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趙國崛起敗亡的原因來看,趙國的兩大名將一個處於趙國衰弱的時間點,另一個處於趙國滅亡的時間點。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做為,趙國在於秦國抗爭的過程中,由於哪些原因導致失敗的呢?
趙武靈王之後·無守國之君
戰國初期,在變法潮流的推動下,各國皆因變法而強。最開始的便是魏國,在李悝、吳起的變法下,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到秦孝公商鞅變法後,秦國綜合實力超過其他六國。秦惠文王時期,山東六國合縱抗秦,兵敗函谷關。
史記記載: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
趙國的君主趙武靈王為洗刷恥辱,也在國內變法,採用胡服騎射。第二年滅掉國中國(中山國),使得國土面積大增。又因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在國內建了個騎兵軍事基地,軍事實力大增,可與當時的秦國抗爭。
然而在趙武靈王之後,趙國的君主在戰國後期都沒有多大的貢獻,反而與秦國對抗中,一直被削弱實力,把趙武靈王的興起的家業都拜光了。
趙孝成王用人不當·長平戰敗
時間來到趙孝成王時期,趙孝成王是趙惠文王之子,趙武靈王之孫。在趙惠文王時期,重用廉頗、藺相如等人,多次在與秦國的外交中不落下風。雖然沒有讓趙國等到土地面積、人口的擴增。但是卻保留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成果。
在趙孝成王四年,秦國派兵攻佔了韓國野王,使得韓國上黨郡與韓國脫離。韓國想把上黨郡十七個縣送給秦國,以求和。而上黨郡太守馮亭卻私自把這十七個縣送給趙國,趙孝成王聽取他弟弟平原君趙勝的建議,收下了這十七個縣,秦國知道後,決定出兵討伐趙國,兩軍相聚在長平。
秦國領兵的將領是王齕,趙國防守的將領是廉頗。兩軍在長平周旋了三年,秦國因商鞅變法,強大的是農業和軍事,而趙國的變法強大的主要是軍事、騎兵。雙方的內耗趙國有點堅持不住了,想首先打破僵持的軍面,秦軍也想早點攻下趙國。於是秦國派人帶重金去趙國散布謠言,說秦國最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史記記載: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趙孝成王由於廉頗不能破秦,國內已支撐不住巨大的消耗為由,讓趙括替代廉頗,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知道後,極力勸阻成王,王不聽。秦國知道後,讓白起秘密掛帥,替換王齕。結果在長平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兵,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到趙悼襄王繼位後,就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而魏國也不用他,最後去了楚國,死在楚國。
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的功績才能毋庸置疑,只是沒有碰到一個有才能的君主,白起能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而廉頗只能在趙惠文王的時期展露光芒,趙孝成王沒有用他父親留給他的將和相,導致最後胡服騎射的成果被摧毀。
政治腐敗·李牧死,趙國滅
到了趙王遷時,國內唯一能用的大將只剩下李牧了。李牧最開始是在北邊防守匈奴,採取的政策是只守不攻,又天天犒勞士兵,趙王遷以為李牧是個怯戰之人,還下令撤回李牧軍職。派了另外一個人去守,結果屢戰屢敗,無奈再次啟用李牧。
公元前233年,桓齮率領秦軍攻趙,趙王遷把李牧調回邯鄲。李牧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在肥下大破秦軍,桓齮兵敗逃到燕國,改名樊於期。次年秦國又派兵攻趙,李牧又在番吾再次打敗秦軍,阻止了秦軍東出的行動了。
史記記載: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到了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請求秦王在施反間計,除掉李牧。秦王同意了,叫人帶著重金去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郭開向趙王遷進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叛逃趙國,昏聵的趙王遷聽信了郭開的話,撤出了李牧的軍職,秘密地將他斬殺了。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攻取了邯鄲。
秦國和趙國同時期的兩大名將,在不同的國家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樣的,秦國的變法和趙國的改革也是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就是秦國六世,出了四代雄主。每一位雄主也很有魄力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