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2020-12-18 一品鏟史官

如果要從中國歷史上篩選一個戰亂最頻繁的時代,那麼戰國時代一定一枝獨秀。因此,戰國時期也是名將湧現最為頻繁的時代。

而在眾多名將之中,為什麼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入選四大名將,而不是其他人呢?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那麼你對四大名將這個組合或許有些誤會。

一、名將的時代

毫不諱言地講,戰國時代是個名將的時代。

戰國時代200多年間,幾乎沒有一年沒發生戰爭。兵戈之聲頻聞,華夏大地幾乎被士兵的鮮血洗了一遍。

兵者,國之大事。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戰國時代各國十分重視治軍、練軍、戰術,因此也湧現了眾多的名將。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僅僅單獨列傳的名將,就有田穰苴、孫武、吳起、伍子胥、白起、王翦、信陵君、樂毅、田單、廉頗等10人。

當然,戰國時期的名將還遠不止於此。齊將田忌孫臏、匡章;趙將趙奢、龐煖、燕將秦開等人也都聞名於世。

如果要算軍事理論和治軍,孫武、吳起、田穰苴都是其中佼佼者;如果以實戰戰功論,吳起、樂毅、田單、吳起、匡章也未必會輸給四大名將中的任何一人。

從四大名將中白起、王翦、廉頗三人的履歷來看,似乎是注重實戰的。

戰國名將都是打出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實戰為主,連以戰術戰略全面聞名的吳起、樂毅二人都沒能入選,李牧這位連單獨的列傳都沒有的人為何入選了呢?

細究下來,李牧的成名之戰只有兩場,破匈奴之戰、宜安之戰(肥之戰),雖然戰術操作十分高明,但也並不見得能夠力壓白起、樂毅的戰功和成果。

為什麼是李牧與白起、王翦、廉頗並列戰國四大名將,而不是其他人入選呢?

二、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從戰術特點、國籍、戰功等很多方面進行了猜測,然而子負責任地告訴你,這都是無稽之談。

事實上,我們對四大名將有些誤會。說得更直白一點,或許戰國四大名將的入選,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單純的以戰功而論。

現在的我們仍然和我們的祖先一樣,喜歡搞排名一類的東西,什麼四大天王、四大名旦。其實,這都是我們祖先玩剩下的,五子良將、五虎上將、唐宋八大家都是古人搞出來的東西。

這些稱呼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問過,這些稱呼都是怎麼來的呢?

五子良將、五虎上將都是因為陳壽在《三國志》中將這些人合傳;而唐宋八大家是因為明朝有個叫朱右的人將他們的文章編寫成《八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鈔》。

由此可見,哪些人能成為五子良將,哪些人是五虎上將,那些人是唐宋八大家,並不是單純因為這些入選的名將和文學家個人的原因。後人中的好事者,特別是執筆人陳壽和朱右對這段歷史、對這些文章的認知與認可,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哪些人能夠入選。

同理,如果我們能找到戰國四大名將的出處,不就能找到為什麼是這四個人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了嗎?

首先,我們看看戰國時期的史書。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白起王翦共同列傳排在第十三,廉頗列傳排在第二十一,中間隔著樂毅、魏無忌的列傳,而且李牧的列傳都沒佔標題,只是附錄。其餘如《戰國策》等史書,更沒有專門列出這些名將。

由此可見,我們常見的戰國史書古籍中,很難有人能夠總結出戰國四大名將來。

找完了權威史書,再找找其他流傳很廣的書文。終於,在一篇叫做《千字文》的古代兒童識字課本中,我們找到了這樣一句話: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千字文》

普遍認為,這就是戰國四大名將最早的出處。

這裡不僅有名單,還有原因,用軍最精。準確地,之所以是王翦、白起、廉頗、李牧入選戰國四大名將,是因為這篇文章認為他們「用軍最精」。

那麼,為什麼這篇文章,會有這樣的觀點呢?

三、《千字文》裡的秘密

《千字文》,是南北朝蕭梁時期,梁武帝蕭衍命令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撰的一篇啟蒙讀物。

因為其文風簡明、條理清晰、朗朗上口等原因,《千字文》在後世流傳頗為廣泛,而戰國四大名將的名單也就因此蓋棺定論。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周興嗣在這篇文章中要這樣寫呢?我們不妨摘錄出《千字文》的上下文,看看有沒有什麼線索:

晉楚更霸,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踐土會盟。 何遵約法,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九州禹跡,百郡秦並。

看來這段話是對春秋戰國歷史的簡明普及,而最後的這兩句話值得我們注意,因為他提到了兩個方面:

一個是宣威沙漠,一個是百郡秦並。翻譯成大家聽得懂的話就是,他們的聲威遠到漠北、秦國統一了華夏。

這兩句話看起來是毫無關聯,為什麼要放在四大名將的名單之後呢?

