,趙括手下四十萬人投降了白起,可是並沒有換來活命的機會,白起坑殺了這四十萬人。
  • 戰國時期的吳起文韜武略戰無不勝,為什麼沒被列入戰國四大戰將?
    戰國時期波譎雲詭,列國之間兼併攻伐,合縱連橫輪番上演,戰爭規模擴大升級。戰爭的改變讓職業軍人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也由此出現了不少名將,比如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就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 戰國六大老將:魏國一位,燕國一位,趙國兩位,秦國兩位
    ,那就是有不少老將活躍在戰場上,其中不乏位高權重之人,今天就來說一說戰國六大老將:魏國一位,燕國一位,趙國兩位,秦國兩位。多歲的龐煖大放異彩,先是率兵大敗進犯的燕國,接著又在兩年之後(前241年)率五國聯軍合縱攻秦,龐煖出其不意繞過函谷關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一直打到離鹹陽僅有七、八十裡的蕞地,可惜聯軍軍心不齊最終功敗垂成。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雖為合縱聯軍,其實燕國和齊國並沒有參加,而趙國、魏國、韓國、楚國四大聯軍,甚至連拉上了弱小的衛國,兵逼鹹陽,卻各懷鬼胎而遲滯不前。當呂不韋率軍進攻楚營時,楚軍不戰而退。其餘各國也紛紛撤兵,令趙將龐煖怒而附秦。從這場戰爭中,李斯看到了六國之間的團結是極其脆弱的,一旦觸及到自身利益時,一定會拋棄合縱聯軍,甚至轉投秦國的懷抱。
  • 秦國四大名將誰可以入選?白起、王翦當之無愧,最後一位引發爭議
    秦國作為我國第一個完成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除了堅定不移的法治制度建了首功之外,還離不開各代秦王的勵精圖治,其中還湧現了一大批徵戰四方的將領。戰國有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席,那麼秦國如果要從本國尋找四大名將,那麼會是誰呢?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他在魏國當了22年將軍,率領魏軍打得秦國「不敢望西河之外」,幫助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諸侯;他去到楚國後,幫助楚國「南平百越」,讓「諸侯患楚之強」。這樣的豐功偉績,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都是很少見的,他為何就不能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之中呢。
  • 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之首——殺神白起
    網圖白起,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被封武安君。與廉頗、李牧、王翦合稱戰國四大名將,並位列四大名將之首。白起與秦宣太后的弟弟魏冉關係很不錯,在秦昭襄王時為秦國徵戰六國,戰功赫赫。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下城池70多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萬降卒,使得「殺神」之名為天下人所知。一、長平之戰長平之戰要說的話得從白起打敗趙、魏聯軍說起,公元前274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大破聯軍於華陽。秦國開始攻打韓國上黨郡,之後白起率軍接連攻佔韓國南陽太行道和野王,斷絕了上黨郡與韓國國都之間的聯繫。
  • 趙王遷為何執意殺死名將李牧?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你爭我鬥,絲毫沒有停手的意思。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霸主。比如說齊國就是其中之一,齊國最初的時候是姜子牙的封國,後來經過不斷的發展,走向了強大。趙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不斷的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在趙武靈王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騎射的方法。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構思了幾天後,終於決定下筆寫篇關於戰國名將的文章,不過,因為秦國的名將屬實太多了,就把這篇關於戰國名將的文章一分為二,這篇是專門描述秦國名將的,隨後會再發布一篇關於六國名將的文章。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公元前294年,率軍攻打韓國新城,因此登上歷史舞臺。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裡,於伊闕之戰中,全殲韓魏聯軍;於鄢郢之戰中,先後攻克楚國重鎮鄢城、國都郢城,使得楚國丟失了腹心之地,國力大損;於華陽之戰中,千裡奔襲,以一場漂亮的閃電戰,殲滅了魏趙聯軍;於長平之戰中,坑殺四十餘萬趙軍主力。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大家對於戰國後期的歷史應該比較熟悉,天下就剩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