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有沒有正面交鋒過的?答案讓人遺憾!

2020-12-14 情懷與歷史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因此,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也出自這兩個諸侯國。並且,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為了爭奪天下,還展開了多次較量,比如在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等戰役中,秦國和趙國總共投入的兵力,顯然超過了100萬人。

那麼,問題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有沒有正面交鋒過的?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種種原因,戰國四大名將雖然參與了多場秦趙之間的戰役,卻沒能在正面戰場分出勝負。其中,就王翦和李牧來說,本來已經在正面戰場遭遇了,卻因為李牧被趙王冤殺,這場較量的意義自然大打折扣了。

具體來說,在戰國中期,特別是在五國伐齊之前,因為齊國這一強敵的存在,秦國和趙國之間並沒有爆發較大的戰役。不過,在五國伐齊之後,伴隨著齊國的衰落,秦國和趙國之間的衝突可謂在所難免了。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到了公元前269年,趙將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終於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對於閼與之戰的爆發,意味著秦國和趙國大規模較量的開始。

在閼與之戰後,秦國和趙國正式爆發了戰略決戰,也即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雖然秦國派出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趙國派出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這兩人並沒有直接交手。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由此,在長平之戰初期,秦國大軍的主帥是王齕,而趙國大軍的主帥則是廉頗。雖然王齕也是秦國的一位名將,但是,其距離白起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當然,因為秦國的整體實力較強,所以在長平之戰初期,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趙王由於戰爭接連失利,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再加上廉頗兵敗城毀使趙國蒙羞,趙王便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在取代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後,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不僅更換了主帥,還調整了對戰策略,也即由之前的防守,轉為主動進攻。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趙國的國力無法繼續支撐40多萬大軍的堅守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趙括取代廉頗之後,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也即對於趙括等趙國將士,很可能不知道白起已經來到長平之戰的戰場了。在長平之戰的後期,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在長平之戰後,秦國發動了邯鄲之戰,旨在消滅趙國。

不過,在邯鄲之戰中,廉頗等人的堅守,再加上魏國和楚國的支援,促使秦國付出了慘重的傷亡。在邯鄲之戰中,白起稱病,並沒有上陣指揮,這讓他又一次錯過了和廉頗交鋒的機會。不過,經過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已經是元氣大傷,從而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在戰國末期,秦始皇嬴政發動了秦滅趙之戰。此戰,戰國四大名將中的王翦和李牧都參與其中,並且依然是分屬秦國和趙國這兩個諸侯國。