並不是。如果我們結合四大名將的履歷,就會發現:

白起、王翦正是秦國統一六國進程中,功勳最為卓越的兩位名將,而廉頗和李牧是戰國時期,極少數大勝過漠北匈奴的名將。

明白了嗎?也就是說,之所以是他們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戰功是最突出的,而是因為廉頗、李牧宣威沙漠,白起、王翦促成了百郡秦並。

而大家心中最負盛名的吳起、樂毅等人雖然戰功赫赫,戰略戰術都很卓越,但他們並沒有為秦國的統一、戰勝異族方面做出貢獻。

說的更直白一點,之所以李牧等人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並不是單單因為他們的戰功力壓群雄,而是他們立功的地點和方式。

那麼,問題又來了,周興嗣為什麼要選擇這兩個方面寫進《千字文》呢?而不是其他方面呢?這背後是他本人的認知,還是梁武帝的意圖?

四、深藏的希望

由於年代久遠,文史典籍經過多次毀壞,我們對先秦時代的認知,實際上十分有限。而周興嗣作為梁代的學者,距離先秦不過數百年,很多典籍都還在流傳,因此他對先秦時代的認知應當比我們還要豐富。

也就是說,我們通過一本《史記》都能知道吳起樂毅等人戰功赫赫,周興嗣不可能不知道。

那麼,既然如此,他為何還放棄了樂毅吳起,而選擇了李牧進入戰國四大名將呢?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給他發號施令的人,梁武帝讓他這麼寫的。

對,就是朕,沒想到吧

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我們縱覽千字文的內容會發現,雖是啟蒙讀物,但其內容卻是華夏的歷史和文化。作為九五之尊,梁武帝特別命令寫一篇啟蒙文章,寫的又全是歷史和文化,你敢說梁武帝沒有什麼目的在裡面?

在中國古代,文化幾乎是為政治服務的,特別是這種御製的文章。

那麼,這篇文章,或者說戰國四大名將的這份名單,藏著什麼秘密呢?

我們還是可以從宣威沙漠和百郡秦並這兩個方面入手。中國歷代王朝都有著一個共同的使命,華夏的大一統,這就是百郡秦並。而要達成大一統,中原王朝又必須接觸北面草原帝國的巨大威脅,這便是宣威沙漠。

而恰恰,南北朝時期,北胡肆虐,南朝萎靡。雖貴為皇帝,梁武帝卻沒有完成這個使命。

那麼,梁武帝想不想完成這個使命呢,有沒有為此而努力呢?

結合歷史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梁武帝寫這篇千字文,選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進入戰國四大名將,即是宣傳祖國曾經百郡秦並、宣威沙漠的光輝歷史。

就跟我們現在崇尚漢唐的強大,而恥於宋朝的軟弱、晚清的無能一樣。

當然,說的更加深入一點,梁武帝希望建立起世人對這四位名將的崇拜,希望有人能夠效仿他們,為蕭梁達成華夏一統、宣威沙漠的目的。而顯然,雖然同為名將,吳起、樂毅並不能幫助梁武帝達到這樣的目。

就如同,豐臣秀吉雖然厲害,但在我們的史書中,只會萬曆三大徵,一個道理。

子彧說

為什麼是李牧入選戰國四大名將,而不是樂毅吳起,並不是因為李牧的戰功比他們厲害,而是因為戰國四大名將這個說法的發明者梁武帝,更需要戰勝匈奴的李牧,而不是樂毅吳起。

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李白杜甫的詩歌寫的比韓愈好,但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因為唐宋八大家比得就不是詩歌,而是散文。

同理,吳起樂毅軍功比李牧更加顯赫,為什麼沒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因為戰國四大名將比的根本就不是戰功赫赫,而是誰促進了華夏一統,誰更能宣威沙漠。

