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僅有兩百餘名年紀尚小的士兵被放回趙國。經此一戰,不僅奠定了秦國稱霸天下的基礎,更是坐實了白起的殺神之名。值得一提的是,據民國學者梁啓超先生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而有一半人都是死在白起手中。百萬人屠,就此得名。王翦的成名年代稍晚於白起,算是白起的後輩。
雖然起戰績不如白起那般輝煌,但卻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東方六國中,至少有五個是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打下來了的,其中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攻破燕國都城薊,蕩平燕北,最後消滅楚國,平定荊湘,那都是由王翦領軍。而他也因為自己的功績,被秦始皇拜為太師,並封為武成侯。更值得一提的是的,王翦滿門忠烈,一家三代,皆是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王翦其子王賁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而其孫子王離,先是繼蒙恬之後於北疆鎮守長城,後又於起義大潮中率長城軍與章邯一同平叛,最終巨鹿一戰,秦軍為項羽所破,王離戰死沙場。當然了,任何一個強大的人物,都會有一個強大的對手來與之襯託。
在戰國後期,趙國是唯一可以和秦國掰一下手腕的勢力,而趙國的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自然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廉頗是和白起同時代的名將,而當時的趙國也是一個軍事實力堪比秦國的強大國家。或者說當時就是一個秦趙爭霸的時代。而其他的國家,基本上就屬於被這兩個國家欺負的情況。都說當時白起是打遍六國無敵手,比如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大破楚軍,攻入郢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還有就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幫助秦國徹底取得秦趙爭霸戰爭的勝利。其實廉頗也差不了太多,除了打秦國戰績一般以外,其他五國,也都是被他暴打過。
特別是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曾和趙國有隙的燕國趁機率軍伐趙。結果廉頗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不僅守住了國家,還成功實現反推,一波打到了燕國都城,迫使燕國國君割地求和。至於李牧,他的成名時代比廉頗稍晚,基本上已經是戰國末期。當時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愈發明顯,趙國在實力上與其相差甚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牧成了趙國存亡的唯一希望。在其統帥趙軍的十幾年裡,強大的秦國屢次伐趙,但都沒能佔到多少便宜。即使在秦王嬴政全面開啟統一戰爭的時候,王翦率領的秦軍依然忌憚李牧,不敢輕易攻擊。然而,李牧雖然沒有敗給秦軍,但最終卻敗在了自己人手上。
王翦使反間計,利用趙王近臣郭開進獻讒言,最終誣陷李牧,將其冤殺。李牧死,趙國亡。李牧一死,王翦便率軍攻趙,一路勢如破竹,一舉攻下趙國都城邯鄲。從上面的介紹看得出來,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實。但是,戰國紛爭數百年,名將如雲,戰績實力不輸這四人的大有人在。比如率領五國聯軍伐齊的樂毅,魏國名將吳起,齊國柱石田丹,甚至趙國大將趙奢,也就是趙括的父親。這些人都算得上是當世名將,都有資格名列戰國名將之列。那麼為何偏偏是他們四人?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關於戰國四大名將這個說法,源出於南北朝時期周興嗣所編纂的經典韻文《千字文》,也就是和《三字經》、《百家姓》齊名的中國傳統蒙學三大必備讀物。
裡面有這麼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說的是這四人,用兵很精妙,功勳卓著。《千字文》不是史書而是韻文,其需要押韻和對仗,要讀起來舒服。所以起翦頗牧是因為這個目的而選出來的。本身這一句的重點是李牧,一位後面那句「宣威沙漠」,就是指其在鎮守趙國北方邊境的時候,大破胡人的經歷。而在他的那個時代,白起、廉頗、王翦者三人無疑是能何他齊名的,所以被放在了一起。但是人家也沒說那就是戰國四大名將,只是由於《千字文》的傳播,使得這四人的出鏡率要更高,這才得了一個戰國四大名將的名頭。所以,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並不是說他們這四人就是戰國時期最牛的四位將領。