最後,公元前229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嬴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在這場戰役中,王翦和李牧這兩位戰國四大名將,原本有機會一較高下的,這也是一個給戰國四大名將排名的良好機會。不過,非常可惜的是,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計。在反間計成功運用後,趙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也即李牧並沒有被王翦在戰場上擊敗,而是被趙王冤殺了。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被冤殺後,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省邢臺市一帶),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王翦成功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消滅了趙國。但是,嚴格來說,王翦並沒有在正面戰場擊敗李牧,也即其是採用計謀,促使趙國自毀長城,除掉了最後的名將。總的來說,在戰國時期,雖然戰國四大名將參與了多場戰役,比如王翦就是秦始皇嬴政消滅六國的重要幫手,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戰國四大名將並沒有直接正面交鋒過。而這,無疑是令後人感到遺憾和唏噓的。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誰更厲害,他們有過交手嗎?歷史給出了答案
    前言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群星璀璨,無論是文臣武將,還是諸子百家,在這個紛亂的時代都紛紛湧現。當然紛亂時代最出眾的往往是名將,他們有一人定江山的作用。我們後人習慣眼中戰國後期有四大戰將,是當時最高軍事水平的代表,那麼既然他們是同一時代的人,是否有過交手記錄?一、白起和廉頗一個是秦國戰神,一個是趙國名將。這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間,必然存在一場生死之戰,而這場生死之戰的關鍵就是統帥之間的對決,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軍事天才。
  • 齊國名將匡章四戰四勝,改變戰國格局,為何名聲不及戰國四大名將?
    這是《千字文》中宣揚戰國四大名將功績的經典語錄,他們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他們都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已處於戰國末期。但戰國初期的名將未必比他們差,齊國名將匡章更是四戰四勝,且每戰都改變了戰國格局,未能在史書上獲得濃墨重筆實在可惜。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之首——殺神白起
    網圖白起,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被封武安君。與廉頗、李牧、王翦合稱戰國四大名將,並位列四大名將之首。白起與秦宣太后的弟弟魏冉關係很不錯,在秦昭襄王時為秦國徵戰六國,戰功赫赫。趙國的經濟實力沒有秦國強大,三年的對峙戰爭,幾十萬大軍的消耗使得趙國的經濟變得很差,趙王急於結束戰爭。加上之前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王認為如果全力一戰,秦軍不一定不能被打敗。於是趙王命廉頗主動出擊,可是廉頗還是堅守不出,最後趙王以「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奢的兒子)替換廉頗。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時候,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說到這,就會有很多同學有疑問了,取得了如此驕人戰績的樂毅,為何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這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戰國四大名將」這一稱呼是在多久出現,如何出現的。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因《千字文》後來從教導皇子的文稿成為了後世孩童們的啟蒙文章,漸漸傳播開來,久而久之,人們就因為周興嗣在《千字文》中所寫的這兩句話,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田單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就埋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為什麼沒有連諸葛亮都誇讚的樂毅,原因主要有三點
    戰國時期徵伐不斷,所以有很多名將都從戰事中被發掘出來,而戰國四大名將主要分布在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戰事最為慘烈,那麼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什麼少了差點一舉滅齊的樂毅呢,就連諸葛亮都對他誇讚不已,甚至把自己比作當代的樂毅。
  • 戰國中後期,曾兩次擊敗過秦國的名將,只有這三位!
    因此,可以擊敗秦國一次的武將,已經可以稱之為名將,比如趙括的父親趙奢,項羽的祖父項燕。但是,趙奢在閼與之戰擊敗秦國後,就去世,而項燕在擊敗李信後,又被王翦擊敗。在此基礎上,戰國中後期,曾兩次擊敗過秦國的名將,只有以下三位。匡章(齊國)匡章(生卒年不詳),陳姓,田氏,名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人稱章子或者匡子。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這些稱呼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問過,這些稱呼都是怎麼來的呢?五子良將、五虎上將都是因為陳壽在《三國志》中將這些人合傳;而唐宋八大家是因為明朝有個叫朱右的人將他們的文章編寫成《八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鈔》。
  • 秦趙井陘之戰,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次巔峰對決,勝負如何?
    自戰國初期魏國最先稱霸以來,戰國的格局幾經變化,秦國真正佔據優勢是在前260年的長平之戰後,在此之前魏楚兩國已經衰敗,樂毅率五國伐齊使得齊國實力一落千丈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也打過軍團級別的,那就是長平之戰,生生將戰國拖入了泥潭,無計可施!可見,廉頗做為一個純粹的武將,一個身經百戰的經驗老將,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上限是一個極為優秀的軍長,而不是元帥!白起是殲滅戰之祖,一生殺敵160萬!王翦是滅國之王,一人滅五國!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此四將皆多次指揮大規模戰役,在戰術各有所長,且都能達到所向無敵的效果,因此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然而這四大名將,除了王翦以外,無一善終。 白起、廉頗、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憑什麼成了唯一善終者呢?我們不妨來回看三將的死因,從中來探尋王翦為何獨得善終的答案。
  • 廉頗何德何能可以與戰神白起齊名,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廉頗能夠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自然是有他的實力的。
  • 為什麼吳起不是戰國四大名將?筆者:亞聖不屑與小輩相提並論!
    「兵家四聖」的選材相比「戰國四大名將」是要廣泛得多的,所以「兵家四聖」要強於「戰國四大名將」也是不無道理的。在「兵家四聖」中只有吳起可以勉勉強強地稱作戰國人(吳起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人物)。那麼亞聖吳起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吳起是長輩「起翦頗牧」都是戰國後期同一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而吳起卻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將領,這麼看吳起算得上是「起翦頗牧」的長輩了。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並非秦始皇手下大將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並非秦始皇手下大將秦始皇統一全國,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還有前人打下的基礎,戰國四大名將光秦國就佔了兩個,白起和王翦之中,白起又身為四大名將之首。提到白起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坑殺的四十萬趙兵,而且秦始皇統一全國有加上白起的名氣,人們總是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白起是秦始皇嬴政手下的大將,然而這只是一種錯覺。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戰國四大名將四大名將之一秦將王翦!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名將,因為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就是攻滅燕、趙、楚,也因此和他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功臣。
  • 起剪頗牧良莠不齊,戰國四大名將難以服人,只是文人自以為是而已
    在很多中國人印象中,戰國時代的名將非「起剪頗牧」四人莫屬,並將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將白起和王翦,趙將廉頗和李牧。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我們翻閱戰國時候的歷史,卻發現這四人雖然在那個時代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不足以稱為所謂的四大名將。以戰國將領的軍事水平而論,有好幾位將領都不在此四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