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2020-12-14 情懷與歷史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的文宣王廟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到了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戰國時期。

就戰國時期來說,共有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這六位名將上榜,位列唐代追封的名將六十四人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就地位更高的武廟十哲,分別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李勣、諸葛亮、李靖。也即在名將輩出的戰國時期,還有吳起、樂毅、白起這三人躋身武廟十哲。對於武廟十哲,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以下,筆者就來說一說入選武廟六十四名將的六位戰國名將。

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本名不詳,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在戰國前中期,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陷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更為關鍵的是,在建功立業之後,孫臏急流勇退。唐德宗時期,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期,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廉頗

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後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對於廉頗這位老將來說,歷經趙國多位君主。在五國伐齊時,廉頗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封為上卿。長平之戰前期,廉頗採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軍進攻。邯鄲之戰後,廉頗擊退燕國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拜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趙悼襄王即位後,廉頗遭到排擠,先後出奔魏國大梁,後在楚國鬱鬱而終,葬於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郝圩村),享年84歲。唐德宗這位皇帝在位時,廉頗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這位皇帝在位時,廉頗被追贈臨城伯,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趙奢

趙奢(?-?),嬴姓趙氏,名奢,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戰國中期趙國名將。趙奢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時期,享年約60餘歲。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終於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趙奢指揮的閼與之戰,使威懾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戰的覆轍。趙奢班師回朝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平起平坐。

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因此,在趙奢、廉頗之後,趙國又出現了李牧這位名將。而這,無疑是趙國能夠和秦國相抗衡的重要原因。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在抵抗秦國的過程中,李牧因為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王翦

在戰國後期,王翦成為李牧的重要對手。王翦(?-公元前208年),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在戰國末期,王翦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又消滅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為秦始皇一統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績卓著,拜太師,封為武成侯。王翦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對此,蘇軾曾評價王翦:「善用兵者,破敵國,當如小兒毀齒,以漸搖撼,而後取之,雖小痛而能堪也。若不以漸,一拔而得齒,則取齒適足以殺兒。王翦以六十萬人取荊,此一拔取齒之道也。」

田單

最後,在戰國七雄中,齊國也是實力較強的諸侯國。除了孫臏、匡章、田忌等人,齊國還擁有「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田單。田單,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今山東臨淄市)人。戰國時期齊國名將,齊國遠房宗室。公元284年,樂毅率領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秦國這五國大軍進攻齊國,在濟西之戰後,樂毅攻入齊國都城臨淄,並連續攻克齊國70多座城池。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後來,田單這位名將因為受到齊王猜忌,無奈選擇投奔趙國,封號都平君,死後葬於安平城內。

相關焦點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三位西晉名將上榜,都和滅吳之戰有關!
    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三位就來自於西晉時期。就西晉時期來說,共有徵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上榜,位列唐代追封的名將六十四人之中。
  • 唐朝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東漢九位名將上榜,他們分別是誰?
    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九位來自於東漢時期。
  • 唐朝追封名將六十四人,東吳四位武將上榜,除了陸遜還有誰?
    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三國時期。就三國時期的武將來說,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 唐朝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西漢八位名將上榜,他們分別是誰?
    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八位來自於西漢時期。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宋朝追封古代名將七十二人,四位春秋名將上榜,他們分別是誰?
    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武將,他們戰其一生受人敬仰。在宋朝時期,為了表彰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傑出武將,所以評選出了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將,也就是武廟十哲七十二將。這些武將主要包括了宋朝以前所有朝代的古代名將,共72人。
  • 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戰國三人人選,除了白起還有誰?
    在唐朝的武廟中,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由此,對於武廟十哲來說,可謂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對於這十大名將來說,既包含了李靖、李勣等唐朝時期的名將,也包含了唐朝之前的名將,比如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西漢開國功臣張良。至於名將更為輩出的戰國時期,則有三人入選唐朝的武廟十哲,分別為白起、吳起、樂毅。以下,就來重點說說這三位戰國時期的名將。
  • 嶽飛莫須有,韓信兔死狗烹,這六個歷史名將都含冤而死你知道嗎
    嶽飛莫須有,韓信兔死狗烹,這六個歷史名將都含冤而死你知道嗎俗話說,亂世出英豪。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83個王朝,朝代的更替總免不了戰爭,所以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也是層出不群,例如程咬金、秦瓊等人。今天小編就來盤點歷史上6位含冤而死的名將。第一、韓信韓信在漢朝的建立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後,劉邦的軍隊日漸強盛。在韓信的謀劃之下,吞併諸王。最後在與項羽的決戰之中取得勝利,隨後劉邦才得以建立漢朝。但是在劉邦坐穩江山之後,劉邦始終覺得韓信是一個威脅,便在平反之際,授意呂后以及蕭何將韓信誅殺在皇宮。
  • 宋代追封古代名將72人,九位三國名將上榜,除了關羽還有誰?
    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國無疑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期。彼時,魏蜀吳三國較量多年,促使各方都出現了不少婦孺皆知的武將。在此基礎上,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田單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就埋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 戰國中後期,曾兩次擊敗過秦國的名將,只有這三位!
    在此基礎上,戰國中後期,曾兩次擊敗過秦國的名將,只有以下三位。匡章(齊國)匡章(生卒年不詳),陳姓,田氏,名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人稱章子或者匡子。對於匡章來說,曾在桑丘之戰和函谷關之戰中分別擊敗秦國。一方面,桑丘之戰是發生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齊國於桑丘(今山東兗州市附近)擊敗秦國入侵的戰役。
  • 戰國時期,這四位名將投奔趙國,結果都沒能東山再起!
    在此基礎上,趙國自然出現了不少名將,比如趙括的父親趙奢,再比如李牧、廉頗等人,都是戰國時期的頂級名將。除了本國出身的名將,趙國的強大,還吸引到一些其他諸侯國的武將。
  • 甘肅能夠拿得出手的三國名將,只有以下六位,其餘都是浮雲
    事實上,許多甘肅籍名將在三國時代驍勇善戰,大放異彩。而最為傑出的,當屬以下六位(註:排名不分先後):第一位:董卓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東南)人,東漢末年名將,漢末割據軍閥之一。張濟原為董卓部將,董卓被誅殺後,張濟與李傕一同率軍攻破長安,任中郎將。不久,升任鎮東將軍,封平陽侯,出屯弘農。
  • 戰國頂級武將世家:六大名將縱橫五國,一連輔佐了四位雄主
    戰國時期不乏名將世家,比如滅了五國的王翦、王賁父子,以及蒙驁、蒙武、蒙毅和蒙恬祖孫三代,又比如趙奢和趙括父子,但是論底蘊卻都比不過今天要說到的戰國頂級武將世家:六大名將縱橫五國,一連輔佐了四位雄主,這個家族就是武廟十哲之一樂毅所在的樂氏家族,來看看樂氏出了哪些名將?
  • 秦國大將魏章,一位漸漸被人忽略的戰國名將!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走向強大。特別是在秦惠文王這位君主在位時,秦國開始蠶食山東六國,為一統天下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秦國不僅需要一支精銳之師,更需要才能卓越的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二戰十大名將,同盟國有六位將領入選,法西斯陣營也有四位上榜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同時也是一場浩劫,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有7000萬軍民喪失生命,約1.3億人負傷或者終身落下殘疾,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捲入了這場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到非洲,再到太平洋,太西洋都受到了戰火的波及。
  • 人物常識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名將
    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國曾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