誰再說戰國四名將評選不公平,我跟誰急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負荊請罪,將相和!兩大典故讓廉頗知名度非常高,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知名度已經高於白起、王翦和李牧,更別說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了。當然歷史迷會不屑,誰不知道這些人的事跡?普通人還真不一定知道。
  • 戰國四大名將,為什麼沒有連諸葛亮都誇讚的樂毅,原因主要有三點
    戰國時期徵伐不斷,所以有很多名將都從戰事中被發掘出來,而戰國四大名將主要分布在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戰事最為慘烈,那麼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什麼少了差點一舉滅齊的樂毅呢,就連諸葛亮都對他誇讚不已,甚至把自己比作當代的樂毅。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此時,樂毅已經率領燕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僅剩即墨和莒城兩座城池尚未失陷,再加上齊閔王被殺,齊國幾近亡國。自此,燕國一雪三十年前險些被齊國滅亡的國恥,燕昭王更是親抵前線犒賞樂毅及其麾下三軍,而齊國遭此大劫,國力大損,從天下霸主的神壇跌落。
  • 戰國時期的吳起文韜武略戰無不勝,為什麼沒被列入戰國四大戰將?
    戰國時期波譎雲詭,列國之間兼併攻伐,合縱連橫輪番上演,戰爭規模擴大升級。戰爭的改變讓職業軍人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也由此出現了不少名將,比如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就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以及趙國的廉頗和李牧。
  • 為什麼吳起不是戰國四大名將?筆者:亞聖不屑與小輩相提並論!
    「兵家四聖」的選材相比「戰國四大名將」是要廣泛得多的,所以「兵家四聖」要強於「戰國四大名將」也是不無道理的。在「兵家四聖」中只有吳起可以勉勉強強地稱作戰國人(吳起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人物)。那麼亞聖吳起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吳起是長輩「起翦頗牧」都是戰國後期同一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而吳起卻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將領,這麼看吳起算得上是「起翦頗牧」的長輩了。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
  • 起剪頗牧良莠不齊,戰國四大名將難以服人,只是文人自以為是而已
    在很多中國人印象中,戰國時代的名將非「起剪頗牧」四人莫屬,並將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將白起和王翦,趙將廉頗和李牧。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我們翻閱戰國時候的歷史,卻發現這四人雖然在那個時代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不足以稱為所謂的四大名將。以戰國將領的軍事水平而論,有好幾位將領都不在此四人之下。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選的,為何被秦趙瓜分,原來出自一本兒童啟蒙書
    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而且是秦國兩個,趙國兩個,秦、趙兩國瓜分了戰國四大名將,其他諸侯國是一個也沒有,這四將都是戰國中後期的將領,那麼你是否知道戰國四大名將是怎麼來的呢?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在此基礎上,樂毅率軍在齊國攻下了70餘座城池,只有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沒能攻破。經過樂毅伐齊後的燕國,也因此來到了自己的巔峰,在疆域面積上一度僅次於秦國和楚國。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歷史上越是諸侯爭霸的亂世,越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作為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將星璀璨。其實要從中挑選出10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外,其餘六人還真不好選擇,所以先剔除幾個人選:第一,司馬錯。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值得注意的是,就地位更高的武廟十哲,分別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李勣、諸葛亮、李靖。也即在名將輩出的戰國時期,還有吳起、樂毅、白起這三人躋身武廟十哲。對於武廟十哲,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以下,筆者就來說一說入選武廟六十四名將的六位戰國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在戰國群雄爭霸的年代,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能不能稱為強將?
    戰國四大名將為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其中王翦為秦將。著名的千字文作者,是與無敵戰將陳慶之同時代的南朝梁官員散騎侍郎周興嗣所著,其千字文寫道王翦四人用軍最精,馳譽丹青,形容他們的功跡。就名將字義拆開來講,王翦的確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 吳起組建魏武卒,瞬間讓楚變強,為何不算戰國四名將?不算就對了
    戰國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合稱四大名將。講道理說,到了戰國後期,基本也就這4人最給力了,不過戰國初期時,也有吳起這樣的神一般的存在。說起吳起是神一般的存在真心一點不為過:論軍事,他可打造戰國著名的魏武卒,僅用5萬兵就可破50萬秦兵;講政治,他在楚進行了改革,瞬間就讓楚變強。
  • 老師不會告訴你,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並不是那個時代最牛的武將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從上面的介紹看得出來,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實。但是,戰國紛爭數百年,名將如雲,戰績實力不輸這四人的大有人在。比如率領五國聯軍伐齊的樂毅,魏國名將吳起,齊國柱石田單,甚至趙國大將趙奢,也就是趙括的父親。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 盤點戰國時期七國各國最強名將
    那麼如果要在七國之中,各自找一個最能代表自己國家的將領,你會選誰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小編就先拋磚引玉,歡迎各位前來討論!韓國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自然他的名將也是屈指可數。如果要在韓國將領之中選一名最強的將領,莫過於暴鳶了。
  • 戰國八大名將:廉頗排最後,王翦排第三,排前兩位的分別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這四位名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年代,他們戰功偉大,但沒有軍事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